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宁国府志
宁国府志
有城尚存。《嘉靖府志》
龟湖山,在县北二十里,极高而大,上有灵湫。同上乾隆府、县志不载
孤山,在县北二十五里,高约二里,自县城北望实为水口。《泾川志》。
上有黄巢寨及走马垄,池沼存焉。北有高岭庙,祀汪王。南有黄埭庵,奉西峰大圣。《嘉靖府志》
石龙山,在县北二十五里,下有水洞庵,有林壑泉石之胜。《泾川志》
石结岭,在石龙山南,由纪家岭逾南陵境二十余里,复入泾界,北趋至此。《乾
隆府志》
萧坑垄,在石龙山东。同上
阆山,在县北二十五里,马头山之东南,根盘五里余,山不甚高,中多叠,仿佛蓬壶,故
昔人以阆目之。《嘉靖府志》
鸡子岭,在县北二十五里,下南陵官道由此,南五里有村墟,曰麻园市。《泾川
志》
岩洞,在县北二十五里,广袤数丈,高三丈,如螺旋,顶不柱而屋。洞后有一洞,高丈余
,深十丈,东西可往来。《大清一统志》
白塔山,一名丞相山,上有白塔寺,下有金鸡洞,岩洞接山之西。《乾隆府志
》
马鞍山,在岩洞西,石壁,俯瞰凉潭,上有幽洞,多海棠。同上
贺堂山,在县北三十里,宋守昌森读书堂在焉。《泾川志》《乾隆府志》同
李冲分界山,在县北三十里,与南陵梅根乡抵界。《泾川志》
按:《泾川志》别著李冲二字,盖以别于双涧分界山尔,此足见古志之详核。
榔山,在县北三十里,高三百余丈,旧多榔木,故名。有上榔中榔,俱与关旗岭接。《乾隆府志》
幕山,一名漠山,在县东北五里。相传左难当与辅公拒战于此,故垒尚
存。《大清一统志》《方舆纪要》同。左难当与辅公相持处,北峰最高曰小幕山,又有香炉峰、甄箪山,皆在山侧。《乾隆府志》
《泾县志》略同
画眉岭,在幕山东,重崖密壑,百十数里,通本郡孔道,由岭而西为幕山。《乾
隆府志》
马头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以其山似马首,故名。《嘉定宣城志》。山在
阆山之北,县东北之尽山也,嘉木美竹,盘结岩隙,下临深渊,商舟凑集。《乾
隆府志》
豸山,在县东北七十里,由金牌领分支西趋二十余里至此。高峻雄亘,伟然大观,东北一巨
镇也。东北有葛泥垄,跨宣邑界。同上
按:金牌岭,在县东九十里。
鼓楼山,在豸山南十里,其北五里曰竹丝冈,设兵,下有界牌。南属泾,北属宣,去县治
东北三十五里也。同上
按:此与县东七里之鼓楼山同名。
宁国县
显山,在县东四里鸡山乡。《乾隆府志》
妙山,在县东五里鸡山乡,下有潭名妙潭。《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志》同
女儿山,一名响山,又名语山,在县东二十里芦城乡。旧传唐开元中,有神女现岩上,罗隐
尝诗于石,岁远剥蚀不可复识。宋太学上舍县令丁济等有题。《嘉靖府志》
《乾隆府志》略同
蒋山,在县东三十里,高数百丈,世传有人姓蒋显灵于此,因以名山。有马践坑石蹄迹,宛
然山巅有寺,乃唐东禅师道场。寺前有田数十亩,冬夏流泉不竭。山之东南有苍坑潭龙王祠
,岁旱祈祷于此。《嘉靖府志》
按:乾隆府、县志别分苍坑为苍坑山,又不载去县里数,殊为牵混。今从《嘉靖志》。
银山,在县东六十里,《寰宇记》云,旧有银冶,故名。《方舆纪胜》《嘉定
宣城志》
按:今本《太平寰宇记》无银山,盖刊本脱落耳,此山乾隆府、县志皆不载,今补入。
冷渡五山,在县东九十里,东曰桂山,西曰金字,南曰青红,北曰周壁,东北曰黄封。山脉
皆自傍郡经数百里绵亘而来,形势皆秀,山下有溪,遇霖潦仿佛江湖,民皆病涉。宋宝佑丙
辰,里人蕲州通判郑希深架石为桥,往来便之。《嘉靖府志》乾隆府、县志略
同
禹尧尖,在县南七十五里,《乾隆府志》作一百里。高四百丈。峰峦耸特
,上有龙池,俗传禹治水过此因名。俚谚无据,但以祈祷有感,故录之。《嘉靖
府志》
朗山,一名长安山,在县东一百十里。《乾隆府志》
汤公山,在县东一百二十里,高二百八十丈,周回八十里。傍一峰名仙人尖,有石坛。山下
有庙,俗或讹为成汤庙。又谓其山为商山。《嘉靖府志》《方舆纪要》略同。
右为马蹄岭,路通昌化,左有铜岭关,路通于潜。《大清一统志》
千秋岭,在县东一百里,《大清一统志》作百二十里,《江南通志》、《乾隆府
志》作百五十里。罗隐诗“想望千秋岭上云” 《方舆纪胜》,冈
峦属,溪谷幽胜,道通西浙。岭下有云梯,旧置仙郎巡司于此。《大清一统志》。岭界于潜,回合幽胜,蔽翳白日。亢旱时云气一起,辄雨久潦
,时他山未霁,此岭云散辄晴。吴招讨使李涛出千秋岭讨山越,见《通鉴》。《
乾隆府志》
按:诸山去县里数及东西准望,皆据《乾隆府志》,以一方专志较之统志寰宇者,稍为详密
也。他县仿此。
西山,在县南五里。昔有虞隐居教子,邑人以虞有高风,过必式焉。《嘉定宣
城志》乾隆府、县志略同
石仙尖,在县东南四十里,高插云汉。上有仙人祠,旧传葛仙翁曾采药于此。据
《嘉靖府志》补
东山,在县东南五十里,山南溪洞,逼隘至此独豁然开朗。下有渡曰石口,即东溪所经也。
《方舆纪略》《大清一统志》同
按:此山乾隆府、县志不载去县里数,余与二书所载同。
岳山关,在县东南六十五里,高三百丈,周围四十里。由乡之金村石径入山百余步,东西两
峰对立如门,山各有岩洞,深邃莫测。溪流由山中达于县之东关,通杭州之昌化县。《宁川
志》山在慕信乡八都之程村。《嘉靖府志》
县东南有岳山巡检司,旧置岳山下。《明史·地理志》
关口山,在县东南六十里,一名狮象山。其中境隘溪深,泉壑纵横,《方舆纪要
》、《大清一统志》。多油漆纸皮之利,山尽处有悬崖,隐飞瀑龙湫。《
大清一统志》
按:岳山旧置关于其上,乾隆府、县志遂分岳山、关口为二山,又别有关山。以《嘉靖府
志》及《方舆纪要》诸书细校之,道里既同,形势亦合,实皆一山,故于关口山外,不复别
分名目,今据以订正。《乾隆府志》备列异名于下,以俟后人参考。又《乾隆府志》于一山
分作二山之处,即不复载道里,岐误显然,如蒋山分作苍坑山之类皆然。
驻跸山,在县南一里,本名薛家山。明大祖南征尝驻跸于此,亦名驻跸。《方舆
纪要》乾隆府、县志同
鸡山,一名凤山,在县南五里鸡山乡。世传有金鸡鸣其上,故名。峰峦秀拔为县之镇山。《嘉靖府志》《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县志同
泰山尖,在县南十里,与学宫对峙。山南二里许有古县故址。《乾隆府志》
琴山,在县南三十里,大慧杲禅师访杨氏万卷堂,见其山似琴,因名之。《乾隆
府志》
屏山,在县南五十里,形如屏。大慧杲师名之。《乾隆府志》
象鼻山,在县南六十里,形如象鼻,因名。有岩曰宝陀,飞泉一道自绝顶而下,其声如雷,
因桥涧出村口。《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志》略同
阳濠山,在县南七十里,又名平茗山。脉自歙而来,最高为邑南障,奇峦异岛若飞,皆顿驻
于此,绝顶有龙湫,喷涌而出,远望如练。《嘉靖府志》《大清一统志》略同
黄尖山,在县南七十里,山上有葛仙岩,俗传葛仙翁炼丹于此,有石室在焉。据
《嘉靖府志》补
黄颜山,在县南八十里,高二百余丈。上有石室,可容数百余人,无径可入,攀木沿崖以登
。相传晋永嘉中有仙人黄颜炼丹于此。《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乾隆府
县志略同
丫髻山,在县南八十五里,高二百五十余丈。山有巨石如丫髻,南唐时尝作烽燧楼于其上,
外有仙燕洞容百余人,乡民尝避兵于此。《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乾隆
府县志略同
周庄山,在县南八十五里,有瀑布泉穿成井,深不可测,大慧杲禅师曾游此有题。
岩山,在县南九十里。宋绍兴中溃兵为寇,乡里苦之,土豪杨岩寨老幼于此山,率丁壮据险
邀击走之,岩中流矢死,故名。以上二山据《嘉靖府志》补
北姑山,在县南百里,高三百丈,周回三十里。自天目山来,委蛇舒衍,忽然峭拔。有杨龙
岩,深邃可容百余人,下为泉流飞泻。《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乾隆
府志》并同
中台山,在县南一百二十里,与昌化县接境。《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同
千顷山,在县南百二十里,上有池约千顷,池中一山形似钵盂,因名钵盂山。《
乾隆府志》
黄冈岭,在县西南四里。《方舆纪要》乾隆府、县志同
紫山,西北蜀洪山《方舆纪要》,在县西一百里,其径僻险,湖乐巡司置
于此,有三曲瀑布泉出此。《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县志俱不载道里
笼丛山,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南属绩溪界,峻岭崇关,宣、歙扼塞处,正德间姚源盗起,
官军于此防戍,丛山关在焉。高二百丈,周围三十里。《方舆纪要》、《大清一
统志》、《乾隆府志》略同
独山,在县西五里,自铁陵屏发脉过为县治来脉。乾隆府、县志
嵩山,在县西北七里延福乡,高二百丈,周围三十里。四面望之,其峰笔立,近邑惟此山殊
秀。旁有大黄山、小黄山。《乾隆府志》。独山又西三里曰嵩山,环望如
笔,大黄、小黄二山夹峙其旁,下临西津。《大清一统志》
宝山头,在县西十里,相近有观音山、龙潭坪、仁村岭、修道山、豪山,自浙界分脉。乾隆府、县志同
阳和峰,在县西六十里,峭拔如笔,有甘露王祠,俗传每遇上元夜,灵光烛天,祈祷多有应
。据《嘉靖府志》补
石柱源,在县西六十里,石笋高五丈余,壁立独耸,四山环峙。《乾隆府志》
遥嘉岭,在县西七十五里,界连昌化,设关稽巡。《乾隆府志》
石柱山,在县西七十里,石柱高二十余丈。《乾隆府志》
麈岭,在县西八十里,高一百六十丈,阔五十里,道通新安,山势险峻。按越国汪公行实云
:兵至麈岭时大暑,士马皆渴,公以戈石得泉。后人因加浚凿石,上有马足印。又有藏马
洞在岭之右。岭多麈鹿,故名。《嘉靖府志》
枫树岭,在麈岭北二十里,与独蛇、伏岭、分水、丛山四关,皆茂密险隘之地。明嘉靖中,
建哨台其上。《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志》同
云门山、蟠龙山,俱在枫树岭北。《乾隆府志》
击鼓山,在县西九十里,《太平寰宇记》作东南一百二十五里,《方舆纪胜》作
县南八十五里。上有石鼓,天雨则鸣,《寰宇记》云。《大清一统志》
乾隆府、县志同
按:王象之引《寰宇记》云云,则南宋时《寰宇记》刊本尚作在县南八十五里,后乃误作东
南一百二十五里也。“上有石鼓”等八字,今本《寰宇记》亦无,疑似此脱误者当复不少。
高峰,在县西九十里云门乡,西坑山之上。峰最耸秀,东趋郡城,北有小溪,旁则八角峰,
山顶产茶。《乾隆府志》
按:《乾隆府志》又有济坑山,注云即西坑山,实与此山为一,今削去。又《乾隆府志》于
峰岭下必赘一山字,殊非体裁,今皆删去。
八角峰,在县西九十里,自黄山发脉,势最耸秀,绵亘郡城于高峰旁断而复起,状如九嶷。
左有文笔峰,相近有敏子岭,又有福金山,又有顺岭,路通徽、浙。《乾隆府志
》
紫山,在县西一百里,《一统志》作西南。周二百里,高数百仞。中有龙
池龙井,其北为前坞岭斌坑。《方舆纪胜》《乾隆府志》略同
按:《乾隆府志》于此山下又有三曲水瀑布泉,乃误引《一统志》蜀洪山下之语,今不录。
柏山,在县西一百里,当往来通道,又名琴山。《方舆纪胜》《乾隆府志》并
同
石镜山,在县西一百十里,有石如镜,照之形多变异,有龙岩瀑布。《大清一统
志》
将军石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石在山巅,约高十余丈,雄伟耸拔,如介士带剑屹立。《嘉靖府志》《乾隆府志》略同
白云山,在县西北五里,西津渡之左。唐刺史许浑题诗“一片白云千丈峰,殿台楼阁架虚空
”即此。山下潭清碧可爱。《嘉靖府志》《乾隆府志》略同
石岩山,在县西北十里,山顶泉涌,岁旱祈祷辄应,下为五河渡口。《乾隆府志
》
通灵峰,在县北二十五里,高二百丈。四山如环,孤圆挺秀,绝顶平处六七亩,有二井,庵
后石壁然,号鸡冠石。《乾隆府志》云:石马通灵,并接宣城。又相近有紫岩山,山巅有
池,泉味清洌。《乾隆府志》
文脊山,一名曷山,在县西北三十里。何法盛《晋中兴书》云,有瞿硎先生不知姓名,住宣
城文脊山,即此。人祀之,祈祷有灵。高数千丈,周三百余里,西接泾旌诸山,北接宣城柏
枧山,峰峦攒秀,岩洞盘曲为郡雄镇。《太平寰宇记》《方舆纪要》、《大清
一统志》略同
山门山,一名石门山,一名灵岩山,在文脊山东南。诸洞胜概,萃于一寺,即灵岩也。梅圣
俞与宣城簿张献民同游,留六题刻石存焉。石壁峭立,划然中开,俨若城阙,谓之山门。中
有山洞五,水洞一,岩石最为幽胜。《嘉定志》《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
》
按:方志云:山旧有七十二洞,惟灵岩、紫云、连漪、朝阳、夕阳、碧云六洞最著。今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