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宁国府志
宁国府志
和郡县志》《方舆纪胜》同。源出泾县及池州府石埭县,又太平县及府西南境诸水
皆汇入焉,东北流径行廊山下,又北合诸山溪之水,
《大清一统志》云受白洋寒亭水。经方山下又北出杨青口会太平府黄池河,又北流入
芜湖
县界注大江。又南陵县青弋江径县东之长池塘分为二支,至县东北五十里漳陵港,复合为一
江,以东即宣城界。西泻马家滩,会于芜湖之石渡,由鲁港入江。《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同。鲁阳江即清弋江,有三源:东南源曰梅溪
河,出旌德县南与绩溪县界之铺头镇南山。南源曰小溪河,出太平县南与歙县界黄山北麓。
西南源曰阳溪河,出石埭县西北分水岭,阳溪河既会小溪河;又东北流百余里,至泾县境与
东南之梅溪河合;又东北九十里,分支津北流入横湖,注石河,北入江
正派。东北流八十里至宣城县湾镇,西北又分二派,一西北流经方村镇东,一东北流至黄
池镇。南有乌溪镇水,东北自水阳来会,又分支渠北达水阳河,其一支西北流与方村镇一派
合曰县河。西流径芜湖县城南折而西北流经鲁港镇之东北入大江。齐召南《水道
提纲》按:梅溪即泾溪,阳溪即舒溪,小溪即麻川,称名与诸志略异。其叙下流最详,今
全录之以备考。青弋江北十里为湾,又北径行廊山,受白洋寒亭水至五花潭,受萧
公桥溪水,方山至湾而北,出杨青口合黄池下流,同入芜湖。《乾隆宣城县志
》
按:青弋之名,始见于《晋书·钟雅传》,此清水自汉以后别名青弋之证。自明以来皆以泾
水、舒溪为青弋之源,其实青弋自有正源也。盖汉以后唐以前,青弋水在宁国府之西北,由
芜湖
入江。南江在宁国府之南境,东南入广德州界,二水各不相涉。故郦氏作《水经
注》并不
言及清水。泾溪、舒溪自南来,以有南江介其间,故二水皆入南江,且无由得至泾县
城。
在泾县南境,古安吴县界已入南江。何得北越南江泾县而入青弋江乎?此以知青弋自
有正源
,泾、舒二溪唐以前必不能为青弋之上流也。按《汉志》丹阳郡宛陵清水西北至芜湖入江,
细绎此语,而南江青弋之水道益明。盖班固志郡县水道,皆自发源之某县表之,例最详审。
各郡县体例皆然,详考自得之。著清水于宛陵县下,明即发源于宛陵耳。宛陵今宣城
县地
,今宛溪即出宣城县东南三十里之栎山,西北流合句溪。有南江时,句溪亦不得
入宛溪,
以在宁国县南有南江隔之也。又西北至黄池,由芜湖入江,水道正与《汉志》合。由
东南至西
北入芜湖境,则宛溪疑即青弋之正源。溪名宛,以在宛陵县得名。又唐时亦名青
溪,名亦
同。自南江既湮,泾、舒二溪始无所归,始北流过泾县又北流,而青弋江介其间,自宣
城西北来,正在泾县之北。遂俱入青弋江矣。后人见泾、舒二溪之水,合
流名赏溪,水
益大。大于宛溪,遂以赏溪为青弋之正源。而青弋自有赏溪附合之后,津流益广,宋
以后
遂名青弋江,亦即以此。盖详考《班志》《郦注》,而诸水之入南江者,历历可绘。入南江
者必
不能入青弋,即青弋之故源亦曲曲可见,而知赏溪亦必不能为青弋上流。自水道变迁以后,
后
人因今之水道疑南江之讹,并改青弋之源,遂并斥班氏、郦氏之说。其实皆未详考也,今若
以
宛溪为青弋之源,知必有诧其说者,故仍列今时水道,而详者其说于此。夫济水伏流,黄河
改道,后之君子必有远鉴乎!彼而深信乎此者,若执今时地志而议孟坚、善长之非,盖断断
乎
其不可也。
杭水,一名东溪,一名句溪,一名龙溪,一名黄池水,一名水阳江。自浙江于潜县
流入府境宁国县界为杭水,又北流为东溪,又北流入宣城县界为句溪,又北流为龙溪,又西
北流为黄池水,又西北流合青弋江为水阳江,出府境至当涂县界入大江。句溪,一名东溪,
源从宁国县东乡溪岭,承天目山脚水源,合流连接至此为句溪,流向北至郡门外过。《太平寰宇记》。宣城县有句溪水,宁国县有五湖水。《元丰九域
志》。按:西津至宁国县北汇五湖水注于句溪,见《嘉定宣城志》,即今之五河渡西溪与东
溪合流处也,古盖名五湖水。句溪在宣城县东五里,谢玄晖有“将之湘中寻句溪”诗
。《舆地纪胜》。东
溪在宁国县东
五里,源出仁德乡之马蹄岭,岳山之大塔山,怀远之汤公山,三水各六十余里,至溪头方合
流。四十五里至鸡山,复合徽庆乡水抵石村至五湖渡,合西溪水,二溪皆石粗滩峻,源浅水
急,稍通小舟,不堪重载。入宣城又一百五里,计一百八滩,滩各有名,曰黄土坑,曰青山
湾,曰前芦,曰鱼梁,曰杨孟村,曰东山,曰汪村,曰许家,曰仓渚,曰水车岑,曰女儿山
,曰沆口,曰和尚,曰西湾,曰沙步,曰长墩,曰狮子石,曰调石,曰亭头,曰柯村,曰乌
村,曰刘村,曰澄儿潭,曰祝村,曰显山,曰丫溪口,曰洪公,曰奚家庄,曰庙山,曰范村
,曰石村,曰杨载,曰五湖渡,曰冷山,曰六儿埠,曰大斧,曰王村,曰澄埂头,曰蟹山,
曰下庄,曰削斧,曰车千,曰崔山,曰潭宛,曰洪石埠,曰浔,曰乌石,曰杨家,曰赵村
,曰杜迁,曰鹞儿,曰余家,曰西塔,曰中洲,曰七村,曰石马陂,曰胡泥,曰董家湾,曰
戴村,曰水东,曰殷村,曰石觜头,曰中觜,曰后潭,曰塔芦,曰铜坑口,曰孟村,曰田家
湾,曰沈村,曰麦庄,曰黄渡,曰煨墩,曰杨家,曰上张家湾,曰下张家湾,曰余皮,曰双
溪,曰高桥方,曰罗家,曰上沙湾,曰下沙湾,曰乌泥埠,曰下乌泥,曰泥湾,曰土山,曰
双桥港,曰梅家,曰张村港,曰东溪,曰句溪,曰滩头,曰花沿,曰和尚,曰石陂,曰竹筛
沟,曰庙下,曰胡家,曰师家沟,曰灶窠山,曰油榨沟,曰赵家庄,曰硖石,曰拉马,曰直
渡沟,曰芦苇沟,曰浑山港,曰管家渡,曰徐村。又妙潭在妙山下。洪公潭在洪公山下。相
府潭在中浔上十里。浔潭一名中浔在县西北三十里,深不可测,岁旱搅
龙于此,即能兴云雨。石马潭去浔北十里。《嘉靖府志》。杭水在宁国
县东五里,亦名东溪,源出浙江
于潜之天目山。北行二十里至落花溪,又北八里受千秋岭水,又十三里受汤公山水,又三十
五里至石口水势渐盛可航,又十里受千顷山水,又三十里受洋丁源水,又十里至五河渡与西
溪合,又十里至相府潭受胡村水,又十里为浔潭,又十里入宣城县界为句溪,上源溪流回
曲
,形如句字。北流受华阳诸溪水,又西北经土山,又北至三汊河口与宛溪合。又经敬亭山东
为敬亭潭,又至县北二十五里油榨沟与双溪谷,又北受南湖水,又北受慈溪水,又北至水阳
镇为龙溪。又西北至黄池镇,亦名黄池水,接当涂县界。又西合青弋江出芜湖入大江。又双
溪在宣城县东十里,自句溪经土山北分流五里为双溪。又西北流十七里入南湖口,又西十里
出油榨沟,仍合句溪。《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县志并同。水阳江
出宁国县有二源,西南源出县南与绩溪县界之丛山关,西北经县城,西北有东河,自东南来
会东南源即东河。又有二源一东南出与浙江界山,两水西北流合,经狮桥镇南又西北至石口
镇南,又折东流经梅花镇北而东,又折北流经河沥溪镇西,又西北八十余里至县城东北,又
北与西河会于可渡镇之西北,流经杜迁镇、黄渡镇西,又北分为二派,一北流,一西北流数
十里至宁国府治宣城县。东南又分二支,一北经府城东北即折东北流,一北流二十余里合于
府北山东麓,稍东北前北流,一派自南来会,又东北复分为三派,一派东流会里南湖,一派
东
北流会高淳县东南之固城湖,一派北流八十里至水阳镇,西南有支津与东北流者通,又北流
四十里折西北流至乌溪镇,东南有支津与青弋江之经湾者会,又西北流分为二派,一西流
有黄池河南,自黄池镇通青弋江来会,又西稍北流经太平府南境而西至东梁山之南麓,其前
分一派西北流于府东南又分为二,一西流一北流,会高淳县塘沟河西,流经府城南折而西南
流,会前西流之派,又西南于东梁山东南麓复会,西入大江。《水道提纲》
按:西河即西溪,东河即东溪,惟云水阳江在宣城东南分二支,一北经府城东北流,一北流
合于府北山则稍误。
泾水,一名徽水,一名藤溪,一名赏溪。自徽州府绩溪县流入府境旌德
县界为徽水。又北流入泾县界为泾水。亦名藤溪。又北流合舒溪经县城西为赏溪。又北流汇
为青弋江。南江又东合注经水。《水经注》。徽岭山在泾县东南二百五十
里,泾水所出也。《元和郡县志》。按:旌德县建在唐永泰初,元和时其地尚属
泾县。赏溪,一名泾溪,发源甚远,一源出石埭舒女泉,经震山桃花潭、冠盖落星潭
至枫坑,一源出绩溪,经旌德三溪至岩潭,合流东北而下,又东五十里入南陵界,由芜湖入
大江。泾之溪
涧实繁,而赏溪为最著。自昔县治跨溪东西,山川之秀萃焉,中间溪流东徙,距古溪五里,
而溪之广十倍昔时矣。《泾川志》。按:诸志皆以为泾有二源,其实出太平者为
舒溪,始入南江。南江既湮,乃入泾,非泾之
正源也。观此志亦可见泾水并合变迁之渐,盖麻川入舒溪,舒溪入泾而泾水之流益大。宋以
前水道则不然也,今据《元和志》以出旌德者为正源,于《水经注》泾水入南江之道益合。
泾源出徽岭山北,流入旌德县界,受清潭水,又径县南折至县东北,与东溪合,又北
径石
壁山北,又西十里与抱麟溪合,又北径龙首山北流入泾县界,名曰泾水,亦谓之藤溪。西径
桐岭南,又西北受枫溪汇为星潭下三门滩,又北至岩潭与舒溪合,又北经县治西,是为赏溪
。又东北受幕溪诸水,又东北径柏山,又北过赤滩镇受琴溪水,又北汇为青弋江,入南陵、
宣城二县界。《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同。徽水源出绩溪徽岭之阴
,北流受清潭水,至旌德县南印匣石径淳源桥东门外,转东北与霞溪、东
溪、凫溪、汤村溪、弋溪、丰溪、枫
村溪诸水合,又北汇于钥匙潭,径柳山藁趋于石壁山,西流十里会抱麟溪、陶环溪,是为三
溪。又北五里入泾界,受浙溪水,又北至龙首山受榔坑水,径兰石汇于星潭下三门滩、马
鞍峡、狮子崖,径举山东受榔桥河水,径梓坑又北东受南香水,又北径平园历高滩承流稠岭
二水注之,又西北径许家缺出河口会石埭太平水。按:泾县旧志自此以上皆名之
为徽水。又东北受鸭儿港水,得上坊渡转湖山而东是为赏溪。沦市河受南圃水东流径
县南城,又
北过县城西,其西为新河,南受湖山水,北受水西坑水,白云潭潴焉。夹桃园而北过下坊,
又北径幕山,幕溪入焉,决纪村又北径柏山左受红子港水,又北下赤滩琴溪注之,又北下凉
潭径阆山,又北径马头矶,又北下芦塘出县界,又北汇青弋江。《泾县郑志》
《旌德县志》徽水亦名淳溪。
按:《郑志》以石埭、太平水为泾正源,非是。今止录其自旌德来者,仍以徽水为正源,遵
《一统志》,并据《水经注》、《元和志》、《泾川志》、《方舆纪要》之说也。又《郑志
》
云太平水未会旌德水,以前有岩潭,岩潭而上有冷水涧,自西而东,是涧为唐、宋前大溪经
趋故道,今柏林坑山趾尚有舟人篙纤痕,则此日上坊村背即昔日大溪奔流处,沧桑变幻,而
居民比屋,田塍相错矣。按南江故道本当在舒溪、泾水未合以前,求之郑所云,正是南江遗
迹,郑直未知之耳。不然,唐、宋以前地志岂别有所为大溪哉?郑为泾县人,其叙水道颇详
析,而不据今以通古,往往如此。
又《嘉靖府志》云藤溪源出徽岭,南入旌德界,北流沼石壁,过三溪至泾县界窄溪,陟三门
滩至悬石潴为一潭,深不可测,潭上石壁峭拔,数十丈嵌岩可爱,循流至黄岘山,由石门汇
太平水入大溪,是徽水又名藤溪。《一统志》以徽水为藤溪,即以此书为据了。
《明史·地理志》:旌德县东有徽水,自绩溪县流入即藤溪。又泾西有赏溪,亦曰泾溪,其
上流即舒溪,又东南有藤溪来合焉,亦同。
舒溪,古名延溪,又名旋溪,又名涎溪,又名陵阳溪。自池州府石埭县界流入府境太平县界
,又东北流受麻川,又北流入泾县西南界至岩潭,会泾水为赏溪。按:《泾县志
》舒溪古名涎溪,延与涎音同,字亦相似,是涎溪即延溪也。今陵阳山在石埭、太平之间,
二县即古陵阳地,故此溪唐时又名陵阳溪。李白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诗即此,皆以陵阳子明
所在得名。李白《又有下陵阳高溪三门六刺滩》诗,明非一溪,盖指今麻川,故别名高溪也
。盖山在泾县西南二百八十里,下有舒姑泉。《元和郡县志》《太平寰
宇记》略同。按:盖山在古陵阳地,今属石埭,石埭亦古泾县地,见本朝皇舆表。赏
溪其源有二,一出池州府石埭县之舒姑泉,名曰舒溪,流经太平县西北,受浦二水,又折
东北流至麻口,会麻川合流,北行八十里入泾县西南界,下涩滩、九里、罗浮、万村等潭,
皆随山旋绕,与太平县分界,又东北四十里至落星潭,受花林夏浦诸水,又东北四十里至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