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宁国府志
宁国府志
待仙洞坐吉山南数里,石埂之阴,宽敞可列坐数十人。古有僧诵经于此,秀水张
敬,邑孝廉梅以燕有诗。
怀谢亭在正心楼后,康熙己卯,太守佟鹦彩建。
晚翠轩在北楼西,郡守张云翰建,后佟赋伟植枇杷成阴,与同人倡和有诗勒石,
旁有池亭,桐柳交荫。大司寇胡苕山题曰“柳风桐月之轩”。
三鉴堂晚翠轩前,郡守佟赋伟修,院有老梅,尝与同人觞梅联句。前又建待高轩
以礼士。
柳幄与怀谢亭接,北向临池,隔岸有高柳数十株,故名。太守佟赋伟葺“深柳轩
”以处宾客,颇幽胜。戊戌夏汜于水。
穿云亭在敬亭山腰,乾隆戊午,知府程侯本、邑人詹上彩建。以上《
乾隆府志》
进水斗门在南门吴家村右,创建莫考,年久湮灭。嘉庆九年,里人捐资复浚得之
,有知县严克任碑示,永禁阻塞。《采访册》
更鼓楼在府治东首。《宣城县志》。按:更鼓楼即谯楼,详《官
署门》。
南陵县
〔周〕
鹊洲按:旧府志作鹊江,今从《通典》改
正。《左传》云:昭公五年,楚败吴于
鹊岸。即此也。《通典》。杜注:庐江舒县有鹊尾渚,一曰繁昌鹊头,三
山鹊尾,统称鹊岸。《乾隆府志》
按:《元和郡县志》有鹊头镇,云在县西一百十里。亦引《春秋》事证之,又云沿河八十里
有鹊尾
洲,吴时屯兵处。今考杜注云在舒县,以此为县西百一十里,固不能逾江至舒也。盖鹊尾
洲有八十里,其为地最广,则江以南亦自有名鹊洲在南陵县者。
颜渊在县南赏溪。《舆地纪胜》
〔汉〕
宣城故城在县东四十里青弋江上,汉置,后汉省。建安
三年,孙策平定宣城以东。二
十年,孙权使蒋钦屯宣城,皆即故城也。晋太康二年,于宛陵县置宣城郡,复置宣城县属焉
。隋初改宛陵县为宣城,而故城遂废。章怀太子曰,宣城故城在今宣州南陵县东。《大清一统志》
青阳城即今南陵县治。梁置南陵县,在今繁昌县界,唐初移今治。《
大清一统
志》。宣州南陵旧治赭圻城,长安四年移理青阳城。《旧唐书·地理志》
当涂废县南陵有汉当涂县故城,在东南。《通典》。在南陵县北
,汉县也。晋成帝时以
流民侨置,属淮南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平陈,移置姑熟,而废故县入宣城。
《大清一统志》
按:《续汉书·郡国志》,当涂属九江郡,知汉以前当涂皆在江北,此废县非汉县明矣。考
《元
和郡县志》,汉成帝时,以江北之当涂县流人过江在于湖者,侨立为当涂县,后属宣州,则
知实晋之侨县,不得称汉县也。李贤注《后汉书》亦误以晋侨置县为汉县。
春谷故城在县西一百五十里。《元和郡县志》、《舆地纪胜》。
今繁昌之移风乡。春谷本
汉县,晋武帝改为阳谷,安帝并阳谷入芜湖县,遂废。《繁昌志》又云,在芜湖之陶辛圩。
《乾隆府志》
〔孙吴〕
甘公城按:《舆地纪胜》、《嘉靖府志》作
甘罗城。在南陵县北七里,一名甘公城。城甚坚,缭以漳水
,可容数千人。《舆地纪胜》。相传吴将甘宁尝屯于此
,俗讹为甘罗
城。《名胜志》甘公城甓甚坚,缭以漳水,可容千人。有甘公庙门址,略存。
《大清一
统志》。旧经云,甘公,盖甘卓,本传不载,尝仕春谷。《寰宇记》及旧经
皆载其名。《嘉靖府志》
按:此城得名,旧说不一。其谓秦甘罗者,固俗讹传,即谓吴将甘宁,说亦未确。考《三国
·吴
志·甘宁传》,拜西陵太守,领阳新、下雉二县,后从攻皖,为升城督,迹其所历,未必有
屯
宣城事。惟《晋书·甘卓传》云,丹阳人,授历阳内史,拜豫章太守。所居皆近宣州,虽无
宣
州内史事,或曾在此筑城,差为可据。但《嘉靖志》又云,《寰宇记》、旧经皆载其名
,今考《寰宇记》并无载甘公名处,不知何本。
赭圻城按:《寰宇记》城作屯。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西临大江
,吴所置赭圻屯处也。晋
哀帝时,桓温领扬州牧,入朝参政,自荆州还至赭圻,诏止之,遂城赭圻镇焉。后城被火灾
,乃移镇姑熟。《元和郡县志》《舆地纪胜》
〔晋〕
战鸟圻在江中,本名孤圻。昔晋桓温举兵东下,住此圻
中。宵鸟惊温,谓官军围之,既而定,群鸟惊噪,俗因曰战鸟。《通典》
按:《元和郡县志》、《寰宇记》载战鸟山与此同,惟云贼谓官军已至,一时惊溃,因以
为名,稍有异耳。
葛洪井在南陵县西、宝胜院侧,遗在焉。按:洪仕晋为著作郎,后为勾漏令,入
罗浮山。世传此井为洪炼丹取汲之处。《舆地纪胜》
丹井朗陵山南,相传晋朗陵侯何琦辟谷炼丹处。《乾隆府志》
〔唐〕
五松山铜井西五里,有古精舍,访之土人,五松即繁之
五峰。唐李白诗云:“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又云:“要
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繁邑向隶南陵,固非铜之五松也。纂邑志
梅根监在县西一百三十五里,梅根并宛陵监每岁共铸钱五万贯。《元
和郡县志》
石场旧志载作碌。于仁义乡析置法门、石两场,以别征
摄。自后法门于义安县
,又析义安入铜官冶为铜官场,今铜官为铜陵,石为繁昌县,皆此邑之地也。
《太平寰
宇记》。唐废繁昌县为石碌场,考《本草》空青下有铜,重则生绿青,《衍义》云
即石碌也。《圆经》云,绿青今谓之石碌,夏之符有赞。《乾隆府志》
大农陂积水溉田千顷,废不治。唐摄县事范传真修复,韦灌有记。同
上
狐相门在县东南。俗传唐令狐相公故居也。门侧有狐公堂、狐公庙,今废。或云
旧湖湘门也,传者讹尔。《洪武宣城志》
新酒坊李白寓饮之所,白凿井尚存。按:其地当在铜官山,醉后绝句云:“我爱铜
官山,千
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注:唐宣州南陵县铜官山隶其地。《康
熙府志》
龙堂精舍在五松山,李白《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诗有“龙堂若可憩,吾欲归
精修”之句。注云:铜井西五里有古精舍。同上
谢家池安贤寺侧,昔人游咏之所。杜牧之有诗,李白游谢氏山亭亦即此地,今池
废为田。同上
罗隐宅在南陵县七十里,旁有井及祠堂,俗号罗家庙,又有罗隐墓,见后。《舆地纪胜》
孔子书堂按:旧志皆作孔子书院,今从《洪武宣城志》改正。
在县南六十里。旧经
引孔子为言,盖侧近有孔荷村,意者乃孔姓人居此,后人好事,因借吾夫子以为重耳。《洪武宣城志》。在吕山下,旧传孔子之楚道此,疑不足据。《
康熙府志》
按:书院之名,起于唐时,宋兴之。初天下有四大书院,则此书院之建,应在唐以后,前志
云
孔子道此,究何所据。惟《洪武志》作书堂,以为因孔荷村得名,良是。今特从之。
〔宋〕
黉堂书院县西二里,宋熙宁学士徐元功建,延师训乡子
弟,故名。《康熙府志》
敕书楼在县治前。《洪武宣城志》
宣诏亭在县左。同上
敬临堂县治西,知县郭建,谏议大夫谢谔记。同上
高爽榭在南陵县治内,登之可望四面山,故名。《大清一统志》
玩芳亭寄息亭清奸阁并县治后圃,知县郭建。以上《乾隆府志》
〔明〕
龙池工山之西峰,旧名龙湫池,旁有龙池庵,旱祷即应
。《康熙府志》
后乐亭县后圃,成化中县丞谢文祥建。
税课司籍山桥东,正德间裁。
思补轩县宅右,嘉靖中知县钱照建。
一中亭知县郜永春建,今亭废,石坊存。有“陵阳水口孔颜乐处”八字。
祖饯亭北门外,知县林鸣盛建。
望华楼县署后,知县沈尧中建。康熙间,知县屈升瀛重建。
白鹊楼县治南,万历乙酉,白鹊飞集,知县沈尧中立扁,久圮。康熙庚戌,知县
屈升瀛重建,更名正明楼。
醴泉亭县东南,建以覆井。知县沈尧中修,扁曰“醴泉”。
甘雨亭知县朱朝望建。顺治十一年,知县杨必达修。以上《乾隆府志
》
马踏石在平山之阳,其石至今尤有马蹄迹在。《康熙府志》
石鱼北门外新建龙会桥之南,俗称萧家嘴,水中一洲有石如鱼。县治东南二水
俱会此,萦纡盘绕,顾而复流,谶云:石鱼游中流,科第永不休。同上
半间亭县治内,多名人题咏。《采访册》
泾县
〔汉〕
泾县故城在泾县西,汉置。后汉建安三年,孙策攻刘繇,
平定宣城以东,将太史慈因
自芜湖进往泾县,立屯府。晋咸平中,苏峻之乱,内史桓彝退屯泾县。隋大业末,邑人左难
当据县。唐武德三年归唐,寻授猷州刺史,八年州废,仍属宣州。《大清一统志
》。泾县
东北至州一百五里。《元和志》。猷州城在县西三十里,大宁山前。州
废后,移治赏
溪之西,有城周一百二十八步。宋崇宁间,赏溪东徙,城为所圮。嘉靖三年,移于东溪,去
旧治二里,地名留村。元至元十三年,又徙于旧治东门敬天坊,即今治也。县
志
琴高台按:《嘉定志》台作堂。在泾县东北二十里,有炼丹处,
别有岩名“隐雨”,俗传琴高
公控鲤上升之地。李白诗云“相招琴高饮”,又云“赤鲤涌琴高。”《舆地纪胜
》。在琴
高山巅,山高百余丈。有炼丹遗迹,详载《叙神仙》。《嘉定宣城志》。
按:《列仙传》云
,琴高者,赵人也,以鼓琴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术,浮游冀州、涿郡间。二百余年后
,
辞入涿水中,取龙子,与弟子期,至日皆洁,齐候于水旁,设祠屋。果乘赤鲤来,出祠中,
有
万人观之。留一月余,后入水去。不知何为仙迹在此。或云琴高苏耽也,以其好弹琴高目之
。其山有苏耽炼丹洞,山足有隐雨岩,悬崖峭壁上薄云汉,古木修篁掩映其间,流湍潺溪,
真仙隐之所也。蒋右丞之奇诗云:“未至泾川十里余,崭然崖石翠凌虚。自惭不是神仙骨,
空羡琴高控鲤鱼。”郡守光禄卿余良肱和云:“山形江势共纡余,潦退寒潭澈底虚。控鲤仙
入无复见,春来犹有药滓鱼。”元都官积和云:“云敛尘霾春雨余,寒溪清浅水涵虚。真仙
已上青霄去,空使时人羡鲤鱼。”《泾川志》
按:《泾川志》以琴高赵人,不宜留踪泾县,而遂已苏耽当之,则益非是。考《洞仙传》云
,
苏耽者桂阳人也,少以至孝著称。母食欲得鱼羹,耽出湖州市买,去家二千四百里,俄顷便
返。耽叔父为州吏,于市见耽,因书还家,家人大惊。耽后白母,耽受命应仙,方违远供养
。以两盘留家中,若需食即扣小盘,欲得钱帛扣大盘,是所需皆立至。乡里共怪其如此白官
,谴吏检盘无物,而耽母用之如神。先是耽初去时云,今年大疫,死者略半,家中井水饮之
无恙,果如所言,阖门元吉。母年逾百岁终,闻山上有人哭声,服除乃止。百姓为之立祠。
此事《太平广记》引之,又引《神仙传》苏仙公事,大意相同。谓即桂阳之苏耽也,并无好
弹琴乘赤鲤事,安得以琴高附会之,且谓琴高赵人,与泾相远为可疑,而苏耽桂阳人,宁与
泾近而可信乎?乃知或以苏耽为琴高者,益为无据。
真君炼丹井在县南承流山,昔许、窦二真君在上炼丹,今有丹灶犹存。
《洪武宣城志》
元虚洞承流山畔仙人窦子明辟谷处,醮坛丹灶存焉。山后有避兵洞。
《乾隆府志》
〔孙吴〕
勇里一名东山战场,在泾县西北,后汉建安中,
太史慈
据泾县,孙策击擒之于勇里。《大清一统志》。即此。东山战场在县东三
里,汉建安三年
,孙策擒太史慈于泾之勇里,即此。《泾县钱志》。按:《一统志》谓,
勇里在县西北,而府志、县志皆作东山战场,遂谓在县东耳,其实一事一地也。
安吴故城按:《江南通志》作吴故城,旧府志、县志作安吴城。
在泾县西南,三国吴置,属
宣城郡。晋以后因之,梁大宝初,宣城内史杨白华不附侯景,进据安吴。隋县废,唐武德三
年复置,属猷州。八年复废,旧志:故城在县西南五十里蓝山南,今有安吴市及安吴渡
。又旌德县北三十五里有古城,俗呼沙城,即古安吴城,或谓唐初所改置也。《
大清一统
志》。吴故城在泾县西南五十里,落星潭东,俗称沙城。《江南通志》。安吴城,县西五
十里大蓝山南,《晋书》:太康二年置。《水经注》:太康元年分宛陵置。《宋书》及《旌
德志》俱吴置。乾隆三年掘得古碑,字多磨灭,而赤乌三年字迹犹可辨,当系吴置。城据泾
上游,梁宣城内史杨白华据以抗侯景兵。今其地有旧城隍祠、安吴市、安吴渡、操军坦、鼓
楼墩、鹤县志作学迹坦诸故迹。《乾隆府志》
〔晋〕
桓公城 在泾县东四十里乌溪岭。晋咸和中,桓彝所筑。
《大清一统志》。苏峻寇江
东,桓简公尝筑城于此以拒之,故名桓公城。其地最高而平,四围皆水如壕堑,然水外皆山
,实形胜之地也。《洪武宣城志》。乡民旧立湖山,行祠奉祀。《泾川志》。晋内
史御苏峻之乱,屯泾遣俞纵守兰石,即此。《一统志》载入旌德,误。《康熙府
志》
按:《乾隆府志》云,《明一统志》:在旌德北五十里,地名兰石;省志云:在县东六十里
桓
公岭西,均误。则知载入旌德之误为《明一统志》也。但此云省志亦误,今考《江南通志》
所载与《大清一统志》略同,并无县东六十里之说,乃知所谓省志亦旧省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