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宁国府志
宁国府志
按:宁国县东溪水发源于天目山于潜界。行二十里至落花溪十三都。又行五里至落马桥,受孔夫关水。又行三里至宝石桥,受千秋岭水。出于潜岭麓。又行十三里至冷渡,受汤公山水。又行十里至石牌九都,
受陈村水。又行十五里至凤凰桥九都,受博里水、深坑水。又行十里至石口,水势渐盛,可航至栏村溪。又行十里至汪村,受千顷山水。又行十里至长短溪,又行五里至波罗溪,受洋丁源水。又行五里至东津即河沥溪,又行五里至五河渡,会二都三都三十八都诸水。至汪溪,又会香四十都宁四十都诸水。仝入众浔会港口即杜迁镇,受乾溪水会柏枧诸水,同入宣城界。西溪水发源于绩溪龙丛山,下行七里至丛山关,受丁家店水。又行二十五里至横溪,受仙人洞水。出昌化仙人洞山石中。又行十五里至霞乡,受滑渡水出旌德石凫,稍深可筏。又行五十里至东岸,受环川、葛村、深坑、长岭、殿基诸水。又行四十里至罗陵湾即罗田,有狼石突起溪中,又行七里至下湛,受龙潭水,出文脊山石池中。又行五里至西津,又行五里至五河渡,与东津水合流,十里至相府潭,受胡村水。又行十里至众浔潭,又五里至港口,受乾溪水,会柏枧诸水。同入宣城界。
旌德县支流
徽水,出徽岭,西北流有清潭溪水,出县南境清潭山,溉田十余顷,流数里入徽水。《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同
古溪、石滩溪,皆在县西南二里,北入徽水,一在城南,一径南。乾隆府、县志同
西源溪,发源西山,大雨时注,即穿城绕县署学宫入沟,通大溪。乾隆府、县志同
杨下溪,源出绩溪县之笼丛山,西北流入县界,经华阳山合霞溪龙显及别源之东溪水,至城北里许合徽水。《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同,龙显作龙头。东溪即
杨下溪,出绩邑之朋坑。《乾隆县志》
横凫溪,在县西北十里,源出大岭,流于了坑至虞院入大溪。乾隆府、县志同
按:此溪与凫溪左右入徽水,势横斜故名。
凫溪,在县东凫山,西南之水会于此,西入徽水。《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县
志同
汤村水,在县东北凫山以北,蠢岭一作春岭以南水俱会此,至藁口入徽水。《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县志》同
抱麟溪,县西,源出黄华岭,东流与陶环溪、丰溪合,是为三溪。又至石壁西,入于徽水。《大清一统志》。抱麟溪在十八都,榔村溪源出黄华岭,经榔村通霍家
桥,合三溪。乾隆府、县志同
戈溪源,出石兰山,流二十里入泾县界,戈一作涡。《嘉定宣城志》。
戈溪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嘉定志》作东北二十五里。其流随山旋转,下多险石,至泾县界入藤溪。《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县志略同
徽水,在旌德界合戈溪、枫村溪,又北始入泾界。《泾县旧志》
按:诸志皆以戈溪至泾县入徽水,《旌德县志》。于徽水经流之地,不加叙述,无可折衷。
今从《泾县志》定在旌德县界,入徽水枫村溪同。
枫村溪,源出县箬岭,北入藤溪。《大清一统志》《方舆纪要》作枫溪
按:箬岭在旌德县极南,至极北泾县界,南北相距六十里,中存丰溪、抱麟溪等间之,疑不能竟达箬岭。字或有传误。县志亦不载此溪,未审何故。
丰溪,出县二都,即丰陂碣水名,入清潭溪。乾隆府、县志同
按:此与入抱麟溪者同名。
龙显溪,出绩溪界西北,入杨下溪。《方舆纪要》
东溪,在县南有两源,一出绩溪之朋坑,一出七都之石岭,与霞溪合,入徽水。
《乾隆府、县志》同
按:《方舆纪要》以此水为别源之东溪水,嫌与杨下溪同名东溪故也。
霞溪水,自绩溪县合流而北,至县东四里入于东溪。《方舆纪要》乾隆府、县志略同
石琉溪,在九都十都间,潺映带入凫溪。《乾隆县志》
陶环溪,在县西三十里,亦名玉溪,北流入抱麟溪。《大清一统志》。陶环溪源出黄高峰,流于小岭下,与上泾水合至棉坑,从石柱东来,北流出三溪。
乾隆府、县志同
按:旧府县志皆以陶环溪玉溪分为二溪,误。今从一。
丰溪,在县西十里,源出县西南六十里九峰山,东北流至县西北三十里,入于三溪。《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作东北流合陶环溪。
按:《旧府县志》皆以丰溪水入太平境,误。
上泾水、碧溪水俱出县西南,入陶环溪。《乾隆县志》
壕寨水在县南丰溪东北,流经石柱山南合此水。《方舆纪要》
按:以上诸水大小归合皆入徽水。
下洋溪,在县西南五十五里,源出黄高峰,箬岭以北栗峰以西诸水所汇流于白地,经于下洋与上下洪溪合,西流入太平麻陂潭。乾隆府、县志同
上洪溪,出县大洪山,西下洪溪出县鹊岭北,俱入下洋河。《乾隆县志》
双溪,在二十一都江村西,二水俱发源金鳌山,汇于村口入下洋河。乾隆府、县志同
泾阳川水有三源,北出象山,经和村至高金山西北,合流入下洋河。乾隆府、县志同
按:以上诸水大小归合皆入太平县麻川。
梅溪,在十一都大岭以东,剥岭以西之水俱汇于黄沙殿,流入宁邑之环潭岭,经东岸入大河
。《江南通志》乾隆府、县志同,大河即宁国县西溪。
滑渡溪,出县八都,东入宁国县界,为滑渡水。《乾隆县志》
壁溪,在八都尚村,并会凫山石岭以东诸水,汇为古柳潭名壁溪,东流滑渡入宁邑。《乾隆府、县志》同
雪溪出县十都,东入宁国县界西溪。乾隆府、县志同,《江南通志》并同
按:以上诸水皆入宁国西溪,两县并载,首尾相属,较可考证。
毓秀湖,在一都隐龙村口,峰峦环绕,夹岸并植桃柳。乾隆府、县志同
圣母池,在梓山岳庙,水山谷流注,旱潦如一。《乾隆县志》
淅米池,在十六都玉虹桥畔,宋汪氏十世共爨淅米之地。《乾隆县志》
鹿饮泉,在县西,以泉烹茶味极美。《舆要纪胜》旧传有白鹿饮故名。乾隆府、县志同
金井泉,在县东五里会胜院。《舆地纪胜》
冷泉,在县西十五里,当盛暑饮之,其冷远胜于水。《旌川志》旧志同
不竭泉,在县西南四十八里东山,吕仲法隐居时凿,大旱不涸。乾隆府、县志同
县井十一:曰天井,在县东华阳寺前。曰方氏义井,在隐龙村。曰玉井,在县西二十里。曰真武井,在庙首真武殿。曰玉泉井,在一都白沙。曰湾下井,在庙首泾溪侧一名惠谷。曰泉水井,在十八都。曰石泉井,在一都桂林。曰供村井,在十二都乔亭。
曰石角井,在江村北狮山下。曰桃源井,在江村龙山馆前。乾隆府、县志同
太平县支流
岭上水出县斜山岭,此岭不见山志。至凿村由苦竹桥、安仁坊入西埠河。
乾隆府、县志同
按县志以舒溪为西埠河,麻川为东埠河,盖土名也。
舒溪,经县西北受婆二水。《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同
婆溪水,出黄山松谷庵清龙潭,经芙蓉岭下过沟村,合甫村水径大桥湖深潭,在县西三十里,高峰丛峙,碧水渊停,如湖之深。洗脚岭、汪王岭,下密崖关、鹁鸠石村合西埠河。《乾隆县志》
溪,在县西六十里,亦名白。其源有二,一出黄山九龙泉,一出大鳌岭,下东北合流入舒溪。《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志》并同。白溪在长寿乡,源出黄山九龙泉之脉,注为陂堰,溉田二万亩,自东北入舒溪。《嘉靖府志》
青山溪,源出青阳九华山东,流经泾县西南界,又东南入县界,入舒溪。《方舆
纪要》
谷村水,由羊栈岭下,合诸水入下村口西埠河。《乾隆县志》
溪下水,出黄山汤岭,数折至溪下,汇焦村诸水至没潭,又会枫林头水,三河会合过济上,
绕穰岭、汪王岭至长寿入西埠。《乾隆府志》
宏潭水,出县西,东入舒溪。《乾隆县志》
白港溪,出县黄山,北入舒溪。《乾隆县志》
蟠溪,一名蟠石水,在县西五十四里,上游有蟠石,高丈余,特立水中,俗名独立滩。《旧府县志》作独石。北流入舒溪。《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
》、《乾隆县志》并同
赤溪,在县广岩寺侧,世传难当之墓。神龙初,有赤气冲天,州县以闻。敕下凿断山脉,流
血数里,溪水尽赤。《舆地纪胜》。赤溪在县西北,源出青阳界,东北流
入舒溪。《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同。赤溪水在庾岭下,流自丹岩
紫壁间。初出水纡徐出谷中,汇蓝水故曰美溪。有白石潭,溪水澄潆,悬崖峭壁,如在画图
,经步瀛通西埠。《乾隆县志》
金钟潭,婆、、赤、舒四水合处。《乾隆县志》
舒溪,在太平会婆、、蟠、赤四溪。《泾县旧志》
麻川在县南三里县志即东埠河,源出黄山之麓,县志古称仙源
,由汤泉经道一潭家桥百折而下,合迄溪水,又合道二金墩桥水至洲潭,合旌邑西下水。经县东南七里名麻陂潭,旌德西北境之水多流入焉,谓之麻川。东合富溪水,县志:抵东埠始通舟。下中村滩又合梅溪水,十里至焦村滩、溪滩,又十里至三
门滩,又三十里至麻口,泾县、太平县志皆名为小河口,麻川也。与舒
溪合,《方舆纪要》同此。其间三十余滩,甚险者过半,舟行之险,甚于
川河。《乾隆县志》
按:李白有《下陵阳高溪三门六刺滩》诗“三门横峻滩,六刺走波澜”即此。盖麻川经三门
岭,岭有滩故名,是麻川,唐时又名高溪也,诸地志又以三门滩属舒溪,未知孰是。
汤泉溪,在黄山紫石峰下。《黄山图经》
按:《一统志》赏溪下太平,水出黄山之麓,由汤泉东流即此。
桃花溪,在桃花峰下,三月桃花甚开,每谢之时,溪水尽红,流入汤泉,溪名桃花汤。《黄山图经》
朱砂溪,在朱砂峰下,东流入汤泉溪。《黄山图经》
按:旧志以为朱砂溪入白云溪,误。乃白云溪流入朱砂溪耳。朱砂溪旧志入《古迹》下。
榆花溪,出县黄山紫云峰,东入麻川。《黄山图经》
迄溪,出县夫子山,东入麻川。乾隆府、县志同
道二水自道二乡北,穿高桥、金墩桥东,入东埠河。乾隆府、县志同。
富溪在县南,源出雾山,东流达县治,西南又东会麻川。《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志》并同。富溪至三里冈,合岘村水流入东埠河。《乾隆县志》
梅溪在县北,出三门岭东南至断坑入麻川。《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县志并同
白云溪,出黄山叠嶂峰,有阴坑源。阴不见日,源水东流入白云溪,溪中有一潭如盆,又
有一大潭,黄帝曾向此取水炼丹,感白龙见,名曰白龙潭,水入朱砂溪。《黄山
图经》
按:县境诸水出黄山,其峰属太平者,但曰出黄山,其同出黄山而此峰属歙县者,如紫石峰之类。则称黄山某峰以别之,不言出别县者,以黄山究系太平所分辖也。
小北门水穿城西,南合富溪。乾隆府、县志同。又县治三思桥下云,源出山门岭,经县治西。
按:以上诸水,大小归合皆入舒溪。
龙镇潭,在县溪东北,有龙镇石,下临深潭,冬夏澄澈如一,号麒麟潭。其石高二丈余,世传龙镇水最宜纸《舆地纪胜》。龙光潭,一名麒麟潭,在县西六十里长寿乡。乾隆府、县志同
香潭,三折岭下,水势泓,深不可测。《乾隆府志》
板石潭,县东北二里,潭上有横石一片,平铺如板,为邑人修禊所。《乾隆府志》
白鹤池,在县仙坛侧,世传子明与弟于此飞升,有炼丹台、炼丹泉见存。《舆地纪胜》
按:仙坛今在陵阳山。
县城内井十六:曰福井,在察院西。曰天禄井,在察院东。曰寿井,在县治东。曰项家井,
在县治西。曰里仁井,在文昌阁溪下。曰黄栗巷井,在县治西北。曰周公祠井,在祠内。曰
福泉井,在县北周氏宅后。曰殷家井,在晒谷滩前。曰儒学井,在训导宅前。曰社学井,在
名公祠右。曰品井,在南门右。曰赵家井,在水关右。曰高山井,在黄家石。曰关王井,在
天都书院左。曰牛家井,在三思桥内。城外井二:曰天一井,在县西城外。曰偃井,在西门
外。乾隆府、县志略同
卷八·选举表武职附◇宁国府志
武职附
宣城县
国朝
唐邦杰详《宦绩》。
南陵县
戴志龙顺治乙酉,从戎以功授神武中营参将。
叶良诚由武功历任甘肃提标中营守备,升游击。
以上见《乾隆志》。
曹大本以从戎功任云南永北镇游击。
以上据《采访册》。
泾县
查之恺详《宦绩》。
章茂福建同安营守备。
叶兆汴仕上河营游击。
以上见《乾隆志》。
沈调顺治六年从靖南王粤东征有功,授肇庆守备。
沈小春仕安庆守备,苏州游击。
黄质兴康熙初以军功官杭州守备。
朱文秀四川万县千总。
朱庆锦永绥协左营守备。
以上据《采访册》。
宁国县
许士缙详《宦绩》。
程昆海详《宦绩》。
以上见《乾隆志》。
旌德县
李成龙宛平籍,历任陕西镇番参将。
李中柱任江西赣州府都司。
鲍邦甲遇松江海寇变,挺身斩渠寇,以功授拓林守御。
戴国社历任宁夏左营参将。
吕会潘任兴化守御。
汪大炳任木洛营守备。
吕会详《宦绩》。
吕之麟从征台湾有功,授左都督。镇守浙江长兴。
方裕兆投东松江督标,以功授正红旗千总。又从浙闽总督李之芳征温台贼,加都督
佥事,管游击事。
陈廷琪历任袁州府都司。
周定邦历任浙江嘉兴守御。
宋廷梅历任山东德州守备,镇边营都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