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府志


都官梅尧臣墓在城南柏山。欧阳修志铭。《嘉靖府志》乾隆府、县

志并同

光禄卿杨墓在城西四十里川山。《乾隆府志》

朱胜非墓在馒头山,一名龙头山。有徽猷阁直学士撰神道碑。乾隆府

、县志同

右丞相马廷鸾墓在行廊山歇车原。按:廷鸾,乐平人,宋亡,由临安之宣

,卒葬于此。《宋史》

参政魏良臣墓在湖北道山,子叔介葬衮山前。又有车驾郎魏景星墓在

冲山右。同上

参政陶炽墓宋理宗敕葬湾石羊山。《县志》

尚书尤袤墓在城东十五里官塘山。郡守赵善坚志铭。裔孙明逸士尤晓

附葬。

唐太岳墓在小昆山北,德间官于宣,元兵至死焉。郡丞曾化龙撰碑

。同上

何氏三魁墓一在新塘,一在西岭,一在通灵峰。《乾隆府志》




〔元〕
学士贡奎墓在东北石马山。中丞马祖常奉敕撰

神道碑。乾隆府、县志同

赠君梅卓墓在城南柏岘山。又户部员外郎梅守极亦葬柏岘山飞桥左。

同上

尚书汪泽民墓在城南峄山。学士宋濂撰神道碑。山北又有御史郭滂墓。

同上


〔明〕
博士吴原颐墓在城东南响山。同上

御史洪振玉墓在鲁溪。《嘉靖志》

郡守黄荣祖墓在城北敬亭山之麓。洪武初守宁国,卒于官,子孙家焉

。里人尚书徐元太撰碑记。同上

尚书陈忠烈迪墓在石塘冲。《逊国忠纪》载,家人后来保拾其遗骸归宣

,葬计家桥。土人累,发而投之。成化间,通判陈纪具衣冠葬此。同上

按:忠烈二字,《康熙府志》、《乾隆县志》俱作靖献,从旧谥也。

尚书泰逵墓在方山,接南陵境。同上

太守陈灌墓在古州学址。灌以守郡,家于宣,今称子将旧里,子将灌

字也。《乾隆府、县志》同

知县王文质墓在城西郭外张家坝右。子孙家于宣,为琴堂王氏。同上



谕葬右通政使徐说墓在城东十里玉山桥。同上

谕葬
赠光禄忠烈万琛墓在城东五十里四望山。《乾隆府志》、《县志》作

十里。

谕葬赠太子太保都御史张纶墓在城北豹山。乾隆府、县志同



御史徐祚墓在界溪西洋山。北直籍,嘉靖中任南京畿道,卒葬于此。

同上

封副都御史徐衢墓在黄泥镇南二十里斗山桥。大学士申时行志铭。同



通政使徐元气墓附徐衢墓后,吏部尚书徐石麟撰神道碑。同上



知州张纬墓在新丰镇后,里人通政使徐元气志铭。同上

赠中宪大夫梅继先墓在城南六十里独山。大学士严讷铭。同上



寺丞陆槐墓在城西十里山。《乾隆府志》

按:《康熙府志》及《乾隆县志》俱作城西二十里团山。

布政使王遵墓在城东十里夏家渡山。乾隆府、县志同

赠知县沈璞墓在麻姑山。《乾隆府志》

按:《康熙府志》、《乾隆县志》俱作四望山北十里泉冈山。

谕葬左都御史詹沂墓在城北二里赵子冈。乾隆府、县志同

按:《神宗本纪》左都御史詹沂挂冠去。旧志仅书御史非是。

诰赠礼部郎中梅继善墓在山觜大塘冲山。同上

诰封明威将军叶遇时墓城西二里霍村冲北。同上

淮王典膳梅振墓在方家冲山。《乾隆县志》

尚书徐元太墓在城东十里华谷村东官园。同上

谕葬侍郎赠尚书张守道墓在城北十里庙埠。同上

奉政大夫徐楠墓在水东内二十里禅峰山。礼部尚书黄汝良撰墓碑表。

同上

理学陈履祥墓在湖北历山冲。门人刘希向、施宏猷具衣冠葬于此,立

石为记。同上

按:《康熙府志》云,墓侧有传经台。

修撰沈懋学墓在洪林沈祠西南杨坝桥,附曾祖谦十左。《乾隆府志》。

《县志》作附知县沈璞墓右。

谕葬赠荣禄大夫登莱总兵沈有容墓在城西祈雨墩。《乾隆府志》

谕祭诰授骠骑将军耿宗元墓在城南张义冈。同上

谕葬忠节兴都留守沈寿崇墓在城东沈村埠。同上

徵君沈寿民墓在城南双羊冈。同上

处士吴肃公墓在城南响山。同上

给事姜墓在敬亭山赵子冈,子安节葬。国朝刑部尚书姜晟捐

买,剪姚村祀田三十余亩,严禁盗卖。

国朝左都御史梅墓在城北敬亭山峰。《乾隆府志》

谕葬工部侍郎阮尔询墓在城北赵子冈。同上

累赠左都御史徵君梅文鼎墓在城东南五十里独山。同上

侍读施闰章墓在城东南二十里螺蛳冲。同上


南陵县

晋〕
孝子何琦墓在县西大王冲巫春山。《乾隆府志》

《雍正县志》同


〔宋〕
学士徐墓在县西三里内翰山,一名白石山。同上

孝子李经墓在县西三十里工山麓。山巅有忠孝祠,山腰有池,曰龙池。

同上


〔元〕
忠义张国冈墓在二十九里三图五甲,有

碑。同上


〔明〕
敕葬忠臣佥事吴景墓在县西北麦园嘴。同上



侍郎丁墓在县西六十里大王冲。同上


泾县

〔汉〕
楚王墓在县南十里江村,俗谓蛮王冢,或云即

吴王濞。按《史》:濞函首京师,不应葬

此。惟有楚王英坐罪废徙泾,自杀,诏以礼葬。然《史》又称英徙彭城,疑并误。《乾隆府志》


〔孙吴〕
鲁肃墓在县南八十里齐云山左。相传有农夫

锄地得半截古碑,曰鲁肃墓,遂名其地为鲁家坪。《乾隆府志》

按:鲁肃墓在镇江府城东,何缘泾又有之,疑误。

县令陈焦墓在漆林渡康山。《乾隆府志》《钱志》



按:《舆地纪胜》载,墓在县西南桃花潭北。《嘉靖府志》及《郑志》本此,而《康熙志》

谓在蓝山坑,与旧志、《钱志》又不同,盖其地三处,相去皆不远也。


〔晋〕
内史桓彝墓在县东三十五里乌溪,墓侧有祠,

明知县李鸾建。又云在宣城符里镇。同上

按:桓公墓宣、泾两县并载,以《晋书》考之,在宣城符里镇者当系桓公祖墓。

征西将军俞纵墓在县东南八十里兰石坑。同上

〔唐〕
诗人罗隐墓在县东七十里,涌溪双岭旁。有大

盘石覆其上,碑曰“唐诗人罗隐之墓”。《嘉靖府志》同

按:隐,余杭人,墓即在鼋江。见《吴越备史》及吴任臣《十国春秋》等书。今贵池及此县

皆有隐墓,误也。《舆地纪胜》亦仍地志之误。

香心夫人梅氏墓一在县南七里碎石桥香心庙后,一在县东蜈蚣冈莫儿

桥。《乾隆府志》《钱志》同


〔宋〕
工部侍郎凌策墓旧在县西刘遗民钓台左,万历

中迁县二里凌家园。碑铭具存。同上

按:《嘉靖府志》凌之先祖葬此,其后始生侍郎云。

少师汪墓在县溪西五里。奉敕营葬,其祠堂曰等相庵。《嘉靖府志》



按:旧府志及《钱志》俱作水西白云坑,《郑志》作水西钱冲。有学士汪藻撰神道碑铭



尚书刘琦墓在阆山之南,碑存。又《泾川志》载刘尚书祖墓在榔山。

《嘉靖府志》《乾隆府志》、钱郑二志同

朝议大夫赵不吝墓在水西白云庵左,后迁县东十里榔树山口。《乾隆

府志》钱郑二志并同

按:《康熙府志》云,不吝,宋太宗六世孙。

京兆尹左彦武墓在县北三里下幕之原。《乾隆府志》《县志》同

孙龙图墓在县西七十里九里潭隆兴寺后,有古碑。《乾隆府志》
〔元〕
建康廉访副使洪文广墓在新丰都。《乾隆府志

》《县志》同


〔明〕
江西巡抚都御史董杰墓在县西凤凰山。尚书杨

廉撰神道碑。《郑志》《乾隆府志》同

应天府尹郑钦墓在县东六十五里。《乾隆府志》钱郑二志并同

户部侍郎谥定肃萧彦墓在幕山。有大学士许国神道碑。同上

南吏部侍郎赠右都御史赵士登墓在水西崇宁塔前。《乾隆府志》《钱

志》同

通政使司赵健墓在县西南五十里李村。《乾隆府志》《钱志》同


宁国县

〔唐〕
鲁王梅知岩墓在县北二十五里。旧葬桃源渡北

岸庵头,后因水涨移葬下壁山。乾隆府、县志同


〔宋〕
学士虞光墓在县西十里溪碧山。同上



侍郎虞俦墓在县东南五里。同上

尚书胡季虎墓在县东七十里彭家坞。墓表诰敕现存。同上

司徒胡用虎墓在县北二十里胡村。《嘉靖府志》乾隆府、县志同



宣义一作宣教郎虞倬墓在县东二十里薛家桥右。

乾隆府、县志同

节度使万文胜墓在县东七十里深渡塔。同上

大理奚士逊墓在县东许花村。《乾隆府志》

教授奚士达墓在县东冷渡。同上

处士吴元用墓在县东百三十里千秋关下道山。乾隆府、县志同

仙都巡检使墓在县东百二十里茅里。旧志作云梯误。昔元兵发之,见

钩联锁骨,异之,复掩藏焉。同上

参政饶虎臣墓在县北三十里营村。《乾隆府志》


〔明〕
宪副许汝骥墓在县西百一十里陈村。子宪副成

器墓在金沙。乾隆府、县志同

佥宪朱一松墓在县东一百里。旧作六十里误。县志云,地名十都

刘姓封山。

参宪黄一腾墓在县西六十里老坟边。乾隆府、县志同

侍郎屠羲英墓在县南十里鸡笼坞。同上。《康熙志》作墓在凤山。

中丞仙克谨墓在县东百二十里霍家边。同上


旌德县

〔汉〕
州刺史蒋元卿墓在十都凫山右麓。

县志载元卿名诏,士人立

庙青口下,祀之。每岁旱,祈祷有应。翰林修撰蒋超为撰庙碑。《乾隆府志》


〔梁〕
程厢使墓在县西六十里石柱山下。居民多程氏

,俗传程灵洗之裔也。《嘉靖府志》

按:《乾隆府志》载,墓在红溪山南,而《江南通志》又载灵洗墓在歙县黄牢山,未知孰是




〔明〕
侍郎郭建邦墓地名旧志缺。《乾隆府志》


按:侍郎墓在十五里都凤形山。


太平县

〔唐〕
左难当墓在龙山乡松子。乾隆府、县志同



学士胡辉墓在县南碧山。辉与李白友善,尝赠联云:“溪水流声十里

笙歌从地出,山峰拱秀千年图画自天香。”同上


〔宋〕
麻丞相墓缺名,在麻水侧。明万历间,里人胡

氏卜葬,开土见碑遂止。今世祀之。同上

参知政事李回墓在广仁寺后,华表现存。同上

文学刘逸墓嘉中,詹承宗为墓碣曰“乡贤刘文学之墓”。地名旧

志缺。同上

通判汤墓在弦歌乡。由秋浦迁宏潭,为汤氏始祖,葬姚六门。同上



进士陈墓在椒坑口。由祁门迁太平,隐黄山。为西二及城内

陈氏始祖。同上

元师李诚墓在弦歌乡墓田坞。同上


〔明〕
太常周怡墓在城西七里曹冲口。祭酒姜宝志铭

。同上

御史崔涯墓在县西木瓜坑。同上

右前贤冢墓,悉照旧志登载。间增一二,亦依《嘉靖旧志》暨县志为据,《采访册

》概不掇录。以宣州文物之区,名人显官,堂斧马鬣垒垒。穹岩秀谷间采访,诸君恐亦不能

遍及。若据所采增人,不贻卦漏之诮,即近偏徇之嫌,宁从其隘。诸君子尚其谅之。


卷十五·营建志桥梁◇宁国府志


永兴桥桐坑吕渭顺建。


宋村桥弘治时,王满宗建。

金溪桥板桥西。通太邑。崇祯四年,汪尚经、尚继同建。以上二十都。

双溪桥江村西。

获龙桥江村北。汪廷藻有记。

滨公桥江村东南八里。七王庙侧。汪廷藻建。

上泾桥板桥,万历五年汪伯珍造。以上二十一都。

洪川桥下洪溪。弘治丁巳,吕氏建,郎中江汉记。

洪溪桥芮氏村口。顺治十七年建于白云庵侧。

黑溪桥高家地。江上达建。

永洋桥一名列女桥,下洋村西。

虹桥下洋村西。以上二十二都。

以上见《乾隆志》。

题柱桥大西门外。乾隆二十八年,汪姓建。

兰桂桥八都俞村。乾隆二十一年,俞姓建。

登瀛桥十三都柳山下,跨大溪。乾隆四十一年,贡生黄大生偕弟监生大鉴,捐资

七千余两,并建桥首石亭。

文聚桥十四都汤村黄澄潭。嘉庆九年汤李朱三姓建。

古稀桥九都三嘴头。乾隆五十六年,鲍振西捐建。

以上据《事实》、《采访册》新增。


太平县

梅溪桥县治东北拱极门外。雍正三年圮,项守问重建。

官桥县东十五里。黄炳建。

永兴桥县东二十五里。汪永兴建。

东溪桥项黄孙三姓建修。

断溪口桥雍正三年蛟毁,项守选重建。

东坑桥箬岭下。胡埙、孙镛等建。

仙源桥旧名富溪桥,南门外。宋绍兴十三年,知县张纶建。明正德三年,知县张

改造

石桥。四年水崩,知县施用重建。万历四十六年蛟发复圮。崇祯三年邑人方文述、张万寿捐

资重建,改名“永济”,其后述孙象韩屡修理焉。

麻干桥南水关内。

高桥县南十里。

金墩桥县南十里。明正德间建。汪氏重建。

迄溪桥县南二十五里。明德辛酉,谭建。

三思桥县治西街。方必通捐资建,时有兄弟争讼,通此必通谕之,愧悟而返,故

名。

黄坂桥文昌阁下。

西桥县西门外。宋绍定四年建。

三里冈桥县西三里。明弘治间,李昱建。

贞成桥县西三里。赵尔公、孙曙、王之都共建。

望仙桥县西五里。明万历戊寅,谭建。

周家桥县西六里。周怀建。

洛家桥县西七里。邑人周子铭建,周之加重修。

成志桥县西。崔上眷建。

八仙桥东乡。一溪长流,独石横亘,厚二尺许,阔四尺,长丈余。初建时,石重

莫能致,忽一夕移置溪上,中有一缝横裂若断,相传为仙迹云。

大桥县西二十里。明正德二年,刘善建。

锦成桥在焦祠前。

踵义桥县西一乡。焦建。

孝思桥旧周纲建,久圮。康熙间周其昌重建。

津梁桥县西三十里,在湖深潭。山径险仄,水势迅激,春夏间横流阻行者,僧非

藏广和募建。

夏家埠桥崔兆建,有亭,又捐田六亩为修理费。

续古桥县西汤岭。焦秀献建。

石村桥

谢家桥原名马景桥。

步瀛桥在弦二乡。李云祚倡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