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府志


溪。《嘉靖府志》、《明史·地理志》、《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县志略同


南江又东,旋溪水注之,溪水又北,合东溪水,水出南里山,北径陵阳县东。桑钦曰淮水,

出县之东南,北入大江。《水经注》

按:《水经注》东溪水下即引桑钦,说明以淮水东溪为一水也。据各地志,淮水皆发原吕

山。吕里音同,则南里山当即吕山,东溪又名淮水。《嘉靖府志》与《水经注》亦合。唐大

德初,杨行密自铜官济江败宣州兵于吕山,遂克宣州即此。

车山,在县南六十里,山形似车。乾隆府、县志同

蒲山,在县南七十里,吕山南十里为蒲山。《大清一统志》

赵冲岭,在县南七十里,县龙过峡于此。《乾隆府志》

格里山,在县南七十五里,从两小径入,曰大格口、小格口,两山夹行,连十五里不断,如

画格然,故名。中有腴田深涧,人烟相接。《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县志并同



独山,在县西南十三里,山与柿树沟近。乾隆府、县志同

枫树冈,在县西南十五里,冈有枫一株,觇其叶先茁所向,以卜年丰。同上

顾村陈家山,在县西南十八里。同上

石龙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同上

程家珑,在县西南五十五里。同上

水龙山,在县西南六十里。山有泉出山巅石岩,喷高五尺许,涛涌而下,田亩赖以灌溉,旁

连横山岭。《大清一统志》

黄山,在县西南七十里。乾隆府、县志同

灵岩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唐贞元时,金地藏建寺于此。乾隆府、县志同



丫山,在县西南七十里,与青阳接壤。乾隆府、县志同

霁头山,在县西南七十五里,接青阳界。有泉下注为煨湖,为双龙井。《大清一

统志》

花山,在县西二十里,有道出铜陵县。《方舆纪要》乾隆府、县志略同



工山,县西三十里,高数千丈,围七十里,县镇山也。晋郎陵侯何琦栖隐焉。宋孝子李经庐

墓其下。山腰有泉曰龙池,岁旱祷雨辄应。《乾隆府志》

按:何琦在《晋书·孝友传》,与西晋初封朗陵侯之何曾乡贯不同,族望亦异,何得牵作一

人?此种土俗所传,最为鄙陋。而明曹学《名胜志》及《舆地志》、《江南通志》等并袭

其讹,可云无识矣。今据《晋书》等驳正。下朗陵山误,亦同。

朗陵山,县西三十里,工山南,亦以何琦名相传,琦居此避谷炼丹。山南有丹井,其来脉曰

落牛岭。《乾隆府志》

按:《嘉靖府志》晋朗陵侯误作唐朗陵公,今从《乾隆府志》改正。

石塘山,在县西三十里,两山石麓相接如门,中有丘壑林峦,外望四山

壁立,似无径通。《乾隆府志》《雍正县志》同

屏风山,在县西三十里,耸削如屏,县治来脉从此山左角落下。同上

七女山,在县西三十里,其并峙者为石潮山。《方舆纪要》

石潮山,与七女山连,石下泉涌如潮,故名。《乾隆府志》《雍正县志》同

黄连山及大小瑶婆山,在豹儿垄内。同上

按:此山《乾隆府志》不载,去县里数惟云在豹儿垄内,则道里当与黄连山同,下有紫山亦

然。

同山,在县西三十五里,有石洞流泉。《方舆纪胜》《乾隆府志》同

紫山,有紫气,与同山俱在麻桥内。《乾隆府志》《雍正县志》同

大脉垄,谢家垄,俱在县西三十六里。同上

马鞍山、禄领山、闻家山、张家山,俱在县西四十里。同上

大王冲山,在县西四十五里。同上

鹫峰山,在县西六十里,石洞有风。同上

横山岭,在县西七十里,西通铜陵。同上

官山,在县西七十里,有石洞。同上

内翰山,一名白石山,在县西北七里。同上

射的山,在县西北三十里。据故老相传,上有玉石在壁内,南面遥见有白处,曾有人取,上

山后遇风雨不果。今远望颇似射侯,故名射的山,谚云:射的白米斛百,射的元米斛千。又

以此为丰歉之验。《太平寰宇记》、《方舆纪胜》、《大清一统志》并同。

新亭山,在县西北三十里。乾隆府、县志同

石音山,人行则有声,又名团山。白山石色如玉。梅花山峰似梅花。石冈山与繁昌接界。四

山俱在七都境。同上

按:以上四山,《乾隆府志》不言去县里数,惟云俱在七都境内,与繁昌接界,则俱在县西

北三十里也。

马仁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唐时王冲霄、陈商同隐此山。商登科仕至宰相,冲霄终隐不出,

商之居后为僧舍。《嘉定宣城志》。东南属本县,西北属繁昌、铜陵,形

如人马,故名。唐贞元中,山南有石马鸣,遂去其首足,以厌胜之,改曰马仁。

《乾隆府志》

丫头山,在县西北四十里。乾隆府、县志同


泾县

汉山,在县东三里,突然孤秀,下有深潭。《大清一统志》、《乾隆

府志》同

东山,在县东三里,数山辐凑,皆平冈,形势环合。汉末孙策战太史慈处。
国朝顺治三年,提督张天禄据此,飞炮击城破之。《乾隆府志》

鼓楼山,在县东七里,形如覆钟,高十余丈,广数十亩。相传谓前代军兴,曾置烽火鼓角楼

于其上。《泾川志》

黄幕山,在县东南十里,与今县治相对。旁有两山,左曰屏横山,又曰桂岭,形如楼台。右

曰寨山,形如屏横,袤五里,高百余丈,此山之下分派冈阜,自县东南山引脉相贯,以至县

基。《泾川志》

天马山,在黄幕山东,顶出双峰,形如马,绵亘十余里,列如屏嶂。由天马山过双柱峰,东

折而西至黄幕山。《乾隆府志》

金牛岭,在黄幕山东,俗名耙齿岭。秦坑山在金牛西北,江冲山在金牛东南,并在县东十余

里。同上

根木山,在县东十三里,高二十余丈,广数百步。《泾川志》

按:此山《乾隆府志》及县志皆不载。

任家山,在县东十五里,山皆平冈,广六七里,中曰罗婆冲,有坦途,上通清潭,下通桑坑

。《嘉靖府志》

门山、汪公山,并在十余里内。《乾隆府志》

西山,在县东十八里,高五十丈,广一里余,有三峰相连,在清潭官路之西,因名。《泾川志》《乾隆府志》同

大堆山,在县东十八里,广数百步,形如堆钱,因名。《泾川志》

佘冲山,在县东二十里,高百余丈,中有银炉、取银坑,俗传唐时谚云:两山相戴,两石

相载,下有宝贝。遂凿山置冶,旧迹犹存。《嘉定宣城县》《泾川志》同

金壶山,在县东二十里,石壁峭峻,下有平台。《方舆纪胜》、《一统志》作二

十五里。

橘林山,在县东二十里,高百余丈,广六七里,其下有西峰。《泾川志》



按:《嘉定宣城志》作儒林山。儒系橘字之讹。

祝山,在县东二十里,高四十丈,广数百亩。古有祝姓居其下,因名。《嘉定宣

城志》《乾隆府志》略同

台泉山,即东石山,在县东二十里,高六十丈,广数百步。明大学士许国读书于此,因改今

名。四面环石多奇胜,有郁孤峰一名卧龙崖,普陀岩一名观音崖,玉磬洞、浮龟石、望江亭

、台泉精舍在焉。有瀑布泉飞溅于孔道之旁。《泾县志》、《乾隆府志》略同

山,由黄泥岭趋西北至此,迤逦,高数百仞,袤十余里,为治东巨镇。山顶有池,冬

夏不竭,中多蜥蜴,或云即神湖。上有山龙王庙,西有朝阳洞,南有水洞,姚峰岭、打鼓

岭、窑墩山、杨梓山、独山、稻堆山、青山诸山连接,并在县东三十里。《乾隆

府志》

北冲山,在县东三十里,两小山双峙其中,怪石嵯峨,环以清溪,特为胜概。《

方舆纪胜》

黄泥岭,在北冲山东。《乾隆府志》

东坑山,在黄泥岭东。同上

琴高山,在幕山北。琴高,汉处士也。有隐雨岩,是其控鲤上升之所,岩下有洞,洞旁有钓

鱼台。《大清一统志》。山以人名。峭如壁立,循壁鸟道而升,有隐雨岩

,有磨崖,古刻剥落不可辩。下瞰深渊是名琴溪,跨桥其上,产药渣细鱼。后有峰曰塔子

山。《泾县志》

巧坑山,在县东三十里,高百余丈,广二里。山势奇巧,多怪石,因名曰巧坑。

《泾川志》

考坑山,一名巧坑,两峰相夹有岭焉,为旌歙孔道。
国初建石关,设兵,置烽烟墩于此。《泾县志》

兔儿岭、平项山、谢坑山、烟石岭,俱在巧坑西北。《乾隆府志》

白水山,由烟石岭分支,西折而北趋至此。顶有湍泉,屈曲而下,望如瀑布。西北有舒漆岭

、玄武岭。同上

长山,在白水山西北,县南十五里,长三十余里。《泾川志》《大清一统志》

同,云锦溪水出此。

石山,在县东三十里,高三十丈。山有石洞,洞中石台、水井,天窗甚明朗。绍兴初张琪

之叛,有藏于洞而得全活者。《嘉靖府志》《方舆纪要》作在县东二十二里。



龟岭,在县东三十里,高三十丈,广数百步,下有水湫二。相传白龟尝从此出,下至柏山,

石有似龟形者,名曰龟石。《嘉定宣城志》

乌溪岭,在县东三十里,上五里有张村岭。《乾隆府志》泾县作乌溪坑。



西风山,在县东四十里,四崖围合。中介一岭曰破脚,晋桓彝拒韩晃坠马伤足,因名。《乾隆府志》

桓公岭,在西风山北三里,为桓彝战死处。同上

朱砂山,在县东五十里,山石窍中红色,发现其大如月,俗因以朱砂名之。《方

舆纪胜》。高十余丈,广倍之,下瞰溪水岩颠,有石面尺余,红色如朱,时或鲜艳,

则其乡井灾,土人以是候之。《嘉靖府志》

金紫山,在县东五十里,其山面西,广袤数百余丈,高百余丈。岩峻险,有石如立者四,

高二丈余,石之色如金紫,故名。《泾川志》。上有风穴,投物于中,飘

空而起。《乾隆府志》

鱼龙山,在金紫山北,山下有伏狮石、鱼龙潭。同上

金竹山,在县东五十里,峻峭秀郁,林壑幽美,初以其竹多黄色,故名。《嘉靖

府志》

按:此山《乾隆府志》及县志皆不载,今从《嘉靖志》补入。

东山,在县东五十里,绵亘峻伟,上有石洞圆门,入者每闻铮声,山之

半为九里岭。《乾隆府志》

谢家岭,在县东五十里,广三十步,高十余丈,上有龙王祠。《嘉定志》《

泾川志》略同

黄山,在县东南六十里,自旌德县界椿岭至黄山止,约三十余里,自下而上约十余里,

广袤百余丈。山之绝顶如平地,故以黄名,山上有一小池,水深二尺许。《泾

川志》。山高千余仞,亘三十里。群峦列嶂,状若莲花,雄镇一邑,为县治之祖山。

胡懋绩《山纪略》:黄山,黄山之分支也。西面数里有峰曰太乙,又西曰华盖,又西曰

天乙。天乙峰半有庙,以祀龙,岁旱祈祷辄应。庙之左右曰花坞,曰藓

坑,曰橘坑,曰双石坞,曰犀牛望月。石峰南曰三台峰,稍下有杜鹃谷;又南曰无偶岭;

又南曰石壁山,下有石金坑。天乙峰北曰石人峰,又北曰大岭,又北曰小岭,二岭之间曰枫

坑。大岭而下曰挂榜山,大岭之北曰锦屏峰,又北曰文笔峰,《乾隆府志》作卓笔山,又北

曰石门峰,又北曰半瓣峰,极北曰星聚峰,东北曰溪头坑,西南曰桂坑。《泾县

志》

佛牙山,由黄而北,形如齿牙,今名乾明岭。是多松竹。《泾县志》、《乾隆

府志》略同

旗山,在黄之南角,又南曰杨武山、曰明山、曰文殊山、曰眉山,距县六十里而遥。《泾县志》

文殊山,在县东六十里,与明山相对,去一里许。相传昔文殊现其上,有毫光对照甚明,故

二山得名如此。《嘉靖府志》

纱帽山,在县东六十里,旧名慈坑。由九里岭西趋至此,有峰插汉,曰鼠尾尖。

《乾隆府志》

鼠尾山,去县东六十里,耸入半空,形如鼠尾。《嘉定宣城志》。其坑曰

慈坑。《泾县志》

关旗岭,在纱帽山北十里,一峰拔立,高百余仞。《乾隆府志》、《泾县志》同



貂蝉山,在县东六十里,高百丈,形类貂蝉。《方舆纪胜》。旁有水泉不

竭。《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志》略同

三乘山,在县东六十里,山多怪石,天然叠如屋室,可容数人,名观音岩。《嘉

靖府志》

举山,在县东六十里,地名竹林,陇坞甚多,高可二百余丈,围绕三十余里。《

泾川志》

方坑感庆山,一名抱弓山,在县东六十里,其山面西北,仰高绝,广袤数百丈。昔张琪扰

攘之时,保甲作寨其上,与贼相持,民获保全,遂以感庆名之。《泾川志》《

嘉定宣城县》惟云,方坑山在县东六十里。

按:《乾隆府志》以方坑感庆为二山,未知何据,今从《泾川志》及县志。

黄麻山,在方坑感庆山西北,危峰屹立,雄峻迥异。山半有穿山洞,西南曰古坛墩,上有泉

不竭。《乾隆府志》《泾县志》略同

黄沙岭,高亘绵长,古称险隘,旧有镇。鹞子山、骆驼山、阴山、郭家山,俱极穷僻,与黄

沙岭相连。《乾隆府志》

白杨岭,在县东六十里,广三十步,高四五丈。《嘉定宣城志》

百湖山,在县东六十五里,与徽之箬岭相接,形如舞袖,溪流绕之,百折而出,故名百湖。

龙祠在其间《乾隆府志》《嘉定志》略同

笔尖山,在县东六十五里,有三峰连属并秀,高一百余丈,乡民种菽粟于上。山之背即旌德

县界,周围四十五里。《泾川志》

笔架山,三峰连属,高二百仞,东南属旌,西属泾界,亦名兰石山。笔尖山下有兰石,晋俞

纵死难处。《乾隆府志》

涌溪山,在县东七十里,黄南,广袤三十余里。其上多杉木,多茶,涌溪水出焉。其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