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宁国府志
宁国府志
按:此即泾县之椿岭,与旌德分界处。《乾隆府志》不载里数,据《疆域志》云,旌德北四
十里至泾界,此山在旌德北,里数可知。
鹊岩,在县北三十里十七都三溪东,兴云占雨。同上
大岭,在县东北三十里。同上
乌岭,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十都,通宁国要道。同上
白云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为九都祖山,相近有方山、丫髻山。同上
唐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十一都,岭上有塘,水长不涸。同上
剥岭,在县东北五十里柳山乡,岭北接宁国界。同上
太平县
黄山,在县西南四十里,《方舆纪胜》作县南三十里。上有泉水,泉侧多
黄连,故名。《元和郡县志》。北黟山在宣、歙二州界,高一千一百七十
丈,旧名黄山。天宝六年,敕改为北黟山。浙之东西,歙、池、饶等山皆其支脉。《太平寰宇记》旧经云,山以黄帝栖真之地,故名。当宣、徽二郡界有三十六峰,
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八六岩。《方舆纪胜》。山当宣、徽二郡界,东属
歙县,西属休宁,各一百二十里,属本县者八十里。穷高极邃,诸峰秀拔,山下时闻上有仙
乐声。《神仙传》云:黄帝昔日问道于浮丘公,曰愿抠衣躬侍修炼。浮丘公曰,江南黟山,
神仙所居,无荤秽腥腐,而有古木灵药,其泉香美清温,冬夏无变,沐浴饮之,万病皆愈。
遂与容成子、浮丘公同游于此。《嘉靖府志》。山高三千七百余丈,盘亘
三百里,宁、徽两郡之名山也。峰之得名者三十六,而在县境者有八,曰翠微,曰天都,
曰望仙,曰九龙,曰圣泉,曰叠嶂,曰仙人,曰芙蓉,诸峰为之冠,余属徽州。
《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黄山旧名黟山,唐天宝改为黄山。山有三十六峰,
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二洞,八岩。第二天都峰,高九百仞,其峰耸翠,峻洁俨若天中群
仙所都,下有香谷源,尝闻异香馥郁。有天都观,高人隐士居焉。第十二叠嶂峰,高八百仞
,峰形如障,下有石乳岩,岩中滴孔,其白如雪,四时不绝,今俗呼云滴水岩。又有阴坑源
,阴不见日,源水东流,入白云溪。溪中有一潭如盆,下又有一大潭,黄帝曾向此取水炼丹
,感白龙见,名曰龙潭水,入朱砂溪。第十六仙人峰,高八百六十仞,顶有二石仙,其状宛
然如刺成,相对而坐。俗谓南向者为轩辕黄帝,背倚一石屏,迥如玉记,北向者为浮邱公
。其下石壁高五百余仞,猿猱亦不能到,游玩者上紫石峰望之,宛如二仙人对坐。下有仙人
洞,因此名焉。
第十九翠微峰,高八百五十仞,下有翠微源、翠微洞、翠微寺、青牛溪,昔有樵人于此见一
青牛,遂前逐之,走入水中不见。峰畔有布水倾下。第二十一望仙峰,在山北,高八百五十
仞,《周书异记》云,黄帝、容成子、浮丘公于此汤池,见一珠函玉壶,持归中峰,下石室
中,饮壶中甘露琼浆,披函中霞衣,簪宝冠,蹑朱履,光照山谷。须臾,黄帝乘飞龙,前引
彩幢珠盖,三仙飘然从峰顶上升,闻彩云中有弦歌之声。今峰西有弦歌乡、弦歌洞、弦歌溪
。第二十二九龙峰,连望仙峰东南,高八百仞,九朵合成如九龙相缠,下有九龙岩、九龙源
、九龙洞、九龙溪、九龙观、九龙寺。第二十三圣泉峰,在九龙峰西南,宛如削成,上下大
,中央小,状如腰鼓,高八百七十仞。顶上有一汤池,人不能到,于邻峰顶上望见,池中波
浪腾沸,从地中涌出一布,水向顶东南下,入甘泉源、甘泉溪。《周书异记》云,浮丘公谓
黄帝曰,黟山中峰之顶上有一汤池,水味甘美,可以炼丹煮石。盖此处也。第三十四芙蓉峰
,高七百五十仞,下有白马源,即黄帝辇游之所,隔溪南面有马迹石,石上马迹犹存,深者
可尺,浅者可二三寸,宛如泥中所印。《黄山图经》
按:乐史以为黄山唐天宝将改名北黟山,《图经》又以为黟山唐天宝时改名黄山,未知孰是
。按黄山之名见于刘向《列仙传》,相传已古,则《寰宇记》之言稍得其实耳。
陵阳山,在县西六十里。《列仙传》曰,陵阳子明者,钓乡人也,好钓鱼于延溪。钓得白鱼
,肠中有书,教子明服食之法,遂上黄山采五石脂,服之三年,龙来迎去。《文
选·游仙诗》李善注引之。按:《列仙传》为刘向所撰,见《隋书·经籍志》,据此可以破
长孙迈以陵阳子明为晋人之误。又司马相如《大人赋》:反大壹而从陵阳。张揖曰:陵阳仙
人陵阳子明也。则以子明为汉人亦属臆说。盖词人取材必凡近,相如赋中所见如大壹、元冥
、黔雷、长离、皇保侨、岐伯、祝融、勾芒、唐尧、虞舜、灵娲、冯夷、西王母之类,皆
三代以前神人,服虔、应劭作注,且有不能举其时代者。则作赋时必不杂入一本朝人无疑。
《列仙传》所载七十二人,见于《世说·文学篇》注及《直斋书录解题》。今本虽系后人所
辑,亦复多因其旧书中如容成、赤松、昌容、啸父、师门、浮丘公皆三皇虞夏时人。降至秦
穆公女周灵王子乔已为晚近,则子明为秦汉以前人又可概见,但不能定其为何代人耳。《前
汉·地理志》郡县名多皆秦定,丹阳郡即有陵阳县,除获嘉、柏人、闻嘉之外,其不假当时
事迹以名县,又明证也。《乾隆府志》多为迈说所误,土人又多感于《乾隆府志》之说,今
确考书传,附识于此,以破流传之(讹)。
丹阳郡陵阳县,陵阳子明得仙于此县,山故以为名。
《续汉书·郡国志》、《宋书·州郡志》同。按:此乃司马彪《续汉书》本文误刊入注中,
非刘昭补注也。昭所注皆引众书,又汉人说其所自言,必称“臣昭曰”以别之。班固《汉书
·地理志》本文亦有误刊入注中者,并非自注及他人注也。彪之解陵阳县当亦因汉人之说。
山在泾县西南一百三十里,《列仙传》云陵阳子明钓得白龙放之,后五年龙来迎子明
上丹阳陵阳山,一百余年乃得仙去。山高一千余丈,《元和郡县志》、《太平寰
宇记》。按:唐永泰中,分泾县立太平,疆界与今时略同。今泾县西南九十里麻口,即接太
平界,则山在太平可知。盖太平即在泾县西
南,无缘分立太平县后,其西南境尚有一百三十里之远也,今山在太平西六十里,其去泾县
里数正与古同。吉甫作《志》时,县已分立,而山仍载入泾县,并复载明里数,几忘泾
县之西南已久分立太平县矣。盖沿《乾隆府志》之失,而不校乐史作记,遂仍其误,可见志
地理之难。王象之《舆地纪胜》遂两载之,云泾县有陵阳山,引《元和郡县志》以实之。下
复云太平县亦有陵阳山,不复详校二县分合之故,竟以一山为二山,可谓无识。山有
三峰
矗立,属县者一,西属石埭者二。下有三门六刺滩,舒溪所经。《方舆纪胜》
《大清一统志》同。有白鹤池面黄海如芙蓉秋水。乾隆府、县志
按:黄山、陵阳为此镇山,今从敬亭之例,列于诸山之首。
石凫岭,在县东二十里,泾水出焉,山多碎石,高下起伏如凫雁。《嘉靖府志
》《乾隆府志》同
白衣岭,在县东二十五里。通泾、旌二邑,崎仄难行。明知县崔钦筑砌以便行者,有碑曰崔
公路。《乾隆府志》
挂榜山,在县东三十里,诸水环抱,为县治水口,其形绵亘,横敷如榜。同上
黄华岭,在县东三十里,与旌德接壤,旧名黄瓜岭。同上
天马山,在县东南天里,学宫巽地,昂藏奔突,下映麻川。同上
箬岭,在县东南五十里道泰乡 ,甚高峻,上下六十里。山顶中分为歙县界,东麓属旌德县
,往来径道也。《方舆纪要》《乾隆府志》同
按:此岭及黄华岭皆与旌德分界,故两县并载。
丹山,一名文笔峰,在县南三里,为学宫前案。峰顶本平,明弘治中教谕邹累石为峰,后
教谕王佳士复增之。《乾隆府志》
仙皇山,一名洞清山,在县南十里。同上
镇山、墨斗山、横山,俱在县南十里,横山东连小马鞍山。同上
夫子山,在县南三十里。上有石横挺数丈,曰鹰嘴。下有千百石,参差如列戟,水流其间,
寒冽逼人。旁有石室幽折难入。同上
碧山、赤山、石冈山、醉翁山、和云岩,俱在县南三十里。和云岩高五百仞,上名火龙尖,
遥望长江如练,中有梵宇精舍,傍有虎垄龙潭。同上
大横山县志作大洪,在县南四十里,谭家桥边,河水环绕。同
上
庆云岩,在县西南三里,山与天马山遥峙。同上
尚书山,在县西南二十里望仙乡,高百余仞,相传隋尚书胡裕隐此。同上
大鳌岭,在尚书山西南十里,高十五丈,形若巨鳌,泾水出焉,其源为溪。《
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略同
汤岭,在县南六十里《乾隆府志》作西南西乡,其山多悬崖峭壁。《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同
梨木岭,在县西南七十五里,上下三十余里,接歙县界。《嘉靖府志》乾隆府
、县志作接休宁界。
棠梨岭,在梨木岭西南五里。《嘉靖府志》作在弦歌乡西。
桃岭,在县西南九十里,接石埭境。《乾隆府志》
庄岭,在县西南一百十里,接黟县境。《嘉靖府志》《方舆纪要》、《乾
隆府志》同
石矾岭,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接石埭境。《嘉靖府志》《方舆纪要》、《乾
隆府志》
金鸡山,在县西五里。《乾隆府志》
雾山,在县西十五里, 高五百余仞。东接龙门山,西抵三折岭,林木阴翳,为一乡胜境。
《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志》同
肖黄山,在县西二十里,云根嵌空,仿佛黄山中,有奇松怪石及喷玉泉、牧龙池诸胜。《乾隆府志》
三折岭,在县西二十里,高峻曲折,上有石洞,下有潭曰香潭。《大清一统志》
、《乾隆府志》
铁甲岭,在县西二十三里,三折岭又西三里。峭壁千寻,下临大河,中一线通往来,石骨
,行者艰险。《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志》同
新岭,在县西二十五里。《乾隆府志》
磐峰山,在县西三十里,一峰插汉,绝顶见九华大江。同上
穰岭,在县西三十里,在章村苍步东,大鳌岭脚横过,上七里,下七里,岭上与石埭县分界
,相近有白沙岭、白茅岭。同上
按:乾隆府、县志于此岭不载去县里数,今考《嘉靖志》得之。
密崖关,在县西五十里泾阳乡。两崖对峙,下瞰深溪,从山腰凿石开径以通人行。《嘉靖府志》。陵阳山稍东曰密崖山,冈峦连亘二十里,至此两崖对峙,下瞰深溪
,径险道绝,一名密王关。《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志》同
真金山,在县西六十里长寿乡,东高二百余丈,相传昔尝产金。《嘉靖府志》
乾隆府、县志同
古山,在县西六十里穰溪东,下有浚潭,山嘴湾环插潭上,有石如龟浮其中,相近有狮山,
朱子题“秀荫”二字。《乾隆府志》
仙都山,一名游山,在县西六十五里龙门乡。高二百丈,亘三十里,与仙都峰相望,故名
。俗传左难当尝隐于此。《方舆纪胜》、《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乾
隆府志》
黄城山、青云山,俱在县西七十里。《乾隆府志》
拓山,在县西百二十里,山上有白虎尖,下有明暗二洞。同上
庾岭山,在县西百四十里,山半有古梅,寒香独早,故名。中有鸡峰、花坞、银屏、石印诸
胜。同上
龙门岭,在县西北十五里,岭上下十余里,势甚高峻,通龙门三乡及泾阳乡。《
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志》
龙门山,在县西北四十里龙门乡之东,高百余仞。产百药,邑人皆采之
,其林麓最为幽深。《方舆纪胜》
异松岭,在县北二里,当地脉分脊处,上有异松一本二干,曲奇古,因名。相近有碧云山
在城北,矗列绣错如屏,以顶上三峰如髻,俗又呼丫髻山。《乾隆府志》
三门岭,在县北十里,三方阻绝,一径中通,其阳为县治。《方舆纪要》《大
清一统志》、《乾隆县志》并同府志误作三十里。
寨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乾隆府志》
樵山,在县东北三十里,接泾邑界。同上
卷十一·舆地志水◇宁国府志
卷十一舆地志
水
按:府境水道皆随地立名,旧府县志皆不详其源委,稍加别白,止随其土名而分列焉。一水
之
流名至数十,而又上下不接,俨如百道分流,茫无头绪,何以令阅者了然,此不知叙水体例
之故也。今据《水经注》之例,以水道跨二县以上者为经流,水出自何县,即于此县归合大
水者为支流。水道虽历二县,而于府境内止径一县界即归合大水者,亦为支流。
皆以郡县境界为纲,而据古地理书及旧府县志所载水道,所过异名,附于各水下以为
之目。不敢摹写景物,蹈方舆之故习,亦不欲牵合词赋,隔阅者之观瞻,参证古今,求其详
备而已。南江虽湮,亦详载故道,以存《禹贡》三江故迹,庶使此方好古之士,有所据依。
其湖地井泉则附于各县支流下,不别立目,亦详考古今,参酌废兴,以期有补于民用焉。
府境经流
青弋江,古名清水,又名泠水,又名清弋水。汇太平、旌德、泾县诸水,至泾县北始名青弋
江。北流入宣城西界,与南陵县以江为界,又北流别合宣城县黄池河入大江。其正流北入南
陵县界分为二支,又东北合为一,又西流至芜湖县界入大江。丹阳郡宛陵清水西北至芜湖入
江。《汉书·地理志》。泠水出宛陵县西北入江。许氏《说文
解字》。按:清泠同音,泠水即清水也。青弋水在宣州西五十九里。《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