-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宁国府志
宁国府志
宁国营兵米七十七石二斗。
孤贫米七十九石二斗。
解粮道南米一千四十四石。每石折银八钱,共征银八百三十五两二钱。
减存南米三十三石八斗二升五合。每石折银一两,共征银三十三两八钱二分五厘
。
减存行粮米一十二石四斗五升九合七勺。每石折银一两二钱,共征银一十四两九
钱五分二厘。
减存月米三十九石八斗七升一合。每石折银一两,共征银三十九两八钱七分二厘
。
给运行月米二百三十三石九斗四升九勺。随漕给丁。
以上本折米共五千三百七十五石六升六合六勺。
旌德县
卫军兑运本色正米一千七百七十七石,加四耗米七百十石八斗,赠米一百二十四石三斗九升
,共米二千六百一十二石一斗九升。(兑交军船)
解司安仓兵米二百四十六石。每石折银八钱,共征银一百九十六两八钱。
宁国营兵米九十石。
孤贫米一百九十七石六斗三升四合一勺。每石折银一两,共征银一百九十七两六
钱三分四厘一毫,如有不敷,于丁地项下动支。
解粮道南米七百三十四石。每石折银八钱,共征银五百八十七两二钱。
减存南米九斗八升五合四勺。每石折银一两,共征银九钱八分六厘。
减船行月米二石三斗二升三勺。每石折银一两二钱,共征银二两七钱八分四厘。
减船月米七石四斗二升四合九勺。每石折银一两,共征银七两四钱二分五厘。给
运行月米四十三石五斗六升四合九勺。随漕给丁。
以上共本折米三千九百三十四石一斗一升九合五勺。
太平县
卫军兑运本色正米二千一百八石,加四耗米八百四十三石二斗,赠米一百四十七石五斗六升
,共米三千九十八石七斗六升。(兑交军船)
按:太平县有豁免荒科米共一百三十三石六斗一升三合三勺,内应豁北漕米八十七石七斗三
升
四合五勺,豁南仓米四十五石八斗七升八合九勺。奉文北漕不便缺额,饬令在南仓米项下划
补足额,其不敷价银,在丁地银内动拨凑办造报。
解司安仓兵米共一百二十三石一斗。每石折银八钱,共应征银九十八两四钱八分
。
宁国营兵米七十九石二斗。
本县存留孤贫米一百三十三石二斗二升六合二勺。
解粮道南米八百五十四石。每石折银八钱,共征银六百八十三两二钱。
减存南米一百三十三石一开二合五勺。每石折银一两,共征银一百三十三两一分
三厘。
行粮米二石七斗五升二合五勺。每石折银一两二钱,共征银三两三钱。
月粮米八石八斗七合九勺。每石折银一两,共征银八两八钱八厘。
给运行月米五十一石六斗七升九合六勺。随漕给丁。
以上共本折米四千四百八十四石五斗三升八合七勺。
按:太平县漕粮原额本折米共四千七百一十九石一斗八升八合一勺,因豁免荒田米石,是以
止有此数。
六邑支解漕项银数
按漕项银两系归入丁地项下奏销,是以总数已载田赋,兹分列款目与总数相符。
宣城县
解粮道二六轻赍米折银一千八百七十七两七钱二分。七分席折银五十两五钱四分四厘,核减
五厘席折银三两六钱一分一厘,酌减八厘席折银五两七钱七分八厘。
楞木松板银三十一两二钱二分一厘。山河搬运脚费银三十八两九钱九分九厘,裁扣府县吏书
工食银二百八十四两四钱,旧裁人役工食银一百七十两,民七浅船料价银三百三十九两八钱
一分,行月银一千七百六十六两三钱九分二厘。按:《赋役全书》开载,本府军
储仓麦折银,
拨剩麦折银,扣存草折银,过江折色银,折色行粮银,漕项不敷银,俱在行月银项之内。今
昔名目互异如此,南、泾、宁、旌、太五县同。凤仓麦折银五百六十一两二钱,漕赠
五银一千一十一
两八分。随漕兑给宣、建两帮。本色席片银一十二两二钱七分七厘。给宣、建两帮解北。
以上共银六千一百五十五两三分二厘,加一收耗。六县同。按漕项总数向有定额,而细款时
有增减,是以总数与款目微有不符。
南陵县
解粮道二六轻赍米折银六百六十二两三钱五分。七分席折银一十七两八钱三分二厘五毫,五
厘席折银一两二钱七分三厘七毫七丝,八厘席折银二两三分八厘。楞木松板银一十一两七钱
一分八厘五毫。山河搬运银一十三两七钱五分六厘五毫,裁扣府县吏书人役工食银二百五十
九两二钱,民七浅船料价银一百三十四两五分,行月银六百九十五两七钱七分四厘。凤仓麦
折银二百九十两八钱,漕赠五银三百五十六两六钱五分。随漕给丁。
本色席片银四两三钱三分一厘。随漕给丁。
以上共银二千四百五十两一钱七分三厘零。
泾县
解粮道二六轻赍银五百四十五两三钱五分。七分席折银一十两六钱八分三厘,五厘席折银一
两四分九厘,八厘席折银一两六钱七分八厘。楞木松板搬运银二十两九钱七分五厘。裁扣府
县吏书工食银二百五两二钱,民七浅船料价银九十七两六钱六分,行月银五百三十五两八钱
九厘,拨解漕项不敷银一百一十两。凤仓麦折银三百三十三两二钱,赠五银二百九十三两六
钱五分,随漕给丁。本色席片银三两五钱六分六厘。随漕给丁
。
以上共征银二千一百六十二两八钱一分九厘。
宁国县
解粮道二六轻赍银三百九两五钱三分。七分席折银八两三钱三分,五厘席折银五钱九分五厘
,八厘席折银九钱五分二厘。楞木松板并搬运脚费银共一十一两九钱五厘。裁扣吏书人役工
食等银二百五十五两二钱,民七浅船料价银七十六两七钱八分,行月银三百三十四两六钱七
分三厘。凤仓麦折银一百七十七两二钱,赠五银一百六十六两六钱七分。随船给
丁。本色席片银二两二分四厘。随船给丁。
以上共银一千三百四十三两八钱六分三厘。
旌德县
解粮道二六轻赍银二百三十一两一分。七分席折银六两二钱一分九厘,五厘席折银四钱四分
四厘,八厘席折银七钱七分一厘。楞木松板并搬运银共八两八钱八分五厘。裁扣府县吏
书工食银一百九两二钱,民七浅船料价银六十六两九钱七分,奉拨漕项人役工食银一百一十
两,给运行月银一百八十一两七钱四分,洒带减船行月银四十四两七钱九分七厘。凤仓麦折
银一百四十八两八钱,赠五银一百二十四两三钱九分。随漕给丁。
本色席片银一两五钱一分。随漕给丁。
以上共银一千三十四两七钱三分六厘。
太平县
解粮道二六轻赍银二百七十四两四分。七分席折银七两三钱七分八厘,五厘席折银五钱二分
七厘,八厘席折银八钱四分三厘。楞木松板并搬运银共一十一两六分八厘。裁扣吏书工食银
二百七两二钱,民七浅船料价银三十一两四钱五分六厘,行月银一百六十八两九钱六分四厘
,凤仓麦折银八十八两八钱,赠五银一百四十七两五钱六分,给军。本色席片银一两七钱九
分二厘。随漕给丁。
以上共银九百三十九两一钱零。按该县每年捐补木板银五钱二分七厘,因系捐项是以不列
正数之内。
按:旧志漕运无成编,只照《赋役全书》抄录数行附入田赋。查漕粮款项最多,名目亦
最
繁。江南之漕与别省不同,上江与下江不同,宁郡与安庆各府不同,宣、南、泾三邑又与宁
、旌、太
三邑不同。即如耗米一项,《赋役全书》只载正米一石加米四斗,名曰加四耗米。其实各款
俱有耗米,不特赠贴有耗,行月有耗,南安兵恤有耗,即四耗之外复有漕耗,向例一斗存县
,
一半给丁。嘉庆五年奉部议全行给丁,其中又扣除解交粮道者,名耗上耗。若执《赋役全书
》核对,奏销册籍多不相符,且奏销各册有漕粮银两造入地丁项下者,有地丁银两划入漕粮
项下者,有因辗转扣抵而地丁漕项彼此互见者。不溯其原,其款项条目殊难分晰。兹将《漕
运全书》、《户部则例》、《赋役全书》及六邑报销各册参订成编,俾阅者知见行条例与古
昔所载,名目迥不同也。
卷十八·食货志物产◇宁国府志
物产
谷之品
曰稻:赤稻、粳稻、大叶籼、白籼、观音籼、木鱼
籼、
细叶籼、芒降籼、散子籼、老来乌、梅黄籼、零江籼、紫眼籼、拖犁归、茅科椿、齐头籼、
早紫蒂、水梭籼、红芒籼、矮膏籼、救工饥、雨节籼、黄八担。
曰粳:
香粳、黑粳、乌粳、九里香、水白、丝杆粳、红粳、寒青粳、鹅儿黄、咸粮、黄
粳、冷水白、乌粳。
曰糯:白壳糯、红糯、麻子糯、颖粒糯、社
公糯,鲫鱼糯、乌节糯、秃糯、羊脂糯、栗壳糯、撩霜糯、金钗糯、赤壳糯、凤翅糯、雪
磕糯。
曰占城稻:宋《嘉定志》载:祥符中尝遣使占城国,取稻三万
斛,分给江南并出种法以示民曰:南方地暖,宜用竹器,以稻秆置种于中,浸三日出之,伺
微热甲拆,即布净场,俟其萌兴,更宽竹器贮之,耕熟田停水深二寸,布之田内,经三昼
夜决去,至五日苗长二寸许,复引水灌之一日,然后插莳。凡种以二三月,获以七八月。今
早禾是也。
曰粟:糯粟、黄梁粟、大黄粟、小粟。
曰麦:
大麦、小麦、白壳麦、三月黄、赤壳麦、铁梗青、大杠头、和尚头、马鞭头、
紫芒、荞麦、秃芒。
曰秫:黏秫、硬林。
菽之属
曰豆:黄豆、黑豆、白豆、绿豆、豇豆、沙豆、赤豆、青豆、扁豆、青乌沙、黄
沙豆、白胭脂、六月黄、八月白、压山豆、绿橘豆、酸馅豆、蚕豆、豌豆、褐豆、红饭豆、
饭角、活狲椿、泥豆、虎脚迹。
白果豆:即黄豆,色白,产南陵雁
荡湖者佳,其大倍于他处。
青豆:太平山种,三倍常豆,青若梅实。
水角豆:同藻;生水面,实布荚中。
麻之属
曰胡麻:有黑白二种,即芝麻。
曰水脂麻。
杂粮曰苞芦:一名六谷,又名玉米。流民赁垦包芦,有妨河道。嘉庆十二年奉
旨查禁。
蔬之品
曰姜:宣城南陵姜利最大。宣城黄渡产者,无筋。
《二楼纪略》:北人岁来贩姜者,巨舫衔尾,上农夫家。亩可数十石,计一乡可得数万石。
国朝沈泌《种姜谣》:“畏寒置惊蛰卖,是名火姜不易坏。腴田种之燥湿匀,松叶敷阴藉
遮盖。”
曰仙韭:太平县丞相源有韭菜,阔长三尺者为仙韭。
曰笋:宁郡处处皆有,泾邑琴笋为最,近岁土贲。施闰章《矩斋杂记》:“
向在歙之问政,山中啖笋,其法先一日掘笋去皮,不剖不犯铁器,置瓦釜中煮烂彻夕,汁腻
如油,气温味全,乃不作耗,然后知世人生嚼竹根耳。”
曰珍珠菜:
出太平县。藤本,暮春发牙,缀一二蕊圆白如珠,叶脆绿如茶,连蕊叶腊之,香甘鲜滑。
曰芦菔:一名萝葡。产宣城之古中州及新城者甜嫩无比。
曰莳
:俗名脚板。莳较山药、芦菔为美,三四月间,于市街偶见售卖,惜不能久置也
。
曰香菌:生古松杉树下。
曰饭瓜:即南瓜。
宁国向无此种。明嘉靖中,仙养心官浙之严州,归,携种植之,味甘可代饭,今六邑俱有。
曰蕨:宋释清子《麻溪诗》“竹坞云深笋蕨多”,国朝沈泌诗“更
剪紫拳蕨”。《本草》云:“根如紫草,味甘可粉,以备饥荒。”
曰蒲:唐杜牧诗“沙暖句溪蒲”。
曰芋:一名蹲鸱,在山者曰旱芋,
在水田者曰水芋。
曰菘菜,曰芥菜,曰白菜,曰甜菜,曰韭菜,曰青菜
,曰菠菜,曰苋菜,曰芹菜,曰荠菜,曰瓢儿菜,曰芸苔,曰苦,曰蓬蒿,曰芫荽,曰波
棱,曰蒿苣,曰香芋,曰山药,曰山,曰蕃薯,曰茄,曰茭,曰葱,曰蒜,曰蕈,曰藜蒿
。
瓜之属
曰西瓜,曰东瓜,曰王瓜,曰丝瓜,曰菜瓜,曰瓠,曰匏。
果之品
曰梨:明时岁贡。宋《嘉定志》载:乳梨出宣州,皮厚而肉实
,其味极长,产孟村者佳。国朝沈泌《雪梨谣》:“裹以桐箬承以筐,阑宵被干防。幸
非炎方荔支比,飞递不扰红尘忙。”
曰枣:芮枣出旌德县幽竹山,其
山芮姓管业,故名。山中枣树不下数千,内有二树,相传葛仙翁炼丹遗炉灰培拥而生,每岁
结子不过数百。小儿出痘或不灌浆,煮二三枚服之,痘浆立满。近年采买作土贡,惟枣色与
他枣无异,售者得以伪乱真耳。
曰橘:唐李白诗“人烟寒橘柚”。
国朝赵廷挥《泾溪竹枝词》:“衣饭贫家千百亩,山居空数橘千头。”近今宣城橘树甚少
,而泾县亦未见其多也。
曰桃:宣城洋桃绝佳,实而不熟,爽似哀梨。
曰林檎:宋梅尧臣诗:“右军好佳果,墨帖求林檎。君今忽持赠,知
有逸少心。”
曰栗:宁国县最多,出在宣城水东二十里青山者尤佳。
宋郭奎诗“果树连园收芋栗”。
曰珠栗:国朝施闰章诗:“新栗大如豆,擎来着手香。”
曰樱桃:明邵缉诗:“雅笋纤掺绿,新樱点注红。”太平县有山樱桃,一名
崖蜜。实累累缀崖间。
曰银杏:宁国县最多,宋黄山谷《送舅之宣城》诗“霜林收鸭脚”,国朝施
闰章诗“高林似吴鸭,满树蹼铺铺”。
曰柿:《嘉靖志》:宣城乾者谓之乌柿。国朝朱彝尊《送程偕柳还宣城》诗:
“送子羊头车一两,满林柿叶正红时。”
曰橡:宋梅尧臣诗“野粮收橡子”。橡有长圆二种,均可为粉救饥。其圆者
壳可作染,江宁苏州人每来收买。
曰李:宣城山巷所产最佳。
曰榧:旧志:出宁国。能清心肺,杀小儿诸虫。
曰梅,曰杏,曰杨梅:太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