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噶玛兰厅志
噶玛兰厅志
马蹄金:即一枝香,附地而生,叶圆而小。
走马胎:袪风湿、腰膝疼,女人产后伤风尤验。
槟抛藤:袪四肢风痛。
冷饭藤:治疔廱,退红、消毒。
山葛藤:袪风疼、疔、廱诸症。
武靴藤:治鱼口、便毒,袪风湿,止骨节痛及刀铳伤。
穿山龙:袪风痛,治刀铳伤并疔疮症。
马鞍藤:治风疾。
铁马鞭:袪风火。此为蔓草。
萆麻子:「图经」:叶似葎草而厚大,茎赤有节如蔗,实类巴豆,形如牛草,能治风疾。
木鳖子:核扁如鳖,绿色,舄热,外用治疮。
急性子:即凤仙子,熟时以手微按其缝即开,故名。
天南星:根似半夏,而大者似虎掌,故一名虎掌。治风、散血,胜湿除痰。
射干:扁竹花根也。叶横铺如鸟羽及扇,故一名鸟羽鸟翣,泻火解毒,散血消痰。
榖精子:味辛,性温;明目退翳之功,在菊花之上。亦治喉痹、齿痛、阳明、风热。收榖后,荒田中生。叶似嫩秋、花如日星,一名戴星草。
地肤子:味甘,消肿最速。
磱碡草,味甘,性平。治刀铳、跌打损伤并牛瘟胀症。
茶匙黄。
虎舌黄:性用与上同,治汤火伤,退红肿尤速。
鲫鱼胆:味苦而甘,性微冷,治喉咙刺痛、皮肤疮毒。
五爪龙:治疔疮、汤火红肿,煎水洗患处,贴之立愈。
冇骨消:味甘淡,治鱼口、便毒,跌打疮伤。土音以物不坚绽者为冇,犹云没有也,读音怕。
真珠黄:袪风痧,治疔廱疮症。
过江龙:治刀铳、跌打伤效。
金石榴:治下血痢,水泄,用白石榴同煎效。以上三者皆味苦而甘。
山素英:味甘,性平,亦治风火肿毒之症。
四时春:味甘,女人产后伤风,并治疔疮良药。
向天盏、毛将军:二者味淡,皆治刀铳、疔疮诸红肿伤。
班节相思:类薄荷而大,味辛性温,治风火、消肿。
蔓桃花:味辛性热,有小毒,焙研酒服,令人醉倒。中此者,用冷水拭面,再饮少许即醒。
黄水茄:味淡,能退红消肿,效甚。
羊角草:「尔雅」:薢茩英明。「疏」:形如马蹄。「博雅」:英明,羊角也。
蚶壳草:治痧。
田乌草:有青、红二种,红者最宜血疾。
蝇翅草:治虚胀。
猪母草:治疗毒。
宜梧草、撮鼻草:二者治风疾。
珠仔草:治跌打损伤。
茅根草、无根草:二者皆通淋利水。
金不换:即三七,本名山漆。「本草」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治跌打尤效。
炮仔草:治咽喉。
梨壁草:治脚臁疮。
蒲盐草:治蛇伤。
蛇草:形如菠菱,有小白花。毒蛇伤人,捣烂敷之,仍煎泡酒立愈。
钉地蜈蚣:性冷,退癀,能治蛇伤。
佛耳草:即鼠曲草,解风寒热,止泄,铺艾作烟筒熏久嗽尤效。
叶下红:即鸟蹄黄,一名消息草。干红花圆小如白绒,叶外青内红,治损伤。
鸡角莿:能拔毒。
黉壳莿:治廱。
鸭嘴黄:一名定经草,能调妇人经血。
鼠尾黄:治癀气。
三脚鳖:治瘰疬。
九层塔:即葵板草。
瞿麦:花大如钱,红白斑烂,色甚斌媚。俗呼洛阳花。
山苦瓜:治脚肿。
金锁匙:治小儿疳疾。以上多毒草,宜外科用。
万蒲:荃也。一名荪,能乌发。道家以为延年之食。
金石斛:一名金钗。石斛光泽如金钗,股短而中实。生石上小结者良,木上肥壮者次。味甘平,补肝肾。长而虚者名水斛,不堪用。
海藻:「尔雅注」:一名海萝。「本草」作海菜。「越南志」作海苔。泻热软坚,消痰瘿瘤,性反甘草。
海带:似海藻而粗,柔韧而长,下水消瘿,功同海藻。
昆布:「本草」:纶布也。「尔雅」:纶似纶,东海有之;即此。善消瘿瘤、坠疝气,与上二者性用略同。
骨碎补:一名猴姜,补肾,治折伤。
海浮石:「本草」:一名海石,又名水花。水流日久结成海中者,味咸更良。泻火软肾。
水烛:叶如蒲,状如烛,团结如绵,生水中可治金疮。
风不动:袪风止痛,治刀铳伤,缠生石壁、田段间,无枝干,故风吹不动,因名之。
万年松:一名卷柏,生石上,卷挛如鸡脚。味辛气平,生用通经行血、症瘕淋结,炙用脱肛、肠风、下血。此为水石草。
金狗脊:俗呼猴头,味苦而甘,性微温,补气虚损,止腰膝酸软,去毛,酒蒸用。
龙吐珠:味甘而苦,性冷。和细辛捣烂,治眼起珠;左吹右鼻孔,右吹左鼻孔;并治刀铳伤神效。
羊角豆:味甘,生似牙皂,子似羊蹄,止眼泪鼻衄,去壳留子炒用。
牛角刺:味甘。
束血草。
万年薯。
山茄。
三柰:一名山柰,生广中,根叶皆如生姜,味辛温,暖中辟恶。
——以上草部。
山栀子:一名越桃,泻心肺三焦之火。
枸杞:其实为地仙,其叶为天精草,其根为地骨皮。谚云:去家千里,不食枸杞。
以甘州产、红润少核者良。平补润肺、清肝、滋肾、益气、生精。
地骨皮:见上。舄热、凉血、补正气。
桑白皮:刮去外皮,取白,用泻肺行水。
桑寄生:「清异录」:一名混沌螟蛉,他树多寄生。以桑上采者为真,补筋骨、散风湿。
蔓荆子:去膜,打碎,用散上部风热。
林荼菰:即林投之实,肉有红、白二色,痢疾红者用红。白者用白。
槟榔:破胀攻坚,泻气行水。
樟脑:与槟榔详见「木之属」。又按「本草」一名韶脑。初出韶州,状如龙脑,白色,樟树膏脂也。其法,以樟木切片,井水浸三日夜入锅煎之。用柳木枝频搅,待汁减柳上有白霜,滤去滓,倾汁入盆,经宿成块。仍以清水浸之,方不缩化。入药可通窍、除湿、杀虫。
土茯苓:一名冷饭团,味甘平,袪湿热,利筋骨,治杨梅诸疮毒。有赤、白二种,白者良。
乌甜叶:味甘;性凉,生津止嗽;衄血者得枇杷叶同煎服佳。
楠香末:味辛性粘腻,外科和诸药涂抹以消红肿。或作香焚之。
柏菰:小儿口痛,煎水洗愈。
樟寄生:味甘平,治周身骨节酸痛,妇人产后伤风尤效。
正埔姜:味辛甘,性热,凡风湿寒痛,用生叶捣烂,酒炒■〈扌退〉之,立愈。妇人产后,煎水洗身佳。
黄金子:味辛甘,性温,袪风寒暑湿。
赤松根:亦袪风湿痛者。
鸟踏莿:状似穿山龙,心实无孔,治鱼口便毒、刀铳伤甚效。
一条根:味苦而甘,治筋骨及跌打损伤良药。
钉秤根:味甘,治疔廱、消红肿及跌打损伤。
茄冬叶、山埔银:皆外科用。
——以上木部。
白扁豆:子粗圆、色白者,连皮炒研,补脾、除湿、消暑。
薏苡:或曰薏芢。一名■〈艹赣〉米,一名回回米,一名薏珠子。能健脾、益胃、利水。台地产粒差小,土番名之曰禾榛。又曰禾珠。以其与米并纯成也。
山药:自生者佳,补脾肺,濇精气。
——以上榖部。
陈皮:橘皮也。以广中陈久者良。能燥能宣,有补有泻,可升可降。
柿蒂:止阨逆。
——以上果部。
蒲公英:即黄花地丁。有细刺,中抽一茎,端有花,黄如金钱,开罢飞絮随起。絮中有子,落地即生。专治妇人乳上毒。
——以上菜部。
鹿茸:鹿角之初发者,禀纯阳之质,含生发之气。其味甘,其性温,大补阳虚者。
麋茸:「药谱」云:九女春鹿茸补阳,麋茸补阴。
鹿角胶:碎鹿角以煮,凝炼为胶。其性温补。「本草」:白胶一名鹿角胶,粉白鹿角霜。
鹿角霜:即煮胶之角渣。功次于胶。
鹿肚草:鹿肚中所食之草,能温噎膈。
熊胆:性善辟尘、扑尘,水上投胆少许,则豁然而开。
熊掌:兰地猪种为多。
——以上禽兽部。
穿山甲:介属为鲮鲤,药部为穿山甲;即鲮鲤甲也。宣通经络。
海螵蛸:即乌贼鱼骨,俗呼墨鱼船。袪寒湿,治血枯。
龟版:上下甲皆可用,滋阴治血,大者良。
鳖甲:补阴退热。
蜂蜜:亦名石蜜,补中、润燥、滑肠。
石决明:一名九孔。螺壳曰千里光。见「本草」,泻风湿明目,为末投热酒中,能解其酸。
千里光:治眼。
——以上虫鱼部。
毛之属
牛:「通志」:有水牛、黄牛二种。水牛色灰丰实而迟重,黄牛毛黄角缩而短悍。水牛力较大,用以研蔗煮糖;黄牛近山多有取而驯习之者,用以耕田驾车。又内山多野牛,成群而行。
马:从内地来者尚少,近惟营中间有两、三匹。
猪:「尔雅」曰:『彘,或谓之豕。其子曰豚』。「曲礼」:豕曰刚鬣,豚曰腯肥;而「孟子」:亦曰『鸡豚狗彘』者,何也?盖豕即猪之总名,豚为小豕,而彘为母猪也。
山猪:野豕也,两耳与毛略小,毛鬣苍色,大者如牛。巨牙出唇,击木可断,其利如镰。怒则以牙伤人,辄折胁穿腹,行疾如风。
番猪:毛多黄色,出番界。
羊。
山羊:能陟峻,生深山中,皮堪作鞋。
金钱豹:「本草集解」:文如钱者曰金钱豹,宜为裘。
熊:有人、马、猪、狗诸种,各肖其形,出于深山。性好举木,而引气。冬蛰不食,饥则舐其掌,故美在掌;其掌心有脂如玉,味尤美,曰熊白。
鹿:「埤雅」:鹿性决燥,又甚警。群居则环角外向,以防物之害己。「琐碎录」:令人以木仿作寨,谓之鹿角是也。
麋:「尔雅翼」:鹿阳兽,游山,夏至得阴气而解角,从阳退之象。麋阴兽,游泽,冬至得阳气而解角,从阴退之象。
麂:「本草纲目」:■〈鹿外旨内〉即古麂字。麂似獐而小。按「尔雅」云:■〈鹿外旨内〉大麇,麇即獐也。似■〈鹿外旨内〉大烟獐矣。「本草」为是。
麇:似鹿而小,无角者。「埤雅」:『獐性胆怯,饮水见形辄奔』。崔豹「古今注」:『鹿有角而不能触,獐有牙而不能噬』。
狗:「尔雅」:以犬未成毫为狗。「说文」:以狗有悬蹄为犬。今通作狗。台地多呼以名,如乌龙、金狮、乌头、金耳诸目,大抵以毛色纯驳为别。
兔。
猴:近嶐嶐岭一带尤多。内山有一种极小者,名金丝猴,不可必得。
獭:毛虫,一名水狗。水居食鱼,知水性,能为穴。又有一种山居者名旱獭。
猫:其睛随十二时而变。谚云:『子午卯酉一条线,辰戌丑未长如枣,寅申巳亥圆如镜』。用以稽验时刻,有足凭者。
山猫:产自深山,取其毛以作笔,微短而软。
果子猫:食物。「本草」:狸有白面者,名玉面。喜食百果,又名果狸。按「广韵」:狸,野猫也。
七子猫。
鼠:穴室中者俗呼老鼠,在田曰田鼠,在山曰山鼠。
飞鼠:「尔雅」:『鼯鼠夷由』。「郭璞注」:似蝙蝠,肉翅,飞且乳,一名飞生。
碰尾鼠:形以鼠而尾特长,其毛且松而大,俗以毛松大者为碰尾也。蓄于笼中,饲以果食,实无所用也。
附考
台山无虎,故鹿最繁。昔年近山皆为土番鹿场,今则汉人垦种;极目良田,遂多于内山捕猎。角尾单弱,绝不似关东之濯濯。角百对只可煎胶二十余觔(「使槎录」)。
鹿以角纪年。凡角一歧为一年,犹马纪岁之以齿也。番人世世射鹿为生,未见七歧以上者。向谓鹿仙兽多寿,又谓五百岁而白,千岁而元,特妄言耳。竹堑番射得小鹿,通体纯白,角纔两歧,要不过偶然毛色之异耳,书固未足尽信也。鹿生三岁始角,角生一岁解,犹人之毁齿。解后再角,即终身不复解,每岁只增一歧耳(「稗海纪游」)。
牝鹿以四月乳。未乳极肥。腹中胎鹿,皮毛鲜泽,文采可爱。又牝鹿既乳,视小鹿长,则避之他山,虑小鹿之淫之也。兽之不乱伦者,惟鹿与马。牝马误烝则自死。牝鹿则自远以避之(同上)。
熊之类不一,猪、狗、人、马,各肖其形。诸熊毛劲如鬣又厚密,矢镞不能入;蹄有利爪,能缘木升高,蹲于树巅,或穴地而处。人以计取之,无生致者。腹中多脂可啖,掌为八珍之一,脍炙人口,然不易熟。庖人取其汁,烹他物为羹,助其鲜美。一掌可供数十烹。若为屠门之嚼,贻笑知味矣(同上)。
台多野牛,千百为群。欲取之,先置木城四面,一面开门驱之,急则皆入。入则扃闭而饥饿之,然后徐施羁靮,豢之刍豆,与家牛无异矣。此季氏隐民取食公羊比之牛马,维娄委已者而柔焉,即此义也(参「釆风图考」)。
山猪,盖野彘也。力可拒虎,牙能伤人,行疾如风,猎者不敢射。每出践食五谷,田家鸣锣施炮以退之。或有从深山穷谷处击以一耙,压而捆之,力足以制其死命。倘一击不中,即有反噬之虞,故非强有力者不轻试也。又有毫猪,别是一种,箭如猬毛,行则有声。虽能射人,不出寻丈外(参「稗海纪游」)。
山鼠,土人捕获,以蔗梗填腹,去毛炙黄,合猪肉煮食(「使槎录」)。
山猫,其毛微短而软,可取之以束笔。乡间亦有捕蝉纸裹煨熟,以下酒者(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