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府志


一峰为洪村岭,有一峰庵。《乾隆府志》

按:敬亭为县之镇山,今列于宣城县城外诸山之首,其余依四境叙次之。《方舆纪胜》分敬

亭昭亭为二山,误。

玉山,旧名土山,在县东十里,高二丈三尺,袤五里,山无石砾故名。明尚书徐元太改今名

,突起拳曲,古木蔚,虬藤如斗大,中有惠照寺。《大清一

统志》《乾隆府志》略同

碧泉山,在玉山东十里,《大清一统志》。按碧泉山距玉山三十里。

石马山、华盖山、漪塾山,俱在碧泉山东。乾隆府、县志同

牛矢岭,在碧泉山北。同上

麻姑山,在县东三十里,一作三十五里,高袤与敬亭山等,麻姑修道于

此飚举,有仙坛丹灶存焉。《舆地纪胜》、《嘉靖府志》同

灵马山,在麻姑山东。乾隆府、县志同

云头山,在麻姑山南,有双庙冈。同上

掉石岭,在麻姑山北。同上

水东山,一名云雾山,在县东七十里,有市有渡。《乾隆府志》

寨山,稽亭山北。《一统志》按:寨山有二,《一统志》之寨山在稽亭山北,

《乾隆府志》之寨山在稽亭南。

午山,在水东山南,有高家岭、亭子岭。乾隆府、县志同

蔡后山,在水东山南,北有九曲岭。同上

象鼻山、狮山、石壁山,俱在水东山东。《乾隆府志》

双峰山,在水东山南,二峰对峙,俗称山,上有蛟龙潭。同

上。即丫山。距城八十里,陆羽《茶经》:“横纹茶出宣州丫山。”即此。《采访册》南有塘泥岭,南通徽宁,北达苏杭,北有大岭接建平界。同



十字路山,在宣城县东七十里。《乾隆府志》

南山,在十字路山东。乾隆府、县志同

四望山、泉冈山,俱在十字路山东北。同上

峄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宛溪水出焉。《大清一统志》俗传项羽兵败垓

下,自乌江南渡路由此。《嘉定宣城志》

城山,在峄山东。乾隆府、县志同

石马山,在驿山西北。《乾隆府志》作凤回山,未详。按:此亦与碧泉山东之石

马山同名。

凤形山,在石马山东。《乾隆府志》

折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山势纡屈,至此若横截然,下临仙溪。
相传奚氏女浣纱于此不返,家人索之,但见溪流清异常,以为仙去。有折山寺。乾隆府、县志同

大劳、小劳二山,在县东南四十里,大劳有洞,可容数十人。《大清一统志》。按《本草经》

有劳山韭,未知何地,今此山不种而生,且嫩美焉。《乾隆县志》。

安山在劳山东,后潭山在安山东。并同上

玉屏山、墨斗冲、双庙山、小坑山四山,并在城东南七十里。顺治十八年奉旨禁采煤石,历

年碑载俱存。《采访册》

象林山,城东七十里,月山城东七十里,仙殿山城东四十五里。《采访册》

稽亭山,在县东南六十里,高二百一十丈,袤六十里。有仙人岩、三天洞及寿昌禅院,本隋

时扶风禅师道场。《祥符图经》云县东南有稽亭山,古仙人居处也,行客奇其幽旷,至此必

驻步稽迟,故名。《舆地纪胜》《元丰九域志》惟云,宣城县有稽亭山。

按:《太平寰宇记》:三天洞东南去郡城五十里,不言洞所在山名。土人云,稽亭山与三天



中尚隔陈家山。今考陈家山,盖土俗之名,故宋、元、明舆地书及府县志皆不录。或又云仙

人岩、三天洞亦系二山,并属强为分析。今仍据《舆地纪胜》、《九域志》列于稽亭山下而

附记于此,又《乾隆府志》于稽亭山下别有三天洞山,亦强分一山为二山

,今并改正。


落星山在稽亭山东,田中突起一峰,相传星陨于此。乾隆府、县志同

长幡岭,在稽亭山东。同上

袍笏山,在长幡岭东。《乾隆府志》

寨山、洞山,俱在稽亭山南,洞山有洞可容数百人。《一统志》、《乾隆府志》



马凹山,在稽亭山东北。乾隆府、县志同

柏枧山,在县东南七十里,与宁国县接境,山之阳即文脊山也。溪谷邃深,峰岩回曲,飞流

界道,跨岫为梁。《大清一统志》。晋瞿硎先生隐此,古有僧以柏皮引

水入厨,故名柏枧。《乾隆府志》

歙溪山,在柏枧山西,山半一凹名钱家垄乾隆府、县志同万人坑。山脊与

宁邑接壤,梅村山在柏枧山北。同上

查树岭,在歙溪山西北,自宁国过泾间道由此。同上

石龙山,在查树岭北,下有洞,龙出则雨。同上

海螺山,在石龙山东北,山形如螺,南里许为坐吉山。《乾隆府志》

狮子山、竹山、长里冈,在歙溪山东北,山上平冈道路颇长,东有鹤驭山。《乾

隆县志》

栗木冈、独山,在长里冈东十里。乾隆府、县志同

夹冈山,在长里冈东北十五里。同上

峻山,在夹冈山东南。同上

水西山,在夹冈山东志,下有横溪与水东山分峙。《乾隆府志》

桃园山,在夹冈山东五里。《乾隆县志》

响山,在宣城县南二里,下俯宛溪,有响潭。《大清一统志》。上有钓台

,相传严子陵尝钓此。《乾隆府志县》同。响山在县南五里,李白《登响

山》

诗云:“筑土接响山,俯临宛水湄。”权德舆记曰:“得响山焉,两峰对峙,苍翠对起。”

《方舆纪胜》

按:权德舆《响山新营记》云:“揭东西二亭于双峰之上,相距二百步。碧山亘目,清流下

驶,跨以虹梁,抵兹近郊。”及韩文《平阳路公神道碑》云:缚作响山亭,营军于左右。权

丞相善之,其说于响山。

夏家渡山,在响山南。《乾隆府志》

双羊山,在县南五里,以山有双石羊故名。梅圣俞诗:“风雪双羊路,梅花山下村。”《方舆纪胜》、《嘉定宣城志》、《大清一统志》并同,《乾隆府志》作三里。

柏山,在双羊山西。乾隆府、县志同

按:《嘉靖志》以双羊山、柏山为一山,今从《乾隆府志》分列。

赤土冈、溪头山,在县南三十五里,北为凤家冲。《乾隆府志》

许村山,在溪头山南。同上

花庙山,在许村山南。同上

黄泥冈,在溪头山北。县志

官塘山,在黄泥冈北。同上

戚家山,在官塘北山。同上

曷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杨行密攻宣州趋曷山即此。《宣城县志》松岩山又西北曰曷山。《大清一统志》

松岭,在县南四十里。《嘉靖府志》

按:此岭《乾隆府志》及《宣城县志》皆不载,今据《嘉靖志》补入。

岩台山,在县南四十五里,《乾隆府志》作五十里。岩峭壁,上有平台

,下有石洞乳泉。《大清一统志》

石岭头山、花田山、西山,俱在岩台山北。县志

桐子冈,在花田山北十里。同上

曹塘山,在桐子冈北,与桐子冈相望。乾隆府、县志同

七里冈山,在铜子冈北。《县志》

鹊山,在县南六十里。《嘉靖府志》、《乾隆府志》同

横山,在县南六十里,乃陵阳敬亭诸山发脉处。乾隆府、县志、《一统志》



鲁山,在横山东,华阳水径其下,又东为新田山,高坡水鲁墨溪,华山大河径绕其前。《大清一统志》。鲁山距城六十里,自华阳横山分脉,土人立庙祀鲁王,故名

。新田山距城五十里,由横山东突起一山,绝顶有平台,俯瞰华阳、柏枧诸山。

《乾隆府志》



九里山,在横山东。邑有两九里山,一在北路。同上

千堆山,在新田山东。县志

幞头山,在横山南。《乾隆府志》按:幞头山与横山并系郡城来脉,知县邓性

捐俸买为官山,严禁采掘煤石,历有碑记。壁田山、孔川山俱在横山北。

同上

长山、双牌山、石岭头山,俱在横山北。乾隆府、县志同

华阳山,在县南七十里,跨宣、泾、宁、旌四邑之境,周数十里,高数百仞。《



清一统志》南为高峰,为梅陇岭,为盘岭,下有洞可容百余人,洞中有狮象石,颇称

幽胜。稍西为金牌岭,盘岭、金牌二岭之间为泾、旌间道,仅通一线,郡南一厄塞也。乾隆府、县志同

按:盘岭、金牌诸岭皆华阳山支峰,《乾隆府志》别分名目列于华阳山之外,究系繁冗,今

从县志。

高峰山,在宣城县南八十里,华阳之南,高七百八十仞。《一统志》

梅陇山,在县西南六十里,高十余里,同上。即密陇岭。

铜山,在县西二十里,相传产铜,山有巨人迹。《采访册》

龙潭山,与梅陇山相近。同上

象鼻山,与龙潭山接。《乾隆府志》

华盖山、斗门山、石壁山、隆潢山,俱在华阳山西北。县志

苦竹山、凤凰山,俱在华阳山东北。同上

松岩山,在华阳山东北,山多松,故名。乾隆府、县志同

城山、大小墨山、洞山,俱在县南七十里,皆华阳山支麓。洞山有洞,故名。

县志

西长山、寨岭、丁山,在县西十里,高十六丈,冈势广袤,西南与敬亭接,以山作丁形,故

名。《嘉靖府志》

团山,在县西十五里,与敬亭相接。同上

按:团山与丁山相去约二里许,中隔东清流陂之下流。《乾隆府志》云与丁山相接,误。

天门山,在县西三十里,高瞻华阳诸峰,俨如门扃。乾隆府、县志同



按:《嘉靖府志》作在城西四十五里。

大茆山、马迹山、长岭仙人岩,并东南六十里。《采访册》

高岭山,在天门山东北十里。县志

峡山、将军山,在城西三十五里,势皆峭拔雄峙,山绝顶有祠山行祠。《嘉靖府

志》

行廊山,在县西北五十里,高一百五十丈,袤三十余里,南面二峰对峙,环抱若行廊然,故

名。有巨人迹,白云池,梁高僧杯渡道场。《舆地纪胜》。山在县西北四

十里,下临大明湖。《大清一统志》、《乾隆志》

石湖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下为桃花园。《采访册》

牛头山,在行廊山西北。县志

方山,在牛头山西北。县志

查山,在县北五里,昔属查氏,查南唐大姓也,有域墓在焉。相传为查宣公墓,旧有碑,不

存。《嘉靖府志》

按:《乾隆府志》云:敬亭山一名查山。今考敬亭去县十里,查山去县五里,究系二山,今

从《嘉靖志》分列。

盘石山,即盘龙山,敬亭之东,循河而北。《乾隆府志》

甑山,外圆而中凹如甑釜然,故名。在敬亭山东五里,由小北路为佛子岭达水阳镇,由大北

路为梅子冈达黄池镇。同上

峡石山,在县北二十里,郡治之水口也。石壁嵌峻,下临溪流,泓澄可爱,其旁即石头浦,

此敬亭北第一支。《嘉靖府志》

麒麟山,在敬亭山北十里。《乾隆府志》

梅子冈、高亭冈,在麒麟山北十里。乾隆府、县志同

城山,与城东南城山同名,稻堆山俱在高亭冈东北十里。同上

狼山、大山、牛头山,在九里山西南,北为桃花园。

九里山、乐义冈,在麒麟山西。《乾隆府志》

佛子岭,在县北二十里。《嘉靖府志》、《乾隆府志》同

昆山,在县北六十里,高一百丈,势自东北来,绵亘数十里,山有大觉寺。《嘉

靖府志》。县东北有大昆山、小昆山,并在南湖之北,小昆山岩石尤峭。

《乾隆府志》



凤皇山,在小昆山后,邑有两凤皇山,一在西南。同上

滚山,在昆山北。乾隆府、县志同

横山,在县北百里,山赤色,下有桥。《乾隆府志》

豹山,北十里为新丰街,又北三十里为横山。县志

楚王城山,在县北一百十里。《乾隆府志》。黄池镇南一里古斥堠在焉,

详《古迹》。

船山,城北一百里。县志

长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北岭北岁陶官瓶于此,慈溪出焉。《大清一统志》、

乾隆府、县志同

紫峰山,在长山西。《乾隆府志》

云山,在县东北七十里,有云山寺。《嘉靖府志》。山下有金牛洞,幻

石象形,巧成天造,扣之声侔鼓钟。魏良臣有洞记,相近有藏书洞。乾隆府、

县志同

大延岭,在云山西。同上

北岭,在大延岭西。《乾隆府志》、县志作白鱼岭。

塞口,在北岭西。《乾隆府、县志》同

董谷山,在云山北。《乾隆府志》

金山,在董谷山北。同上

按:此二山,县志失载。

九龙山,在金山东。《乾隆府志》

蒋山,在县东北八十里,下瞰固城湖,与高淳县接境。《大清一统志》、《乾隆

县志》同


南陵县

籍山,在县治东北,《方舆纪胜》作县西。陂陀联络为邑之镇。《大清一统志》。山为城内主山,由工山百折至此,年久颓削。明知县沈尧中审其

形势,叠石为台,建楼其上,尧中有记。

《乾隆府志》

按:《方舆纪胜》所载:蓝山、桐领、湖山、白额山、石女山、龙珠山皆分列南陵县下,实

皆泾山,误入此县,今概不引。

箬帽山,在县东南十里,上有青墩头,可以眺远。其支有鹅公凸,下临石潭,曰海子沟,有

龙藏焉,时或腾跃。《一统志》、乾隆府、县志略同

石岭,在县东南十里,路通泾县。乾隆府、县志同

干堆山,在县东南十五里,以上墩泡垒垒,故名。《乾隆府志》

神龙山,在县东南二十三里,从分界山来,逶迤坡陀,最后卓起一峰如龙昂首,上有睢阳庙

。乾隆府、县志同

分界山,在县东南二十三里,与泾县分界。《乾隆府志》

按:此即泾县李冲分界山,在南陵县梅根乡,两县于此分界。

五里冈,在县南五里。乾隆府、县志同

云家山,一名仙女,山在县南十二里。同上

崇岭山、鹅岭,俱在县南十二里。一作二十里。旧传有金鹅自泾县之蛮

唐山飞来栖此,下有巡检司故址。《康熙府志》乾隆府、县志并同

敬亭山,在县南三十里,山甚低小,偶与本府山同名。《嘉定宣城志》《乾隆府志》略同

吕山,在县南六十里,山有石室,山南石罅有泉涌出,即漳淮之源也,南流五十里至县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