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府志


西门城内:西直大街詹家巷俗名贾家巷李星巷岳庙巷萱花

巷沟沿头自吴家书楼至

陆家牌坊军民巷俗名军营巷深渊巷巷有古井濮家井桂花圆孙家花园系黄

门孙襄、榜眼孙卓旧第高巷低巷里仁巷巷内有孙氏古井,井衣

系八角整石,郡内诸井所无。殷家塘
西门城外:前街后街

北门城内:迎恩街即城内大街贤孝里里门有刘银贤孝坊孝义巷巷内有吴节妇祠临阙里里门有汤宾尹题额

北门城外:北直大街东头湾自城门口至和合庙西头湾

自大街至城河沿西

头巷在城傍脚半边街自兴国寺至杨四庙卢家巷

詹家巷三元巷在文星楼傍
别士桥杨四庙文星楼以上《采访册》

按:《嘉靖志》,城内巷凡三十四,曰高家巷,曰詹家巷,曰长春南巷,曰长春北巷,曰宁



巷,曰纪家巷,曰岳庙巷,曰邵婆巷,曰陈七公巷,曰铁牛门巷,曰九曲巷,曰新街巷,曰

东仓门巷,曰史家巷,曰唐家巷,曰勾栏巷,曰储家巷,曰何七公巷,曰傅家巷,曰宋家巷

,曰申家巷,曰盐仓巷,曰尚文北巷,曰楼鸾巷,曰英济庙巷,曰杏树巷,曰方家巷,曰夏

婆巷,曰赵家巷,曰上夏家巷,曰院子巷,曰谢家巷,曰黄家巷,曰鹿巷。

城外巷凡四十五,曰延禧巷,曰观旅巷,曰祗园巷,曰司警巷,曰新市巷,曰醋库巷,曰冬

青巷,曰李王庙巷,曰陆家巷,曰孔家巷,曰黄城巷,曰官井巷,曰经坊巷,曰张家巷,曰

梧桐巷,曰方家巷,曰糖坊巷,曰滩子门巷,曰瓦子巷,曰水巷,曰柏枝巷,曰纱张巷,曰

田家巷,曰麻家巷,曰浴堂巷,曰盐铁庙巷,曰杨家巷,曰黄栗巷,曰八角井巷,曰花巷,

曰柴水步巷,曰牛场巷,曰通逵巷,曰单家巷,曰乐营巷,曰木塔寺巷,曰石盆寺巷,曰竹

街巷,曰樊师巷,曰道堂巷,曰施家巷,曰钱家巷,曰孙家巷,曰五通庙巷,曰铁冶巷,其

地与名俱不可考,以其为古制也,特附记之。

远近市镇二十一:

符复窑、水阳、城子务三镇。《元丰九域志》

水阳镇在县北七十里,《方舆纪要》《方舆纪胜》作东北。与高淳县

接界,

设有巡司,军仓及义仓皆在此。《大清一统志》《江南通志》云,临大溪。

符里镇在县东北五十里,《方舆纪要》作八十里。盖即宋之符复镇也。

黄池镇在县北一百一十里,《方舆纪要》作一百二十里。唐大顺二年,孙

儒寇江南,杨行

密将田引兵邀之于黄池,即此。《大清一统志》按:《江南通志》云,与当

涂接界,有巡司戍守。

湾镇在县西北八十里,青弋江所经也。今为盐埠,盐艘鳞集,商贩辐辏。采《

大清一统志》、《江南通志》合纂

按:市镇一门,乾隆府、县志皆不载,今据宋、明诸书及《大清一统志》、《江南通志》备

登之,以征古制。其或古有而今无,或古无而今有者,悉载之用资采访。

东乡东溪镇距城七里,双桥镇距城十里,高桥坊距城二十五里,孙家埠距城三十里,沈村埠

距城四十里,洪林桥距城五十里,水东距城六十里。

西乡寒亭镇距城距城四十里,红杨树镇距城五十五里,方山镇距城六十里,青弋江镇距城六

十里,即南陵县界。西河镇距城七十里。

北乡油榨沟镇距城三十里,陈村湾镇距城三十五里,新河庄镇距城五十里,东门渡镇距城六

十里,湾镇距城七十里,黄池南岸镇距城九十里。二镇里数与《一统志》、《

通志》小有参差,而采访为得其实,故详载之。,水阳镇距城七十里。

南乡杨柳铺镇距城四十里,柿木铺镇距城六十里。以上《采访册》




南陵县

领乡九,统都三十七,里八十一。

下长林乡,一都至五都,凡九里;上长林乡,六都至十都,凡六里;智信乡,十一都至十四

都,凡四里;进德乡,十五都十六都,凡五里;再淳乡,十七都至二十一都,凡七里;澄清

乡,二十二都至二十七都,凡六里;梅根乡,二十八都至三十二都,凡一十五里;金陵乡,

三十三都至三十四都,凡九里;新美乡,新三十四都至三十七都,凡二十里。

坊四:仁义坊第一、二图太平坊第二图积善坊

第三图建贤坊第四、五图以上《乾隆府

志》、《雍正县志》

城坊内外街巷三十:

大南街:在县署前,南至白鹊楼,由醴泉亭,毕家桥出南门。

西街:东由大南街口接前街,西由武庙前出西门达黉塘桥。

新璧街:南接西街,北接香由寺,东属四号,西属三号。

半璧街:西门外,东接黉塘桥,西北通戴塘桥,达荻江大路。

前街:西由大南街口接西街,东接县学至横街。

后街:西接县署,东接县学。

横街:西南接县学,北转东至市桥张公祠。春谷书院坐北街。

正街:西街市桥,东接十字街吴公祠,工山行宫坐街北。

十字街:东接东街,西接正街,南接小南街,北接北街。

东街:西接十字街,东由华光殿出城东至迎春殿,达府治大路。

小南街:北接十字街,南接沈家巷,旧有天马门,俗名小南门,故名。南转西至降福殿、崇

教寺等处,接竹青巷。

北街:南接十字街,北接丁字街。

丁字街:南接北街,北至城北门。孝感寺在街东。西接玉带桥、贞烈祠、城隍庙,旧察院基

在街北。

新街:东接玉带桥,西接籍山、县丞署,太学会馆基在街北。

八字街:北门外,过惠民桥至三官殿,达芜湖大路。晏公殿、八腊庙、千佛庵、文昌宫坐街

西,东接龙会桥,历坛坐街东。

香由巷:南至前街,北至后街。

穆家巷:北接前街,南至河。

春谷书院巷:南接横街,北至新街,旧名察院巷。

竹青巷:俗名市桥巷,北接正街,南转东至崇圣寺火神殿街。

陶家巷:东接姚家巷,西接竹青巷。

严家巷:南接正街,北接丁字街。

姚家巷:东接叶家巷,西接陶家巷。

叶家巷:东过小南门街接罗紫巷,西接姚家巷。

沈家巷:北接小南街,南至城。《雍正县志》载,旧有天马门,教谕汤原清谓:

系文明之地,利于学校。昔开时是科有获俊者。而《乾隆府志》不载,兹附识以俟考。

罗紫巷:东至城隅,西过小南街接叶家巷。

方家巷:南对华光殿接东街,北转张家巷达北街。

张家巷:西接北街,东由方家巷达东街。

苏家巷:东门外,西达通津桥,东北达西河大路。

孙家巷:西门外,北接西街,南通孙家桥。

繁昌巷:北门外,东接八字街,西达繁昌大路。
以上《采访册》

远近市镇一十三:

鹊头镇:在县西一百一十里,即春秋时楚伐吴败于鹊岸是也。沿河八十里有鹊尾洲,吴时屯

兵处。《元和郡县志》

鹅岭镇:在县南二十五里鹅岭下。《方舆纪要》作在县东二十里。明洪武

二十八年置巡司

,嘉靖二十年迁赵冲铺,北去鹅岭十五里,二十三年又迁于县南六十里

新店铺,万历十一年复迁故址,今又名“峨岭镇”。《大清一统志》

清弋江镇:在县东三十里。《江南通志》

马家园镇:在县东北五十里。

丫山镇:在县西七十里。

麻桥镇: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工山坊镇:在县西北二十里,路达铜陵、繁昌。

牧家亭镇:在县西北四十里,北达荻江,西达铜陵。

三里店镇:在县南四十里,南达青阳。

马仁渡镇:在县北三十里。

黄墓渡镇:在县北四十里。

许村埠镇:在县北四十五里。

奎潭镇:在县北七十里。以上《采访册》


泾县

领乡十一,统都三十二,里七十。

石门乡,原分上下乡,至和元年并。曹溪、溪头、丁溪三都,凡四里;旧有太平都,今

入修德乡。修德乡,北亭、太平、张香三都,凡四里;旧有新丰都,今入

丰登乡。

安丰乡,原名礼逊乡,至和元年改。丰东、长乐、礼辞三都,凡七里;旧有思齐都,今

入冠盖乡。冠盖乡,原名永定乡,至和元年改。永定、思齐、花

林、茂林四都,凡

九里;雍正十二年,知县阮彩请增永宁都,“永宁”《乾隆县志》作“永盛”。

震山乡,

原名龙山乡,至和元年改。九都至十二都,凡九里;康熙二

十七年,知县傅洪泽请

增怀恩都;丰登乡,原名丰乐乡,嘉靖七年改。新丰、洪村、浙

南三都,凡三里;

义上乡,田中、水南二都,凡五里;仁义乡,岸前、双浪、泉北三都,凡九里;由道乡,原名

宣阳乡,至和元年改。宣阳、里仁二都,凡二里;丹山乡,溪上、青东、溪丁三

都,凡六里;德义乡原名义下乡,嘉靖七年改。上运、大成二都,凡七

里。

坊五:东隅三坊,南隅一坊,西北隅一坊。采《嘉靖府志》、《乾隆志》合纂。



城坊内外街巷十有六:

由东西街达者,东城之南曰詹家巷;又南曰牌山巷,通南街;北曰九甲巷,至南阳观前通横

街,稍西南曰王家巷,出王家坦;又西南曰衙前巷;又西曰道士湖巷,俱通牌山巷。西城之

北曰左家巷,西抵相提坊,北接杨树湾;其西曰花井巷,西达仓巷,抵南街之钟秀坊。

由南北街达者,南城之西曰赏溪巷,临大河道上湖水出处;东曰方家巷,过黄金坦通花井巷

稍北东曰仓巷。西城之北东曰文昌巷。由横街达者西曰观前巷;折而南曰华家巷;小东门城

外曰姚家巷;南城外曰上坊口巷。以上新县志

远近市镇二十一:

兰石镇在县东南七十里。《方舆纪要》

官庄市在县南二十五里,旧岳武穆公有庄在其侧,遂目之曰庄,房廊屋庐相去三四里,人烟

繁盛,商旅阜通,其会常在子午卯酉之日,而官庄居其中。《嘉靖府志》按:

旧志云,今废无存。

藤溪市在县东五十里,市居房廊元系管进士创造。七日一会,其会必在甲寅之日,商族辐辏

,贸易货财极为民便。有坊一所,居市之中,昔王荆公为江东宪,经过于此,有诗一联云:

“晓

渡藤溪霜落后,夜过岭月明中。”《嘉靖府志》按:旧县志作县东六十里榔

桥河侧,通旌歙孔道。

麻圆市在县北二十里,当南陵官道,有永安坊居其间,故县尉王鉴创立,初以寅、申、巳、

亥日为会,农商贸易者赴焉,今墟落萧条,不复会矣。按:旧县志,王县尉相传

为王导之后。

王公市在县北三十里贺堂山之下,其墟市庐舍大抵吕氏居其大半。每日为市,农商贸易者赴

焉,而蚕市特盛云。俱《嘉靖府志》

桑坑镇在县东北五里旧县志作十里桑坑山下,元至巡司,寻移于县东巧坑

,又移于县北鸡子岭。明洪武中,改建于县东南茹麻岭口。《大清一统志》

按:各书所载市镇里数远近不同,当以县志为得其实。

赤滩镇在县东北十五里。《大清一统志》《江南通志》、旧县志同。

马头镇在县东北三十里,临大溪,商舟凑集。

黄沙镇在黄沙岭下,《方舆纪要》云在县东六十里。武德六年,舒州总管

张镇周击辅公将陈当世于猷州之黄沙,破之,即此。俱同上

下坊镇在耿姥渡口,《江南通志》云在县北五里。有河东河西二处。旧县志

枚回镇,未详其处,隋唐时镇也。隋义宁七年,行军副总管权文诞破辅公之党于猷州,拔

其枚洄等四镇。

南阳镇在县西南九十里,桃花潭上。
章家渡镇在县西四十五里,漆林渡西岸,为石太两邑

水陆要道,有坊曰西来一镇。

晏公堂镇在县东十五里石山铺。

白花镇在县东五十里,为旌歙孔道。国初土贼切发,副总李歧山驻军于此,事平仍镇宣城,

拨兵守之,又曰白花营。

安吴市在县西五十里,落星潭东,即旧安吴县址,今为村落。

琴溪市在县北二十里,琴高山侧。

三坦市在乌溪,县东三十里。

浙溪市在县东七十里,与旌德交界处。

马渡桥镇在县东六十五里,藤溪市南。

张家市在县西四十五里,张家渡口,今废于水。俱同上

按:泾县市镇较他县为多,今用《方舆纪要》、《嘉靖府志》以考古,《大清一统志》、《



南通志》及旧县志以证今,参互考订,亦足见《舆地志》之一斑云。


宁国县

领乡十五,统都四十二,里六十。

鸡山乡,一都、四十一都、四十二都,距城十五里,凡三里;宁仁乡,二都、三四都,宁四

十都,距城二十五里、四十里,凡五里;按:旧志尚有香三十九都、宁三十九都

,与香城乡复

,今从《采访册》删正。芦城乡,四都、一图、二图、五都、六都、七都,距城八

十里

,凡六里;按:旧志,五都下尚有一图、二图,六都作六十都,今从《采访册》

删正。慕

信乡,八都、九都、十都,距城一百里,凡二里;按:旧志缺十都,今从《采

访册》补入。

怀远乡,十一都、十二都、十三都、一图、二图、三图,距城百二十里,凡四里;

岳山

乡,十四五都、十六都、一图、二图,距城百一十里,凡三里;仁德乡,十七八都、距城



里,十九都,距城五十里,凡二里;怀安乡,二十都、二十一都、二十二都,距城三十里,

凡三里;宁国乡,二十三都、二十四都、云三十三都、宁三十三都,距城五六十里,凡四里

;安乐乡,二十五都、二十六都,距城百里、百三十里,凡二里;徽庆乡,二十七都、二十



都、一图、二图,距城八九十里,凡三里;崇信乡,二十九都、三十都,距城九十里、百里

,凡二里;云门乡,三十一都、三十二都、一图、二图,距城八十里,凡二里;延福乡,三

十四都、一图、二图、三图,三十五都、一图、二图、三图,三十六都、一图、二图、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