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宁国府志
宁国府志
泾县志》
仙鼓石在县东余冲,有石平铺土面,击之有声如鼓。相传有仙击石,歌啸于此,
今石上足迹宛然。同上
血岭在县西北七十里,昔黄巢作乱,有保聚于山者曰章公寨,与贼争战,血流山
谷,因以
为名。《洪武宣城志》
裴相公岩在县南七十里,父
老相传为裴休隐居之所也
。同上。昔尝有人于其所得断残戟,至今天色阴晦,有音乐鼓吹声。《泾川志》
罗家宅按:《江南通志》作罗隐墅,旧府志皆作罗公宅。在小溪
上,罗隐尝居于此,有
罗隐祠堂。居民呼为罗家庙,惜其无碑记可考,又不知罗因何卜居于此也。《洪
武宣城志
》罗家宅在地名小溪,溪行两山间,居民皆依山而种植。父老相传云,昔罗隐尝居于
此,
今遗址及井见存。地虽深僻,然山川环绕,亦幽居之胜。《泾川志》。按
:《舆地纪胜》以
罗隐宅及罗隐墓皆云在南陵县,而旧府志诸书俱改载入泾县,或境地相接。今昔疆域略有变
易,以至不同耳,今仍两存之。
〔南唐〕
齐云亭县厅后,南唐保大中建。《乾隆府
志》
乘山塔县东七十里报恩寺后,五代时冯述建。相传塔成后,忽夜半风雷,塔移至
太平县麻陂潭,仅存半塔。今潦净潭清,塔顶犹见水中。同上
洪尚书故宅按:《江南通志》作洪永章宅。在举山下,有荒基遗
迹。《洪武宣城志》。
其遗迹甚广袤,父老相传无所依据。廉访得其诰敕于煨烬之余,其可见者云“银青光禄大夫
兼兵部尚书兼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洪允章敕久列偏裨备彰忠”。自此以后皆缺,惜乎无岁
月可考。时代疑五代之际,雄霸此地,朝廷亦资其捍御,故有是命。且云国朝混一,江南亦
尝宣召,而辞疾不起。《泾川志》
〔宋〕
宾月阁在县治东。《舆地纪胜》
秋爽阁崇庆寺后,居两山之间,中有涧水,清冷逼人,遇雨则瀑布飞流。唐李白
诗有“五
月思貂裘,谓言秋霜落”之句,故名阁。前有溅玉亭《康熙府志》,后有
云锦堂,横跨两山,廊庑皆为阁道。《乾隆府志》
溅玉亭在泾县,亭跨洞水,每遇雨,则悬崖瀑布作声。《舆地纪胜》
领要亭在水西刘遗民钓台侧,邑人池、汪琛建,今废。《泾县志》
回波亭与领要亭相近,今废。同上
风玉亭在泾县,侍郎陈天麟建。《舆地纪胜》
侍郎凌策宅在留村,或云在县南七十里凌家湾。《泾县志》
御史刘琦宅在留村,今为县治。同上
大宁院塔县西三十里大宁寺前,寺旧为猷州城址,宋庆历间悟公建。
《乾隆府志》
铜峰塔县西八十里,铜峰寺左。宋武帝时建,今仅存半面。塔畔有大枫十丈余
,相传为天宝间物。同上
水西塔有二,一名崇宁塔,存宝胜寺侧,大观二年建。一在崇庆寺左,绍兴中建。
同上
碧莲池在妙峰庵。同上
珍珠泉在妙峰庵。同上
子瞻石在妙峰庵。同上
藏春洞在妙峰庵。宋石禅师有《赋石洞》二诗。同上
风光阁在泾县西赏溪上。旧有亭,宋绍兴中,县令魏杞改建阁,取“风光水西”
之句名之。后为水啮,移县治左。《江南通志》
回澜阁回澜、凉风二阁,清湍亭俱在水西精舍前,取李白诗语名之,近并废。《泾县志》
浚清阁在县西桃花潭东岸,宋府教翟阳建,久圮,今重建。同上
蒸霞亭在泾县治《舆地纪胜》。在旧县圃,宋魏杞建。《康熙府志》。在泾县北,
亭旁植桃,唐韩愈诗“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远近蒸红霞”。后人取以名亭。《
大清一统志》
三友亭县治西,宋翰林左泰成建,尝与邑中七贤游憩。绍定间,知县张贤之重修有
记。《康熙府志》
峨岱书院在县西峨山,宋进士文澄源、洪源建。《乾隆府志》
翠峰书屋在县南承流山下,相传宋吴潜、吴渊读书处。同上
戏彩堂在旧县圃,知县王永建。同上
清白堂在旧县圃。同上
锦照堂在旧县圃。同上
凌风台当水西精舍前,取李白“凌风振寥廓”之句,今废。《泾县志》
和尚井其穴深不过咫尺,阔弗逾跬步,水虽不溢,旋取旋涌,千众是给。间或暂涸
,群儿以
石片双扣口作钹声者,未几泉出如初,因以和尚名之。《泾
川志》去县七十五里,在小
坑山之下。昔有一僧卓锡于此,而泉涌出,以故得名。国朝己亥年间,琴溪山麓为水荡裂,
出一碑石,上镌云“水从白额山前过,白屋儿郎尽挂绯”。姑录于此,尚俟来者考焉。《洪武宣城志》
石井在县南六十里方村之腰,有一井若窍于石如淫尊,然其泉清激甘冷,昔有神人
过饮此泉,今石上马迹存焉。《洪武宣城志》
清心轩县厅后。《乾隆府志》
希颜轩、景范轩俱在县厅东。同上
周公亭按:旧府志,亭作台。在泾县东二十里,地名洗马涧,下临泾
溪。昔周氏筑亭于此。
石涧有石碑,篆额存焉,蒋颖叔尝游访之。《舆地纪胜》。后人留题绝句
云:“人言周公
来结宇,不知建立何年中。撰词仍是谪御史,残缺欲读嗟难通。”《嘉定宣城志
》在石碑山,有石突峙水旁,石碑撰额云“周公亭”,其文字漫灭。《康
熙府志》
赏溪楼在泾县治《舆地纪胜》。在县治酒务旁,与丞厅相对,今
废。《泾县志》
森翠楼在琴溪,宋炎子隐此,文丞相守宣时过访,书名其居,今废。同
上
〔
明〕
放杖岭在县南五十里凤村,父老相传,旧有一老人如仙,放
杖少憩,因以为名。《洪武宣城志》
发运仓明宣德年间,凡天下租税,非通舟楫者,悉令以货贿折纳。巡抚周忱以泾当
徽郡六
邑之冲,请于朝,建于南川一里许,以为收发之所。正统中,知府袁旭改作公馆。《乾隆府志》
郊迎亭县东北,成化中建。同上
府馆县治东北,弘治间知府刘廷瓒建,今废。同上
皇华馆县东北。同上
熙光亭在水西书院后,明督学洪毗建,后圮。国朝知县银文璨重建,今废。《泾县志》
〔国朝〕
税客局 县治北,正
德间省。
存留仓县南门外,俗呼南仓,明知县胡永成建。
济农仓在礼辞都。
南仓在茂林都。
北仓在泉北都。
均役义仓在礼辞都。
响山亭在县西北五里,明太守罗汝芳题曰“山鸣谷应”。以上《乾隆府
志》
烟雨亭在泾县西宝胜寺前,枕山面溪,烟云如画。《江南通志》
。肇建于明。国朝邑令
侯世准重建,寻圮。康熙辛卯,郡同知郭威钊复新之,邑人潘乘龙有记,复圮。乾隆二十
年,
知县王廷栋、县丞李兆、邑痒生赵际飞、贡生赵一廷重建。《泾县志》
蓝山书院在耸壁寺左,万历间水西讲学诸先生建,久圮。《乾隆府志》
幕山塔在小幕山,今废。明翰林院修撰焦记。《泾县志》
玉屏园在桃花潭西,玉屏山之巅,明末万应隆建。《乾隆府志》
〔
国朝〕
大观亭在小幕山巅,魏宪有诗。
见山亭丞厅西。
催课亭在尉司。
白鹭亭赏溪西滨。以上《乾隆府志》
钓隐亭在桃花潭畔,翟尚书故迹,今废。《泾县志》
敕书楼县圃内。《乾隆府志》
清华阁县西二十里孤坑,土人尝陶于此。《康熙府志》在县北二
十里孤坑,今废,或曰在柳湖堤上。《泾县志》
永月阁县圃内。
挹爽阁县圃内。
环璧阁在尉司。
昼馆县东门。
甘棠馆县门西。
迎诏馆县署前。
泾川馆礼宾坊。
三友馆市东。
双清堂在尉司。以上《乾隆府志》
龙蜕石在县东鼎阳洞侧。康熙戊戌雷雨中,一龙从石罅腾空,今洞石龙迹宛然。《泾县志》
附
冯唐宅在泾县东南四十里石鼓山。《舆地纪胜》。乡老相传云,
汉
冯唐宅,尝名鼓以集宾客,故名。石鼓山焦坑有冯唐庙,即石鼓山之左。《洪武
宣城志》。或云陈后主尝击此鼓,号令师徒。《泾川志》。按:《
汉书》
,冯唐祖父赵人也,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则唐为安陵人,何由在泾有宅集宾,但旧志并载
,今亦仍之。
甄塘在县治之南,广袤五十余亩,塘皆芙蕖。世传三国魏文帝皇后甄氏出于此。考
之史传,后乃中山人。但小说谓甄塘有宣阳观,道士晨出,见婴儿卧于莲叶上,怜而取育于
邻,既长有颜色,归袁氏,后魏文平邺,纳之为后。《洪武宣城志》。在
泾
县南二里,世传魏甄后所生处。《江南通志》。按:《三国·魏志》后,
中山无
极人。父逸,上蔡令。裴注引《魏书》曰:逸娶常山张氏,生三男五女。又云长女姜,次脱
,次道,次荣,次即后。后以汉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生,本末详备。何缘由在泾事,旧志附
会,殊为无稽。卷十三·舆地志古迹下◇宁国府志卷十三舆地志
古迹下
宁国县
〔
周〕
孔子井在县南百里,《方舆志》云,孔子入吴所凿。《舆地纪胜》。县南一百一十
里,按《地舆志》云,旧吴兴郡安吉县南界道旁有小井,乃是孔夫子入吴时凿。此井今属宁
国县。《太平寰宇记》。旁有戈塘,去井不远,章枢密夏云:当作过,盖
取孔子经过之意。《旌川志》
按:《史记·孔子世家》及《家语》等书,孔子并未尝入吴,《
旧志》所云已属无稽,而以此为在此凿井,犹为附会不足信。第诸书相沿已久,今姑存之。
孔子堂又名过堂,过堂在县西五里,世传孔子曾过此而名。然无考据不足信
。《洪武宣城志》。孔子堂,县南一百里,堂下有马跑泉。相传夫子游吴时至此
,
后人建堂纪其事。《康熙府志》。县东北二十里,宋处士吴晦之诗云:“
滔滔衰世难行道,历聘诸侯几十年。试
向荒祠寻旧迹,一堂下马跑泉。”浮梁李椿年与朱紫阳同学。宋绍兴中
,任宁国县,尝
率诸生讲学于此。《乾隆府志》
按:堂既以孔子经过为名,应与井近。惟《康熙志》云,县南百里,与《寰宇记》、《
舆地纪胜》所载之井不远,其说良是。而谓县西五里,县东北二
十里者,或后人更附会为之,非其旧也。
夫子巷县南门内。《乾隆府志》
〔孙吴〕
怀安古城在县东南一百里。《地理志》:吴分宛陵之地
置,属丹阳县。按:县应作
郡字。至景帝时属故鄣郡,晋太康二年属宣城郡,梁承圣中属丹阳郡,至陈天嘉五年
废,入
宣城县。《太平寰宇记》。在宁国县东四十里。《方舆志》云,吴大帝分
宛陵置,至晋永
嘉废入宣城。《舆地纪胜》。县东南百里,旧志云县南四十里误。汉刘
聪封晋愍帝为怀安侯,即此。
宁国故城在宁国县南十三里,三国吴置,隋省唐复置。《大清一统志》
。宣州宁国县西北至州一百十里。《元和志》
〔晋〕
瞿硎石室何法盛《晋中兴书》云,有瞿硎先生,不知姓名
,住宣城文脊山。《太平
寰宇记》。县西三十里文脊山中,山有门,一名山门洞,瞿硎先生隐居与此,洞有
瞿硎,因
以自号。桓温尝造访,见先生披鹿裘,坐石室,神色自若。温异之,乃命伏滔作颂。《乾隆府志》。旧志云石门高敞,车马旌旗可过,西南有龙洞。
黄颜石室在县黄岩山顶,可容数百人。相传晋永嘉中,黄岩修炼于此。
《江南通志》
麻屯里县北三十里延庆寺西,俗曰麻屯寺,或云赵将麻秋尝过此屯兵,因指其地曰
麻胡屯
处也。是则西晋时所遗名云。按:旧志,寺在杜水之东,浔水之下,傍有石洞,龙藏其中。
又
有何公钓矶,宋秘书何公尝隐此,著有《落花吟》。余珊题云:“砌临石马一溪树,檐列金
鳌万叠山。”《乾隆府志》
〔唐〕
藏马洞县西八十里,麈岭之巅,世传唐汪华藏马处。《康熙府志》
望霞台在县西五里,高十三丈,周回二十八步。唐贞观中,县令荣阳郑氏所立,今
废。《洪武宣城志》
王梅岭县北三十里。唐咸通中,益公尝讲法山巅,群虎伏听,居人骇异,因建通灵
庵居之
。宋王梅禅师来此成果,岭以是名。又曰王公道场。按:旧志,通灵两峰对峙,南曰桃尖岭
,
北曰望仙岭,人方之钱塘二高峰,下有清泉洞,又曰豺狗洞。《乾隆府志》
桫椤树按:《云屋和尚集》注云:旧志千顷山,唐楚南禅师道场,有桫椤树一株,
花开时香闻十里。云屋诗“桫椤寻未见,风动荻芦声”。同上
罗隐题诗石县东三十里女儿山,古有神女,罗隐题诗镌石迹,至今存。
同上
石镜县西百里石镜山,光可照人。黄巢过此,照其状如猴,怒燔之,石光久乃渐复
。汪尚书泽民有诗。《康熙府志》
柱石县西七十里,巨石如柱。《乾隆府志》
石岭古关塞,邑北险隘。方致尧战戚方,何通泰战红巾贼,俱扼于此。《乾隆府志》
乌石城按:《洪武志》作乌石,旧县、旧府志作旧城。 县南九十里,
地名乌石,城基并城
隍庙址犹存。世传南唐于此立县,今不可考。《洪武宣城志》。乌石旧县
城在县南九十里
,怀远乡十二都,地名乌石。《宁川志》。在宁国县南九十里,南唐时筑
以备吴越。《大清一统志》
千僧井崇因寺旧传寺有井,供千僧汲,大旱不竭。梁、宋以来尚存。傍有驻马墩、
千
佛塔寺址,二山雌雄相接,其山尽处有太子殿,不知所始。《乾隆府志》
〔宋〕
齐云亭县东南山门,宋梅尧臣与宣城簿张献民刻诗其上,
名人题咏颇富。《乾隆府志》
十松亭县署东南,有沈括诗。同上
化洽亭在县治东南,唐乾宁中建。《大清一统志》。乾宁中,令
范传真建,沈颜有诗。《乾隆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