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府志


钱郑二志同

方村溪,一名石井水,在县南六十里,阔约六七丈,深约五尺余,其源自石井出至桂岭抵丰

乐界,有三百六十坑,各有名。流出冠盖乡经程曹村合流,入安吴渡。《泾川志

》《大清一统志》略同

古溪水,出县齐云山,小古溪水出县马鞍山,俱入连溪。《郑志》

梅村水,出县芝岭,中村溪水出县大城山,俱入夏浦涧水。《郑志》

云岭水,出县云岭,阳山水出县阳山,俱入上连溪。《郑志》

许家湾水、双岭坑水俱出县枫坑山,曹村坑水出县小岭,下柏林坑水出县柏林坑,俱入冷水

涧。《郑志》

按:以上诸水大小归合皆入舒溪,舒溪合徽水即泾水。以下即为赏溪矣。



鸭儿港水,出烟石岭为大坑溪,右合谢坑水、秦坑水北流,又左受白水山水,西坑水绕汪壁

径董村西流,出上坊渡入赏溪。钱郑二志同

南浦水,出县白马山之东北入赏溪。钱郑二志同

新河,在今赏溪之西,熙宁中,县尉刘谊所辟。盖以溪流东徙欲移之西也,而水径不可回。

淳熙中,知县杨栗又于新河东南二里开河,役夫数万,河甚深广。又于上流筑坝捍水使之西

,坝成辄溃,今二河现存,水无涓滴,天数非人力也。《泾川志》。赏溪

又北与新河水合,河为宋县尉刘谊所开,迄无成效,惟薛家涧、前冲涧、西坑水、白云泉诸

水注焉。《钱志》《江南通志》略同

幕溪,出巧坑山即考坑。山东西有泉,经佛子溪,名清潭,经白水山、佘

冲山、根木山又四十余里至幕山下,与赏溪合流。《泾川志》《嘉靖府志》略

同。在县东北二里《大清一统志》,即佛子溪也,源出考坑山,名

梓溪。过清潭,径晏公镇会佘冲水,历江子山、下贺村坂至幕山,下又合锦溪,入赏溪。钱郑二志同

新村涧水,源出盘坑,至新村而南为响山桥水,与石山水会,自红子港入大溪

《泾川志》,红子港出盘坑东北流,过新涧响山桥至柏山入赏溪。《钱志



琴溪,自宁国县界山泉发源,历石门至琴溪台,过岩垄寺与赏溪合流,其溪广一里余。遇梅

潦则溢,雨晴则涸,水浅可涉。溪之名因琴高得之,而产琴鱼处则在台下小涧中,溪实无有

。《泾川志》《嘉靖府志》、《江南通志》并略同。在县东北二十里,

《大清一统志》。一源为丁溪水,一源为曹溪水,合流为琴溪,西注虾坑

,出琴溪桥至岩龙洞,会洗马涧水,同入赏溪。钱郑二志同

洗马涧水,出山,相传黄巢洗马于此。西流径岩龙洞同入赤滩侧。钱郑二志

同。赤滩由柏山北流五里至此,琴溪、洗马涧二水同来注之。《钱志》

谢坑水,出县谢坑山,秦坑水出县程村,白水山水出县白水山,西坑水出县元武岭,俱入鸭

儿港水。钱郑二志同

薛家涧水、前冲涧水俱出县湖山,水西坑水出县水西山,白云溪《郑志》作白云

泉,《钱志》作风光泉,今从唐吴巩诗作溪。出县白云山,俱入新河水。

钱郑二志同

佘冲水,出县佘冲山,入幕溪。钱郑二志同

锦溪,在县南五里,两岸土皆五色如锦,下有小潭,其水清浅时,仿佛见石上龙爪迹。《嘉靖府志》。锦溪在县东南,源出长山,北流入幕溪。《大清一

统志》

黄埭涧水,源出孤山之阳,与新村涧水同至昌坝桥下。《泾川志》

丁溪水,始于宁国县界发源,向北历下丁溪,会举南水、茶坑水、石城水皆出

宁国、九里坑水、宋村水,溪阔四丈余,深二尺,入丹山琴溪《泾川志》

。在县东南六十里《大清一统志》,源出宁国县至石岭入界,绕战

岭合九里坑水逆流,绕宋村,径丹山,出东坑,达蔡村坝,受南坑水,西流合琴溪。钱郑二志同

溪头水,始于溪头山发源,向北历感庆,会王村水、倪村水、黄沙水、张村水、了沓水、慈

坑水,溪阔二丈余,深一尺,入由道乡丹山琴溪。《泾川志》

曹溪,在县东六十里《大清一统志》。源出溪头坑,历浴马潭、阴山坝诸

处,东受感坑方坑水,西受江儿坑等三水,北流径鱼龙潭,过下半都,又受郭村水,出山口

受张村坑水,沿朱砂山、慈山受慈坑水,径神仙坝、绛桥、沈村至坝头,受上榔中榔二坑水

,过独山丁溪为琴溪。钱郑二志同按:此溪《嘉靖府志》又作壶溪。



九里坑水,出县东山之东,南坑水出县金牌岭之西,俱入丁溪。钱郑二志同

感坑水,出县感庆山,方坑水出县方坑山,江儿坑水、箬坑水、黄沙坑水俱出县黄沙岭,郭



水出县东山之西,张村水出县白杨岭,慈溪水出县纱帽山,上榔、中榔二坑水出县关旗岭,

俱入曹溪。钱郑二志同

按:以上诸水大小归合皆入赏溪。

沦市河,在县西南,自赏溪至昔尉司之东,不通水源,与赏溪隔一堤,或溪水入河则遭患。

嘉定时,县令王募民增筑以绝之,今赏溪东徙,堤归乌有,市河亦失。

车载园水,由深潭北流,过马鞍峡、狮子崖、径举山足,绕南培盘旋奔赴至此,凡十里,东

受榔桥河水。

九龙滩,由九里潭西流里许。

杨坑渡水,由桃花潭折而东流三里至此,一名九润河口,西受新丰涧水。

西门河,由赏溪径县南城北流,东沿城趾,西沿桃园,凡二里许北与新河水合。

胡村水,东北境别为一支,会宣西南境水,出注泉坑,入宣邑青弋江上流。以上

俱《乾隆府志》

道士湖,在县城内县治南。《郑志》

柳湖,在县东北桂山下。《郑志》

神湖,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广不盈亩,而泓深不可测。每岁五六月天久不雨,或涸或盈,盈

则水涨,涸则彻底,凡涸一二日而复盈者,三日内必雨,遇期不盈,则岁必旱。乡人祈雨多

验,意必龙湫,乃作龙祠于上而祀之。《泾川志》《郑志》作山

风光池、七祖池俱在县水西山崇庆寺,禅师池在县唐山,浴雀池在县铜峰,天池在县黄

山,碧莲池在县石垄山,放生池县有二,一在琴溪,一在乾明寺。《泾县旧志》



跳珠泉、妙喜泉俱在县水西山,潮泉在县郭山,一人泉在县一人泉山,涌泉在县鱼山,三

台泉在县石山,灌缨泉在县宝胜寺,珍珠泉在县妙峰庵,承流三泉在县承流山。

《泾县旧志》

白塔泉在县白塔山,妙明泉在县乌龙山,白水泉在县白水山。《乾隆府志》

县城内井七:曰济众泉井,在县治旧迎宾馆前。曰花井,在三友坊。曰大井,在县治南。曰

东门井,在城东。曰北门井,在城北。曰甘泉井,在赏溪巷。曰观前井,在宣阳观前。城外

井十七:曰葛洪井,在宝胜寺侧。惟井存。曰裴公井,在水西山唐刺史裴休凿。曰双井,在黄村。曰炼丹井,在承流山。曰石井,在伏牛山。

曰朱砂井,在铜峰。曰天井,在野炉坑。曰发丰井,在上查村。曰欧家井,在下查村,曰炖

官塘井,在桃花潭西岸。曰文家井,在茂林。曰汪家井,在乌石岭。曰童子井,在龙坦村。

曰浙南井,在浙南铺。曰和尚井,在小坑山下。曰羊婆井,在高村。曰丰源泉井,在上孤岭

下。乾隆府、县志同


宁国县支流

东溪,在县东五里,《江南通志》《大清一统志》作杭水。东溪即河沥

溪,由天目山流二十里至落花溪,又五里至落马桥,受孔夫关水。乾隆府、县志



千秋岭水,出浙江于潜县缭岭,东至宁国县入杭水。《大清一统志》乾隆府、

县志并同。北姑山水出县北姑山,东溪经望仙桥又并此水。《康熙县志》



汤公山水,源出汤公山麓《大清一统志》,北行二十五里至冷水渡入焉。

乾隆府、县志同

泻溪受于潜、孝丰界唐舍关诸水,东溪过冷渡,泻溪入焉。乾隆府、县志同

陈村水,出县陈村,东溪自冷渡又十里至石牌受此水。《乾隆县志》

博里水、深坑水并从凤凰桥入大溪,东溪由石牌十五里至凤凰桥,二水入焉。《

康熙县志》

千顷山水,一名墩溪,源出千顷山麓。《大清一统志》。山与昌化中山画

界,西北流七十余里至汪村,又十五里为墩溪,东溪由凤凰桥又十里至石口,此水入焉。乾隆府、县志同

广德界水,出广德州至县境东溪,受千顷山水,水始可航至栏干溪一作琅。又十里至汪村受此水。《康熙县志》

洋丁源水,出浙江昌化县洋丁山麓,《大清一统志》。北流至石门折而东

至波罗溪,入东溪。乾隆府、县志同

中溪水,出阳濠山,旧志作羊号,误。经古怀安县并方木坑桥水至桐油

陂,又受石垄口水,经舒亮陂万福里出波罗溪入东溪,源约长一百三十里。乾隆

府、县志同

西津,即县溪也,在县西北五里,介于鸡山、延福二乡之间,源出徽州界,由笼丛山之东北

至县北汇五湖水,注于句溪,以达于江。《嘉定宣城志》《嘉靖府志》同。宁国县东有东溪,西有西溪,即句溪上源也。《明史·地理志》。西

溪亦谓之徽水,即西津渡,源出绩溪笼丛山下,北行七里至丛山关,县志受丁家

店水。二十五里至横溪,受仙人洞水、蜀洪源水,又十里至霞乡,受滑渡水可筏,又

北五十里至东岸,受葛村泌溪长岭殿基诸水,又四十里至罗陵湾,中有狼石方丈许,激流为

阻。七里至下湛受龙潭水,又五里至西津,又五里至五河渡,与东溪合。《方舆

纪要》《大清一统志》、《江南通志》、《康熙县志》略同

按:此水及旌德县泾水并源于徽州,故皆名徽水。又五河渡即《九域志》之五湖水,《嘉靖

府志》以千秋岭水、汤公山水、东溪、西津沿五湖山之右合流为五湖渡。《乾隆县志》又以

东溪、西溪、洋丁源水、中溪、泌溪为五河,以谓东河二,西河二,中河一,未知孰是。

胡村水,出广德州界,东溪与西溪合,又北十二里有此水。《方舆纪要》《大

清一统志》同。胡村汪溪水其源有二,皆出广德合流于胡村之阳,过金溪入东津,非

港口胡村。乾隆府、县志同

合溪,出县西北,东溪至马家溪,此溪入焉。《康熙县志》

澄清溪,出文脊山下,东溪又经通灵峰北,石马潭有此溪水亦流合焉。《方舆纪

要》《大清一统志》同

柏枧溪,出宣城县柏枧山,南东溪至港口渡而受此溪之水,亦曰乾溪。《方舆纪

要》。乾溪雨久则潦,雨止立涸,出宣城柏枧溪。《康熙县志》

苦竹溪,出县石山之西,入洋丁源水。《乾隆县志》

方木坑桥东西二水,出县方木坑桥,入中溪。《乾隆县志》

石湖潭,在县南五十里怀安乡之东川,两山如束,溪流汹涌,至半山泄为瀑布,悬峰约十余

丈。下有潭,入山又十里许,过蒜岭有峡石,山洞怪石崔嵬,水流其中仰望石罅,天如一线

,亦宇内之幽境也。《嘉靖府志》《乾隆府志》并同。石湖潭一名石垄

口,中溪至桐油陂,又受蒜子岭及此水。《康熙县志》

丁家店水,出县西南境入西溪。《康熙县志》

仙人洞水,在县西南,源出浙江昌化县之仙人洞,至横溪入徽水。《大清一统志

》。仙人洞水从洞底侧出,绕山行数里注斌坑,至横溪入徽水。乾隆府、

县志同

篁岭水,源出旌德县篁岭山之阳,《大清一统志》。西达起源水至横溪入

徽水。乾隆府、县志同

蜀洪源水,出县蜀洪山,西溪至横溪受仙人洞水及此水。《乾隆县志》《大清

一统志》蜀洪山有三曲瀑布泉即此。县志作紫山,误。

滑渡水,源出旌德县凫山,《大清一统志》。东流至此入县界,北至霞乡

合徽水。乾隆府、县志同

葛村水,出泾县骑马岭,《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并同。绕葛村冈

南合环川水,又折而至东岸合徽水。乾隆府、县志同

泌溪,源出旌德县乌岭卜岭之腋,绕环川合丁溪水,汇于东岸之上。又西溪,自霞乡五十里

至东岸受此水。乾隆府、县志同

长岭水出县长岭,殿基水出县殿基,虞涧溪出县巫岭,俱入西溪。《乾隆县志》



龙潭水,出文脊山石池中,广三四丈,其深不测,时见灵怪。世传有龙潜焉,岁旱祷之多应

。潭水东溢为涧,至虞塘溪北流至袁村,入徽水。乾隆府、县志同。西溪

至罗陵湾北,此水入焉。《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并同

何村水,出县何村,徐村水出县徐村,俱入合溪。《乾隆县志》

环山水,出县西境,入葛村水。《康熙县志》

弋溪,出县高峰,入泌溪。《嘉靖府志》

丁溪,出泾县界,东至宁国县,入泌溪。《康熙县志》

按:此与泾县入琴溪者同名,故彼水又名下丁溪。

老龙潭,在西津书院,前宽约亩许,大旱水车不竭。乾隆府、县志同

澄溪,距东山渡十里许,为东溪之汇。有潭曰瞿潭,又名七儒潭,深百尺,其清可鉴毫发,

传为瞿硎先生同隐士七人遨游垂钓处。南半里许有石台,上有棋枰茗碗诸迹,今没于水,渔

者犹见之。《乾隆府志》

马迹泉,乾隆府、县志并作潭。在县麈岭。汪华兵至麈岭,士马皆渴,以

戈石得泉。今石兵马有足迹,后人因加浚凿。《嘉靖府志》。洪公山泉

在县洪公山。《嘉靖府志》

县城内井三:曰官井,在县治东。曰城隍庙前井,在城隍庙前。曰仙井,在仙井港。仙克谨凿。城外井四:曰孔子井,在孔夫关。《太平寰宇记》:旧

吴兴安吉县南界道旁有小井,孔子入吴时凿,今属宁国县。《大清一统志》:在县东南一百

三十里,见《古迹》。曰仙井,在翠云庵左,亦名义井。仙志睿凿。曰竹峰古井,在竹下铺。曰柳泉井,在西门外一里。乾隆府、县志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