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府志


有应真洞尤奇,俗所号罗汉窟也。余以丁卯上巳日同人游此,凡接梯百丈方得入洞门,自洞

中盘折而上约五百步,则已出山顶矣。然山径稍远,游人至者百无一二,故题咏亦绝无,今

特表出之,以为后来者导云。

石岭,在山门山东十里。建炎二年叛将戚方犯宁国,邑人方致尧拒之于石岭,不克,死之。

《方舆纪要》乾隆府、县志略同

鸦山,在县西北三十里,高五十四丈,周三十里,与广德州界。出茶尤为时贡,《茶经》云

味与靳州同。梅询诗“茶煮鸦山雪满瓯”,梅圣俞诗亦云“茶咏鸦山佳”。 《

太平寰宇记》《方舆纪胜》、《大清一统志》

按:《乾隆府志》皆作鸦,今依《一统志》校正。

龙潭山,在县西北一百里,下有龙潭,山谷深远,与文脊山相连,亘宣城旌德错界处。《方舆纪要》乾隆府、县志不载道里。

乌石峰,一名仙人山,在县北十里。成化间,杨氏幼女年十三,结茅此山,白日举。观者

千百人,收其遗物葬焉。水旱疾疫,祷者辄应。相近有游鱼山,在县北洲中,其形似鱼。《乾隆府志》

旗鼓山,在县北十五里,左旗右鼓,夹西浔水对立,拱护县治。相近有蟹山。《

乾隆府志》

石马山,在旗鼓山西北二十里。《方舆纪要》

佛岭,在县北十五里。相传大慧杲禅师卓锡处,手植古枫一株尚存。《乾隆府志



狮子岩,在县北二十五里,万山之中,别开一境,明汤宾尹、叶诜读书处。岩下有香泉井、

夹路松、罗汉石诸胜,泉内多螭虎,每天阴雨,乘雾飞跃。《乾隆府志》



洪公山,在县东北四里,高一百丈,周回二十里,旧名长洪岭。昔有隐士洪伯礼居此,故名

。山有水源独西流,深至二三丈,岁旱祷之辄有雷雨。《嘉定宣城志》。

长洪岭在县东三十里,有关通广德州界。《大清一统志》

按:《乾隆府志》皆以洪公山长洪岭为二山,今据《嘉定志》,洪公山旧名长洪岭,周回二

十里,则实一山也。盖后人因山势绵延,因其起讫而别名之,故道里或有不同耳,今仍其旧



叠洪山,在县东北四十里,高数百仞,周数十里。自五渡河北抵宣城,东南诸山皆发脉于

此。东去为泽岭,冬夏常湿,故名。《乾隆府志》

按:乾隆府、县志以县境诸山皆发脉于浙江之天目山,遂以天目山载入此县,可谓无稽。志

山而必究发脉,本属堪舆风水之说,不可据以定方舆。若穷其弊而谕,则山水一也,山可究

发脉,水亦通源委,江以南支渠,皆受大江,委输或百里数百里不等,亦可照天目山之例,

不在县境而以之入县志乎?今特将天目一山削去,庶使后人按图索记,不致传疑,如飞来之

峰,罗浮之岭,有变幻合离之惑也。


旌德县

高家岭,在县东二里许,有窦子明丹井。相传井在塘中,水涸则见,有壅之者,越数月井复

如故,雨后每闻异香。《乾隆府志》

后妃岭,在县东四里,旧传潘阆女为齐帝妃,故名。又有甘子岭,距后妃岭七里。《乾隆府志》

按:《齐书·东昏侯纪》潘淑妃父名长庆,此名闻,当系又一人耳。

华阳山,在县东五里,半山平旷可居。《嘉靖府志》引李瞻《旌川志》

按:李瞻《旌川志》久已亡,惟《嘉靖志》偶引之,今分列诸山下,以存宋时故事。

感化山,在华阳山西,今县城东门曰“感化”,以山名也。《方舆纪要》



凤凰山,一名唐山,在县东七里。《乾隆府志》

百凫山,在县东十里,从石凫西来,蜿蜒崛起,有石岩,高数丈,产风兰。《乾

隆府志》

黄栗山,在县东十里,宠耸绵亘,山顶矗起三台,周回二十余里。乾隆府、县志



大鳌山,在县东十里,若大鳌,盘屈十数里,有瀑布,泉流不竭。《乾隆府

志》

玉壶山,在县东十五里。昔窦令君指壶以饮,滕公于此有“饮客指玉壶,炼丹烧火井”之句

。有会胜寺,后有金井泉,本梁滕公相宅。《方舆纪胜》《旌川志》、《乾隆

府志》略同

石岭,在县东十五里,有水东西分注。《乾隆府志》

凫山,一名石凫山,在县东南二十里。有白龙潭、梅溪出焉,有巨人迹、马蹄石、捣药臼,

俗传陵阳子明二女化青凫随父仙去,故名。又云子明初炼丹于栖真山顶,后游凫山,遇一隐

者相与为友,俱仙去。今有显道祠,盖祠二人焉。《方舆纪胜》《嘉靖府志》

、《大清一统志》

石鼓山,在县东二十里。《九域志》云,山有石如鼓,天将雨则鸣。有白云峰,高数百仞,

与狮子山、凤亭山俱在八都。《乾隆府志》

白望岭,在县东二十五里。乾隆府、县志

华容山,在县东三十里,形似莲花故名。《方舆纪胜》《乾隆府志》同



嗣溪山,一名嗣续山,在县东三十里。源口两山峻壁,仅容一溪,萦纡陟级数里,才有人烟

。其间有田数百亩,低原平坂,茅店石桥,村聚处略有里巷,民居多胡姓。谓山相连相接欲

嗣续不绝,是名嗣溪山。接宁国县界,连五十余里,一峰峭突为龙峰。《方舆纪

要》《旌川志》、《乾隆府志》略同

范峰,在县东三十五里,高若插天,右有狮子怪石。《乾隆府志》

夏昌山,在县东五十里。据《嘉靖府志》补

石岭,在县东南里许,不通车马,与县东十五里之石岭同名。《乾隆府志》

南长岭,在县南门外二都,通徽郡孔道,相近有倪村岭,白杨岭。同上

梓山,在县南二里,山源自徽境,连属至此,耸立千余仞。山顶有甘露王行祠,半山有览众

亭,今废。仅有梓山祠。有三台峰,有石涧,有桃树不花而实。《旌川志》《

嘉靖府志》、《大清一统志》

檀树岭,在县南五里。乾隆府、县志同

横城山,在县南十五里,山形横障,隐龙村口,望若城。相近有琴山、平子岭、银屏山、

隐龙岭、黄托岭,通绩溪界,龙王尖皆在一都白砂村左近。同上

古唐山,在县南十五里,高三十五人,周十五里,与绩溪县分界。《嘉靖府志》

《方舆纪要》、《一统志》、《乾隆府志》并同

金竹岭,在古唐山东。《乾隆府志》

黄高峰,在古唐山西,两峰对峙。有登仙桥、朱砂石壁、狮子崖、龙栖池,旁有岩洞,溜下

成潭,俗传昔黄高公隐此。《一统志》《嘉靖府志》

狮山,在县南五十里。《乾隆府志》

羊岭,一名羊冈,在县南五十里。山多白石如卧羊,通贵乡,岭阳接绩溪界,近地有中羊下

羊,相近有松岩,在南湾,孤松挺秀。《旌川志》《乾隆府志》

芝兰山,在县南六十里。山多芝草兰蕙,有瀑布。二十二都诸村南北倚之,为镇南与绩溪界

。《乾隆府志》

虎口山,在县南六十里。《嘉靖府志》

清潭山,在县西南十里。《方舆纪要》。按县志清潭在县西十里石山中即此。

金鳌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江村东,相近有卯龙山、石鹰山,又有凤台山,在村北。《乾隆府志》

大洪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春涨最盛,故名。同上

铁帽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山形如兜鍪。同上

鹊岭,在县西南七十里。与箬岭接,黄山、天都、狮子三峰罗列在目。岭西太平县界。《方舆纪要》《乾隆府志》略同

箬岭,在县西南八十里,高四百八十仞,山多箬,故名。西接太平县境,南接歙县境,相传

汪华所开。《方舆纪要》、《嘉靖府志》、《一统志》、《乾隆府志》

西长岭,在县小西门外。乾隆府、县志同

栖真山,在县西五里,昔窦子明曾居此山,其坛迹存焉。长孙迈所述《神仙传》,子明既来

江左,晋元帝嘉之,拜陵阳宰。在县三年,民服德化,后弃官寻访名山,搜采奇药,至徽水

之阳,结庵西山,炼丹高岭焉。《太平寰宇记》、《一统志》、《旌川志》。山北为西岭、仙峰、黄龙冈诸山。《方舆纪要》

按:以陵阳子明为晋人,其误始于迈,有辨证。见太平县陵阳山下栖真为此县名山,而乾隆

府、县志于此山下惟引《方舆志》、《神仙传》之言,亦不载去县里数,其陋略此可概见。



城子山,在县西五里,栖真山西,地名谷冲。《方舆纪要》《乾隆府志》

齐柳山,在县西十里,山圆如画眉。《乾隆府志》

黄茅尖,在县西十五里,最为秀拔。同上

正山,一名尖山,在县西二十里。唐时尝因厌胜之说,凿断山脉,今断垄存焉。南唐将方道

项、洪锐尝屯兵于此,以备吴越。山有仙人台、仙人园,旧有石刻,漫不可辨。有龙祠祷雨

辄应。有隐士汪文谅家其下,义聚至千三百余口。《嘉定志》、《方舆纪要》、

《嘉靖府志》、《大清一统志》

大岭,在县西二十里,旌岭之最高者,为西乡孔道。《一统志》、《乾隆府志》


岩山,在大岭东,高与正山、凫山、黄高峰齐。土人望云占雨。《乾隆

府志》

大幕山,在县西三十里,形如帘幕,傍起一峰,谓之小幕。《方舆纪胜》、《方

舆纪要》、《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志》

东山,在县西三十里。《乾隆府志》

高金山,在县西四十里。同上

豸山,在县西四十里,山麓有狮子峰,下即唐将军方元荡故居,今犹称方家园。

同上

石柱山,在县西六十里,《乾隆府志》作四十里。有双石挺起一巨石承之

,号豹子尖,尤为奇秀。或曰此山先有四石,高大相若,后为雷击其二。相传梁武帝时,新

安程灵洗将兵趋姑孰,道过其下,率众登山,筑坛歃血,誓平侯景。因揭此石立旗帜,又抽

矢射一山,山摧一角,今其山曰射的山。《方舆纪胜》、《泾川志》、《乾隆府

志》

白山、花园山、佛子岭,俱在县西四十里。《乾隆府志》

千秋岭,在县西四十五里。同上

栅山,在县西五十里,地名丰溪。俗传昔有吕氏女结茅于此山之岭,学道修真,已而仙去,

今呼为仙姑坛,山下多吕姓。《嘉定志》察上山与栅山俱在庙首东。乾隆府、县

志同

蛟山,一名蛟峰,在县西南五十里,山形蛟虬如腾蛟然,后有洞,径险难入,其中平旷。唐

永太中,山寇王万敌啸聚于其中,招讨使袁击平之。自唐末至今有吕氏居其下,族属繁衍

,以文学登显仕者,世不乏入。《方舆纪要》、《嘉靖府志》、《大清一统志》



九峰山,一名科峰岭,在县西五十里,通太平太路,一名九峰。《乾隆府志》

万岁岭,在县西五十里。同上

上枭山、下枭山,在县西五十五里。同上

黄华岭,在县西六十里,与太平县接界。《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志》



九屈岭,在县西六十里,高十里,阔六里,岭九屈,故名。

石莲岭,在县西六十里。二岭俱据《嘉靖府志》补

凫阳岭,在县西北十里。《方舆纪要》《乾隆府志》作凫羊

仙峰岭,在县西北十里。《乾隆府志》

乌岭,一名枫木岭,在县西北十五里,亦曰乌山。《方舆纪要》

按:此岭向不见于志,盖县东北别有一乌岭,《乾隆府志》疑为一,而误并之耳。

鸡公岩,在县西北三十里,十六都新建后,崇岩峭峙,石如鸡冠,高数十仞。其东南为木

岭,相近有钟山、天马山、笔峰山。《乾隆府志》

唐峰,在县西北四十里,其东南为玉屏峰,在十八都孙村。同上

按:《乾隆府志》峰作山,与乔亭之玉屏山相混,今据县志图作峰。



龙首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山峰,形如龙首。下有泽溪龙王祠,水旱必祷焉。《方舆纪胜》、《旌川志》、《嘉靖府志》。三溪镇又北为龙首山,山西北有龙潭

,徽水径其下,与泾接界。《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

纪家山、马鞍山、黄姑峰,俱在县西北四十里。《乾隆府志》

金钱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同上

碎石岭,在县北七里,岭多碎石,因而名之。据《旌川志》补

柳山,在县北十里。柳相公不详何代人,山南有石室,深不可测,神祠在焉。里人祈祷辄应

。《嘉定宣城志》《嘉靖府志》、《乾隆府志》并同

松树岭,在县北十七里,凫溪北,汤村南。《乾隆府志》

仕坑山,在县北二十里。同上

玉屏山,在县北二十里,乔亭横嶂十里,为邑北障。同上

碜岭,在县北二十里太平乡,岭北泾县界。《嘉靖府志》《乾隆府志》略同

柘树岭,在县北二十里,凫溪东北。同上

石壁山,在县北二十五里,一名文山,高数百丈,连亘数里。一水中流,两崖对峙,峰峦峻

绝,县境之厄塞也。旧时路在半山,悬崖千尺,行者难之。明嘉靖初,郡判李默摄县事,缘

溪凿石,遂成通途。旧有石壁巡司,久废。宋宣和中,贼方腊由宁国转寇县境,统制王可成

帅师拒战于石壁,贼败却即此。《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志》



佛子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方舆纪胜》作二十里。地名钟村。唐乾符

中,尝有紫芝、碧莲之异,有寺曰瑞莲。《嘉靖府志》

天井山,在县北三十里。《方舆纪胜》作县西。山巅巨石峭峻,中有飞泉

,激湍自两窍中出,俗称为牛鼻。其下有龙潭,清深可爱,尝有羽流居之。《旌

川志》、《大清一统志》

南山,在县北三十里南湾,对河系汉、晋故道。由石壁口上山,通蛮王尖至东固大路。《乾隆府志》

蛮王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宣城志》云,昔蛮人盗据此山,殁葬山下,然不可考。《旌川志》

按:此即《乾隆府志》南山下之蛮王尖。

凤形山,在县北四十里十八都礼村,相近有郭公岭。《乾隆府志》

蠢岭,在县北三十里,自凫山华容峰亘二十里,南障县治,北界泾邑。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