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府志


潭与泾水合,又北经县治西,是为赏溪。

《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同。西新丰涧水从太平县东来注,折而东

北得桃花渡水,北

径龙珠山合溪水西来注于舒口下老滩,东而北径震山右得查溪水,又东右得溪口水,潴落马

潭。晋桓简公御韩晃,战北马堕于潭,故名。又东径古安吴县城,西折而北曰落星潭,而夏

浦涧西来注之。又北得漆林古渡,又北径猷州故城东,又北花林溪自东来注,上连溪自西

来注,又北径后山北折而东省潭,又得丁家渡大小岭水注之,又北西受冷水涧逾岩潭而

西,径许家缺与东南徽水合为赏溪。《泾县郑志》


附载南江故道

南江故道自池州府贵池县古石城县、青阳县古临城县,流入府境南陵县界

古临城县东境,东过泾县界古安吴陵阳县、宣城县界,

古宛陵县与泾县以南江为界,见

《水经注》。又东过宁国县界,又东出府境流入广德州界,又东至浙江湖州府安吉县

北,会太湖历吴江古吴县南、石门、钱塘、余姚入海,今久涸。

《地理志》曰:江水自石城东出,径吴国南为南江。江水自石城东入为贵口,东径石城县北



大溪,溪水首受江北,径其县故城东,又北入南江,南江又东与贵长池水合,水出县南郎山



北流为贵长池,池又北注于南江,南江又东径宣城之临城县南。郦道元《水经注



按:晋、宋以前,石城县、临城县皆属宣城郡。今石城为贵池,临城为青阳及南陵县,《郦

注》南江自临城县以下方入今宁国府境。

又东合注泾水。

按:《江南通志》赏溪在泾县西南一里,泾水流至县西为赏溪,北入于青弋江。又青弋江在



国府西六十里,发源黄山,会石埭、太平、旌德诸水,下流渐广,遂为通津,北至芜湖入江

。又舒溪在太平县西六十里,源出歙县,径石埭东北至泾阳,受婆二溪,入泾县界为赏溪

。《方舆纪要》云赏溪一名泾溪,其上流即石埭县之舒溪,然则赏溪上接舒溪,下连青弋江

,中间正是南江故道。但南江已湮,遂合青弋江而北向耳,泾水稍大故曰合注也。

南江又东与桐水合。《水经注》

按:《左氏》哀公十五年,楚伐吴及桐。杜氏注曰:宣城广德县西南有桐水,西北入丹阳

湖。顾氏《方舆纪要》曰:广德州西北二十五里亦曰桐川,桐之名因此。源出州南白石山

,西北流径建平县界,又西入宣城县界为白沙川,亦曰绥溪,汇于丹阳湖入大江。郦氏未言

其方向,盖桐水自北来南注于江也,晋时已北流于湖。郦氏所叙盖犹古迹,今人或以南江未

至安吴,先合桐水,为郦氏之误,不知桐水未入丹阳湖以前本可流至临城、安吴间,若泥今

之水道以论古,明非学人之通论矣。

又东径安吴县,号曰安吴溪。又东旋溪水注之。水出陵阳山下,径陵阳县西为旋溪水,溪水

又北合东溪水。水出南里山北径其县东桑钦曰淮水,出县之东南北入大江,其水又北历蜀由

山,又北左合旋溪,北径安吴县。东晋太康元年分宛陵立县,南有落星山,山有悬水五十余

丈,下为深潭,潭水东北流,左入旋溪而同注南江,江之北即宛陵县界也。

按:陵阳废县在青阳县南六十里,今为陵阳镇。《汉书·地理志》丹阳郡陵阳,桑钦言淮水

出东面,北入大江,此大江即南江也。《江南通志》曰,舒溪在石埭县。《续文献通考》谓

之旋溪,下由泾县至芜湖入江。又《方舆纪要》淮水出吕山径南陵为东溪。据《郦氏注》则

淮水本入舒溪即旋溪。舒溪水北注于南江与泾水南注者迥然各判,今则南

江既湮,而舒溪北合青弋江,然舒溪泾水之间尚可求南江故道。今县西南五十里有蓝山落星

潭,遗迹尚存,山北有安吴城故址,又西南八十里有望江山,山麓有泉通江曰潮泉,又县西

南黄龙山有望江尖四顾山。旧志云,南望长江如带,皆南江故迹。又考昔时南江所过皆今泾

县南境,晋时为安吴县境,故郦氏叙南江于安吴县下,即接宛陵宁国县下云过泾境也。三国时分泾县置安吴县,盖割泾县南境亦兼有今旌德、太平。则舒溪自石城太

平来,泾水自绩溪、旌德来,皆北入南江,皆在泾县南五十里以外。舒溪及泾水自南而来,

南江自西而来,挟之东去不得北至泾县城。自南江既湮,二水俱无所归,始北流过泾县城入

青弋江矣。细考唐以前故道,实皆如此。惟郦氏叙府境归南江诸水,当于旋溪注南江下,再

云又东合注泾水,盖旋溪在西,泾水在东。一出太平,一出旌德。南江自

西而东,不得先合泾而后合旋溪也。盖南北不通,传闻多误,故稍有参差,要之叙泾流水道

,则与郑玄、班固吻合,是皆可据。

南江又东径宁国县南,晋太康元年分宛陵置,南江又东径故鄣南安吉县北。《水

经注》

按:宁国县本割宛陵地所立,据今宁国县疆域:西北九十里至泾县界,北四十里至宣城县界

,东南八十里至广德州界,则南江自泾县流入宁国县西北界,界首以北即宣城县

为古宛陵县,与《水经注》南江之北即宛陵县界说真确合。由西北折而至宁国县东南

界入广德州境,形势然也。《方舆纪要》曰故鄣城在广德州东南九十里

,南江至此即出宁国府境,兹不赘录。又郦道元云:东南地卑,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

成川,枝津交渠,世家分夥,故川旧渎难以取悉。以此言观之,宜乎南江之易湮矣。《浙江

图考》谓南江自北魏时石门仁和流塞,唐初筑海塘以捍潮,其流始绝。然以诸书考之,晋时

桐水已不入南江,而入丹阳湖,郦氏所据犹古迹。见杜预《左传注》。则

彼时江流已有迁改,然《晋书·桓彝传》言,宣城阻山带川。按带者盖言中贯郡

境。宋鲍明远诗“昨夜宿南陵”《隋地理志》梁置南陵县,是宋时虽未置

县,已有南陵之名。“今旦入芦洲”,李善注引古《宣城图经》曰南陵在郡西南,水

路一百三十里。按:今水路自宣城由青弋江至南陵境止九十里,且须陆行三十里

始至县城。《图经》所言乃南江故道,故与今异也。《齐书》沈仲玉自口欲断江。

口即《水经注》注贵口。谢之宣城郡,亦由江行出新林浦向板桥,故

其诗曰“江路西南永

,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据《舆地纪胜》,板桥浦在府境。

李白有《板桥浦怀谢》诗。又李白《赠从弟宣城长史》诗曰:“宗英佐雄郡,水陆

相控带。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唐书·田传》:李神福败将王坛舟师于曷山。

山在今宣城县南四十里。又《通鉴》:唐乾宁三年,杨行密将安仁度以舟

师至芜湖,欲渡江应董昌。胡三省注:自润州至湖州,舟行入柳浦而渡西陵耳。

此正合郦注南江支流自乌程、余杭之道。此皆唐以前南江未绝之证。盖自钱筑海塘后,南江下流既塞,而水始湮耳。

古分江水在贵池县西,今涸。即《水经注》之南江自石城东径临城、安吴、宁国、故鄣、安

吉,又东北为长渎注于具区。隋、唐后诸志无及分江水者,近人因此诋孟坚、道元之妄,然

言之凿凿,必非无据,今其道虽湮,未可轻訾。《大清一统志》

按:唐、宋以来方志皆不载南江,以故道久湮也,惟《一统志》于池州府下载之,今备引入

以存故迹。


宣城县支流

白洋溪,在府西南五十里,出华阳山之金牌岭,西北流合诸山溪之水至行廊山,入青弋江。

《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县志》并略同

通津溪,自寒亭上流分支,西行入青弋江。《乾隆府志》县志作寒亭支流入通

津渡。

柿木溪,出胡村山下,径柿木铺亦至甘露寺后,合高桥水流十五里至缸窑牛墩入青弋江。乾隆府、县志同

萧公桥水,发源于双牌之西,过长桥下至此西流,至五花潭入青弋江。乾隆府、

县志同

按:萧公桥水入青弋江亦在红杨树镇之小河口。旧志误谓至五花潭入青弋江,今正之。

余含溪,源出九里山,西流至此入太平府界。《乾隆府志》青弋江流入芜

湖,其东有水出九里山,西流为余含溪入焉。《乾隆县志》

宛溪,在县东门外,源出县东南峄山,东北流三十里为九曲河,折而西受横涧桥水,又北受

张家湖水为响潭。又受霍村水绕城东为宛溪,受石子涧诸水至县东北里许与句溪合。《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县志并略同。宛溪源出新田峄山,

纳诸水而来,委宛数十里,故曰宛溪。上下两桥,上曰凤凰,下曰济川,并跨溪上。《江南通志》

青溪,在城东南四里,《江南通志》作府南一里。自夏渡桥至宛陵馆驿前

,下为响潭。《乾隆府志》

按:旧府志,青溪即宛溪,非别一溪也。又云响潭自青溪而来,响山下源流益明。盖旧府志

随地立名,故又名宛溪为青溪耳。

华阳溪,在县东南七十里,源出华阳山,东流二十里过鲁山,曰鲁显水,又东北二十里为鲁

溪,下入句溪。《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江南通志》、《乾隆县志》

并略同。源分二派,西流者详白洋溪,北流者至鲁庙水势渐大,径黄渡、鲁溪、绿潭

至下西入东河。《乾隆府志》

闽溪,发源玉山,西南径城东二里许,西北为迎春河,过福田桥入句溪。《乾隆

府志》

双溪,由玉山句溪上流分支五里为双溪,西北有许村湖。溪涨则水潴。北

十里为掘港入南湖口,又西十里出油榨沟仍达句溪。《乾隆县志》《大清一统

志》与此略同。

南湖:南曰南,北曰北,唐《李白集》有《游北湖》诗云:“朝游北湖亭,一望瓦屋山

。”天圣中叶道卿《题北湖》云:“泛舟南行,先从北湖去。”《嘉定宣城

志》。北湖,在城北四十里,以湖岸绕山迤逦不断,故名。言北者以别有南湖故

也。南,界宣城、建平两县,《嘉靖府志》。南湖在城东北,其北为

北湖,今总谓之南湖,周四十余里。《大清一统志》《江南通志》、《乾隆

府志》并略同。南湖境内一巨浸也,西南出曲河至油榨沟,西北出湖北河至浑水港并

与大河即句溪合。《乾隆县志》

按:此即南江之委,南江不能至山阴,遂汇为此湖,与丹阳湖通,桐水亦入此。

青草湖一名青土湖,旧经引范传正《宣州记》云:宣州自为五湖,今芜湖



丹阳湖隶太平州,固城湖隶建康府,惟青土湖与北湖存焉。《嘉定宣城志》。

青土湖在城北七十里,以湖土青色,故名。东西长一十里,南北袤八里,湖水西流九

里与句溪合。《嘉靖府志》

野苗沟有仙人渡、仙人桥,东门渡有古塔,《乾隆府志》。句溪北至陈村

湾,西有野猫沟,东有青草湖,水皆入焉。《乾隆府志》

慈溪,出县北牛儿港,西入句溪,《乾隆府志》。句溪至沙石湾,有慈溪

合高淳之水。《方舆纪要》

下塘湖,自塞口山下开支河,十里汇为下塘,仍西会大河。《乾隆府志》



界溪,自苦竹山过陶公桥至凤凰山后,与白洋溪合。《乾隆府志》

祝公桥水,自双牌铺西流至天门山,与白洋溪合。《乾隆府志》

高桥水,自密垄迤西流,出龙潭过石壁华盖径此,及隆潢山甘露寺后,与柿木溪合。《乾隆府志》

斜陂滩水、深沟水,俱从绿潭县志作陆家潭分入西流,入九曲河。《乾隆府志》按:九曲河即宛溪。

板桥水,由石马溪头凤村桥,径黄泥冈,东流入宛溪。《乾隆府志》

横涧桥水,发源横山之麓,径岩台寺,又历花田西山桐子冈,东北流入宛溪。《

乾隆府志》《江南通志》与此同。

张家湖,在城南三里,原为田,以其沮洳多水,故俗称湖。源有二,一出孔家冲,由古城桥

至绿锦铺,东入宛溪;一出双牌铺东,由沙河桥绿锦铺至张家桥,入宛溪。《乾

隆府志》

珍珠河,自子城西李家塘内发源,环子城汇叠嶂楼,北至铁牛坊斗坊门以泄,世传跨河亭有

六,以亭之岩漏滴水面如珠,故名。今源委犹存,而广不一二尺许,岁久湮塞故也。《嘉靖府志》。昔时北流东折环府治,后出铁牛坊水门入宛,谓之珍珠河。正

德中,改从西北流至城,出城复东流入宛溪。《方舆纪要》。正德中,改

从西北沟,沿东岳观侧出城北,东行过拱极门吊桥,至卫城街铁仙桥入宛。近因附河居民阻

塞,私掘东岳观侧斗门口引水西行。乾隆壬申年,士民请于官,补筑西堤,浚复东道,勒石

永禁侵占,以有碍阖郡风水故也。《乾隆府志》

霍村水,在城西南,有溪源出城西诸山之南,由霍村荡径柏山寺后过颜家桥山川坛,南至响

山,北入宛溪。《乾隆府志》

石子涧水,在县西北,自敬亭南麓东流带郭入宛溪。《方舆纪要》、《乾隆县志



泥河,出城东南十里,西流绕筲箕湾,至政通桥入宛溪。《乾隆府志》

长溪河,在城西二十五里,源出于西清流陂,敬亭之南,团山之北,亦名石塘。西北流五里

余,有分岭水自北来,至夏村注之;又南流五里,有佛岭水自东南来注之;又西北流五六里

,有长山北麓水会颁黄山水,自南来注之;又有寨溪会山头溪、五分溪、狼山水、庙山水自

东北来注之,水至此始盛,乃名曰长溪河。又西北流五六里,有檀林溪、方冲溪、石佛山水

自北来注之。又西北流折而东南流五六里至新桥,复西南流五六里至狮子山之蔼发桥,与萧

公桥水会,又有狮村溪水自北来注之,又西北流十余里,经塌水桥至火龙涧,有管家桥水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