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大元一统志
大元一统志
按今本续资治通鉴阙哲宗绍圣四年四月以前之事杨仲良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虽有纪载惟于原书删节过多且无此文仅黄氏续通鉴长编拾补据长编卷四百八十九注补辑如下
庚午 【绍圣四年三月】 河东安抚使孙览除枢密直学士
此文正与大一统志所引相应黄氏所补多据杨氏纪事本末今得此文又可补黄氏之阙矣
然于此文末又注宋史二字何也
据阳湖赵翼所考元顺帝命脱脱等修宋史实有旧本世祖时已编纂成书 【元史脱脱传宋亡命史臣通修三史延佑天历间又屡诏修之 以上见廿二史剳记二十三】 据此则大德七年修大一统志时宋史已有稿本故得据以采入今存残本屡引宋史而证之今本宋史或无其文或有而甚略且其文多同东都事略 【如司马朴朱昭诸传然亦有为东都事略所无者】 是东都事略亦为宋史原稿之一通鉴长编之文亦当为宋史原稿所采故并以宋史称之
大抵大一统志于江淮以南诸省泰半取材于舆地纪胜北方诸省始用元和郡县志寰宇记原书 【纪胜不载北方诸省】 此所不详则益以他书宋末元初之纪载则悉出于各省图志是其所用资料多可考而知之矣
●五 残本
大一统志明代即罕传本惟清初尚有残本流传试就可考者一检讨之
昆山徐氏传是楼书目云
元大一统志 【大小】 二十六卷
王士祯氏居易录亦叙及此
黄俞邰 【虞稷】 言徐司寇健庵奉旨归吴修一统志借内府书有元岳璘所修一统志残本尚二十余大册计全书不下千卷 【按岳璘即为岳铉之误然四库总目提要亦作岳璘不知何故】
阎若璩氏潜邱剳记亦云
日纂志于洞庭徐司寇出典籍库中大元大一统志十数本皆蜀中地计尚有九百八十余本曾见叶文庄家书目此志与经世大典并列安知世不更有足本乎
钱大昕氏跋大一统志残本亦云
传闻康熙间刑部尚书昆山徐公干学奉敕修大清一统志开局于吴之洞庭山借内府书有元大一统志残本二十余册徐公志稿今在史局所借之书度已归中秘而未闻有见之者
按阎氏当日与徐氏同修大清一统志所见较他人为亲切所谓大一统志十数本即著录于传是楼书目之二十六卷也王钱二氏得之传闻故以十数本为二十余册实即二十余卷之误其传是楼所藏者不为内府原本即为录副
四库总目提要谓浙江汪氏 【汪氏名启淑献书至伙】 所献书内有原刊本大一统志二卷此亦残本之可考见者惟未言及内府所藏之二十余册盖修四库书时亦不复见是本矣
钱氏述所见南濠朱氏残本云
南濠朱氏元大一统志残本仅四百四十三翻每册钤以官印验其文则处州路儒学教授官书也所存者惟中书省之孟州河南行省之郑州襄阳路均州房州南阳嵩州裕州江陵路峡州路陕西行省之延安路洋州金州鄜州葭州成州兰州会州西和州江浙行省之平江路江西行省之瑞州路抚州路又皆散佚不完以全书计之特千百之什一尔
吴骞氏所见残本
仅四百三翻其疆域则止四川行省成都路之彭州 【崇宁蒙阳】 威州 【通化】 茂州简州 【新津】 嘉定府路之眉州沔州蓬州重庆府路夔路 【永康】 达州 【彭水】 绍庆路等且皆阙佚不全
瞿氏铁琴铜剑楼所藏残本八卷 【原作七卷误】 则为
蜀省均州一卷房州一卷通安州一卷鄜州二卷葭州三卷
北平图书馆所藏本为刊本写本两种而刊本又有大小两种 【据日本青山定雄氏所述】 兹以余所借钞者纪其卷数种类如下
均州一卷 【河南江北行省襄阳路全 原无卷数 见存残本一】
房州一卷 【同上 全 原无卷数 残本二】
鄜州二卷 【陕西行省延安路 全 原卷五百四十四及五百四十五 残本三及四】
葭州三卷 【同上 全 原卷五百四十八至五百五十 残本五至七】
右为写本
合州二卷 【四川行省重庆路 俱不全 原卷七百三十及七百三十一 残本九及十】
右为刊本中之大本
巨津州一卷 【同上丽江路 全 原无卷数 残本十一】
通安州一卷 【同上 全 原无卷数 残本十二】
右为写本
海盐州一卷 【江浙行省嘉兴路 不全 原卷七百九十 残本十三】
崇德州一卷 【同上 不全 原卷七百九十一 残本十四】
常州路晋陵武进二县一卷 【江浙行省 不全 原卷七百九十二 残本十五】
以上为刊本中之小本
大连图书馆曾藏残本一叶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盖亦为刊本中之大本青山定雄氏调查古地志地图一文曾著录及之余亦得见其摄片 【为该馆岛田好氏所赠】 其内容则为
灌州 【四川行省成都路 原卷六百三十四第八叶 见残本八】
然日本杉村勇造氏亦在北平购得残本一叶为卷六百三十四之第七叶其末句且以蜀当归为六字正与大连图书馆残叶寄其后玄宗幸蜀等字相衔余乃商允借钞编为一卷何其巧合乃尔
然其巧合之处尚有不止此者上海印行之宋元书影史部卷中有大元大一统志零叶为卷七百九十二之第一叶记常州路建置沿革末行止于晋平吴分天下句正与北平图书馆所藏小本卷七百九十二第二叶首行十九州岛此属扬州等语相衔接 【日本青山定雄氏首考及此】 用此零叶以补小本常州路之阙又编为一卷可谓无独有偶
今姑就北平馆所藏刊本写本及所考见之三零叶为之整比校理共得十五卷又知瞿氏铁琴铜剑楼所存残本八卷即在此十五卷之内
瞿氏均州一卷即本书残本卷一 房州一卷即残本卷二 通安州一卷即残本卷十二 鄜州二卷即残本卷三卷四 葭州三卷即残本卷五卷六卷七
今北平馆所藏写本之中缝印有海虞瞿氏铁琴铜剑楼影钞本等字始知其出于瞿氏惟尚多巨津州一卷此或亦钞自瞿氏而铁琴铜剑楼书目偶遗而未载耳
钱氏所见南濠朱氏残本亦有均州房州鄜州葭州而其它诸路诸州则为
孟州 【中书省怀孟路】
郑州 【河南江北行省汴梁路】
嵩州 【同上南阳府】
裕州 【同上南阳府】
江陵路 【河南江北行省】
峡州路 【同上】
延安路 【陕西行省】
洋州 【同上兴元路】
金州 【同上兴元路】
成州 【同上直隶省】
兰州 【同上】
会州 【同上】
西和州 【同上】
平江路 【江浙行省】
瑞州路 【江西行省】
抚州路 【同上】
吴氏所见残本皆属四川一省似为徐干学氏所借之内府书阎若璩氏固明言其皆为蜀中地矣至其诸路诸州则为
彭州 【崇宁 蒙阳 四川行省成都路】
威州 【通化 同上成都路】
茂州 【同上成都路】
简州 【新津县 同上成都路】
眉州 【同上嘉定府路】
沔州 【同上广元路】
蓬州 【同上顺庆路】
重庆路 【同上】
夔路 【永康县 同上】
达州 【彭水县 同上夔路】
绍庆路 【同上】
凡此皆为见存残本所无者也
满洲历史地理引用书目解说谓日本男爵岩崎氏静嘉堂文库藏有大一统志刊本或为陆氏皕宋楼故物又文学士藤田丰八亦有钞本二册又疑为乾隆间浙江汪氏所进之同一底本惟余于往岁东渡亲诣静嘉堂文库访求而司其事者则谓绝无是书满洲历史地理盖为误记云
德国福克司氏谓其国某大学曾藏大一统志三册盖为刊本余已属其借钞惟须假以时日
又十年前余在长春见一北京书贾谓有元大一统志一帙索价千元余以价昂难之旋谓为人购去后晤张海若 【国溶】 亦谓藏有是书然余就考访所得今世似绝无全帙或所传者不为元代之混一方舆胜览即建文时所修之寰宇通志耳
●六 佚文
按大一统志佚文之可考者则有下列诸书
一 大明一统志
二 辽东志
三 满洲源流考
四 热河志
五 盛京通志
六 辽史考证
七 愚谷文存
八 蒙古游牧记
九 四川通志
十 湖北通志
十一 延安府志
大明一统志所引大一统志之文皆标称元志而且属于形胜风俗二目盖明志体例除此二目皆不注明来历故也 【惟卷三十六延安府宫室有一条注明元志】 何以知明志所引元志必为大一统志耶兹举数证以明之
明志卷八十七丽江军民府下
形胜 元志东有丽水西有澜沧南接大理北距吐蕃
风俗 元志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在铁桥惟以朝霞缠头余同汉服 么些蛮与施蛮皆乌蛮种俗不颒泽好饮酒歌舞
以上三事皆见残本十一丽江军民宣抚司巨津州风俗形胜之下此一证也
明志卷二十五辽东都指挥司下
形胜 元志负山阻河控制东土 秦筑障塞以限要荒 临闾之西海阳之北地实要冲 【辽东志卷一形胜亦同】 而满洲源流考亦引此文互有详略且直称之曰元一统志其文曰咸平府秦筑障塞以限要荒汉唐尝置都督府负山阻河控制东土
此二证也
明志卷七十三四川行都指挥使司
僰人重儒敬佛相见之礼长跪不拜所为多有西蜀之风 金珠富产谷粟丰盈民足衣食牛羊盐马毡布通商殖货 越巂郡东门十部蛮郡居竹篱板舍不事修饰
而四川通志卷六十一宁远府下亦引此文而稍简略
重儒敬佛相见之礼长跪不拜 金珠富产谷粟丰盈民足衣食牛羊盐马毡布通商殖货 竹篱板舍不事修饰
此三证也
惟明志二十五形胜下又引开元志云
南镇长白之山北浸鲸川之海三京故国五国故城亦东北一都会也 【辽东志卷一形胜亦引此文作开元志】
余初以为此必元代开元路志之佚文及检满洲源流考卷十一十三两引此文皆称元一统志而上冠以开元路三字乃知明志所引仍为大一统志佚文其称开元志可作两种释义其一为大一统志开元路之略称其二则开元志为开元路之误记也
明志中于引元志之外尚有类似开元志之称
卷二引元清州志 元献州志
卷七引元宿州志
卷八引元常熟州志
卷十四引元庐州志 元六安志 元长兴州志
卷二十四引元濮州志
卷二十五引元广宁志
卷三十五引元开成志
卷三十七引元甘州志 元肃州志 元山丹州志
卷四十九引元富州志
元代志书著录于四库者尚有数种则是时各州必有专志至明犹存故为明志所引用然依前述开元志之例似所谓元某州志即同大一统志某州之义今用此例凡上所引诸志皆视为大一统志佚文而悉入辑本之内盖与其割弃太甚不如过而存之也
四库著录之四明诸志 【已见上文】 皆撰于大德以后而不见有引用大一统志之文余初甚疑之及读后至元五年苏天爵齐乘序乃始恍然苏氏之言曰
我国家大德初始从集贤待制赵忭之请作大一统志盖欲尽述天下都邑之盛书成藏之秘府世莫得而见焉
盖是书讫于至正六年付刊以前外间莫由窥见是以无从引用其遗文佚句不可多得亦由于此
清代诸书以满洲源流考热河志二书所引为最繁富不下三百五十余事 【见辑本卷二】 初疑此或修书诸公得见大一统志残本使然及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始知其所引多出于永乐大典
元岳璘等所修大元一统志最称繁博国史经籍志载其目共为一千卷今已散佚无传虽永乐大典各韵中颇见其文而割裂丛碎又多漏脱不复能排比成帙惟浙江汪氏所献书内尚存原刊本二卷颇可以考见其体制知明代修是书时其义例一仍元志之旧故书名亦沿用之 【四库全书总目六十八又文溯阁本提要亦同】
●七 与元史地理志之异同
元史地理志广宁府肇州下云
大一统志与经世大典皆不载此州不知其所属所领之详
胶东柯氏新元史地理志序据此乃云
旧史地理志之所取裁大抵出于大一统志及经世大典
苏天爵国朝文类 【今易称元文类】 所收经世大典序录内有都邑一目并为之说云
世祖皇帝削平江南遂分天下为十一省以山东西河北之地为腹里隶都省余则行中书省治之至元间尝命秘书少监虞应龙等修大一统志书在官府可考焉
考经世大典成书于文宗至顺二年其时之行省路府州县较至元大德之世不无迁变则所述之都邑自与大一统志时有异同惟经世大典之全书已佚今就永乐大典残本中辑得多卷而无都邑一目可考今可置而勿论其可考见厓略者惟元史地理志耳
元史撰于元亡之后其所述地理经制当以顺帝至正为据其视大德七年成书之大一统志必多有异同可断言也试征其例
一属于行省者
元史地理志岭北等处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七年立和林等处都元帅府大德十一年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皇庆元年改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据此则大德七年成书之日不惟无岭北行省之名并和林行省之名亦无之矣
二属于路府州者
兴和路 【中书省】 中统三年升抚州为隆兴路皇庆元年改
怀庆路 【同上】 宪宗七年以怀孟二州为怀孟路延佑六年改
冀宁路 【同上】 太祖十一年立太原路大德九年改
晋宁路 【同上】 元初为平阳路大德九年改
中兴路 【河南江北行省】 至元十三年改荆南府为江陵路天历二年又改中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