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大元一统志
大元一统志
罗山峙其南赣江环其北 【同上】
○吉安路
○瑞州路
○袁州路
○临江路
○抚州路
○江州路
○南康路
○赣州路
○建昌路
○南安路
○南丰州
○广州路
风俗形势
丧葬必盛肴馔以待送客 【明一统志七十九】
清远县
清远地无旷原沃壤刀耕火种最为辛勤无长溪洪河肩担背负最为劳苦 【同上】
○韶州路
○惠州路
○南雄路
○潮州路
○德庆路
○肇庆路
○英德路 【按元史地理志作英德州为武宗至大元年所降初为路】
○梅州
○南恩州
○封州
○新州
○桂阳州
○连州
○循州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 【路三十州十三府三安抚司十四军三管番民总管一】
武昌路
岳州路
常德路
澧州路
辰州路
沅州路
兴国路
汉阳府
归州
靖州路
潭州路
衡州路
道州路
永州路
郴州路
全州路
宝庆路
武冈路
桂阳路
茶陵路
耒阳州
常宁州
静江路
邕州路
梧州路
浔州路
柳州路
平乐府
郁林州
容州
象州
宾州
横州
融州
藤州
贺州
贵州
思明路
太平路
田州路
来安路
镇安路
雷州路
化州路
高州路
钦州路
廉州路
定远府
○武昌路
○岳州路
○常德路
风俗形势
居民务本勤于耕织盖自崇观以来制锦绣为业其色鲜明不在成都锦官下 【明一统志六十四】
荆渚唇齿 【同上】
○澧州路
○辰州路
○沅州路
○兴国路
○汉阳府
○归州
○靖州路
○潭州路 【按元史地理志作天临路为天历二年所改初为潭州路】
风俗形势
渐被胡文定春秋之学而士习好文向慕谭世绩忠节之风而乡俗尚义 【明一统志六十三】
土风纯古有浮丘翁潘逸高蹈之奇踪故其士往往恬于世利而好修有孔明关羽周瑜鲁肃之遗迹故其俗多慷慨尚节而耻为不义学者勤于礼耕者勤于力故虽无甚富亦无甚贫 【同上】
民以网罟为业渔利饶衍而无积聚 【同上】
○衡州路
○道州路
○永州路
○郴州路
○全州路
○宝庆路
○武冈路
○桂阳路
○茶陵路
○耒阳州
○常宁州
○静江路
○邕州路 【按元史地理志作南宁路为泰定元年所改初为邕州路】
风俗形势
宋狄青平侬贼后留兵千五百人镇守皆襄子弟至今邕人皆其种类故语言类襄汉 【明一统志八十五】
○梧州路
○浔州路
○柳州路
风俗形势
西接建武北距庆远钦象横贵皆拟其境在越骆为都会 【明一统志八十三】
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
○平乐府
○郁林州
○容州
○象州
○宾州
○横州
○融州
○藤州
○贺州
○贵州
○思明路
○太平路
风俗形势
五寨溪洞顽习与省民异椎髻蛮音衣冠不正饮食亦殊多务山围以强凌弱虽父子兄弟之间言稍不顺亦相仇杀 【同上八十五】
○田州路
○来安路
○镇安路
○雷州路
○化州路
○高州路
○钦州路
○廉州路
风俗形势
凿山为城门威服蛮夷 【同上八十二】
南宁军 【按元史地理志于此上有干宁军民安抚司为天历二年所置在大德七年以后故删】
万安军
吉阳军
罗番遏蛮军安抚司
程番武胜军安抚司
金石番太平军安抚司
卧龙番南宁州安抚司
小龙番静蛮军安抚司
大龙番应天府安抚司
木瓜犵狫蛮夷军民长官
韦番蛮夷长官
洪番永盛军安抚司
方番河中府安抚司
卢番静海军安抚司
卢番蛮夷军民长官
○定远府
管番民总管
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
思州军民安抚司
风俗形势
汉民尚朴婚娶礼仪服食体制与中州多同 【明一统志八十八】
蛮有??羊犷犵狫木猺猫??质数种疾病则信巫屏医专事祭鬼客至则击鼓以迎山箐险恶则芟林布种俗谓之刀耕火种 【同上】
沿边溪洞宣慰使司
播州军民安抚司
新添葛蛮安抚司
◆征东等处行中书省 【府二司一劝课使五】
○高丽国
沈阳等路高丽军民总管府 【按沈阳路本隶辽阳省而是路之高丽军民总管府则隶征东省】
征东招讨司
各道劝课使
庆尚州道
东界交州道
全罗州道
忠清州道
西海道
耽罗军民总管府
按元史地理志大德三年立征东行省未几罢至治元年复立今高丽国王为左丞相又同书高丽传至元二十年立征东行中书省以高丽国王与阿塔海共事大德三年五月复立征东行省命阔里吉思为行省平章政事五年二月罢行省曾廉元书高丽传至大元年请罢行省许之综上所纪是征东行省实始置于至元二十年至大德三年则为复置非始置也且考高丽诸王自置省后例兼行省左丞相大德五年所罢者乃召还阔里吉思等非并罢其行省之名也至大元年所罢者亦同此例考之高丽史可知其然据此则大德七年大一统志成书之日必有征东行省明矣
大元大一统志辑本卷四
◇大元大一统志考证◇
辽阳金毓黻 撰
导言
编纂及刊行
名称及体例
资料
残本
佚文
与元史地理志之异同
与明一统志之异同
余论
●一 导言
清修一统志而因于明明修一统志而因于元大元大一统志为元代所剏修亦即明一统志所据之蓝本也考大一统志凡一千三百卷卷帙至为繁富明一统志仅九十卷不及其十之一清一统志初修为四百二十四卷 【并子卷计之则为五百卷】 续修本为五百六十卷视明志为繁富矣然仍不及元志之半设使其全帙尚在学者必奉为鸿宝而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不得专美于前明清二代之一统志亦未能独步于后也惜是书为明代所摈弃全帙已付劫灰今可得考见者仅十数卷之残本及羣书所引之佚文耳是诚方舆学所遭之重劫而学人不胜其慨叹者矣今北平图书馆犹存是书残本百余叶而大连图书馆及各收藏家亦有藏其零叶者爰以暇日展转借钞整比成书得十五卷是为残本又自羣书摭拾其遗文佚句纂为一编凡得四卷是为辑本今依其成例略举条目辨正讹误觕具角?思理并就钩稽所得撰为考证如左
●二 编纂及刊行
元史本纪于修大一统志事凡两见
世祖至元二十三年二月丙寅以编地里书召曲阜教授陈俨京兆萧奭?斗蜀人虞应龙唯应龙赴京师
成宗大德七年三月戊申卜兰禧 【原作孛兰肹】 岳铉等进大元大一统志赐赉有差
当至元二十三年倡议修书之时大一统志尚未有定名故仅以地里书称之
钱大昕氏谓大一统志凡有两本其说云
考元时大一统志凡有两本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大学士行秘书监事札马剌丁言方今尺地一民尽入版籍宜为书以明一统世祖嘉纳即命札马剌丁与秘书少监虞应龙等搜辑为志二十八年书成凡七百五十五卷名大一统志藏之秘书此初修之本也成宗大德初复因集贤待制赵忭之请作大一统志元史载大德七年三月戊申卜兰禧岳铉等进大一统志赐赉有差此再修之本也又按至正六年中书右丞相别儿怯不花等奏大一统志于国用尤切恐久湮失请刻印以永于世许有壬受诏制序其文略不及大德重修事似当时所刻者乃是至元本非即此本 【跋元大一统志残本】
钱氏所撰之元史地理志即据此说以两本著录一为七百五十五卷成于至元二十八年一为一千卷成于大德七年是也
然吴骞则谓大德七年卜兰禧岳铉等奏进之本即为札马剌丁等奉敕始修之本未尝有两本也其说如下
考元秘书监志至元乙酉 【二十二年】 欲实著作之职乃命大集万方图志而一之以表皇元疆理无外之大诏大臣近侍提其纲聘鸿生硕士立局置属庀其事凡九年而成书续得云南辽阳等书又纂修九年而始就今秘府所藏大一统志是也因详其原委节目为将来成盛事之法又大德七年五月秘书郎呈奉秘府指挥当年三月也可怯薛玉德殿内有时分集贤大学士岳铉等奏秘书监修撰大一统志元钦奉世祖皇帝圣旨编集始自至元二十三年至今才方成书以是缮写总计六百册一千三百卷进呈钦奉御览过奉旨于秘府如法收藏仍赐赉纂集人等据此志则大一统志以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开修首尾共历一十八年迨成宗大德七年始成而卜兰禧岳铉等奏进当即札马剌丁等奉敕始修之本未尝有两本此书体大事繁非十数年纂辑不能成也宫詹又云按至正六年中书右丞相别儿乞不花等奏大一统志于国用尤切恐久湮失乞刻印许有壬奉诏撰序其文略不及大德重修事似当时所刻乃至元本非即此本骞疑所请刻者当即卜兰禧岳铉等所进之本按秘书志所载纂修缮写俸食储藏无不具悉独未尝载及刊刻盖此书多至一千三百卷卷帙既繁刊板非易直至至正六年始刊行之事未可知秘书志成于至正二年故始终未及刻印事而许序不及大德重修益可证其无两本矣 【元大一统志残本跋】
按元秘书监志今世尚有传本 【见广仓学宭丛书】 其第四卷全叙纂修大一统志事盖经始于至元二十二年乙酉六月至三十一年十月书成元贞二年三月得云南图志大德二年二月又得甘肃图志三年七月又得辽阳图志因而续修至大德七年成书秘书监志纪载綦详吴氏所论之晰实过于钱氏然谓始修之本未尝有二其语亦不尽然
秘书监志至元三十一年十月二十六日本监准中书兵部关发到至元大一统志四百五十册呈解中书省剳付发下右司收管按此即钱氏所谓初修之本也又大德四年四月秘书郎呈至元一统志四百八十三册计七百八十七卷缴纳还库收交此与至元三十一年进本多三十三册而其卷数亦较钱氏所称初修本多三十二卷此当为大德初年增修亦为未成之作又大德七年五月初二日集贤大学士卜兰禧昭文馆大学士秘书监岳铉等奏修撰大一统志成书总计六百册一千三百卷进呈奉旨于秘府如法收藏按此即钱氏所谓再修之本也钱氏谓初修之本至元二十八年书成凡七百五十卷虽不知出于何书然钱氏曾有志重修元史所撰元史艺文志序谓向在馆阁留心旧典则是说或即出于永乐大典惟谓至元二十八年书成恐为三十一年之误秘书监志至元三十一年收管之四百五十册当即七百五十五卷本也钱氏谓再修之本为一千卷者系据焦竑国史经籍志 【千顷堂书目亦为一千卷】 然实为一千三百卷即秘书监志所纪大德七年进呈之六百册是也是书前后进呈凡二次一为初修一为再修是则钱氏所考固为有据不得谓之误矣
抑钱氏谓至正所刻之大一统志乃至元初修本而非大德重修本则语似有误不可不辨者也考昆山徐氏传是楼书目元大一统志残本二十六卷有大小两种本钱氏谓所见南濠朱氏残本大字疏行殊可爱吴氏亦谓所见残本每番二十行行二十字字大悦目今北平所藏刊本大一统志正有大小两种并大连图书馆及诸家所藏残叶皆为二十行行二十字本 【宋元本行格表亦系著录此本】 此与徐氏所藏无不雠也再考北平图书馆所藏之大字本为卷七百三十及七百三十一所纪为四川行省诸州小字本为卷七百九十七百九十一及七百九十二所纪为江浙行省且考其存卷已超于初次所修七百五十五卷之数则其为一千三百卷本无疑矣而此大小两残本卷数亦决无参差是则钱氏所见者容有大小两本而其同为重修本又不待辨也北平图书馆所藏又有写本一种每叶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一字 【或为二十二字】 此据瞿氏铁琴铜剑楼藏本传钞为别一种刊本或亦为钱氏所寓目然其存卷之可考者为五百四十四五百四十五五百四十八五百四十九五百五十计凡五卷所纪为陕西行省之鄜葭二州试以元史地理志所载诸省次第校之全书至此尚不及半则亦不能遽断此为至元初修之本许有壬所制之序余未及见其不及大德重修事文有详略故耳吴氏谓一千三百卷本直至至正六年始获刊行则初修之本自无付刊之事至吴氏谓无两本者谓无初修重修两种刊本也至同为一千三百卷而有大小两本则吴氏尚未考见及此 【日本青山定雄氏据刊本卷六百三十四第八叶版心之三十作册与他叶异因谓大一统志实有三种刊本此不足据为定论盖同一刊本版心作三十或作卅本属偶然试取同卷第七叶之版心三十不作卅可以证其无定矣】
杨士奇文渊阁书目 【撰于正统六年】 著录大元大一统志凡两种一为一百八十二册一为六百册皆不详其卷数然后者同于大德七年进呈之册数必为足本而前者则有阙失也叶盛菉竹堂书目 【撰于成化年】 著录大一统志亦为一百八十二册说者谓其钞自阁目未必实有其书观其所著录之经世大典七百八十一册亦同阁目无怪其然至阎氏潜邱剳记谓大一统志计有九百八十余本曾见叶文庄家书目盖为一百八十余册之误书此又不足论矣
●三 名称及体例
当大一统志编纂之始未有定名仅称曰地里书已见记于元史本纪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