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府志


虞宅按:旧府志作虞侍郎草堂在县南五里。,宋侍郎虞俦父也,

隐居于此。《江南通志》

万卷堂在县南三十里琴山下。宋乾道中,杨秉读书处。故人汤鹏举入参大政,印

国子监

书籍,遗之藏其中。《大清一统志》。又有玉书案、百砚阁,今废。汪雨

公《述楼草》注,

秉尝集弟子百余人,讲学于此,旧址俱存。又吴隐君道山侧,亦有万卷堂遗迹。

《乾隆府志》

云梯奇石石有六种:牵牛石、乌龟石、 盘石、香炉石、响石

、镜石。宋淳熙间,三衢人题名。

叫钟县北三里,教忠寺前一坑,人见白雾升天,指为祥兆,因以坑为井汲水。相传

有钟飞

鸣而来,僧取水见之,遂坠于河。至今浪起隐隐有声。俗因呼曰叫钟寺,今名教忠,从其

音,其正也。


〔元〕
赵子昂石刻县东式岭普静庵有“南无释迦牟尼佛”七字,

大如箕,旁注宋宗室赵孟书。

晚节亭县东百里,元处士王子昌建,舒记。


明〕
北楼县署后,即旧北城楼。明太祖南征入城,塞之以拒元兵

,后遂长闭。嘉靖丁未,

知县范镐加筑,傍有三古木,皆数十围,藤萝累,相传有灵蛇长数十丈

,夜出饮,人或见之。

饮福楼县东门外。

留云楼县西白云山巅,危楼孤耸,下俯平原,数十里清流澄澈。萧郡守有诗。

门洞县东百二十里,石山对峙,下临石洞,傍有小径,仅可扪壁行。相传会元杨邦

彦自绍兴隐此。仙宗彝记,仙克谨有诗。

将军四山县东百十里,俗传岩岩将军四山:朗山、青山、北姑峰、岩山,仙克谨有

诗。

仙燕洞县东南六十里,中可容百余人,昔避兵于此,全活其众。

税课司县西门外,正德间省。

铁圈井奉圣寺有古井一所,上有铁圈,明正德间造。按:旧志,宋平章事何执中欲



旧址为茔墓,时有谣曰:头靠山门,脚踏水门,当坐朝端,要葬此坟。谣传而群议起,卒不

果。


〔国朝〕
后乐园县署东厅,知县马光置,旁建琴台。汪作霖诗“

东壁琴台芸走蠹”即此。又后乐园涑水砖,光号涑水,故名。

西坑胜境县西二十里有永侯庙,徐氏祀之。

宜秋署陈主策建,后即石松亭遗址。

省农亭在城北,知县李锦建。

宣诏亭县治前。

颁春亭县治前。

醒痴亭县治仪门东。

息气亭县治仪门西。

森秀亭在城北。

耕绿台县后,废。

转山堂县后,废。

存留仓县治仪门西。

东察院县东,今废。

宝陀岩县东北百里,飞泉迸下,其声如雷。

丁仙岩县西南七十里。

杨龙岩县南百里,石洞深邃,可容百余人。天光下烛,中有泉飞泻。

罗汉竹县西一百十里石镜寺前,有罗汉竹十八竿,每一笋生则一竿枯。竹下有龙潭

涌泉。

港口故城旧志失载,今按港口韩家桥北尚存砖街十余丈。以上并《乾

隆府志》



旌德县

〔汉〕
楚王城在县北一百里,相传吴、楚相拒时筑,又有故楚城

,在南湖北岸。《大清一统志》

九龙观旧相汉永平九年,地涌九泉,因穿九井。《元一统志》

丹井窦真人炼丹井七所,在东门外高岭。旧有窦真人祠,今已毁,井亦湮没不存

。《旌川志》

巨人迹在县东凫山。又有马蹄石、捣药臼、龙潭石,相传窦子明女化青凫飞去,

在此。《江南通志》


〔晋〕
安吴县城在县西十五里。《舆地纪胜》

。俗称沙城。顾野王《舆地志》云:晋县也

,属宣城郡,北至郡一百九十里。地有寒泉,盛夏凄然。《嘉定宣城志》

。旧志云,在县

北三十五里,地名古城,有孔子寺。路旁有碑,字漫灭不可读,以墨本细观,惟一二学字

,隐隐可见,类三国时隶书。《旌德县志》
按:《江南通志》以安吴城

在泾县,而《舆地纪

胜》及《嘉定志》皆云在旌德。今考安吴城本有二:一三国吴之故城,一唐初重建之故城也

。属旌德者是唐初重建之故城,今三溪韩家村相近,又有土名官仓边官塘,犹安吴旧迹云。



桓公城在县北五十里,地名兰石。《九域志》云:桓公,晋左司马也。按:《晋书

·桓彝传》

,彝为宣城内史,当苏峻之乱,进屯泾县,遣将军俞纵守兰石。峻使其将韩晃攻之,纵败。

左右劝纵麾军退保,纵曰:“吾受桓侯厚恩,誓以死报,吾之不复桓侯,犹桓侯之不复国也

。”遂力战而死。今兰石有俞将军墓,石人石马犹有存者。桓公后又为泾之土神,宋敕封英

烈王,纵封灵惠侯。《洪武宣城志》
按:桓公城诸旧志俱载入泾县,

即《洪武志》于泾县

亦载之。以其地向属泾,后改属旌,而书相沿未改尔。考旧县志云,旌自唐时始置县,晋时

邑与兰石俱同属安吴,后省安吴入泾,又析泾置旌邑。今兰石距旌西北窄溪,土名兰石坑,

在倪家村西与泾交界,有俞将军墓碑,泾县知县陈大绶,旌德知县张时献同立。则当日桓公

设城,命纵拒守,亦即在此无疑。盖由旌本泾析,而兰石坑仍距泾境不远,故《洪武志》两

载之,今亦两存之。


〔萧梁〕
南阳废县在县西北。梁置,属宣城郡。

《江南通志》

火井县东十五里玉壶山,相传为窦子明指玉壶饮滕公之所。宋县尉刘谊诗云:“饮

客指玉壶,炼丹烧火井。”

按:旧志载,子明为晋人。考刘向《列仙传》已有陵阳子明事,其为汉人无疑。至此饮滕公

事。诚属无稽,而旧志附会之者,其意以去晋时不远也。

滕庆和宅按:旧府县志皆作滕丞相故居。即县会胜寺,梁丞相滕

庆和居此,后舍宅为寺

。《江南通志》。在十三都,宋太史袭明《凫山事》始记,略云:予过会

胜寺,有僧义聪

年八十二,问其事之从始,则曰乃梁代丞相滕庆和居是山也。时有独觉先生者来栖,托馆

舍三载。一旦思去,因与滕登山指石叱之曰,为分裂中有酒壶,挹而饮,滕并及其族人无少

长均与之饮,酒亦随罄。庆和异之曰,先生奇士也,愧不能早辨识。及行握手语曰,尔后必

贵。因问以再见之期,先生指凫山之阳曰,吾居也,可与彼相见。后于山阳见古庙,像如先

生焉。未几,滕以白衣入仕,为镇国大将军,卒相梁。寻舍宅为寺,今石上犹存酒壶遗迹,

时人谓之玉壶台,亦是邑之胜概也。《旌德县志》

歃血坛按:旧府县志坛作台。在县西六十里,石柱山侧。世传

梁武帝时,新安程灵洗

将兵趋姑孰,道过其下,率众登山,筑坛歃血,誓平侯景。《洪武宣城志》。歃血台在县西射的山。《旌川志》

按:筑坛歃血事多附会,但考《梁书·侯景传》:遣仪同来亮率兵攻宣城,内史杨华诱亮斩

之。

景复遣其将李贤明讨华,华以郡降。又曰:景制命所行,惟吴郡以西,南陵以北而已。又考

《陈书·程灵洗传》,侯景之乱,灵洗聚徒据黟、歙以拒景。景军据有新安。及灵洗攻下新

安,

遂领新安太守。由是下扬州,战石头,镇采石,后又云兼丹阳尹,出为高唐、太原二郡太守

,仍镇南陵。是灵洗之征侯景,始于黟、歙,由黟、歙以至扬州石头等处,固必道过旌德,

后人遂附会而为此说,然尚非漫无据者。

旌德旧县即今旌德县治。《大清一统志》。宣州旌德北至州二百

三十里。本太平之地,

以县界阔远,永泰中,招讨史袁奏分太平置县。《元和志》。永泰中,

割太平九乡置县

,冀其邑人从此被化,故以旌德为名。《寰宇记》。县旧无城,元至正末

,红巾

贼犯县治,焚毁殆尽,明嘉靖三十四年,倭奴直入县治,嗣后始议创筑。县志
〔唐〕
厚儒洞上泾乡,唐宝应间,王万敌据此聚众作乱,招讨

使袁讨平之。《乾隆府志》

。按:此洞即宣城之后如洞,其事与此同。盖后如与厚儒同声,虽分载两处,其实

一地耳。

太和六年刻漏秤上识文在鼓角楼。《舆地纪胜》

孔子寺在县西三十里,咸通五年,吕康年舍宅为寺。先有孔子祠堂,吕氏既舍宅

为寺,即以孔子祠堂为佛殿,故曰孔子寺。《舆地纪胜》


〔南唐〕
石子寨在县西三十里。南唐将方道项按旧

府县志无项字、洪锐尝屯兵

于此。锐后从查文徽按旧府志作辉讨王延政有功,家藏诰敕存焉。《嘉定宣城志》

严可求故居按:旧府志作严尚书故居。在旌德县北《

大清一统志

》十四都严家边。严可求避徐温之祸,与郭少保隐居于此。《乾隆府志》



郭仙岩按:旧府县志,作郭公岩。在太平乡新建之东山。相传昔

郭仙翁隐居之地。后乘

白鹤去。至今石坛、捣药臼犹存。旁刻“珍珠泉”三字,周令道卿立。《洪武宣

城志》。

县西三十里正山,郭公隐居之所。其阳有玉井岩,旁镌“珍珠泉”三字,又前有银屏,亦有

刻,不可辨。谚云:正山巍巍接星斗,分别冈峦九十九。《康熙府志》




〔宋〕
漏泽园资福寺前有石级,上立石柱,扁曰“漏泽之园”

。宋崇宁二年诏曰:人物番庶

,贫无以葬,或委弃道旁,寄留僧舍,甚可怜悯。州责之县,为置葬地。《康熙

府志》

景吕堂在旌德簿厅。以中丞吕晦曾为此官,致景慕意。《舆地纪胜》

。宋绍兴中,主簿郏升卿以吕晦尝为此官,故名。《大清一统志》



制锦堂县令齐庆胄建。《乾隆府志》

方舟亭县令齐庆胄建。方舟又名读书林。同上



爱山亭主簿陈有容建,邹补之记。同上

重翠亭西有井,名曰“鹿饮”。导泉凿池,立亭其上曰“洁尘”。或谓撷园中

茶,烹以鹿饮,香韵特异。《嘉定宣城志》

延月亭与重翠亭俱县令金与建。《乾隆府志》

度香亭后易名“野航”。《嘉定宣城志》

清心亭新壮开豁,为诸亭之胜。同上

悠然亭与清心亭俱县治西。《乾隆府志》

万翠亭宋姚司户建,宣城尉崔起之有诗。同上

栖真驿县南,令李瞻建。同上

得初轩取韩文公《读书斋》诗:

“出宰山水县,读书松竹林。萧条援本事,解后

得初心。”何湛建,又名偃室。《乾隆府志》

山庄佳趣亭旧有茆屋数,曰山庄。《嘉定宣城志》。县令莫泽建。《乾隆府志》

阅古堂庙首西。宋淳间,吕泾致仕归,理宗御书“阅古”二字,敕枢密院程元

凤为文赐之。泾归扁于堂。《乾隆府志》

监书阁又名山光书楼在新建。汪文谅建,以贮所赐书。胡安定先生诗“山光入书

楼”。见《艺文志》。《康熙府志》

仙姑坛按:旧府县志皆作台。在县西南五十里,上泾乡栅山旁。

昔有吕氏女结庵学道于其上,后仙去。《洪武宣城志》

淅米池在新建玉虹桥畔。宋汪氏十世共爨淅米池。《乾隆府志》

圣母池在岳祠。水清而漪,旱涝不盈亏。邑人每以纸钱掷其中,视浮沈之迟速,

以决灾

福。或有投铜钱者。每岁岳帝诞辰,有淘池会,人情甚敬。《旌川志》



汪少师故居在新市溪,即十世同居之所。《乾隆府志》

钟谏议故居太平乡钟汪村。同上

方将军故居上泾乡归化里,即今庙首狮山下。同上

白龙潭凫山潭上,有石台,高数百丈。宋丞相刘义温题“白龙潭”三字石上。潭

旁石又有仙人仰卧迹,草履迹长数尺。《康熙府志》

蔷薇坞在县东。传者谓状元刘辉留此授业。今在东山。《旌川志》



状元石在新建里东山之溪。状元刘辉因游汪氏义学,尝浴于此,故时慕其魁多士而

名之。同上


〔元〕
王太尉亭在柳山十里牌之原,今址犹存。《

旌川志》

安乐堂县东南二十步,令王桢建。《乾隆府志》

甘露王殿在梓山之绝顶。邑人精洁致祷,归乡虔诚者则现天灯,人皆见之。至元

二十一

年,邑人于峰之南福山重建庙,几三十楹,塑像祠祭焉。《旌川志》

县镇营王桢建。《乾隆府志》

小岭山寨十九都。元末红巾贼钟富二作乱,扎营寨顶。元官额差亦怜真统官军及

本县义兵讨平之。同上

礼宾馆县南,令单执中建。同上


〔明〕
均役义仓县东,县丞陈贤建。

济农仓正统间,县丞李鹏建。

税课司县东三十步。

洪源塔下洪溪,高一十九丈,嘉靖癸亥,里人芮氏建。

鲤渊在新建。溪流环绕,鲤鱼上下游泳,生生不息。山水迅发,亦不随波而去。

溪中有五指石,宛如手掌,宣城汤宾尹、施闰章俱有诗。

督学察院县北门内。明知县宗敦一建,提学按临,试徽宁两郡生童。康熙壬寅,

奉文临府,遂倾圮。

西察院县西,今改为营房。

清风亭县北三里,与南七里铺及东后妃岭三处。覆盖皆石。相传俱鲁班同日时造

,亭额笔力清劲,宣城高维岳题,晋江、张瑞图书。以上《乾隆府志》



庆福庵在县西四十里,泾溪之阳。明季时建,历久顷圮。乾隆间,吕运镐裔因旧

址重建,更创楼阁,为泾溪村屏障焉。《采访册》


〔国朝〕
双瑞堂即清风堂,故址在县圃中。《乾

隆府志》

阅武堂尉司西。同上

英翠堂庙首吕运泳建。面临石柱,襟带玉溪,阳羡储太史大文授经之所。题曰“

成公世学”。《旌德志》

聚奎楼在阳下溪。姚明德后裔建。同上

钟鼓楼县治东。《乾隆府志》

会文所庙首玉溪北上泾桥。吕瑞建。每月合族人士会文之所。宜兴储会元大文题

曰“蓬山雄笔”。《旌德志》

鸿文阁十八都孙村水口桥侧,汪若海建。杰阁飞甍,回廊复屋,备极宏丽。前有

方池,

楼阁倒影其中,堪以游目。每月聚族人会文于此,郡守宋有记。同上



田氏义塾在十七都三溪田氏祠旁。一名经畲馆,又名溪东书屋。置田五十亩,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