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宁国府志
宁国府志
南来注之,又西流十余里,至周家桥折而北流至五花潭,有西河镇东分支河自西南来注之,
又北流五六里,有桃花园水自东北来注之,又西流四五里,至红杨树镇之小河口,西入于青
弋江之下流。
绥溪,即古桐水,《左传》:楚子伐吴至桐。杜预注云:广德县西南桐水源出白石,东
北
流入丹阳湖即此。《嘉定宣城志》。绥溪在城北一百七里,一名白沙河,
源出广德、建平四十八里北湖,南流十八里汇句溪入于江。《嘉靖府志》
乾隆府、县志略同
双埂水,出南山,北流二十里至洪林桥,又北流十里入南湖。《乾隆县志》
水东水,西源出天目笼丛,过五河渡入西塌,势渐溢,入宣境一水中注,相望分名为东河上
流。
下西河,上自中州后潭,下至孙家埠与绿家潭合流处。
孙家埠河,受绿潭水。
蒲干溪,自广印山、坐吉山、鹿角山、螺山至塌佛村高泥亭桑园,一溪环绕下达黄渡。
直溪、蒋桥溪,俱当宛东孔道,南受官坪余波,北归掘港,有桥。
大成桥溪,城东二十五里,发源姑山,南麓径大城桥北,由侯村坝环溪渡沈村埠至黄家嘴
,合掘港水入南湖。
石头沟,即大河口,本东北流,明弘治间凿沟以杀河势,故道渐湮,舟皆由此。形家以疏
泄太直为病。
谢家河,有渡大河东合慈溪,高淳水至此入河,溯流而东为牛儿港,由腾蛟渡、方家渡入固
城湖达东坝。东坝五堰之一陈沟口下水阳,顺流十里至此,东高淳西宣城以河心为界。以上俱《乾隆府志》
九曲池,在县北三里,唐裴休知宣城县时,植莲于内为游观所。《大清一统志》
《乾隆县志》同
剑池,在县麻姑山。《乾隆县志》。石龛流泉在稽亭山三天洞。同上
白云池,在县行廊山。《乾隆县志》
凉泉,一名寒泉,在县南三十里。《舆地纪胜》《嘉靖府志》、《大清一统志
》、《乾隆县志》并同
惠泉,在县东南。宋建炎时,州守李光因寇围城,凿池潴水。录事沈肇记,周紫芝铭。乾隆府、县志同
县城内井十:曰鳌峰井,在鳌峰;曰阴塔井,在小东门;曰城隍井,在城隍庙;曰麻姑井,
在
府治西南;曰铜井,在阳坡下;曰开元井,在景德寺;曰葫芦井,在杏树巷;曰月井,在鼓
楼
冈;曰义井,在佘家荡;曰大井,在北门大街。有四孔城外井,曰天字街井,在东门外;曰
庙冈头井,在南门外;曰八角井,在凤凰桥东;曰惠济井,在惠济桥东。曰裴公井裴休所凿,曰绿雪井,俱在敬亭山。曰乌盆沿井,在句溪南。曰金鸡井,在广教寺
。《乾隆府志》
南陵县支流
淮水,源出县南吕山麓涌珠泉《乾隆府志》,径孔镇铺合漳水而北为澄清
河,绕县东门为东溪,有鹅岭溪水入焉。又北受后港水,历县河口受蒲桥河水,为小淮河,
汇于芜湖之石渡,入青弋江。《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
》同
按:《汉书·地理志》:淮水出陵阳县今青阳县东南,北入大江。桑钦曰
淮水北入大江。而郦道元《水经注》则曰入旋溪,未知何故。今淮水北会青弋江入大江,与
班、桑之说合,道元传闻,疑必有误。盖自南江既湮,水道迁移,多非故道,亦难以此议道
元之非,吕山即南里山,辨见山志。
小淮河,在县北六十里,河滨业陶者多,邑砖瓦资焉。《乾隆府志》
漳水,在县西南六十里,源出水龙洞,至澄清河与淮水合流。《方舆纪要》、《
大清一统志》、《江南通志》、《乾隆府志》、《雍正县志》
按:《元丰九域志》:南陵县有漳淮水。其实二水难并为一。今从《汉志》及《一统志》。
鹅一作峨岭溪,源出县南二十五里之鹅岭,东流入澄清河,《
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同。溪水自尹冲西阳姜村等处来,东与澄清河会。《乾隆府志》《雍正县志》同
株园涧水,自宁村塘刘家冲来,至通济桥上流入东溪。《乾隆府志》《雍正县
志》同
西港,源出工山朗陵之南,合诸水北流径县西,谓之西港。分流自西南水门入城,绕县前过
东市为中港,藉山之水合焉,又出西北水门与西港合,又北为后港,径白石滩绕县而后,东
合于漳淮。《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
按:《方舆纪要》以为中港水即西港水分支,其实中港自有正源,西港分支者入城会之耳。
证见下,后港亦同。
中港水,在县西南过籍山桥下抵县北,会西港漳淮水。《嘉靖府志》。源
有二,皆出县西南诸山,入城而合是为中港。又出北水关与东溪水合《大清一统
志》,自南洪冲五里冈桥来会罗家冲水、新田冲水合流,经范村桥入南水关,是为中
港。会西水关水合流,经儒学前出北水关,至萧家觜与东溪水合。其一自西港分支,由雁荡
湖孙家桥来,入西水关至牧家墩会中港水。《雍正县志》
后港,一名青泥港,在县西北,合西港入淮水《大清一统志》,汇县西北
六山水,至白石滩为后港。《雍正县志》
虎狼涧即蒲桥河,出泾县西公山,过管林桥与双涧方村二水遇,又北合黄
埭涧水。《嘉靖府志》:此水合新村涧水后,又会萧陂水入南陵永丰陂。
过麻园泄永丰陂,又北径蒲桥铺,又西由芦港至县东北合漳淮水《泾县郑志》。
上自麻园河来,经永丰陂、杨家桥、王铁桥、万年堰、蒲桥源、潭渡桥、芦港口、会
西河口来水,西流张公渡出县河口与东溪合。《雍正南陵县志》《江南通志》
略同
合河,出县赵冲东入漳水。《雍正县志》
罗家冲水,出县崇岭山北,新田卫水出县云家岭北,俱入中港。《雍正县志》
籍山水,出县籍山,东入中港。《方舆纪要》《雍正县志》同
麻桥涧,出县板长岭,南胡村桥涧出县白杨岭,南柿树沟出县缪家冲,东汤村水出县汤村东
,
赤岭水出县赤岭东,白果岭水出县白果岭东,冒家冲水出县冒家冲东,俱入后港。《雍正县志》
胡家桥溪,在县东南二十六里,神龙山溪在县东南二十三里,皆北流入蒲桥河。
《大清一统志》、《雍正县志》略同
沿墅河,出县东南石家,会溪出县东十里,皆北流入蒲桥河。《雍正县志》
新亭山水,出县新亭山东,入胡村桥涧水。《雍正县志》
石溪出,县黄土岭东,入沿墅河。《雍正县志》
西溪,在县西二里,即县龙桡棹水,田源常涸,北数武即后港。《乾隆府志》
《雍正县志》同
奎潭,在县东北六十五里,共九十九曲,《江南通志》同此。中有六墩类
奎星,故名。莲藕菱芡凫雁鱼鳖,诸利颇饶。《乾隆府志》《雍正县志》同
染浦,在县东北四十里,一名自家湖,广千余亩,《大清一统志》同此。
中多芙蓉菱芡之属。吴赤乌元年,建浮城梵刹于中,风景为胜。《江南通志》
《乾隆府志》、《雍正县志》并同
浣溪,县之东溪上流五里。
渔浦,今名龙潭湾。见王维诗。
海子沟,县东南六里,在鹅公凸下,春秋有胜可选。
七里湖,县东南十三里,水来远塘冲,往囤塘、朱理塘、丘家桥。以上并《雍正
县志》
泾县支流
浙溪水,一名窄溪,县东大山玉屏峰之南流也,徽水入泾界受浙溪水。《泾县郑
志》按:《泾县钱志》以浙溪为窄溪,谓即徽水正源。大误。
湖田水,出县大山西南,西入徽水。《钱志》
榔坑水,出旌德县界,东至泾县龙首山,入徽水。钱郑二志同
马家岭水,出县马家岭,西入徽水。钱郑二志同
竹园村水,出县举山,西入徽水。《钱志》
百湖水出,县百湖山,东入徽水。《钱志》
按:百湖山在县东百湖,龙祠在其间,即水源所出之地。《泾川志》所云百湖山下至长山以
溪水为界者也。见山志。
榔桥河,出县磨盘山,其源曰涌溪。西流过龙门峡出椿岭者曰小溪,北流至杨武山,山川环
绕
,饶幽居之胜。昔人有“翡翠列成千嶂碧,琉璃泻出两溪寒”之句。又合大山笔架峰之水,
即雅溪。与黄山石井坑之水同出榔桥河。钱郑二志同。按:
二志皆引《嘉靖府志》旧文,惟《嘉靖志》磨盘山作唐山。
桂坑水,出县伏牛山东,东受江村水。《钱志》
江村水,出县江村西,入徽水。《钱志》
茑溪,在县东三十五里,源出慈坑山,入徽水。《大清一统志》鸟溪源出
百花尖,西折而北会甘坑桃花洞水,径登龙石合密坑水而西达三坦,受考坑岭南流水,逆而
南径桓公岭三里许,过破脚岭西麓,达夏余村会南香涧,合流十余里入徽水下溪口。《钱志》
按:郑志以为乌溪水入南香涧误,今据《一统志》及《钱志》定以南涧入乌溪。
大坑水,源出西坑龙潭,会承流、稠岭二水,北注徽水。《钱志》
雅溪水,出县大山,入榔桥河。《钱志》
石井坑水,出县黄山,入榔桥河。《钱志》
刘村水,出县三台峰,入榔桥河。《钱志》
甘坑,密坑水俱出县游马山,考坑水出县考坑岭,夏余村水出县烟石岭,同入乌溪。《钱志》
南香涧水,始于黄沙岭发源,向西会罗溪水,历南香水、茶溪水,会周公坑水、后村水,以
七八里会乌盘水,阔三丈余,深尺余,入濯潭江村出安丰乡官庄,迄于河。《嘉
靖府志》
承流水,自承流山出者,径高过蓝石,谶云“蓝石拖绿袍之水”是矣。是水沿山北流至双
井上,与大坑溪合。钱郑二志同
稠岭水,出稠岭,西流绕黄虎、承流两山间,历大坑。钱郑二志同
百花溪出县百花尖,贵坑水出县乾明岭,石塘水出县乌溪岭,金台溪出县夫人尖,北村水出
县石门峰,长宁冲水出县文笔峰,乌盘水出县锦屏峰,罗村水出县石人峰,俱入南香涧。《钱志》北村水,《郑志》作北亭水。
按:石门、文笔、锦屏、石人四峰皆在黄山,见山志。
丹溪,出黄天乙峰,下返照波红,因名。西流同口殿之阴,折而北穿林绕石,过枫林桥五
里
,出龙坦村桥达春沟湾,两岸奇石回环,如武夷九曲,东合南香涧。《钱志》
焦坑水出县九峰山,乌石岭水出县青山,洪村水出县梅岭,郑村水出县鹤峰山,淘金坑水出
县淘金山,周公坑水出县白马山,俱入南香涧。《钱志》
按:以上诸水大小归合皆入徽水,即泾水之正源也。见经流
铜坑涧水,出县铜坑岭,西入舒溪。《钱志》
哈溪水,出县前山东,入舒溪。《钱志》
按:铜坑涧水西流,自麻口入哈溪,在桃花入舒溪。
新丰涧,在太平县东界,发源二山,东西两面水合峻岭。右径新丰之仙迹石东行,径丹由
两山间,又东入泾界,为九润河出口。《郑志》
合溪,乃二水合流之处,在县西七十里,深不过寻丈,广约半里。一水来自石柱,过乌城,
沿山经石岭历包村而至合溪;一水来自西大坑,经石陂过冷水,与石柱水会流,而入大溪。
《泾川志》《嘉靖府志》略同
按:钱郑二志以双溪水为合溪正源,误。今从《泾川志》。
渣溪源,发樵山一作朝山,径灰坑石桥东会麻岭水至铜山,又西南至密岩
会凤溪水,北流出入庙口,又会龙丝溪鲁公坪水,过九里三湾南折而西,绕杨桃湾、万绿墩
、荆竹里、水口园,入舒溪。钱郑二志同
连溪源,出连岭,径丕岭之阳,绕团仓、高坦至德云山,会南容思溪水、荀村涧水,过两吴
村沿魁山为吴村溪一名濂溪。北流数里,又会寒泥涧水、方村溪水,又西
与潘村古溪合,出毛王觜窑培里外梅村而西入溪口渡,入舒溪。《钱志》《乾
隆府志》同
落星潭,出蓝山,县南有落星山,山有悬水五十余丈,下为深潭,潭水东北流,左入旋溪。
《水经注》
按:落星山即蓝山见山志,旋溪即舒溪见经流,郑钱二
志云舒溪过落马潭、安吴渡,凡七里至落星潭,蓝山峙其左,山有悬水成溪流,五里许曰活
泼滩,飞泉侧濑潴潭中,落星石下水色澄明,清泠迥异。
夏浦涧,源发芝岭,径郭山合潮泉为梅溪,合大城山水汇于水南都为图潭、回军潭,径小涧
十五里绕中村为洗心潭,稍东为晴溪。此地村树相间,曲涧幽泉,颇得胜概。折而南数里径
蓝山,北入落星潭大溪。《钱志》
花林溪,在县南三十五里,源出合山,北经赤土山入舒溪。《大清一统志》。西溪出嶂北、白茆二山之中,径高阳山柯村坪过雷塘寺前,绕花林村流西北十余里,绕
螺丝墩入舒溪花林滩侧。《钱志》
上连溪,出四顾山,径郑家坦新兴桥会云岭南流之水,又会阳山西北流之水,至洪干堰分流
,一绕渣湖径龙泉塘,一沿黄山而下各行三四里,复合向东入绵远渡口,归舒溪。《钱志》
梓里溪,出沙岭之阴,径梓里冲北流洪舟山下,过湾滩村流三里许入舒溪湾滩侧。《钱志》
大岭东面水屈曲流至大碧潭,与小岭西面水合流,十余里至舒溪丁家渡出口。《
郑志》
冷水涧,出小岭东,会许家湾双岭坑诸水合流而东至上枫坑,水忽不见,伏地流四五里许,
复出合曹村坑、柏林坑水,东入舒溪丁家渡口。钱郑二志同
双溪水,出县岑山西,大坑水出县黄龙山,黄蘖水出县黄柏岭,俱入合溪。《钱
志》
白沙水,出县白沙山,又宝峰瀑布水会白沙水入合溪。《钱志》
甘溪水,出县殿子岭入合溪。《嘉靖府志》《钱志》同
午溪水,出县大麻岭,凤溪水出县朝山,鲁公坪水出县鲁公坪上,俱入渣溪。《
钱志》
龙丝溪水,出县梨尖,入渣溪。钱郑二志同
思溪水,出县浮盖山,荀村涧水出县齐云山,寒泥涧水出县东流山,俱入连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