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玛兰厅志


  番芥蓝,似菜,叶蓝。其纹红,根亦红。种久蕃茂,团结成顶,层层包裹,彩色照耀,一名番牡丹。种出咬■〈口留〉吧,其国以为上品菜。谚云:一丛抵一茇,言其罕也。番银钱小者名茇(「台海釆风图考」)。

   蓏之属

  王瓜:一名莿瓜,以皮有微莿也。「月令」:『孟夏,王瓜生』。兰地春初或即有之,亦名胡瓜,以张骞自西域得种,故名。

  金瓜:有大小二种,一名南瓜。种出南方,皮上有瓣,肉厚色黄,不可合羊肉食,令人气壅。又有一种碗大而红者曰红瓜,不堪食,可供玩。

  西瓜:种来回纥。其色青绿、其瓤红白,性生冷,伤脾助湿;但食之能化畜毛。又有一种小而色白。

  菜瓜:即丝瓜,或呼鼠瓜。老则成布,种于园中,蔓延于地,俗呼为天罗布,一名蛮布;嫩时去皮可煮食。经霜而枯,其中有丝,可涤釜器。

  苦瓜:一名锦荔枝,俗又名红羊。

  冬瓜:形如枕,兰地四时皆有,一名地芝。性清凉,经霜则白衣如粉。俗切片和白糖煮之,以作蜜饯。

  涵瓜:有青、白二色,酱豉糖醋皆宜。或名莦瓜,或名菜瓜,台则通名涵瓜。

  匏:蔓生。有长匏、有细腰匏、有劲匏,细腰谓之葫芦匏,皆可食。老则坚,可为器。又有小本葫芦匏,七叶而生苞结实,名七叶匏,盖匏之甘者。

  番薯:即地瓜。有红、有白,蔓生园中,生熟皆可食。可治渴、疗饥、酿酒、虀粉。明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凡瘠土沙砾之地皆可种。或云有金姓者,自文来国携回。此另一种,皮白而带黑点,乃地瓜中之最甜者,名文来薯;一名金薯。

  大薯:即田薯,有紫、白二种,蔓生。根伏土中,一藤可得七、八魁。闻有一藤一魁者,长五、六尺,如短柱,重十余觔。

  芋:长曰土芝,圆曰蹲鸱,一类数名。又有名槟榔心者,大而松,红根相连,如槟榔子,故名。熟较内地为早,叶似荷而不圆。「广志」云:有水、旱二种。旱芋山地莳之,水芋水地莳之,根叶皆相似。

  番芋:种出自番。

  附考

  西瓜盛于冬、夏,台人元旦多啖之。皮薄瓤红,可与常州并驱;但逊泉之傅霖耳(「稗海纪游」)。金瓜茄,叶干同茄,花连五瓣,似鸭脚,淡紫色,结实酒钟大,似金瓜,有外瓣,初白后黄,土人以供玩(「釆风图考」)。

  闽海而南有吕宋国,朱薯被野连山,不待种植,夷人率取食之。茎蔓生如瓜蒌、黄精、山药之属。生食之如食葛,熟食之味如荸荠,贮之室中有蜜气香。闻夷人虽蔓生不訾省,之属。生食之如食葛,熟食之味如荸荠,贮之室中有蜜气香。闻夷人虽蔓生不訾省,然吝而不与。中国人有截取其蔓咫许以来,于是入闽久矣。当时有颂之云:不需天泽,不冀人工,能守困者也;不争肥壤,能守让者也;无根而生,久不枯萎,能守气者也;佐五谷,能助仁者也;可以粉、可以酒,可祭、可宾,能助礼者也;茎叶皆无可弃,其值甚轻、其饱易充,能助俭者也;耄耆食之不患哽噎,能养老者也;童孺食之止其啼,能慈幼者也;行道鬻乞之人食之,能平等者也;下至鸡犬,能及物者也;其于士君子也,以代匮焉,可以固其廉;以广施焉,可以助其惠;而诸德备焉。或云长而色白是旧种,圆而黄赤得自文来,未知孰是。余见有大可尺围,形似南瓜者,土人亦不经见也(参「赤嵌笔谈」)。

  芋有二种:红根相连如槟榔子,名槟榔芋。淡水有一种大者,重四、五斤,其味甚佳;红白者次之。六月初旬即可食。然多食滞气,不似内地之滑润。南路番仔芋,一名糯米芋,有重十余觔者,味亦佳(参「笔谈」)。

  内山生番不知稼穑,惟于山间石罅,刳土种芋。苗熟则刨地为坑,架柴于下,铺以生芋,上覆土为窍,火燃则掩其窍;数日取去,芋半焦熟,以为常食。行则挈以为粮(「釆风图考」)。

   果之属

  荔枝:品类不一,来自泉、厦者,以乌叶状元红为最。近时头围、五结等处植之,但香味殊别。

  龙眼:即龙目,有二种。壳赤、肉厚、核黑谓之福员;熟而晒干者,大曰魁员。有肉厚而核小者尤佳。

  菠萝:叶似蒲而阔,两旁有刺。果生丛心,皮似波罗蜜,而色黄味酸甘,四时皆有。末有叶一簇,因形似凤,故名。其谓之黄梨者,以其色也;其谓之王梨者,以其大也。兰所种不及台南为佳。

  檨仔:红毛人从日本国移来,有香檨、木檨、肉檨三种。树高多阴,实如猪腰,皮绿肉黄,盛夏大熟。冬、夏之交开花,微白,味甘色黄,其根在核。

  波罗蜜:亦荷兰国移来者。实生树干,大如斗,皮似如来顶。剖而食之,味甘如蜜。

  槟榔:向阳曰槟榔,向阴曰大腹皮,实可入药。一穗子数百粒。秋末采食,至二、三月乃尽。实如鸡心,和荖藤食之,能醉人,可袪瘴。

  荖藤:即香藤。

  桃。

  李:小种如钮,红甚,名真珠李。兰中以来自淡属大棚林者为佳而大。

  梅:种少。

  石榴:花种红,子可食。

  番石榴:俗呼梨仔茇。

  番柿:形似柿,皮有毛,俗呼毛柿,西域种。

  橘:一年相续者名公孙橘;又有四时橘,味酸。

  柚:诗「秦风」所谓条也。兰以瓣大而肉如丝者为贵,名文旦。柚种出漳州。

  柑:有仙柑、红柑、雪柑、卢柑、九头柑诸种,亦橘属也。兰柑微酸,不及彰化西螺。

  葡萄:蔓生。

  甘蕉:俗名牙蕉,秋、冬尤盛。

  香橼:瓤不分瓣,味甘而香,以盐腌之,能消食。

  佛手柑:如人指,屈伸长短错落如拳。虽干而味不败,兰地五、六月初熟时售于江、浙,呼青果客。

  甘蔗:皮有青、红二种,又有干小者曰竹蔗,煮汁成糖。

  木瓜:木本,可浸酒,疗足疾。

  番姜:有方、长二种。

  山杨梅。

  山柑。

  土菱。

  枇杷。

  椰子:壳可作瓢,含浆如酒。

  菩提果:俗名香果,出西域。花有须无瓣,其色白,其实中空,状如蜡丸。

  附考

  荔枝,兴化、漳浦产者为上,泉州、南安近日尤甚。台地率自海船携来,一日夜可至,味香色犹不变(参「釆风图考」)。

  龙眼,颗小味薄,六、七月熟。荔枝皆自内地来,蓝总戎廷珍每贻漳州状元红,紫绡玉肤,甘如醴酪。每以海上风阻,不得日食三百,殊为憾事(「赤嵌笔谈」)。

  菠萝,通体成章,抱干而生,叶自顶出,森若凤尾。其色淡黄,其味酸甘。孙元衡诗:翠叶葳蕤羽翼奇,绛文黄质凤来仪。作甘应似■〈锺〉笼实,入骨寒香抱一枝(「赤嵌集」)。

  黄梨,实生丛心,味甘,微酸,叶攒簇参差,有如凤毛。其皮鳞起,故名菠萝。盛以瓷盘,其香满室(「台湾纪略」)。

  黄梨,叶似蒲而短阔,两旁如锯齿。其实色黄,瓤如鳞甲,形似甜瓜,味甚甘酸,清芬袭人(「釆风图考」)。

  羡子,俗称番蒜,或作檨。其种云自佛国传来。孙元衡诗:『千章夏木布浓阴,望里累累檨子林。莫当黄柑持抵鹊,来时佛国重如金』(「赤嵌集」)。

  檨,种自荷兰,切片以啖,甘如蔗浆,而清芬远过之。「沈文开杂记」:「食毕弃核于地,当月即生。核中有子,或一粒、或二粒,如豆之在荚。叶新抽杪,红若丹枫,老则变绿』(「诸罗志」)。

  番檨,大者合抱,高凌云,叶浓,花微白,朵小有香。结实皮绿肉黄,其气辛热,其味酸甘,入肝补脾,台产也。切片腌久更美,名曰蓬莱酱(「釆风图考」)。

  番檨,肉与核粘,味甘色黄,盛夏大熟(「台湾纪略」)。

  檨三种,香檨、木檨、肉檨。香檨差大,味香,不可多得;所食者木檨。肉檨晒干,用糖拌蒸,亦可久藏。台人多以鲜檨代蔬,用豆油或盐同食。按「字释」无檨字,色味似杏,或是番杏误作檨(「赤嵌笔谈」)。

  檨,实大如猪腰子,叶尖长。「居易录」作番蒜。五月熟,大如苹婆,味甘香,多津液。树大而叶圆,非是(同上)。

  檨,种自荷兰,树高大可荫。张鹭洲诗云:『参天高树午风清,高实累累当暑成。好事久传番尔雅,南方草木未知名』(「瀛壖百咏」)。

  粤西以波罗蜜为天波罗,黄梨为地波罗。「居易录」谓:黄梨曰黄来,八月熟,长可尺许。其树类蕉,实生节间。按黄梨长止五、六寸,草木丛生,根下叶似萱,两边如锯齿。顶上叶小,攒簇如鸡帚,谓其树类蕉,非也(「赤嵌笔谈」)。

  波罗蜜状若如来顶,中分十数房,似莲瓣抱生。其色黄,其味甘。房各一实,其色白,煮食似粟。孙元衡诗:『波罗门下树亭亭,香实成房子更馨。解是西来真善果,十方供奉佛髺头青』(「赤嵌集」)。

  张鹭洲诗:『清果菩提绕室馨,金包柑橘丽繁星。更怜斗大波罗蜜,磥砢真同佛青』(瀛壖百咏)。

  波罗蜜一名优钵昙。「广东志」:南海庙中旧有东西二株,高三、四丈,叶如苹婆而光润,萧、梁时西域达奚司空所植。他所有皆从此分种,生五、六年至径尺,削去其梢,以银针钉腰即结实。成实乃花,然常不作花,故佛氏以优钵昙花为难得。每树多至数十实,自根而干而枝条,皆有实累累疣赘。若不实,则以刀砍树皮,有白乳涌出,凝而不流则实。一砍一实,十砍十实,故一名砍生果。熟以盛夏,大如斗,重至三、四十斤。皮厚有软刺,礧砢如佛头旋螺。肉含绿瓤,间迭如橘柚囊。气甚芳郁,有干湿苞之分。干苞者,液不濡腻,味尤甜。每实有核数百枚,大如枣,仁如栗黄,■〈火刍〉熟可食,能补中益气,悦颜色。志云:色绿似如来顶,液粘如漆是已。其子却似橡实,每一子为一房,熟而食之,味似百合。子不可生食,瓤可生食,亦不甚甘美,终不似

  橘柚味佳也。台郡用波罗蜜子煨肉,黄梨煮肺,亦海外奇制(「赤嵌笔谈」)。椰实大如寒瓜,外有壳,圆而坚,剖之有白肤,厚半寸,味似胡桃,极肥美,有浆,饮之得醉,俗谓之越王头。昔林邑王与越王有怨,遣人刺得其首,化为椰子。当刺时越王大醉,故其浆犹如酒(「南方草木状」)。

  槟榔不与椰树间栽,则花而不实。孙元衡诗:『竹节棕根自一藂,连林椰子判雌雄。醉醒饥饱浑无赖,未必于人有四功』。『扶留藤脆香能久,古贲灰匀色更娇;人到称翁休更食,衰颜无处着红潮』(「赤嵌集」)。

  枣子槟榔,即广东鸡心,俟熟取子而食。台人于未熟食其青皮,细嚼、麻缕相属,即大腹皮也。中心水少许,尚未成粒。间有大者,剖视其实与鸡心无二。或云粤人食子,台人食皮。一色青者为雄,黑脐者为雌。雄味厚,雌味薄;颗向上长者尤贵。蛎房灰用孩儿茶或柑仔蜜染红含浮留藤食之。按「范石湖集」顷在峤南人好食槟榔,合蛎灰扶留藤(一名蒌藤)食之辄昏;已而醒快。三物合和,唾如脓血,可厌。蒌藤,一作浮留藤,土人误为荖。「字释」无荖子。台地多瘴,园中多种槟榔,七月渐次成熟,至来年三、四月,则继用琅峤番社槟榔干(「赤嵌笔谈」)。

  种槟榔必种椰,有椰则槟榔结实必繁。椰树叶少林高。椰子外裹粗皮如棕片,内结坚壳,剖之白肤盈寸,极甘脆,清浆可一碗,名椰酒。「东坡诗」:『美酒生林不待仪』,是也。「广东志」:椰心色白而甘在酒中,大小不一。凡拣椰子,以手摇之,听水声清亮,则心大而甜,其肉厚。水声浊则否。盖椰心以水而养,无水则无心;往往而然。又有椰油可佐膏火。或云用火炙椰,其油自出,疗齿痛、冻疮极效(同上)。

  槟榔形如羊枣,力薄,味逊滇粤(「稗海纪游」)。

  槟榔树直无枝,高一、二丈,皮类青桐,节如筠竹,叶皆上竖如凤羽,临风旖旎,甚可人目。叶脱一片,内现一包;数日包绽,即开花二、三枝,淡黄白色,朵朵连珠,香芬袭人。实附花下,形圆而光,宛若枣形,与椰肉、香藤蒌根夹灰同啖(「台湾纪略」)。

  槟榔高数丈,花细,实如青果,在叶下干上,攒簇星布。椰树干叶亦似之。但其实大如瓜,中有瓤,味香,白如雪,脆于梨。其液如酒,切实和槟榔噀之。六、七月熟可采,番人跳而上,攀援矫健,名曰猱采(「釆风图考」)。

  槟榔含章甚美,绝象枸锦,因名锦郎;又一名宾门,一名仁频,一名洗瘴丹(参「清异录」、「本草纲目」)。

  番石榴,俗呼莉仔茇,郊野遍生,花白,颇香,实稍似榴。虽非佳品,台人亦食之。味臭且涩,而社番则尤酷嗜焉(「台湾纪略」)。

  杨梅如豆,桃李味涩,不足珍。番石榴不种自生,臭不可耐而味尤甚恶(「稗海纪游」)。

  番柑种自荷兰,大于番橘,肉酸皮苦。荷兰人夏月饮水,必取此和盐,捣作酸浆入之。多树园中,树与橘无异。沈文开诗:『移出蛮方味作酸,熟来包灿小金丸。假如移向中原去,压雪庭前亦可看』(「草木杂纪」)。

  台产柑橘味俱酸,有公孙橘,前生者红,后生者青,花实四时相续。沈氏「杂记」:番橘出半线,与中原橘异,大如金铃,肉酸皮苦。其诗云:『枝头俨若挂繁星,此地何堪比洞庭?除是土番寻得到,满筐携出小金铃』(「瀛壖百咏」)。

  甘蕉,叶类蕉,中心出花层层,吐瓣红紫,结实联缀百余颗,相对若贯珠。色黄白,味甘,颇似香瓜(「台湾纪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