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府志


,距城三十里,凡十里;按:旧府县志,三十四都内有三、四图,三十五都内有

四图,三十六都

内无二图,有一、四图,今从《采访册》订正。香城乡,三十七都一图、二图、三

图、四

图,距城四十里,三十八都、香三十九都、香四十都,距城三十里,凡六里。按

:旧府县志,

三十七都内无二图,又有宁三十九都、香四三十七都,无香四十都,今从《采访册》订正。



按:旧府县志不载各乡距城道里远近,今从《采访册》补入。

坊三:一图一坊,二图一坊,三图一坊。以上旧志。按:旧县志,县又划

为四区,东西南北各一,县令马改为仁义礼智等里。

城坊内外街巷一十:

东营街,在城东门内;西营街,在城西门内;南营街,在城南门内;中正街,在城西门

外即西街;横街,南通长春门,北通朝京门;九世墩,在城西门外;夫子

巷,在南营街东;仙

井巷,在南营街西;前巷,在中正街前;后巷,在中正街后即古槐里;杨

家巷,在横街西。以上《采访册》


远近市镇十四:

湖乐镇在县西一百一十里,《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江南通志》俱作

在县南九十里,有巡检司。旧县志

杜迁镇在县西北三十里,今有杜迁铺,盖即故镇为名。《大清一统志》按:宋

《元丰九域志》亦载此镇。

山镇在县东南五十里,《方舆纪要》作六十里。旧置山下,地名何

弄坞。明洪武中

迁于纽口东,去旧所二十里。嘉靖三十二年复移于石口镇,仍曰山巡司。《大

清一统志》

河沥溪镇在县东五里。《江南通志》

五河渡镇在县北十里。同上

港口镇在县北三十里。同上

东岸镇在县西五十里。同上

蟠龙铺镇在县西四十里。

梅林镇在县东三十里。

吴岭镇在县东五十里。

墩上镇在县东六十里。

狮桥镇在县东八十里。

朱桥镇在县东九十里。

云梯镇在县东一百二十十里。俱旧县志



旌德县

领乡七,统都二十二,里四十四。

进贤乡,一都至四都,凡四里进坊附;招贤乡,五都至十都,凡七里招坊附;柳山

乡,十一都至十三都,凡六里;太平乡,十四都至十六都,凡三里;兴仁乡,十七都、十八



,凡八里;宋乾道中,知县齐庆胄改沙河乡为兴仁乡。上泾乡,十九都、

二十都,凡七

里;通贵乡,二十一都、二十二都,凡四里。宋乾道中,知县齐庆胄改分庶乡为

通贵乡

坊二:河西为进坊分三图,河东为招坊分二图,凡五里

,并统于乡。以上《乾隆府志》

按:县志,山川自南而北,旧编都图亦自南而北,自北而西,共四十四图,即四十四里

也。

又县尽为三区,五都至十五都,招坊一图、二图,进坊二图为东区;三都、四都,十六都至

十八都,进坊一图、三图为□区;一都二都,十九都至二十二都为南区。此三区所由分也。



城坊内外街巷二十一:

城内为进坊,县前及南门内为南街,大东门内为市心街,中稍往南为土街又名隐

梅坊,

往北至中东门为球场街,又北为江夏街,下东门内为道府前,北门内为里仁街,西门内为

西街,小西门内为里巷。

城外为招坊,大东门外过淳源桥为上市街又名尚文坊,中东门外过架虹桥

为中市街,往

南为十字街,往北为集贤街又名聚庆坊,下东门外过黄济桥为殿前。以上旧县志

栖真巷在县治东,笃巷在上市街东,东巷在中市街东,书升巷在十字街

东,九思巷在

架虹桥东南,草巷在江夏街西,阳陂巷在上市街南。以上《采访册》

远近市镇十五:

三溪镇,在县北三十里石壁山北,径通天井山,有巡司。《大清一统志》《江

南通志》略

同。江村镇,在县南五十里同上。庙首镇,在县南四十里。《江南通志》。江村镇,

在县南五十里同上。孙村镇,在县南三十里。白地镇,在县南五十二里。

下洋镇,在县南五

十五里。新建镇,在县西二十五里。礼村镇,在县西五十里。郎村镇,在县西四十里。月村

镇,在县

西四十五里。杨树镇,在县东二十里。俞村镇,在县东二十五里。滑渡镇,在县东三十五里

。板树

镇,在县南十五里。乔亭镇,在县东廿五里。以上《采访册》


太平县

领乡十三,统里二十八。旧志作乡十二,里二十七。乾隆间新增阜城乡一里

,今据《采访册》订正。

桂城乡,凡五里;东隅、西隅、南隅、北一、北二。道泰乡,凡二里;道一、道二。望

仙乡,凡一里;东乡,凡一里;西乡,凡二里;西一、西二。弦歌乡,凡

三里;弦一、弦

二、弦三。泾阳乡,凡一里;长寿乡,凡一里;龙门乡,凡三里;龙一、

龙二、龙三。

时雍乡,凡一里;明万历间增。近悦乡,凡一里;远来乡,凡一里;以上二

乡俱康熙二十六年增,二里散居各乡。阜城乡,凡一里。乾隆年间新增。

《采访册》坊五并统于乡。以上旧志

城坊内外街巷二十五:

直街自县前直出至南门。中市街自南门外富溪桥直行至五马坊。横街自县门口东行至城守

营,西行至西门。黄家街,县治东,通东门。以上旧县志

东巷,县治东。郑家巷,县治东,通北门。方家巷,县治西南。周家巷,县治西南。项村巷

,县治前直街内西行。栗里巷在县治西徵士周万年题。摇竹巷


恬湖里在县治西,塘里在县治东南,聚星里在县前直街,敦素里在县南,六房里、北街里在

县治北,王家坞在县治北,杨家在县治西横街内,胡家在县治南,胡家园在县治西南



章家坦在县治南,凤家墩在县治南,张家坦在县治南,还淳坊在县治西。滨州知

州周恪题“安仁坊”在县治西。以上《采访册》

远近市镇凡七:

宏潭镇,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方舆纪要》作县西百里,明洪武间置巡司

,嘉靖中以其僻

隘,移于郭村岩前,当徽池二府之冲。《大清一统志》、《江南通志》同。赶坦镇东乡,在

县西十五里。溪镇,长寿乡,在县西五十里。溪卜镇西乡,在县西南五十里。郭村岩西乡

,在县西南七十里。山口镇道二乡,在县南十里。淇潭镇道泰乡,在城南十里。

以上《采访册》
卷十二·舆地志古迹上◇宁国府志

古迹上



宣城县


〔周〕
楚王城在宣城县东北百里,兵兴尝扼隘于此。《舆地纪胜》。周回四里,高二丈五

尺,厚一丈,城之东北古驿路也,斥候存焉。地接当涂、溧水。旧经云,昔吴、楚相距

创此;或云晋司马休之尝于此筑垒;或云伍子胥鞭平王尸处。考之传志俱不合,昔秦敏学尝



文以辩其非,以《左传》“楚伐吴至衡山”为证,衡山在今广德,距此相近,谓楚王为熊

是也

。《洪武宣城志》在旌德县北一百里,相传吴、楚相距时筑,又有故楚城

在南湖北岸。《大清一统志》

按:《一统志》以此城在旌德县,今县北四十里即泾县界,其不能有此城可见。且云故楚城



南湖北岸,考旧志,南湖在宣城县东北五十里,此在北岸正与《舆地纪胜》相合,自应

载宣城,其谓在旌德者疑误。


〔汉〕
宛陵故城即今县治,汉初置丹阳郡治,晋改为宣城郡治。

咸和中,桓彝为内史,值苏

峻之乱,城未及坚,乃退屯广德,隋始改县曰宣城。《大清一统志》。宣

城县在

宣州郭下,隋自宛陵移于今理,疑今宣城县治,非汉宛陵故治也。《元和志》

彭泽聚宛陵彭泽聚在西南。《汉书·地理志》今名彭泽街,在

大东门外,《汉书注》谓在宛陵西南,因旧丹阳郡治在今郡城东北。

宣城旧城在城西青弋江。并《乾隆志》

丹阳郡旧治今郡城阳德门外。同上

丧临镇相传汉楚王英徙泾,舆榇临此,故名。《康熙府志》



麻姑山寨府东三十里。《乾隆府志》

仙坛麻姑山最高峰,相传为麻姑炼丹处,旧有丹灶、剑池、石秤、钓鱼矶、天游

亭诸迹,多名人题咏。同上

严公台在县西南四里,相传严子陵尝钓于此。《大清一统志》。

下临响潭,渊深数十丈

,世传严子陵垂钓处也,台西旧有览翠亭,中有碑。宋初桑补阙埙以碑石推沉潭中,莫能

解其

旨。《洪武宣城志》。圣俞诗云:“上过桓彝宅,下经严子台。”《嘉定宣城志》

金钱湖古五湖之一,与南湖东西相望。孙权时,中原避乱来归者众,始筑为园田

,初名化城,后易名金宝圩。《乾隆府志》


〔孙吴〕
龙溪古塔城北八十里水阳东岸,吴赤乌二年建。同上


〔晋〕
逡遒城在县北六十里,汉县,属九江郡。其地在今庐州

府界。晋南渡后,侨置于芜湖

县界,属淮南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初并入宣城县。《大清一统志》。

周回二百八十步,

高十丈,厚六尺。城之西有古驿址,号常山驿,后为酒垆。溪流以西曰牛头弯,东出南湖,

水源至此而浊,其东西二港以清水、浊水名。岸以东则通半山路也。《洪武宣城

志》按:《

左传》“公会吴于橐皋”,杜注在淮南逡遒县,遂以此取证,旧经亦然,顾野王《舆地

志》云

宛陵县界亦有逡遒,殊不知吴会橐皋在江北,今庐江、舒城乃其地,援传注附会于此,非也

。《嘉定宣城志》

鲁显水东南九十里,晋、宋间,里人鲁显领部曲戍此。《乾隆县志》


〔萧齐〕
中园纪功曹中园,谢与何从事吴郎联句诗。《康熙府志》

高斋又名北楼,又名谢公楼,又名叠嶂楼,又名北望楼。在府治东。齐永泰中,

谢玄晖出

守,有《高斋视事闲坐答吕法曹》诗。又刘梦得诗云“内史高斋兴有余”,韦苏州

诗云“高斋谒谢公”。
在府治内。谢守宣城时,建斋以居,以其丽陵阳之麓,故谓之高斋。明嘉靖间,郡守方逢

时有《重葺高斋记》云:稽其故址,鸠工庀材,盖复旧观也。《万历志》称以廉惠亭改建,

误。《康熙府志》。
后人于其地创北楼,唐李白《秋登谢北楼》云:“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是也。《嘉定宣城志》。
北楼在宣城县治北。《明一统志》:南齐守谢建,李白诗“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后人亦称谢公楼。咸通中,刺史独孤霖改名叠嶂,自为记。《大清一统志》
在府治。唐咸通中,独孤霖建,记曰:郡以溪山著名,而溪少负,则以叠嶂名之为宜。《舆地纪胜》。即古高斋地,唐初一名北楼,独孤霖改建,易名叠嶂,而北楼

之名废矣。国朝郡守

许廷试重建,又复北楼之名,题曰“古北楼”。《乾隆府志》
一曰北望楼,郑薰诗云:“高斋今北望,池上犹春酌。”自注高斋今北望,以斋易楼,唐人

实为之。《嘉定宣城志》

今日校《谯国集》适此两卷皆公在宣城诗。某为儿时,先人以公真藁指示,某是时以能成诵

,今日读之,如见数十年前故人,终是面熟,但句中时有与昔时所见不同,必是痛遭俗人改

易耳。如病起一诗云:“病来久不上层台,原注为宣城叠嶂双溪也。窗有

蜘蛛径有苔。多少

山茶梅子树,未开齐待主人来。”此篇最为奇绝,今乃改云“未报园花莫惆怅,故教太守及

春来。”非特意脉不伦,然亦是何等语。《竹坡诗话》

按:《舆地纪胜》与诸府志皆载高斋与叠嶂楼,而不载北楼。《一统志》载高斋、北楼,而



叠嶂,以叠嶂因北楼易名,似高斋别有其地,非也,不知北楼、叠嶂楼即高斋旧址,以及称

谢公楼、北望楼皆为一地,不过屡易其名耳。观《嘉定志》载高斋云,后人于其地创北楼,

《一统志》载北楼云,改名叠嶂,其一地可知。

谢公亭在县北二里,《九域志》齐太守谢玄晖置。旧经云谢玄晖送范云内

史,此其

处也。《舆地纪胜》。即谢送范云赴零陵之地。《大清一统

志》。《谢集》、《文选》载,

其诗题云《新亭渚别范零陵》。说者以新亭渚在建邺,然古今相传谢公遗迹不可泯也。唐李

白诗云:“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谢、范云之游处,国朝诗人留咏亦多,此不悉载



庆元初,齐侯庆胄访得遗址,议重建亭,不果。《嘉定宣城志》。亭之西



修竹茂林,昔人卜筑其中,扁曰“企贤”,兵火久废。《洪武宣城志》




〔隋〕
三天洞东南去郡城五十里。《太平寰宇记》。洞三窍,皆见天流澌,昼夜不绝。

《舆地纪胜》。在稽亭山,洞有名龛,隋扶风禅师安禅之地。流泉涓涓,溉山下田千

余亩。又有风穴,深不可测,旧经云,穴水直通禹穴及湘潭。《洪武宣城志




〔唐〕
温城在县东二十里,唐刺史温璋所筑。《大清

一统志》

张路斯田在城北五里,俗传其田不利耕者,岁多罹水。张路斯者,非人,盖龙神也

。《洪武宣城志》

。《昭灵侯庙碑》云:南阳张公讳路斯,隋初家颖上县百社村。唐景龙中为宣城令,

以才能

称。自宣城罢令归,尝钓于焦氏台之阴,顾见钓处宫室楼台,遂入居之。夫人石氏,生九子



至是,公语夫人曰:“我乃龙也,蓼人郑祥远亦龙也,与我争此居,明日当战,使九子助我

,领有白绢者我,青绢者郑也。”明日,九子射中青绢者,公逐之去,所过皆为溪谷,而达

于淮。九子皆化为龙以去。事见唐布衣赵耕之文,淮颖人立庙祀之。《苏东坡集

》。张右

史题诗云“张公乃神物,为令尝在兹。至今城北田,相传为路斯。”尝阅《集古录》,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