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府志

龙公碑。《嘉定宣城志》

拥翠亭即李白独坐题诗处,碣尚存,与今之云齐阁、额珠楼相去里许,总一山也

。《乾隆府志》

灵源寺李白有《赠灵源上人仲浚》诗,创建所在亡考。同上

宛溪馆在宛溪上。李白诗:“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

康熙府志》

沃洲亭在县东会胜寺侧。李白诗云:“五松何清幽,幽静美沃洲。”好事者即以名

亭。《

舆地纪胜》。胡文恭公宿留题二诗。按沃洲本在越之新昌,白乐天撰《山院记》以为

东南

山水之胜,此殆名之偶同,或以李白诗在宣州作,故因取之云尔。《洪武宣城志



开元寺水阁景德寺后,名人题咏甚富。《乾隆府志》

开元古井开元寺后,凿井与建寺同时,故名。又寺前一井亦名开元,水可

疗疾,岁旧湮没。康熙间,僧募众开浚,邑贡生唐益记。同上

阴塔井在泰和门外内梨园总寓中,建置年月莫考,相传与景德寺开元塔同建,久

淤。乾隆五十八年重浚,邑人梅瓒宪记。《采访册》

铁佛开元寺大殿后。绍兴二年,铁佛自动迭前迭后,若伛而就人者数日,未几,

城内居民火。旧府志

黄蘖泉在城北一十五里之明寂寺,俗谓之书堂泉。才一泓,不见其发源处,冬

夏不竭,世

传唐黄檗禅师卓锡于石上而泉出。寺又大士殿,殿前有沼。宋嘉四年,僧余交以寺去泉远

,掘沼深五丈不及泉,跌坐其中,三昼夜泉即涌出,号观音灵沼,祷雨辄应。

金鸡井城北广教寺右。唐黄蘖禅师建寺千间,其树皆罗松,相传禅师托迹安南国,

募化罗松万株,限某日树自运至山。是日,有金鸡相斗入井,罗松随泉涌出。架屋九百九十

九间,后灾毁,今尚一木横井口。《乾隆府志》

西侯亭城西门五里,唐天宝十四载,宣州刺史赵悦建,以舍使客李白作序颂,有

“煌煌锵锵,如文翁之堂”等语。《宣城事函》

后如洞在县西三十里,唐永泰中,寇王万敌啸聚于此,招讨袁率师御之。《嘉定宣城志》

韩昌黎别业旧址不可考。朱子《韩文考异》云:愈有别业在宣城,集内《示侄爽

自京师之宣城》诗有“宣城去京国,闾里故依然”之句。

古西溪即溪口,唐西平王李晟后裔宗旺由团山迁此,时人艳称古西溪,万山环聚

,族甲华

阳。溪傍有洞,高数仞,广数丈,楼台、丹灶、石钟、土鼓、仙迹在焉,李氏子孙,世家于

此。《乾隆府志》

石盎寺在敬亭山旁,僧置传灯阁,藏佛书,沈括记,杜牧有诗,梅尧臣有《寻古

石盎寺》诗。今山后亦有石盎寺,恐非其旧。同上

九女墩楚王城侧,昔有九女遭水难,其尸抱结,逆流而上,至此止焉。里人瘗之

,故名。同上

狮子门在府治东,当城门外,有大石狮子二,蹲踞以对跨鳌桥,世传寅山高耸,

故以狮子压镇之,今犹存焉。《洪武宣城志》

迎春阁在叠嶂西,即条风故址。《乾隆府志》

按:旧志皆云,宋建双溪阁即仍此故址。

瞻星馆在县西五里。《舆地纪胜》

昼廉堂在县治中。同上

四贤堂在府治。同上

德政陂在城东南五十六里,即今笪岳坝。唐观察使陈少游筑,引水灌田,民食其

力,故名。《康熙府志》

薛公堰在城北一百一十里,唐建中初,宣歙观察使薛邕所筑。《洪武

宣城志》

宛陵公署久废,未详所在。旧志云,唐观察使崔衍建,秘书顾况记。

《乾隆府志》

响山亭在城东南二里,唐刺史路应、跨潭为梁,架两亭于东西岩,营州兵。权德舆

为记。镌岩石,久剥落。《康熙府志》

坐啸堂又名虚明观,在府治,旧曰虚明观,在叠嶂楼南隅。唐郑刺史薰、独孤刺

史霖刻石存焉。《舆地纪胜》

按:旧志载,虚明观与此略同,又载坐啸堂,旧名清凉。

云根石在一峰之巅,怪石如撅,李白题“云根”二字。《乾隆府志》


九曲池
在郡城北三里,唐刺史裴休种莲为游观所,今池仅存。《康熙府志》

裴公井在城北,味甘异他井,唐丞相裴休所开。《舆地纪胜》

。旧经云,裴相井在

石盎院,宋梅圣俞有《古石盎山》诗。时寺基迁徙,莫知古石盎山,然旧址尚存山中,有井

相去可一二里,岂《图经》所传裴公井耶?今近城石盆寺亦有井,恐非是。盖一在城北万寿

禅院南麓,即旧经所载者,一在敬亭山万松亭侧,即梅公所谓古石盎之旧基也。《洪

武宣城志》。有裴公井,前志所载,不能无疑似之惑,况石盆、万寿二寺并,万松亭



圮岁久,井之遗迹不可考矣。姑录之以俟知者。《嘉靖府志》

乳洞龙洞并在蔡后山,有棋秤、石龙穴诸胜。《采访册》



龙泉洞石佛庵右,一名窑头洞,有田塍、鸥鹭、池沼诸胜。国朝施闰章、梅枝凤

均有诗,又有龙门洞,在箬丝潭。《采访册》

小厅乾宁中,节度田建,沈颜记。《乾隆府志》

新安院城东句溪上,本都督府署,唐天佑十三年建,尉迟枢为赞记。

同上

海榴堂唐时建,许浑有《陪崔尚书宴海榴堂》诗。同上

放生池唐乾元中奉诏建,在城北。宋乾道中,改城南祝家塘,守颜颐仲改济

川桥西,有记。宋天禧丁巳,诏江淮等处有放生池者浚之,即此。同上



南亭钱起有《和张太守南亭秋夕》诗。同上

仙人岩城东南稽亭山。古仙人尝居此,今稍东有仙人岩,下为三天洞,中有扶风

禅师智琰石龛。宋元以来多名人题咏。旧图经

鼓城城南十五里,山形似鼓,下有桥,俗讹为古城桥。《乾隆府志》




〔南唐〕
碑亭在城西十五里,亭久隳,而碑尚存,盖南唐徐知

证墓道碑也。按:知证乃李先主

之弟,始俱为徐温养子。既贵盛,温诸子皆忌,唯知证常阴之。故以为德,知证封魏

王,出为宣州刺史。卒葬于丁山,据此十里许,今碑文剥缺,多不可辩云。

铁牛门在府治东北城内。前志“双牛:冶铁为之”。俗传郡无丑山,故象大

武以为压镇。谚云:

丑上无山置铁牛。自五代林仁肇更筑罗城,旧门关皆改革,今唯一牛存,里人即其地为司土

神庙,号铁牛坊云。《洪武宣城志》。府治东北,双牛铁铸,五代林仁肇

更筑罗城,旧门改

置铁牛。一于大东门木禾殿中,今称铁牛庙;一在小东门罗城内,今移置济川桥上。《乾隆府志》


〔宋〕
敕书楼府治西二十步,建隆壬戌奉诏建,从宗亲赵矩请

。《乾隆府志》。又敕书楼在县治前。《乾隆县志》



发愿文亭有御制文碑,端拱中敕建,从李宗谔请。同上

原堂在叠嶂西,宋初榜曰“宣城通判徐铉篆书”。天圣中,守江嗣宗更名“原

榴”,自为记。同上

观风楼在叠嶂楼东,宋学士边肃有记。同上

巢林亭宋施元长父焕隐居石子涧,有巢林亭,梅尧臣数为赋诗。同



揽翠亭宋天圣中,推官李某建,梅尧臣命名为记,勒碑。同上



环波亭在城上,下临城壕。《舆地纪胜》。旧岁尝植莲藕,花时

芬郁,水风上下。皇

中,邵侯饬命名,梅圣俞诗云:“今吾太守乐,副此邦人望。”《方舆胜览》。府堂后。宋

天圣中,郡守邵饬命名,在子城北壕上。《乾隆府志》
按:邵饬官宣

州时在皇间,谓天圣中,误。
陵风堂在府治,旧曰“重梅”,梅公圣俞所名也。《舆地记胜》。旧重梅

亭址,皇初

邵侯饬建,梅圣俞文所谓“春月民游遨,予命之为重梅也”。亭圮梅毁久矣,绍兴中改建此

堂。《方舆胜览》

索笑亭在圃东北,以梅取义。同上

共乐亭郡后圃池旁,邵饬建,梅尧臣名,疑即“重梅”。《乾隆府志



绮霞阁在厅,天禧间建,江白撰记,江嗣宗书额。《舆地纪胜》。通判厅后。嘉中

,石尧夫修,守张岷记,后通判朱正辞重修,汪白记。《乾隆府志》。按

:阁有诗碑,宋苏为序,宋仁后序,见文纂。

池轩通判厅后,杜君懿建,王安国记。同上

时雨堂又名宣城堂。宣城堂旧名时雨,治平中,刁侯约建,取沈休文“昔

贤侔时雨”之义。木

侯待问改为见德堂,陈侯谠扁曰“宣城堂”。《方舆胜览》。在府治。《舆地纪胜》。颜熙中更名“屡丰”。《乾隆府志》

双溪阁在府治,取宛句二水以为名。《舆地纪胜》。治平二年,

刁侯约建。先是唐世有

北望、条风、清暑等楼,后惟存二楼,曰观风,曰迎春,居其东偏即条风旧址也。至是并拓

其地,筑杰阁取宛句二水为名。熙宁初,余侯良肱有《双溪夜宴》诗,蒋颖叔、郭功父其客



。明年,庐侯革赋古风,备述阁之所始及命名之义。略云:“景纯南州望,才名早熏灼。侯

昔命小负,二水颜久作。景纯兼取之,志度良已搏。叠嶂最惊目,排清隐星络。双溪颇醒心



激素出林薄。”景纯,刁侯字也,言侯者谓唐独孤刺史也。元丰末,苏文定赴宰绩溪,留诗

云:

“仰攀叠嶂高,俯阅双溪美。”绍圣初,张侯耒颖二榜扁于楼阁。绍兴二十八年,李劝重鞠

勒石。淳熙九年,陈侯于阁之南隅,辟二斋为退食之所,扁曰“怀农思政”。

《方舆胜览》

按:“仰攀”二句,为梅尧臣《次韵侯宣城叠嶂楼双溪阁》诗,此以为苏文定公诗,不知何

据?

松风亭城东永庆寺旁,梅尧臣诗“亭下已无柏,涧边独有松”。今无松,有大柏二

株,轮数围,相传为五代时台手植。《乾隆府志》

松林院东溪上,梅尧臣题,又有《寄松林长老》诗云:“大松五丈百余岁,小松

五尺前时种,俱有坚完不朽心,莫以今轻古为重,东溪一片寒玉光,夜挂高枝何所用。”今

毁不存。同上

梅溪城南三里,双羊山下,梅都官诗“风雪双羊路,梅花溪上村”。故名梅溪。

《康熙府志》

宛陵堂在便厅西,吕居仁诗“叠嶂楼前纳凉处,宛陵堂前探梅时”。

《舆地纪胜》。近岁植岩桂堂下。《方舆胜览》

曲肱亭黄鲁直《题宛陵张侍举曲肱亭》诗:“仲蔚蓬蒿宅,宣城诗句中。人贤

巷陋,境胜失

图穷。偃蹇勋业外,啸歌山水重,晨鸡催不起,拥被听松风。”《舆地纪胜》。在城西

桃花源,宋张贵监薄植亭于此,黄太史题留,今遗址漫灭,不可知矣。《洪武宣

城志》

符里镇即今东门渡。相传许旌阳游山南,于窑傍置铁符,断自符以东可陶,今

陶皆出铁符

之东。有许真君祠。宋建中靖国元年,监宣州酒税左殿直洛阳柴巽建真符观。镇之东为东门

渡,旧为焦村市,有屯师壕堑。《乾隆府志》

安济坊城东南,宋崇宁乙酉诏建于纪家巷。今贫有疾者居之,官给药食。庆元间

,宋之瑞复,久废。同上

漏泽园在城西北五里,近桃花源。崇宁三年,诏曰:“人物繁庶,贫无以葬,或

至委弃路傍,

寄留僧舍,甚可悯。州责之县,选僧管干,可名漏泽园,许支用常平钱。”漏泽园名始此。



熙十年,陈侯始置园于此,凡墓之地,别创土瓦屋,委僧行居之。庆元五年,宋侯之瑞下

令,遗骸不能掩,愿焚化者听。于是裒辑墓地及僧屋皆如制。宝元初,户部言州县有暴露骸



,请官为收葬,诏从之。熙宁元年,诏州县检视暴骸,赐官钱埋瘗,仍给酒馔酌发。考课格

野无遗骸,为守令最之一。《嘉定宣城志》。嘉熙元年,吴公渊持江东漕

节时,以居养院

颓圮,漏泽园充斥,始命知宣城县李振移置院于城西官道之傍,又买地广义阡于西郭外,又

以私帑给棺及埋葬钱,自是小民无迭死之撼矣。漏泽园旧以僧掌之,嘉定间改命道流喻如



能,募缘更造堂宇,名曰“圆清”,而义阡别创庵五楹在其侧。《嘉靖府志》

绍堂宣和中,司士胡充国建,得其祖胡文恭宿判郡时,会胜寺诗石二,藏诸壁。

初,胡绶为郡刑曹掾,允弼为宣城令,并文恭孙。豫章罗竦记,绍兴末,胡景修判宣州,复

徙二石置东序,故宇仍名绍堂,教授吕广问记。《乾隆府志》

绿阴亭县丞厅西,靖康初,丞罗靖建。同上

惠泉城东南,宋建炎州守李光因寇围城,凿池潴水以饮兵民,人感其德,故名。

同上

宣诏亭守沈晦建。同上

颁春亭守沈晦建。同上

露香阁在府治,下临东池。《舆地纪胜》。旧名凌虚。叶侯清臣

、孙侯锡皆有诗。绍兴

中,朱侯翌扁今名,且赋诗刻柱间。《方舆胜览》。又有翠寒楼亦在东池

上,嘉定己卯,

守洪汲建,疑即此阁易名。《康熙府志》。按:《嘉靖志》,翠寒楼其下

为露香阁,则即阁之上建翠寒楼,明矣,非易名也。

合同场即茶场,绍兴中建。《乾隆府志》

澄江亭在县城,取“澄江静如练”之句,今名澄江阁。《舆地纪胜》

。在宣城县北三里

。宋绍兴中,太守秦梓取谢句而名。《大清一统志》。郡治北,宛水上

,秦梓建。开禧初,守陈修,更名“练江”。《乾隆府志》

坡仙石碣城北广教寺双塔中,苏轼书。《乾隆府志》

金牛洞南湖北,即云山洞。有巨人迹仰印石上。四壁石乳下悬,魏良臣有洞记,

庐维屏于

洞口题“云窝”二字。洞中石刻句云:“翠谷阴中神变化,碧天深处吼风雷。”又每岁有牡

丹艳放石间,不植自生,无定所亦无定数。余详云山。《乾隆府志》

贡院在郡治西,郡守朱翌建。始通判余召虎,后守凌景夏成之,翌为记,久废

。同上

敬斋在府治西。《舆地纪胜》。绍兴中,楼侯立。

《方舆胜览》

水阳驿久废。旧志:王给舍宅。《乾隆府志》

资深堂郭祥正《感怀赠李公择》诗:“君来宣城幕,众谓得良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