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府志


桓公磴 在刘遗民钓台之侧,桓公拜宣城内史尝憩于此石。《洪武宣

城志》。后诏还宣城

郡时,人因目为桓公磴。郡守叶内翰清臣诗云:“名邦有良吏,流惠沾民襦。弭牒诉,



泉驻旌旗。朝来曲肱饮,暮入专城居。于今人爱磴,还订甘棠庐。”《泾川志》



战坦 在县西。安吴旧县之南距战坦二里许,有洗刀坑,桓彝与韩晃接战处。

由安吴县而上,有落马潭,相传彝战北落马于此,故名。《乾隆府志》



兰石在泾县东七十里,下临藤溪。《通鉴》:晋桓彝遣将军俞纵守兰石,即此

。又有俞将军走马城,在县南四十里,是其屯戍处。《大清一统志》

走马城 在泾县南四十里。晋桓彝将俞纵屯兵处。又有兰石在县东六十里桓公

岭西,桓彝使

俞纵守兰石,即此。《江南通志》。走马城:县东四十里,今哨台犹存。

旧志谓在县南,误。《乾隆府志》

落马潭 在县南四十里吴村,桓简公征战回,有一马坠潭中,因名。

《洪武宣城志》。按:《乾隆府志》附载见战坦下,谓战北落马,与此稍异。

洗刀坑 在县南五十里萧村。桓简公征战到此,刷洗兵刀,因名。同



寨坛基在县南七十里。其寨元置,立小山顶上。续因洪水推荡山路,险峻岩,

祭祀者往来良难,遂烹鹅于山下祀之,其鹅死而复生,飞至南容李村田下坡,俗传乃郭璞所

献地。里人即其处立坛祭祀,甚有灵感。里正晦朔祭于坛,焚镪飞向东南去者,其月必吉,

向西北去者,其月必凶。郭璞有诗曰:“南容一片地,拉搭似牛皮。若人得遇者,世代挂绯

衣。”盖为此也。《泾川志》

仙人台在泾县涌溪石纲坑,孤峰特立,绝顶上有石台。《舆地纪胜》

。在涌溪,绝顶上

有石台。父老相传云,昔葛仙翁炼丹于此。《洪武宣城志》。在涌溪石纲



,溪流环绕中,一孤峰特立,崖石险峻于绝顶,山有石台,然人之迹所不能及,故其遗迹莫

详焉。《泾川志》

葛仙翁炼丹井按:府志皆作葛洪丹井。在宝胜寺南,井泉清洌。



翁即晋之葛洪稚川也,弃官炼丹此地,后入罗浮山,不知所终。《洪武宣城志》

。井泉清洌,甘香可爱。昔翁仕

晋为著作郎,后为勾漏令,著书百卷,弃官炼丹此地。旧寺僧尝为亭以覆之,设井辘轳以

取汲,今芜废不复浚治,古尚存。《泾川志》。按:《舆地纪胜》载葛

洪井在南陵县,其事迹亦与此同,今两存之。

落星石按:《嘉靖志》石作潭。在县之南四十里花林。晋时陈霸

兄弟二人在船上捕鱼,梦

见一星落于潭中,因此号为落星潭。《洪武宣城志》。石壁上有龟形,昔

县尉刘公谊寓于

此潭,见金龟在石,尝欲凿而取之,今有形迹犹存在蓝山下,翰林李太白曾游,咏诗曰:

“蓝岭耸天壁,突兀如鲸额。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潭在大溪中,与溪流混而为一,

但差深尔。翰林游而乐之,与何判官有结茅炼金液之约,然不能践也。《泾川志

》。在安

吴旧县西,即《水经注》落星山。其左邃岸悬濑注穷坎之下,石骨绵亘潭底,为、为屿、

为石笋林立。中产雪鲤曰雪花鱼,严冬雪霁,渔人于石罅网得之,味似江鲥。峻绝处产异草

,如

卷柏而小,四时苍翠,曰万年松。《乾隆府志》。一名龙吞石,若龙首

,日有气从口出

。昔李白泊舟踞坐石上,期结茅焉,即是处也。后郡守罗汝芳更名“起星”,刻诗于上。

《泾县志》

刘遗民钓台在县西三里,今白云寺前,水浒有钓矶存焉。《嘉定宣城志

》。钓台在泾水

西岸湖山下,遗民即东晋高士也。《郡县志》。在赏溪西岸白云潭之上,

遗民盖晋隐君子

,即与陶渊明、惠远、宗雷、陆修静辈十八人入庐山结白莲社者。尝为柴桑令,其后弃官渔

钓于此。《洪武宣城志》。台又名“岿然”,下临潭水,深不可测,清澈

见底,鱼鲔所聚

。古今名公多有题咏,每秋高春媚,烟朝月夕,则浮光跃金,静影澄碧,渔轴客艇往来其间

,风物如画,实为胜概。郡守叶内翰清臣有诗云:“云岩俯穹石,下瞰清溪流。释缚州县职

,寄情江汉游。宗雷结良社,严吕希前俦。秋风绿筱媚,鱼惊游避钩”。蒋右丞之奇诗云:

“最爱先生卧白云,一竿来此钓江鳞。我今不学蟠溪叟,待作宗雷社里人。”郡守光禄卿



良肱和云:“先生高谊薄浮云,薄宦应同涸辙鳞。尽日持竿钓台上,此心宁是羡鱼人。”



都官积中和云:“石转矶头疑虎踞,风吹水面老龙鳞。古今不卜先生意,多少溪边掷钓人。



太史章诗云:“雨笠烟蓑细葛布,持竿不识白莲人。当时若得文王猎,泾水还同渭水滨。”

《泾川志》。按:晋陶渊明与周绩之、刘遗民同隐于庐山,曰浔阳三隐,

未闻其至泾钓隐,相传已久,姑存之。《泾县志》


〔萧齐〕
淳于棼故居按:府志居作宅在泾县西五里,今为兴教院。

《大清一统志》。县

西五里。棼,南齐明帝时相国,舍宅为寺,名凌岩寺,后为兴教院。有清湍、凉风、回溪诸

亭阁,称水西名胜。《乾隆府志》


〔隋〕
汪公栅安吴县西。隋大业间,汪华据贼屯此。今地名寨口

。《乾隆府志》

幕山军垒县东北三里,左难当据辅公故垒,未泯。同上

白龟城按:《洪武志》城作穴。在县东北三十里,柏山之侧,

昔有白龟履雪而东,因名之

。《洪武宣城志》。武德初,置南徐州,改猷州,以龟止之处筑城以居之

。后为宣城郡,

遂尚龟形以筑府城,因目曰“白龟城”。《嘉定宣城志》。隋大业十年,

盗贼群起。武德

初,置南徐州总管,后改为猷州总管,以龟止之所筑城而居之。以赵郡王孝恭为副元帅,十

一年贼平州废。后属宣郡,俗因谓之白龟城。《泾川志》。在泾县东北柏

山,隋末左难当

所筑。《大清一统志》。左难当欲筑城拒辅公,会溽暑大雪,有白龟印

雪周行,随迹筑

城,故名。《江南通志》。按:柏山前临大溪,高数十丈,岸有石垒横亘

二三十丈,上皆

窍,中一巨石约二三丈,昂起如龟,头足必具,今山下故城遗址犹存。其下潭名龟潭,又山

经白龟岭而来,当时依山设险,或以此命名。如旧志祝雪、印雪、溽暑大雪等说,诞妄未可

信。又载昔宣城未建,卜基此地
,偶役者捶石而破白龟之首,流血满溪,遂名港为红子港,滩曰赤滩,龟行至宛水而止,定

为州基。故宣城曰白龟城,语亦荒诞。《泾县志》


〔唐〕
猷州城在泾县西三十里,今大宁寺也。《舆地

纪胜》。武德三年,以泾县置南徐州

,寻更名猷州。《唐书·地理志》。武德中,置猷州,州城于此。《嘉定宣城志》。初以

县置南徐州,更名猷州,今废。《明一统志》载,城在石埭县,以晋泾县、石埭同隶宣城郡

故,孔颖达有《建州城碑记》。

李长史宅在留村,即今县治。《泾县志》。按:唐陈简甫《开元

以来良吏记》:长史名孝称,自太平长迁于泾,后卒于泾,而家因寓焉。

万家楼在桃花潭侧,相传李白慕万家酒楼来此。村人汪伦尝酝美酒以待之。今废

。《泾县志》

垒玉墩在桃花潭上,相对为彩虹冈,唐李白与万巨、汪伦游吟处。《

乾隆府志》

桃花潭在西南,物象幽奇,花卉芬馥,好奇之士多游其间。唐李白放逸江湖,爱

玩此地,邑人汪伦遇之甚厚。《洪武宣城志》

涩滩县西九十里,唐李白有诗。《康熙府志》

汪伦宅在桃花潭上,李白有诗。《乾隆府志》

万巨宅在万村渡西,唐卢纶、韩并有诗。同上

放歌台县西五十里蓝山,为李白放歌处。台石方竦,俯临绝涧,瀑布飞流。《水

经注》:

安吴县南落星山,有悬水五十余丈,即此。下曰活泼滩,滩石嵌空,有井三。深广如,曰

“炼丹井”。台左刻石云:“天宝十五载三月,李白偕汪伦、寺僧”数字,余磨灭不辨。同上

麻溪渡去县百里,在县直南。山水之胜,殆甲江左。自万家楼溯流而上三十里,方

抵麻口

,自太平、石埭沿流而下六十里,方至麻溪。山环水会,自是一洞天。唐李白、杜荀鹤皆曾



此。杜诗云:“两岸山相向,三春鸟乱啼。”李诗云:“舟人与渔人,撑折万张篙。”建



初,天宁寺主僧慧日同圆通寺主僧清止,避地结茅兹山二十余年。日有诗曰:“溪绕茅堂山

绕溪,溪山深处是真栖。山人若问西来意,云自高飞鸟自啼。”止亦有诗云:“江南江北



干戈,茅屋深迁入薜萝。梦幻利名知险恶,虚舟身世若风波。石门路险交游少,竹坞云深

蕨多。闹里打闲谁似我,千岩春色一声歌。”又有汪寺丞留诗曰:“麻溪渡口古滩头,万



青山绕四周。地僻鼎分三县界,渊澄辐辏两川流。客槎时下佗山木,渔桨偏归暮雨舟。寂寞

一年会再到,可怜异代谪仙游。”《泾川志》

踏歌岸阁在桃花潭上,即汪伦送太白处。《泾县志》

磨崖碑在县西石洪头山,石值立如墙堵,岁久字泯,仅仿佛,曰:巍巍法宇

,圣德灵奇

,天仙作乐,神人护持。又曰:猗欤居士,博大能洽,迹晦岩泉,情存佛法。又曰:挟黄鹤

仙,带白龙水,清净妙地,虚空至理。后记曰:唐天宝十四载岁次癸巳四月壬申朔《嘉

定志》作壬寅,从诸本改。二十八日《嘉定志》作二十四日,误,从诸本

改。己亥午

时刻石。余不可考。《嘉定宣城志》。在县西七八十里,石洪头山,上

有碑石,立如墙堵

,乃山之活石也。岁月深远,石长字泯,铭记不可全考。《洪武宣城志》

。磨崖碑有五:

一在琴高台巅,古刻磨灭,不可复辨。宋蒋之奇叙略曰:子游泾川过琴溪,浮舟钓台道旁,

石崖苍苍,上摩穹,意其下必有环观焉。自还自水西,泾令陈中裕饯子岩寺。尉刘公曼



:向所观石崖古刻尚在,乃唐玄
宗开元甲子,河间邢巨、沛国武平一尝游是溪,题绝句

其下,又刻一长编,尤雅澹有清思,姓氏湮没。其序云:二十二年,予自柱史谪宣城,明

年九月连率班公景倩,读其诗有云:“忽邢武辞,聆其金石备。”以诗序考之,盖后邢武

一纪

而来,疑即是杜伟也。一在县东四十里朱砂山,相对之慈音洞,左为宋尚书郭燮凿石开道处

。宋郭燮记云:朱砂山上成绝壁,下瞰长溪山腰,蹊径突兀,崎岖憧憧,率由乎是危行深涉



病,盖亘古已然。余切慨念焉,于是为之鸠工聚众,镌凿其突兀,芟夷其崎岖,削平砌,



一桥以济二水,俾行者无昔时之苦。役费虽不资,荷乡里相协赞,不日而成,岂斯道之合

坦履于今日乎!竣事之后,因识岁月于道左。宋端平二年,邑人郭燮记。一在县西南九十里

石门,宋隐士徐时镌诗于上云:“山中薄业有菜田,出入于兹五十年。夹径雨崖几蜀道,沿



十度异贪泉。鹿门莫遂平生愿,屐齿常为险阻穿。晚卜一丘旗岭上,辋川风月为留连。”自



曰:《蜀都赋》缘以剑阁,阻以石门。石门、瞿塘两崖也。广州东二十里地名石门,有贪泉

,饮

者多无厌之欲。晋吴隐之有诗讽之,云为宋淳熙己卯记。一在县西一百里石柱山观音岩,峭

壁插天,平削如砥。乾隆十八年正月崖崩碑露,其字半漫漶,可读者二十八字,文曰:时丁

丑绍兴二十七年十二月记□□□凿险崖取平路往来人宜□顾举□□□全体露

。一在县西八十

里石洪头山,有巨石屹立如堵,字多剥蚀,可辨者七十三字,文曰:巍巍法宇云云。《泾县志》

东峰亭在刘遗民钓台之北,唐永泰中,李按:《泾县志》作季,下同。广琛将兵讨石埭寇

方清,时幕客刘太真、崔何、王伟、郭瞻、苏寓、陆渭皆从李宴亭上,适前锋告捷,遂各赋

诗,而太真为之序,刻石存焉。《嘉定宣城志》。在白云寺,自昔相传相

国淳于棼按:原

书作髡,误,今改正。送客之所也。唐永泰元年二月,江西帅御史中丞李广琛尝至

泾水,于

旧址创亭。明年秋,中丞袁招讨江淮,回军屯泾,命宾僚宴亭上,赋诗纪事,今石刻存



。后人更名李公亭,古今名贤诗文颇多,录于别卷,亭久废。《洪武宣城志》。按:诸旧志

及诗俱为袁有石埭之捷,与从官刘太真等赋诗刻石纪其事,而袁公与崔王诸人唱和之作具

在,是创亭者李公,而宾僚赋诗者袁公也。《嘉定志》以为皆李公事,疑误。

郑少府谔宅在水西。《泾县志》

清居台在水西,唐魏峦有诗。《乾隆府志》

粲公楼在水西,唐杜牧有诗同上。杜牧尝为宣武宣武,

应为宣城。城牧,游泾溪水西寺留二小诗。其一

云:“李白题诗水西寺,古木回岩楼阁风。”此诗今载集中。其一云:“含情碧溪水,重上

粲公楼

。”此诗今榜壁间,而集中不载,乃知前人好句零落多矣。《竹坡诗话》



伏虎神师石按:县志神作禅。在白云寺后,昔师开栎山时,所往

来虎迹石也。《洪武宣城志

》。寺盖其开山也,昔师尝同时开栎山道场,即今大宁寺。两地相去几三千里,师尝

乘虎往

来,晨食白云寺,午食大宁寺,盖其道行灵异云。今虎迹石及隐塔见在,寺后又湖岭山,有

狮往来栎山,中途憩息之所在焉。《泾川志》

磨箭石在丁溪战岭上,有磨箭痕,拭去复见。又慈坑有石亦名磨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