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府志


严师修脯子弟膏火之资。邑侯苏一圻有记。同上

德山观县西四十里。创建未详。旧传有道藏,今遗散。《乾隆府志》



白山书屋庙首吕瑞建。飞楼连房,高爽纡曲。胞兄瑛题其堂曰“敬修”。泾川陈

桂龄讲学于此。《旌德志》

翠云斋白地王奕华建。乔松垂荫,名花满园。金竹山人吕周藩有记。

同上

园林书斋庙首吕运浚建。孙辉祖延名宿常州黄钟训课子弟。同上

萃石居下洪溪金竺冈吕仲灯建。冈峦蔚起,枣木成林,众石罗列,倚伏欹斜。莫

可名状。邑侯郑梦馨有记。同上

奇石仙桃在县境,去资福寺二十步许。石涧有桃树,不花而实。兵备使郝壁设亭

于此。《江南通志》

真武石白砂村东,石高数丈,如人端坐,左有巨石,卧伏如龟,右有土垄,蜿蜒

如蛇,故名。《乾隆府志》

松竹林在县西四十里泾溪村。其地向有古松五株,翠竹一亩。里人吕运镇因园之

,构书

舍十数间于其旁,即取园中松竹名之,以为族人讲学之所。《采访册》



修立轩在一都桂林,白沙程本诚建。东西两金山,环抱耸秀,兴雨兴雪,兼擅其

胜。并置书田,俾后裔旧志潜修者肄业于兹。《旌德志》

存园朱旺村。水木清华,图书富有。明经朱士海督课子姓于此。同上



庆松亭在县西四十里泾溪之阴。里人吕德性建,亭临溪水,轩敞绝尘,旁有大松

,枝杆苍古,因以名亭。《采访册》

泾南书屋在泾溪村之南。里人吕德性建。凿池数亩,沿池叠筑楼阁,备极名胜,

皆自系以诗。桐城叶太史酉曾为序之。性将延师讲学,未遂其志而卒,然其胜迹尚存。

黄澄潭在十四都。为汤村乔川诸水所会,深邃无底,与天井山龙鼻泉通。近潭奇

石耸秀,向有楼阁。明时里人汤帝臣有题阁诗。

龙鼻在天井山。巨石岩,俯临溪,中有两孔,水从中喷出,下注深潭,故又名

牛鼻孔。

蟾矶在藁口溪福成桥下数十步外。石高可三丈余,为县东诸水关峡。

石砚在乔亭村口。有石如砚,细腻晶莹,其光可鉴。砚口常有清泉蓄注,大雨不

浊,大旱不浊。上有石峰耸立,土人称为“文笔投池”。

漱润轩在县西四十里泾溪村。里人吕发榔建。延师课徒,广储经籍。新安朱比部

文翰过此名之。

图南阁在十四都汤村之西北。里人汤金则建。金则素尊文士,因建此阁,延师讲

学其中。厥后其子雁横即此授徒,乡里赖陶成焉。

魁星楼在十八都礼村,刘姓建。高出众屋,为一村之镇。又可望远,登眺者甚众

。泾邑赵舍人良有记。以上《采访册》

天井滩白砂村西。潭水极深,砂长则岁丰,砂退则岁歉,里人以此卜之,屡验。



旌川驿县南三十步。

监务厅酒税务县东三十步。

内新仓县南街前。

乌岭巡检司县东乌涧岭。

盘诘关在三溪铺。以上《乾隆府志》


太平县

〔汉〕
窦真君马迹石在县,有马迹、石孔见存。旧传窦真君垂

钓于此。《舆地纪胜》。得

白鱼剖其腹,得丹篆灵符,因此得道。石高一丈余,马迹入石,深数寸,当潢潦涨溢,此石

不没,若浮于水面,亦一异也。《洪武宣城志》

白鹤池在长寿乡水北仙坛侧。有炼丹泉皆存,乃窦真君子明遗迹。子明与弟子安

游本县,

至地名,各道别去。宋中书舍人王作《仙坛记》,仙坛属石埭县界,其丹台丹泉亦惟鹤池

接县界。同上


〔唐〕
太平故城在县北。《大清一统志》。县

东北至宣州二百八十里。天宝四载,太

守李和上奏,割泾县西南十四乡置。《元和志》。宋时有城,周一里二百

十步。县志

赤溪在龙山乡赤坊广岩寺侧。世传贞观中,左难当葬于此神龙,墓有赤气冲天,

州县以闻。敕下凿断山脉,时山洪流血者八里,溪水尽赤,因名。同上



袈裟池在黄山翠微寺内,相传唐僧麻衣浣袈裟处。池水常清不浊,乾隆己酉夏,

暴雨蛟

发,山水泥涨,冲涌寺内,与池水平,而池水澄清如故。《采访册》

狮子石在道泰乡清潭湾河中,有石如狮子搏球,形势毕肖。石中一潭圆似凿空,

水碧如油

。相传吕纯阳过此,坐是石饮酒赋诗。石上刊有字迹,惜为渔樵剥烂,只石上炉灶尚存。邑

宰刘元凯曾赋有“爱水心偏远,观山眼更青”之句。同上


〔宋〕
众乐亭县东南。宋嘉间,知县孙觉建,自记。明嘉靖

乙巳,知县刘元凯徒建县北重兴寺前,邑人御史崔涯建。《乾隆府志》

六劝亭在县东南五里松岩寺。宋治平初,周景贤置,作文以劝斯民,

其书一曰:行孝弟,务农桑,向儒学,兴廉逊,崇信行,近医药,为条有六。《

舆地纪胜》

琼仙井泾阳乡溪东山下,荀域记,黄庭坚跋。《康熙府志》



紫阳题石在县长寿乡狮山下,有平石丈余,朱子过访,孙觌题“阴秀”二字,

勒其上。《江南通志》

朱砂溪水出黄山叠嶂峰阴坑源,流入白云溪,径白龙潭汇此。松古禅师结庵潭外

一里许,

有石志云:横也三十六,竖也三十六,再过三十六,却来问松谷。《康熙府志》



太公钓鱼矶在县长寿乡水北有盘石,昔有老人垂钓于此。《舆地纪胜



义塾焦村坎下,宋主簿焦自明建,延名儒司教,远近子弟来学者膳费纸笔咸给

之。《乾隆府志》

五里塔县西金鸡山下胜果寺前。宋绍兴七年,邑民程进得泗洲僧伽像,异而祠之

,又为

佛塔。侍郎吕广问撰记,建炎兵乱,像记俱毁,其塔今存。《康熙府志》



白龙潭在黄山芙蓉峰下,去县四十五里,即黄帝炼丹之处。宋末里人有张松谷者

,世业儒

,幼聪敏博学。元至元辛巳,游池阳,馆于大通镇许氏。忽悟养真之术,遂归,弃家隐于是

,辟谷修炼,不数年而道成。凡人有病告之,即掇为药而授之,无不愈。天时亢旱,官民致

恳,松谷默祷,潭上风雨即至。其后道益显,积五十有六年,一日命侍者具纸笔书偈云:“

只有人难做,容人尽得么?这汉实风流,世人识不破。咦!铁牛鞭向四禅天,金身已寄千花

座。”俄顷坐逝。居民即其地造石浮屠于其中,所谓松谷庵是也。自今水旱疾疫,有祷必应

。《洪武宣城志》

宋城县北。世传有通津、宁远、承流、宣化四门。《康熙府志》


元〕
芙蓉亭黄山芙蓉山下,尚书汪泽民记。《乾隆府

志》

云松楼在黄山麓。汪公仲建。汪文节公泽民来游,尝想其上,吟咏甚多。《太平志》

金谷殿撰焦焕炎别墅,春日莺梭如织。汪文节公联云:一谷莺声谐律吕,四时

花色谱文章。同上

双瑞书院在孙氏村。元至正九年,孙若金、若港同登进士。汪尚书泽民题“双

瑞”额赠之,今存。《康熙府志》

水竹居溪西焦叔华建,中有溪圃花竹。焦焕炎题其相曰:花分先后留春久,地

带东西得月多。《康熙府志》

盘所楼元进士杜国贤建。丞相颜跃里帖木地领兵过,假宿于楼,大书“盘所楼

”三字并诗赠之。《乾隆府志》

永济存留仓县治东。元移置县前,壬辰毁于其。同上


明〕
龙镇石在长寿乡溪之东北有龙光塔,下临深潭,谷夏澄

澈,号龙光潭,一号麒麟潭。
其石高二丈余,世传有龙镇之,溪水莹白,最直造纸。《洪武宣城志》



龙光塔县西六十里,麒麟潭东北。《乾隆府志》

大山石坎县西七十里泾阳乡,高十余里,顶名云龙峰。嘉靖间,王道人居焉。

今有一坎在山顶大石上,深止三寸许,大旱弗干,相传是道人饮汲之所。《太平

志》

西山峰禅院在焦村。峰秀如画,上有西山峰禅院,每朝暮烟霏雾结,如黄岳铺

海。文待诏征明尝憩此,题曰“天光云影”。同上

喜雨亭隆庆元年六月旱,推官叶逢春祷于仙王山,得雨。父老因建此亭,侍御

崔涯记。《乾隆府志》

劝农亭水东园。明知县张廷榜建,有碑,今立汪公像。同上



贩石潭朝宗门外里许,一片平石,坐可百十人。先贤游玩,题咏多刊刻石上,惟

云鹤刘公一诗镌刻之石,横直丈许,色甚白,异于余石,咸称胜迹。《太平志》



石冈亭县南十里望仙乡有石磊磊数百步,如虎豹,蹲如戈戟列,环以奇松,朝晖

夕阴,有
亭岿然其上。湛甘泉先生题曰“石冈”。同上

巴陵仙洞县西北七十里新丰村。洞踞巴陵之巅,石磴嶙峋,层叠生崖。洞中空广

有石台,
可容十余人。洞前一石湫,清泉涌出,可取烹茶。士人逢佳节携酒游玩。泾上万道吉有记。
同上


〔国朝〕
双鲤塔在县西九十里弦歌乡。高可丈许,摇之辄动终

不仆。下临大溪,溪有二石状如
鲤,与水浮沉,虽涨不没,故名。《江南通志》

金墩县南十里,传世愈久,人民居址日众,朝夕剥削,墩不加少,一方异之。

《乾隆府志》

科斗文半段碑按《县志》作半截碑三峰庵下横眠山腰。《乾隆府志》一碑仆于地,字
如鸟迹,人莫能识。相传有志数字者,雷遂击去,其击去之形,今尚存。《太平

志》

世经轩麻潭侧。

自公堂县治西。

宣诏亭县治东。

颁春亭县治东。

中立亭即谯楼故址。

永宁亭县治外。

迎秀亭永宁门外。


浮丘仙坛在太平黄山乡大都峰下。旧传黄帝炼丹于此,与浮丘公同游,又有浮丘

,伯游巷,
凤皇滩,皆故迹云。《舆地纪胜》。伯游者,浮丘伯旧游,又尝养凤皇于此,故名。

《洪武
宣城志》

望仙峰在黄山。相传黄帝于此升天,人望见之,故名。《周书异记》云:黄帝、

容成、浮丘于汤池,见珠函玉壶,持归中峰石室。饮甘露琼浆,披霞衣,簪宝冠,蹑珠履,

光辉山谷,须臾黄帝乘飞龙,前引彩幢珠盖,二人飘然从峰顶上升。群臣攀龙髯坠地,故下

龙须岩至今生龙须草。有望仙乡。《康熙府志》

按:黄帝浮丘成仙之事,皆在草昧初开之时,旧契方舆记载无传,即后之传列仙者,亦不过


会以为之说。而旧志引为可据,遂指其地而凿凿言之。且因黄山产龙须草,而更附会于
攀髯之说,皆为好奇之过,第相传自苦,今姑存之。


卷十三·舆地志冢墓◇宁国府志

冢墓



宣城县


九女冢在城北九十里下昭亭乡。《嘉靖府志》
按:九女冢即

九女墩,见《古迹》。

蛮王冢在城北五里敬亭山之南。同上

谢王墓在城东南三十里谢村。王不知何代人。庆元初,里人耕地洼陷

,因掘深,隧道以

石,光莹可鉴,约高四尺许,穴内八室,各可容十人。中湿淖,入者持炬乃可行。耆伍
事闻,亟掩之。同上

按:以上三墓旧府、县志皆不载,今补入,以存古迹。



晋〕

桓简公彝墓在城北五十里符里镇,今东门渡。《嘉靖府志》作城北八

十里焦村。又见《泾

志》乌溪,按《晋书》:桓彝请为宣城,疏云:“内外之任并非所堪,但以坟柏在此郡,欲

暂结名义。”疑其先世葬此。乾隆府、县志同。

按:桓公死义于泾,《晋书》具载其事,当以《泾志》为是。


〔刘宋〕
郡守杨运长墓在城南六十里象鼻山。乾隆

府、县志同


〔唐〕
蒋徵君华墓在敬亭山下。李白吊墓诗云:“敬亭

山下墓,知是蒋徵君。”同上

按:蒋徵君系开元间人,详《嘉靖府志》。

白府君墓在城西。白居易兄侨寓,没葬于此。同上

按:《嘉靖府志》,白府君上有“乌江”二字。

将军徐楮墓在城南双羊山。原有碑题,后碑沉水中。旧志载楮

将军墓。今仍从碑。同上

按:《嘉靖府志》云,将军吴人,楮其讳也,当以碑为正。


〔南唐〕
魏王徐知证墓在城南二十里丁山。《嘉靖府

志》作

西十里。旧有碑亭,裔孙尚书徐元太撰记,后毁。康熙戊申徐氏子姓重立。同上



按:《嘉靖府志》王以永泰军节度检校太傅为宣州刺史,真封于魏,谥曰惠云。

宣城掾梅远墓在古州学址上东南,松岭塘界西北,望水冈月埂界,

丈计二百

一十六弓零二步,墓前有横碑,周显德五年立。覆土中,即墓志遗意。《乾隆县

志》

按:梅远,字维明。天间,节度使王懋章辟为宣州掾。值梁乱不克归,遂家于城东州学之

西。雍正间有取茯芩者,锄地得墓志,知为远墓。


〔宋〕
宣城王赵师祁墓在城东南三十里千堆山。后裔

太守赵瑞墓附。提学御史章兖志铭。乾隆府、县志

御史郭滂墓在峄山下。《嘉靖志》

太常李含章墓在敬亭山西麓。又有查宣公墓因名查山。疑即南唐查文

辉。同上

尚书梅询墓在城东二十五里峄山。欧阳修志铭。同上

郡守张果墓在夏家渡叉路口,先在铁冶冲,后徙葬此。康熙中,主簿

宗泰立碑墓前。同上

太尉高琼墓在湖北山乡,今罗荡,犹存坊隅。高氏祀为始祖。同上



赠光禄卿高元矩三代墓在峡石山北。《万历志》载,废冢碑仆地,字

迹蚀灭,惟额有宋诰

封“高氏三代之碑”数字,或即高惠连之父。元矩墓今无后矣。后里人吏部郎高登明考其家

谱,谓硖石高氏三代墓葬,高元矩附子尚书惠连,孙知安南军器之也。元矩工诗,不仕,以

子贵封光禄卿。登明立碑具载其详。《万历志》称无后误。同上

修撰吴柔胜墓在城南四十里小劳山。裔孙明知府吴宗周,副使吴大本

附葬。同上

按:吴柔胜墓有朱文公题碑云:“呜呼!此炎宋伪学党人吴公正肃之墓”十五字。本《采访

册》。

丞相吴潜墓在隆演山南柿木铺,又有行太仆蒋宾兴墓。同上

待制贡师道墓在城东北华盖山。附近灵马山有宋进士方点墓。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