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宁国府志
宁国府志
川志》
石柱山,在县西南九十里,山有二峰对如柱。《嘉定宣城志》。界接青阳
县,其南与石埭陵阳山相望,合溪出此。《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有石柱坑,坑口有观音岩,上有磨崖碑。《乾隆府志》
湖山,在县西七里,《大清一统志》作五里。即格山之派,高三百六十丈
。其下灵惠庙在焉,上有龙池古庙,基险峻,人迹罕至。后半山间有走马垄居庵废基,井泉
并存。《泾川志》《方舆纪胜》误入南陵县下
桂山,在县西十里,亦格山之派,坡陀东出,高十余丈。黄州太守方廷瑞揭名兼有题咏,
今其阁已废,然林木辉映,亦林壑之胜。《泾川志》。双桂山旧作桂山,
在水西白云之北,高数十仞,下环池塘二十余亩,沿堤皆柳,名柳湖,下坊河西镇在焉。《乾隆府志》《泾县志》略同
枫坑山,在县西二十里,高二百丈,亦曰柏林,山与湖山接。《泾川志》
湖岭山,一名巫岭,在枫坑山西,高四百余丈,绝顶可以望江,路通栎山。《大
清一统志》
盘坑山,在县西二十里,《大清一统志》:以崖谷宛转而名,新坑涧出此。山产薪炭茶竹,居人资之以为业。中有西峰大圣祠,虽路险难进,然祈祷极验。《泾川志》
石牌山,在县西二十里,下有洞可容数十人,洞出寒泉,冷熨人齿,形如龟草,木如绿毛,
然山四面皆美石。《方舆纪胜》《嘉靖府志》本此。
按:此山《乾隆府志》皆作石碑山,又以为在县东北,当有错误。
四顾山,在县西二十里,山平原陡起,高出群岫。上有聚龙庵并龙池,东望黄山三十六峰,
隐现天末。西眺南陵、芜湖,绿烟浮空。南瞻九华如屏,长江如带,北瞰文脊、敬亭,如在
有无间。瞬息千里,一览无际,诸山之最胜者。《乾隆府志》
大小岭,在县西二十里,《乾隆府志》云由四顾山西趋至此,为通安池孔道。土产薪茶竹木,居民樵贩以供县市。《泾川志》
下麻岭,在县西二十里。
按:此岭乾隆府、县志皆不载,今据《泾川志》补入。
后山,在县西二十五里,赏溪径其下。《大清一统志》。山在四顾山东北
。《乾隆府志》
西江山,在县西二十五里,与枫坑山相接,有路通栎山。有伏虎石禅师乘虎往来憩息之所。
按:此山乾隆府、县志皆不载,据县志,巫岭深岩邃谷,周回数十里,路通栎山,此山盖巫
岭之支峰也。
大宁山,在县西三十里,唐猷州城在其下,今大宁寺地是也。《康熙府志》《
乾隆府志》略同
栎山,在县西四十里,高数百丈,周回五十里。形势高耸,竹木森然,入山有松径数里,乃
唐乾元大师卓锡之所,塔迹见存。《泾川志》《乾隆府志》略同
蒋山,一名云岭,在县西二十余里。《乾隆府志》作四十五里,上有云岭栅,置
兵。下有小路入义上、义下两乡,云岭约高五里,周围二十余里。《泾
川志》
纪家岭,在县西五十里,路通青阳界,接南邑。《乾隆府志》
北拱山,在纪家岭东,绵亘数重,环回如堵,俗名毕公里,由山西趋,始至纪家岭。同上
管岭,又名管林,在北拱山东五里,通安池间道。同上
丹山,在县西北五十余里。《泾川志》、《乾隆府志》俱作西七十里。世
传窦子明炼丹其上,池灶犹存。乡士名登天府,丹必先见。《嘉靖府志》
龙珠山一名文门墩,在县西七十里,高二十余丈,广约五里。状似圆珠介
于丹山、南蓝之间,二山奔趋而来,势若争吞其珠。旧有奇术士,号为二龙争珠形。《泾川志》《方舆纪胜》误入南陵县下。
南蓝山,一名鸿峨山,在县西七十里,卓如屏立,萦纡圆转,四时苍翠,故名之曰南蓝。《泾川志》
清风岭,在南蓝山北,绵亘数里。《乾隆府志》
震山,由清风岭南趋十里,高矗雄峙,横堵大溪。同上
寨山,在县西七十里,高百余丈,广十里。昔乡人遇盗掠,曾立寨其上,故曰寨山。《泾川志》。山下有汪公栅。《乾隆府志》
白沙山,在县西七十里,由黄蘖岭北趋至此,高亘数里。芦岩山、香炉山俱与白沙山并峙
。同上
按:芦岩、香炉二山不见县志,盖皆白沙山支峰。
盘龙山,在白沙山北。《泾县志》
殿子岭,在县西七十里,《乾隆府志》由丹山趋东北至此。高十丈余,广
约五里。昔西峰大圣以道杖拄地泉涌,四时不竭。乡人遇旱祈祷,挹其水以祀之,常获感应
,故为之立殿,而因以命名焉。《泾川志》
郭山,在县西七十五里,约高数百丈,迢迢发骨,盖自池之九华下,距邻邑之南陵,回旋曲
折约三百里。是山之中奇异迭见,不时牡丹见焉,红紫遍色,在于俄顷。远而视之,向者如
迎,背者如诀,近而执之,则花没根移,万状皆绝,此殆一时神花也。《泾川志
》。相传郭璞楼此,因名。自趾至颠皆叠崖成山,有通天洞、仙人桥、炼丹锅、郭洞
墓诸迹。山麓有泉通江,曰潮泉。右为玉屏峰。《乾隆府志》
四角山,在县西七十五里,高数百丈,周围二十里。峰顶夷坦,可容千余人。昔黄巢乱,有
寨于是山之上,一旦人马忽至,洋洋如神,在其上者云雾兴,贼倒戈而退,亦名四角寨云
。《泾川志》。上有塞址,俗称章公寨,有泉取之不竭。《乾
隆府志》
苏岭,在四角山西。乾隆府、县志同
凤山,在苏岭南,相传成周时,有凤翔于此。《方舆纪胜》《嘉定宣城志》谓
在长乐寺侧,余同。
大城山,在县西七十五里,昔郭璞尝凿泉眼于山椒,以视潮候。今人以潮之大小为雨之占
云。《方舆纪胜》。山周围五里,形如覆钟,下有潮泉,昔郭璞所凿泉眼
以应潮,视潮之往来,信如四时。时值不雨,人有斋庄盥沐趋其祠所,立木为像,祷而潮应
者,可立而待。潮之应期,或大或小,而潮之大小,雨之远近系焉。其潮小,通七日作雨,
潮若大涌,三日乃雨。苟祷之再三而潮不至,则是岁必有旱之虑,故时人多以潮之应否为
喜戚。《嘉定志》《嘉靖府志》略同
血岭山,在大城山北,旧传黄巢战此,血流山谷,因名。有间道通青阳。《乾隆
府志》
一人泉山,在县西七十五里,高约三十丈,广三里余,中间石迸泉流,四时不息,号曰一人
泉,因以名山。《泾川志》
按:此山乾隆府、县志皆不载,今补入。
回军山,在县西七十五里,传有叶民居此,捕贼有功,赐爵尚书。尝以木为箭,书名于上,
黄巢军见惊骇而回,因名。高百余丈,下临涧水,为回军潭。《乾隆府志》
按:郭山在县西七十五里,此山是其支峰,则远近亦当相类。
阳山、飞虹山一
名绯红、赤麓山俱在回军山东。同上
望江山,在县西八十里,巍然峙于郭山之背,高实倍之。如天朗气清,长江潇然在目,刍荛
雉兔者皆往焉。《泾川志》
石垄洪头山,在望江山西。《大清一统志》。山上石植如堵,是为天宝磨
崖碑。山麓有石,曰子瞻。泉曰珍珠。东下三里,有洞曰燕儿。《泾县志》
碧山,旧作石碧山,隔溪与石门山对峙,沿溪窄径,别自幽奇。是产名茶,多瑞香奇石。李
白诗“问君何事栖碧山”,即此。《泾县志》《乾隆府志》略同
乌龙山,在县西八十里,与丹山相接,高七十丈,广约五里余。遍地碎石,色黑如鳞甲,屈
伸起伏,奔蹶盘旋,状若龙马。《泾川志》
野炉坑山,接乌龙山左,上有天井池,将雨则池水先涌,间有帆席蒲草随流而出。《乾隆府志》
铜峰山,在县西八十里,高百余丈,广十余里,势似云屯。《泾川志》。
由乌龙山西趋至此,上有唐枫、宋塔、双笋、石油、盐石、朱砂井、宿云亭、大士崖、仙人
桥、雀浴池诸迹。下为壁山,产马牙石,可镌印章;又产天星石,晶润胜宁邑仙石。《乾隆府志》
宝峰山,在县西八十里,石岩高数十寻,有人物鸟兽状,雕绘不能及。山背一窦,甚纡折,
出窦又平远空旷,飞流千尺,铿訇趾下。《大清一统志》
眠牛石山,一名黄蘖岭,在县西八十里,高百余丈,广五里。有大石耸出,状若牛眠。《泾川志》
天河尖,在眠牛石山西南。乾隆府、县志同
万峻岭,在天河尖南。同上
芝岭,在眠牛石山北。同上
冰山,由芝岭东趋至此,绵峻雄特,自西而北,诸岫之脉,多从此分。《乾隆
府志》
菥荻山,在县西八十里,顶平衍有泉沸出,居民垦以为田。《方舆纪要》。山高三百仞,有走马冈、水竹坞、杨柳街、跨归桥诸迹,往来莫知为峰顶也。
同上
石门山,由菥荻东趋十余里至此,突起团墩,俗呼团圆山。绝顶磊石,凭空划然中断,双阙
巍然。有碧茗坡、丛兰坞、小赤壁、断虹冈、百折垄诸胜。宋隐士徐时居此,号为小辋川。
同上
巴山,由岑山东趋十里至此,广袤七八里。巨石横亘,不生草木,有穴曰仙人洞。同上
石壁山,在县西一百里,李白诗云:“石壁望松寮,宛然在碧霄。”即此。《嘉靖府志》旧
作玉屏山,土人呼前山南山不一名。在丹山南二十里,由太平游山分支人邑西境,起苍坑岭
、桐树岭、高岭诸山而东趋至此。高三百余丈,列岫如屏,多松竹,产美茶。《
乾隆府志》
欧家坞山,由石壁山东趋至此,上有洞出异风,隔河山当之,夏凉如冰,土人称另家风冰坡
山。同上
祈龟山,在石壁山东。同上
岑山,由黄龙山分支而南趋至此,在县西一百里,高约五百仞,接马鞍岭,间道通太平。同上
黄龙山,在县西一百里,跨青阳界,与佛回尖、望江尖、天门岭诸峰起伏相连。
同上
西香岭,在黄龙山北。同上
蛮唐山,在县西一百里,高数百丈,周回五十余里。中有大岩,上有石台,旧仙人曾奕棋于
上,下有蛮王殿基及上马台石存焉。《泾川志》《乾隆府志》略同
西公山,由冰山别为一支而西趋至此。丛林密箐,最称孤僻。北曰阴坑冲,西接蛮唐山。《乾隆府志》
响山,在县西北十里《乾隆府志》作五里,亦格山之派,石壁屹然,高五
十六丈。前有白石,纹状如人立,下有石岩,广深各三四丈,其后有石穴,广深又倍之,石
壁之上草木倒生旁出,葱倩可爱。前临官道一里许,每行人过此呼啸,其山声辄相应,故名
曰响山,俗亦曰白额山《泾川志》。石壁屹立,状若狮蹲,又称狮山。后
为观音洞。南一洞尤为幽奇,与隔溪幕山对峙,为通县水口。明万历间,知县邵买隶儒学
,培养树木,荫庇风水。《乾隆府志》
孤坑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乾隆府志》作二十里。两山之间有两路出
焉,故有上孤坑下孤坑之名。下坑旧有官路通南陵,今徙于李冲,上坑有路出双涧通池州,
坑有陶灶,出陶器以资乡邑之用。《泾川志》
青峰岭,在县西北二十五里,高数十仞。《乾隆府志》
茅山、景山,俱在青峰领东。同上
双涧分界山,在县西北四十里,与南陵县澄清乡抵界,中有官路通孔镇,入池州长驿道。《泾川志》《乾隆府志》同
马姑山,一名马公山,在县西北四十里,由石岩山过伏岭北趋至此。《乾隆府志
》
石岩山,由萧坑垅东趋五里至此,削峭异,相连曰松木冈,与洞山俱在县西北四十里。同上
亭子山,在县西北四十里,西三里曰杨木冲,接南陵界。同上
团水山、岩山、诸吉岭,俱在县西北四十里,低平不起峰峦,岩山有洞。同上
鱼山,在县西北七十里,下有一窟,阔逾三尺,脉通江海,时有涌泉,则有鱼随波而出。
《方舆纪胜》《大清一统志》、《方舆纪要》略同
按:此山乾隆府、县志皆不载,盖县西北四十里即接南陵界,而此山与和尚山皆在七十里外
,故前志遗之。然地势有犬牙相错处,考之南陵县界,又无此山,则宋以地志列此山于泾县
下,必非无据。今仍附于西北诸山之末。又县志载涌泉在县西北鱼山下,而山水门失载此
山,亦属疏漏。
和尚山,在县西北八十里《方舆纪胜》,绝顶有仙洞二所,洞口仅三尺余
,专磬折可入,阔六丈,长约七八里,石结其顶,旁有石阁,上垂石铤,状如鹅管,下有水
池,泉甘于蜜,炼丹药灶在焉。药灶大小有三,见者随取随盈,自是怪毒,间见人莫敢前,
独樵夫采斫不废,或闻敲金击玉如奏乐者,推局布子如奕棋者,属耳听之,则寂然无声,至
今传曰仙洞。《泾川志》
桐山,在县北门外,与漠山相比,高五十余丈《嘉定宣城志》。山有三峰
相连,数百亩。《泾川志》
磊坑山,一名石磊山,在县北五里,山皆陂阜,中多怪石,磊块如乱珠,因名曰磊坑。同上
玉龙山,在县北十里,形如半月,高十余丈,广百余步,盖池州长九华山派,山尾实属青阳
,地名曰格口,自此东出百余里,临赏溪故山之首,名曰格山。其下支分派别,冈峦万状,
得其壮而据上游者,为湖山灵惠庙基,得其秀而中处者,为水西三寺,得其正而屹立乎后者
,实为县治坐山云。《泾川志》
北石山,在县北十五里,自泾之南陵道出其中,土产灰垩碑石。《嘉定宣城志》
萧山,在北石山西。乾隆府、县志同
柏山,在县北二十里。《乾隆府志》作十五里。旧图经云:自旌德发脉而
来,穴如龟形,俗云宣城未建,尝卜基此地,役者锸石而偶破白龟之首,流血满溪,遂名其
港曰红子港,滩曰赤滩。龟行至宛水而止,遂定为州基。故宣城曰白龟城者,盖原于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