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宁国府志
宁国府志
为桐坑山,即桐岭与旌德分界。又盘岭、双岭、碓觜峰在山西,稻积山、望村岭、小溪山俱
在涌溪东。《泾县志》《嘉定宣城志》有桐岭在县东八十里,即指此山之桐岭
也。
按:《大清一统志》及《嘉靖府志》所载,双岭在县东七十五里,二岭相连,五代时断冈成
路,即此岭也。今并入涌溪山下,以归简要。
佛子岭,一名风子岭,在县东七十里,沿岭小径入涌溪,径旁细石凝结若风穴,虽盛夏,清
风袭人,人或呼为风子岭。《嘉靖府志》《乾隆府志》作风子岭。
石屏风山,在县东八十里,广袤数百余丈,高百余丈,其石如屏风,因以此名焉。《嘉定宣城志》《乾隆府志》云去县五十里,似误。
芭蕉山,在县东八十里,广袤数千丈,高千余丈,险峻如壁,通宣城路。《泾县
志》。山又东曰茶坑,又东北曰阳岭,曰印斗坪。《泾县志》《乾隆府
志》略同
金牌岭,在县东九十里,绵峻崎岖,一线鸟道,跨宣城南界。《乾隆府志》
按:此岭即宣城县华阳之支峰,与泾接界之所。
西坑山,在县东南二十里。《泾川志》、《乾隆府志》不载去县里数。
南坑山、古丁王庙山《乾隆府志》金碑分支,西南之山止此。
汤余岭,在县东南二十五里,高九十丈,有汤姓居此,故名。《嘉定宣城志》
乾隆府、县志不载
石鼓山,在县东南四十里,有石如鼓,天雨即鸣。《方舆纪胜》。俗传山有冯唐
宅,事属传讹,今不载。飞泉迸湍,其声如鼓。《大清一统志》
按:此山,《乾隆府志》作去县东南六十余里,《泾县志》又云在县东五十五里,无一同者
。今从《方舆纪胜》里数。
皇托山,在石鼓山南,山下有阳和洞、洗刀池,相传晋桓彝磨剑于此。《大清一
统志》、《泾县志》略同。
九峰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山起九峰,广袤数十丈,高十余丈,故以九峰名之。
《泾川志》
夫人尖山,在九峰山东三里,以香心夫人得名。由夫人尖而西三里曰九峰山。《
泾县志》
淘金山,在夫人尖西。《乾隆府志》
百花尖山,在县东南六十里,群峰连耸,高五百余仞。同上
游马山,由百花尖中出而北趋至此,高险不可升,旁有枫树坪,周围以石磊寨。相传晋桓彝
尝屯军于上。相连有桃花洞,上悬绝壁,下临清泉,春暮不减武陵。同上
湖陂山、金山、南山,并去县东南六十余里。同上
石岩山,由黄三台峰直下,过同口殿坂而西趋至此,高数百人。周山皆长
松怪石,顶有圆通庵。同上
花泥山、芙蓉山、青里山、鸟石岭山,并与石岩山相连。同上
青山,由石岩山后五柴冈西出,过长冲坂而北趋五里至此。其上有寺,翠清泉,雅多风景
。南二里有丙子山。同上
茹麻岭,在县东南六十里,群山环列,径道崎岖,有巡司戌守。《方舆纪要》
《乾隆府志》同
紫荆山,在茹麻岭西三里。《泾县志》、《乾隆府志》作五里
榜山,在紫荆山西北五里。《泾县志》
马鞍山,在县东南六十里,一名鹤峰,由紫金山北趋至此。两峰高峻,形如马鞍。采《嘉定志》、《乾隆府志》合纂
郑家坪山,在马鞍山北。《泾县志》《乾隆府志》同
天格山,在县东南六十里,迤西曰抱儿峰,又西曰梨树峰,又西曰黄连峰,又西曰金钗峰,
其上曰中峰,曰白马峰,相传唐黄巢将白马将军驻此。最高者曰豸峰,悬崖陡壁,远眺黄山
,一览无际。《泾县志》
按:《乾隆府志》梨树峰作梨尖峰,白马峰作白马山,豸峰作豸峰山,亦不载去县里数,止
云与淘金山相接,则亦当在县东南六十里也。
唐山,在县东南八十里,陵阜回环,峰峦耸拔。东南至北诸山皆其支岫,其阴为旌德东界。
《乾隆府志》《泾县志》略同
乌雀岭山,由磨盘后之唐山北趋十里至此。岭路崎岖,登陟不易,逾岭有叶家坦,为宁邑界
。《乾隆府志》
战岭山,上有磨崖箭石。同上
猫儿岭山、百山尖、犁尖山,俱从叶家坦入,仍系泾山。同上
磨盘山,在唐山北二十里,连峰簇拥,溪水出焉。《泾县志》《乾隆府志》略
同
塘山,在县东南七十五里,上有大圣殿、龙王祠。《嘉定宣城志》
椿岭,在县东八十里,一作东南九十里。广数百亩,高五里余,路通旌德
。《泾川志》
大山,在椿岭西,横亘六七里,中为旗墩岭,南为玉屏峰,北为笔架峰,居民种菽于其上。
《乾隆府志》
龙王坑,在大山南十余里,盘折幽僻,中通一径,有黑虎洞、风洞,磨盘石上有古篆,人不
能识。同上
烟墩山,在龙王坑南,晋将军俞纵守兰石驻军处。同上
承流山,在县西南四十里,相传窦子明尝隐于此,以其为陵阳令故名。今有醮星坛、炼丹灶
存焉。《方舆纪胜》。山有九峰,皆极耸秀,为邑之冠山,从有避兵洞。
山之西有赤土洞,自承流而南,峰岫盘旋,百有余里,如城垒然。东达旌德,西接太平,溪
谷幽深,最为嘉胜。山之东有东流山,《大清一统志》。承流山县治之对
山也,峰峦耸秀,一望积翠,为八景之一。其峰有九,中为状元峰,左为挂榜峰,下为莲华
峰,右为纱帽峰,又左为积翠峰、望云峰,右为毓秀峰、友爱峰,又左为览胜峰,皆承流之畔,拱挹学宫。山半有玄虚洞,窦子明辟谷所,醮坛、丹灶存焉。后有
避兵洞,下为承流府君祠。望云峰下龙井泉,神龙居之,有蜥蜴可以致雨,有兽焉曰天马。
《泾县志》《乾隆府志》同
大小幕山,在承流山东。《乾隆府志》作东西大幕山。晋、唐间用兵驻幕
于此。《泾县志》
徐家岭,在承流山西北。《乾隆府志》
东流山,初名嵩山,在县南五十里,约高数百丈,唐末有逸士隐此,号东流府君,自此号东
流山。《方舆纪胜》
蓝山,在县南五十里,南江北径安吴县。东晋太康元年分宛陵立县,南有落星山,山有悬水
五十余丈,下为深潭。《水经注》《方舆纪胜》误入南陵县下。山在县
西南六十里,周三十里,下有蓝山坑,俯瞰安吴渡。《大清一统志》
大蓝山,卓如列屏,俯瞰落星潭。三国时建安吴县于溪东。峰岩回曲,一望苍翠。李白经此
山麓,有故歌台。悬水成溪,流五里许曰活泼滩。沿滩而上,高矗数百仞,境渐幽深,其东
南支冈曰嵩岭,曰画树岭。《泾县志》《乾隆府志》嵩岭误作高岭
按:《一统志》安吴故城在泾县西南五十里蓝山南。又《乾隆府志》大蓝山去县西南五十五
里,南有安吴城趾,皆与《水经注》合,则蓝山即右落星山也。
合山,在县南五十里,两峰尖秀,高约千百丈,周围十余里,地名李树村,山之巅有一平地
,方圆十余丈。《嘉定宣城志》
南山、旗头山、金项山、战坦山、粟山、康琅山、障北山、白茅山、赵家山、赤土山
,放杖岭,一老人双鬓如雪,幅巾藜杖,过此曾放杖少憩,因名。《泾县志》。
吴家岭、沙岭、龙门岭以上俱在合山南。
阳山,在县南五十里,阳山一峰危耸,高约一二里,周围十余里,其山有五垄围绕,遍于一
村如土城然。《泾川志》。传有老人拄杖登山不返,人调为山神,遂立阳
山府君祠。《嘉靖府志》、《乾隆府志》作尖阳山,余同。
稠岭,在县南五十里,广百余步,高数十丈。《嘉定宣城志》
黄虎山,在稠岭西南,后有天川坞,坑曰西坑,有龙潭。康熙甲午旱,知县贾祈祷,得一
物昂首出潭,迎归,雨随注三日,乃作记,镌碑潭上。《乾隆府志》
铜岭,在县南五十里。《乾隆府志》作二十五里。山甚高,腰有小径,人
往来践之,有声相应。《嘉靖府志》《大清一统志》略同
小山《乾隆府志》从平田特起如舟。南大山《乾隆府志》中
条诸山至此尽。
齐云山,一名石女山,在县南六十里。《大清一统志》作四十里,与承流对峙。
约高五十余丈,周围七八里。顶上有平地,约十余亩,有庵曰齐云,其侧产茶与白云
茶味相类。《泾川志》。山在县南七十里,有石如女郎形,故名。又有石
如箱,中有一窍,天久晴,其箱漏,明必雨。《嘉靖府志》《方舆纪胜》误入
南陵县下。山西曰茯岭,断而起曰贮元岭。《泾县志》
狮子山,在齐云山东南。同上
德音山,在齐云山东。《乾隆府志》
舍坑山,在齐云山西。同上
万竹山,在舍坑山西。同上
柘南山,在万竹山西。同上
钓丝冈,在万竹山西。同上
浮龟山,一名浮盖山,在县南七十里,约高二百余丈,周围十五里。下有狮子石。昔人有诗
云:“曝背玄夫不暂移,山前人尽寿期颐。绿毛暗逐春风长,应笑灵鳌上钓丝。”《泾川志》
小山,在县南七十里,周围十五里,顶上有平地,约百余亩。黄巢叛逆,有乡民逃于项上,
率众立寨拒敌。《泾川志》。山在齐云之下,高百余丈。《乾
隆府志》
丁家山,接浮盖之麓,在县南五十里。《泾川志》作七十里。下有凌家湾
。《乾隆府志》
马鞍山,在县南七十里,由舍坑过佛子岭西趋至此。《乾隆府志》。昔有
骆驼庙,久废。《泾县志》
按:县有二马鞍山,故县志有东马鞍山,以别于此。又《乾隆府志》误分马鞍山为骆驼山,
今从县志。
黄象山,在县南七十里,约高五百余丈,周围约十余里。《嘉定宣城志》《乾
隆府志》作万象山,余略同。
铜坑岭,在黄象山北。《乾隆府志》
蒋公岭,在铜坑岭西北。同上
水东大山,在蒋公岭北。同上
园岭,在县南七十里,山由马鞍山趋西北至此。又名泪夫山,相传吴烈
妇哭夫于此,泪着地皆成血斑。同上
西山,在园岭北,山接园,峻绵数里,阴临大河,有钓鱼台。《乾隆府志》《泾县志》略同
魁山,在县南七十里,周围五六里,峰峦耸秀,草木畅茂,举目远视,圆如钟形。昔有谚云
:“魁峰顶秀,石女峰高,入仕路者,紫绶金章,入法门者,紫衣释老。”今前广东吴运判
时显居其下,宗族颇盛。《泾川志》。魁山宋吴显登第立魁字旗于其上,
因名。由东流山南折而西趋至此,峰峦孤秀,形如覆钟。《乾隆府志》
东山冈,由魁山逦迤而下。《泾县志》《乾隆府志》东山又称红流山,与魁山
连。
按:《泾川志》所载与《方舆纪胜》同,王、王象之皆系南宋时人,盖同采常时方志之说
,今从其详者。
榧林山,在县南七十里,《乾隆府志》由麻岭北趋十余里至此。约高百余
丈,周围十五里。一峰挺立,形如卓笔,半山上有仙人洞。始因负薪者见而言之,其后游人
欲观者,燃烛而进,内有石佛像、石鼓、石马等物,每遇阴晦,闻有音乐鼓吹之声。《泾川志》、《嘉靖府志》同
连岭,在榧林山东北。《乾隆府志》
丕岭,在榧林山东。乾隆府、县志同
博道岭,在丕岭东。同上
伏牛山,在博道岭北,西有石岩曰裴相公岩。《泾县志》相传唐裴休修道于此。
又有井曰石井。《乾隆府志》
梓坑山,在伏牛山东南。同上
连坑上保山,在县南八十里,约高百余丈,周围二十里。内有燕儿砻,冬暖夏凉,遇秋风飒
飒,燕子多巢于内。《泾川志》。山有石岩悬复,可容数十人,滴水不竭
。《乾隆府志》
铜山,在县南九十里,有一岭名曰麻岭。山势巍峨,若登天然,通太平、旌德二县往来之冲
。左有密岩山,一峰耸立,形如卓笔,其中产茶。《泾川志》。南接为脉
峰山,银岭山北曰密岩山,东曰画屏山,其余重崖峻壁,四围周绕,皆名铜山。相传昔冶铜
于此,或曰吴王濞尝鼓铸焉。外有九里三湾之径,水急如箭,山陡如壁,最称险地。麻岭亦
在县南九十里,为泾之南境,跨旌太之间。《乾隆府志》
按:《乾隆府志》分铜山麻岭为二山,又以麻岭为大麻岭山,皆足贻误考证,今从宋、明地
志以归核实。又吴王濞鼓铸之地亦非此山,有与吴别驾论铜山书,见《艺文志》。
高岭,在县南九十里,峰峦重叠,岭外无更上也,太平诸山涌界而出,最为南境奥区。《泾县志》
朝山,一名樵山,在县南一百里,与太平共界,多产榧。下有洞曰樵洞,溪谷僻远,最称幽
胜。《乾隆府志》、《泾县志》略同
按:县志以朝山樵山铜山下云西有樵山为二山,今从府志。
小尖山,在朝山西。《乾隆府志》
水西山,在县西南五里,《方舆纪胜》。北距湖山百余步,其脉自青阳格
口,支分九华之秀,高二百余丈。宝胜、崇庆、白云三寺各占其胜,二浮屠对峙,楼阁参差
,自城东望之如云锦然。唐李白诗云:“天宫水西寺,云锦照东郭。”宣宗尝寓于此,诗云
:“长安若问江南事,报道风光在水西。”谓此。《嘉靖府志》。山在县
西南五里,林壑深密,下临赏溪,循溪而入有坞,曰水西坑,最幽胜。《方舆纪
要》《大清一统志》同
按:唐宣宗隐于水西,史无其事,恐皆沿讹。又泾县旧志载唐宣宗小字风光一事,更属俚鄙
,今不载。
白云山,在县西南七里,下临白云潭,旧产茶入贡,今废。《方舆纪要》《大
清一统志》
五城山,在县西南七十三里,《江南通志》作七十里,《乾隆府志》作六十五里
。耸于郭山之旁蓝山之中者,形势相衔,屈指有五,落落如城郭然。熙宁中,县尉刘
谊精通地理,奉檄至是乡,尝下蓝舆,凝伫久之,酷喜是山,因定名五城。《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