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一统志

  秘书监志于其命名之意曾叙及之
  至元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准湖广行省咨虞应龙为理会地理将古今书史传记所载天下地理建置郡县沿革事迹源泉山川人物及圣贤赋咏等分类编述自成一书取汉书王吉所云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名其书曰统同志上以发扬圣朝混一海宇之盛其书行见纂修成稿拟就沿途并力钞写进呈
  细绎此文可知大一统志系就虞应龙所纂统同志稿本改纂而成其后命名大一统志者即取春秋大一统之义焉耳
  是书初名至元大一统志秘书监志于至元三十一年八月始见其名盖是时世祖已崩而成宗即位矣迨大德七年重修成书则祇称大一统志而去至元二字至于大一统志之上又冠以大元二字似为至正付刊时所加今考宋元书影所载刊本卷七百九十二第一叶题曰大元大一统志可以证明
  秘书监志于修志体例叙述颇详文云
  元贞二年十一月初二日著作郎呈黏连到大一统志凡例
  一某路
  所辖几州 开
  本路亲管几县 开
  一建置沿革
  禹贡州域
  天象分野
  历代废置
  周 秦 汉 后汉 晋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
  宋 金 大元
  一各州县建置沿革 【依上开】
  一本路亲管坊郭乡镇 【依上开】
  一本路至上都大都并里至
  一各县至上都大都并里至
  一名山大川
  一土产
  一风俗形胜
  一古迹
  一寺观祠庙
  一宦迹
  一人物
  又云
  大德五年八月四至八到坊郭体式
  某路某县 州同
  里至
  某方至上都几里
  某方至大都
  某方至本路
  某方至本州岛 【并依上开里数如直隶本路者去此一行】
  东至某处几里 【至是至各处界】
  西至
  南至
  北至
  东到 【到是到各处域】
  西到
  南到
  北到
  东南到
  西南到
  东北到
  西北到 【并依上开里数】
  坊郭乡镇
  领几乡 开
  今就残本考之所分之类凡十
  一建置沿革 二坊郭乡镇 三里至 四山川 五土产 六风俗形势 七古迹 八宦迹 九人物 十仙释
  此与秘书监志微有异同者其一志列某路残本中用其例而不标其目其二建置沿革及里至皆分列二目而残本则具于一目之下其三寺观祠庙一目残本中则并入古迹此似异而同也志祇举人物一例而残本中别有仙释 【又有贞女一目】
  意者列女流寓皆各为一目惟残本中不见此目故无可考实即人物一目之支与流裔也
  四至八到之例非始于是书也元和郡县志每州有八到之目而太平寰宇记更益称为四至八到 【元丰九域志亦详里至惟文甚路】 阎若璩氏潜邱剳记 【卷三】 释四至八到之义云局中 【时修大清一统志】 诸公曾问以何谓四至何谓八到多笑而不答反以诘余余曰东至某地若干里南至某地若干里西至某地若干里北至某地若干里谓之四至东南到某地若干里西南到某地若干里西北到某地若干里东北到某地若干里此谓之八到惟杜氏通典系刻本宛然可考若元和郡国志太平寰宇记缮写本多讹或原有不备者矣
  余考通典于诸郡下四正曰至四隅曰到而未尝标四至八到之目元和郡县志及寰宇记则仅言八方之所至而无至到之分大一统志以至与到分言略同通典而至有四东西南北是也到有八四正之外加以四隅所谓八方是也然至到之中皆有四方故更释其例曰至是至各处界到是到各处城如是则到之四方与至之四方异矣且于四至之外因何又有八到至此其义始明阎氏所释未能及此尚嫌疏漏惟元和郡县志及寰宇记皆详州境广袤之里数而大一统志则否然此可由四至八到中考得之不待详举故也
  其后明修一统志虽详略不侔然其义例亦大略出于元志清修一统志亦然说详后文可以取证

  ●四 资料

  大一统志所用之资料大抵不出下列诸书
  一元和郡县志
  二太平寰宇记
  三元丰九域志
  四舆地纪胜
  五宋元所修地方志乘
  六图册
  今就所存残本考之引用元和郡县志寰宇记九域志者触目皆是其无明文而出于三书者亦不一而足初以为必引原书及细考之多自舆地纪胜转引而来兹举一例以明其然
  舆地纪胜卷八十六 房州沿革
  房陵郡保康军节度 【九域志】 禹贡梁州之域 【元和郡县志】 楚地翼轸之分野 【前汉地理志】 鹑尾之次于辰在巳 【后汉地理志】 舜封丹朱于房 【新唐书宰相系表房氏下云舜封尧之子丹朱于房】 古麇庸二国之地 【寰宇记】 庸以兵助武王 【尚书牧誓注云庸在江汉之南】 春秋为房子国 【元和郡县志云左传文公十一年楚子伐麇成大心败麇师于防渚阚骃以为防陵即春秋时防渚防渚之得名盖自此始也】 战国时属楚 【元和郡县志】 秦属汉中郡 【寰宇记云秦惠文王十二年攻楚取汉中地置汉中郡】 始皇徙赵王迁于房陵 【按元和郡县志汉立房陵县属汉中郡然自秦时已徙赵王迁于房陵矣不应至汉始立房陵县也】 吕不韦之家亦徙焉 【史记吕不韦传云不韦之舍人坐徙蜀房陵志云即此地也】 二汉因之房陵及上庸县并属汉中郡 【东西汉志汉中郡下并有房陵上庸二县又东汉志房陵县下引巴汉志云建安十三年别属新城郡】 东汉末献帝改防为房立房陵郡 【元和郡县志云东汉改防为房水经注云房陵郡汉末所置又云汉末分置上庸郡城三面际水晋志注云魏置新城郡及上庸郡不同】 又置上庸郡 【水经注云汉末置上庸郡】 蜀刘备遣孟达攻房陵上庸二郡 【事见通鉴建安二十四年】 魏文帝以蜀将孟达来降乃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以孟达为太守 【通鉴在魏文帝黄初元年】 理上庸 【此据华阳国志又水经注云魏文帝合房陵上庸西城立新城郡以孟达为新城太守治房陵故县】 后达叛魏降蜀司马宣王讨平之移理房陵 【寰宇记】 分新城郡地置上庸郡 【三国志在太和二年】 历晋宋齐为新城上庸二郡 【此据寰宇记及晋齐志并有房陵及上庸新城郡领县六理房陵县而上庸郡领县七理上庸县】 梁置岐州与郡同理房陵 【寰宇记云梁天监末置岐州隋志亦云梁末置岐州】 侯景之乱地入西魏 【元和郡县志】 改新城郡为光迁国 【寰宇记在魏废帝二年】 后周武帝废光迁国改置迁州 【此据元和郡县志及通典而无年月寰宇记云在武帝元年】 隋炀帝废州为房陵郡 【领县四曰光迁竹山房陵上庸通典在炀帝时】 唐改迁州 【唐会要云武德元年改为仙州又于竹山置房州贞观八年废房州入仙州后却置房州】 又于竹山县置房州 【旧唐志在武德元年领竹山上庸二县又置武陵凡领三县】 隶山南道 【贞观初年】 寻废迁州自竹山移房州治于废迁州城 【旧唐志在贞观十年改光迁为房陵县寰宇记云其年省武陵县】 隶山南东道 【唐会要在贞元五年】 武后时中宗居房州 【舆地广记又唐鉴书云帝在房陵】 改房陵郡 【旧唐志在天宝元年】 复为房州 【旧唐志在干元元年】 五季梁太祖时房州刺史杨虔叛附于蜀 【通鉴在开平元年】 皇朝隶京西路太宗时升为保康军以刘继元为节度使 【长编云雍熙三年十二月癸丑置保康军于房州以右卫上将军刘继元为节度使】 中兴以来置金房开达四州安抚使以房隶于金州 【建炎初年】 后专隶京西 【隆兴元年】 今领县二治房陵
  大一统志残本二 房州建置沿革
  禹贡梁州之域楚地翼轸之分野鹑尾之次于辰在巳舜封尧之子丹朱于房古麋庸二国之地庸以兵助周武王春秋左传云文公十一年楚子伐麋成大心败麋师于防渚阚骃以为防陵即春秋时防渚防渚之得名自此始战国属楚秦惠文王十三年攻楚取汉中地置汉中郡始皇徙赵王迁于房陵吕不韦之家亦徙焉 【徙赵王迁吕不韦并据王象之纪胜云】 二汉因之房陵及上庸县并属汉中郡东汉末献帝改防为房立房陵郡又置上庸郡建安二十四年蜀刘备遣孟达攻房陵上庸二郡魏文帝黄初元年以蜀将孟达来降乃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以达为太守理上庸后达叛魏降蜀司马宣王讨平之移理房陵太和二年析新城郡地置上庸郡历晋宋齐为新城上庸二郡 【新城郡领县六理房陵上庸郡领县七理上庸县】 梁天监末置岐州与郡同理房陵侯景之乱地入西魏改新城郡为光迁国 【魏废帝二年】 后周武帝废光迁国改置迁州 【此据元和郡县志及通典】 隋炀帝废州为房陵郡领县四曰光迁竹山房陵上庸唐武德元年改迁州又于竹山县置房州领竹山上庸武陵三县贞观元年隶山南道寻废迁州迁房州于废迁州城 【旧唐志贞观十年改光迁为房陵县】 十年省武陵县隶山南东道 【唐会要在贞元五年】 武后时中宗居房州天宝元年改房陵郡干元元年复为房州梁开平元年房州刺史杨虔叛附于蜀宋隶京西路太祖以周郑王出居房州谓辛文悦长者命知房州事时则开宝二年也太宗雍熙三年十二月癸丑置保康军于房州以刘继元为节度使高宗建炎初置金房开逵四州安抚使以房隶于金州二年金人入寇公私室庐俱为煨烬遂移治竹山绍兴三年复迁于房陵之张罗平六月乃移理南山之南隆兴元年专隶京西路绍定四年遭兵乱焚毁明年复立州治迁于城南五里德佑元年夏知州事黄思贤闻江陵府归附于是至江陵中书行省自纳土国朝遣千户镇守仍命思贤领州事还州于旧理至元十九年九月隶襄阳路遥领县二
  细按两书不过后者将前者之文略为窜易或以分注叙入正文复补叙元初之建置以竟其绪而已其它诸州大抵类是
  然亦有因转钞而误者如均州古迹旧丰利县寰宇记谓干德六年并入郧乡县而九域志亦云干德六年废丰利县入郧乡而今残本则引九域志云干德二年废入郧乡初以为大一统志误六为二及检舆地纪胜 【卷八十五】 乃知由转钞原文不易一字而误是则修书者未检原书之过也
  大一统志所称图经古记晏殊类要皆未曾亲见原书悉由舆地纪胜转钞 【纪胜所称图经亦钞自寰宇记未见原书】 而没其所自出亦有引九域志而实出寰宇记者亦有仍纪胜之误而不能校正者
  考四库全书著录元代诸志计凡六种一为至元嘉禾志三十二卷二为昌国州图志七卷三为延佑四明志二十卷四为齐乘六卷五为至大金陵新志十五卷六为无锡县志四卷内惟嘉禾昌国二志成于大德七年以前今据见存残本卷十三十四嘉兴路海盐崇德二州考之其所取材多出于嘉禾志 【宋嘉禾郡元改嘉兴路】
  至元嘉禾志卷四
  海盐县 山阜
  秦住山在县南一十八里高一百六十丈周回二十里
  考证舆地志秦始皇游登此山因以名之后魏郦道元注水经云县南有秦望山秦始皇所登以望东海故得名焉晋乐资九州岛志云县有秦径山秦始皇径此美人死葬于山下有美人庙考旧图经则为秦住今会稽乃始皇刻石纪功之所
  长墙山在县南三十五里高八十丈周回一十九里
  考证按旧图经云秦始皇东游登山望海以其孤耸遥望势如堵墙因名
  大一统志残本十三
  海盐州 【宋为县元贞元年升州】  山川
  秦望山
  上阙后魏郦道元注水经云海盐南有秦望山秦始皇所登以望东海故名焉又九州岛志云海盐有秦径山秦始皇径此美人死葬于山下有美人庙考旧图经则为秦住而秦望山在会稽乃始皇刻石纪功之所今从本路图册所书曰秦住
  长墙山
  在海盐南三十五里高八十丈周回一十九里按旧图经云秦始皇东游登山望海以其山势孤耸遥望若堵墙故名
  至元嘉禾志卷四
  崇德县 四至八到
  北到湖州路乌程县移风乡界三十里
  东到嘉兴县灵宿乡界六十里
  西到湖州路德清县金鹅乡界一十五里
  南到杭州路盐官县昌亭乡界五里
  北到湖州路乌程县三十里
  东北到本路嘉兴县灵宿乡界六十里
  西南到湖州路德清县金鹅乡界二十里
  东南到湖州路盐官县元吉乡界一十里
  西北到湖州路归安县太原乡界三十里
  大一统志残本卷十四
  崇德州 【宋为县元贞元年升州】  四至八到
  四至阙
  东到嘉兴县界六十里
  西到湖州路德清县一十五里
  南到杭州路盐官州五里
  北到湖州路乌程县三十里
  东北到本路嘉兴县六十里
  西南到湖州路德清县二十里
  东南到杭州路盐官州一里
  西北到湖州路归安县三十里
  以上皆为大一统志采取嘉禾志之证而字句间不过小有改易其它可以类推
  宋末及元初所修方志度必甚多当为大一统志之所取材兹以无征不为繁说
  秘书监志谓至元乙酉乃命大集万方图志以表疆理无外之大又谓大德二年二月奉秘府指挥编类云南甘肃地理图册 【又称云南等处图志】 大德三年七月又奉秘府指挥编类辽阳等处图志按此即修志时征取图记之证也见存残本鄜州建置沿革下有图册云四字丽江路建置沿革下有考今沿革图志海盐州秦住山下有今从本路图册等语而满洲源流考所引或云按图册 【斜江及上京】 或云按本路图册 【东丹王故宫及浑河 以上皆辽阳行省】 前者为征集之各行省图志而后者则续到之辽阳行省图志也
  又残本葭州葭芦川下引通鉴长编云太原总四路而岚石麟府为边州麟府又孤居城外夏人为寇辄傅城下自离石绝河而西与秦地延州相望而夏人据有横山距河为塞不得与秦合宋元丰中尝取得葭芦川筑为寨元佑初弃之绍圣四年二月知太原府事孙览议复取葭芦川而其地峻绝涧谷重阻兵不得前夏人闻之以数万兵屯境上览下令须是满五万乃行夏人益遣丁壮就屯而览兵终不出贼屯既久涉冬月饥饿皲瘃览益修战备犹不出兵或告贼骑数万攻岚石之屯垂败乞济师军吏夜请计事览卧不起比明乃复白官军已据便地虏未尝来也览曰吾固知之幕府问何以知之览曰离石塞外无贼帐就欲为寇非一月不集岂能遽至而不闻乎始诸将以吾未出兵恐不见虏军赏轻矣幕府退下令具糗粮严兵械曰夏人至矣居数日夏兵十余万入寇至神堂览厚集其阵以待之兵方接斩数百级获其酋长数人贼帅度不能支遂遁去览曰可矣乃遣王愍折克行将兵出麟府张世永王舜臣出岚石遂城故葭芦未就贼数万卒至览被兵不动而使张世永将轻骑由麟州道出其后击之贼前不能进而后为世永击逐大败卒城葭芦川而还三月庚午览加枢密直学士赏其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