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玛兰厅志


  「番俗近古说」:生番人稀土旷,地无此疆彼界。但就民之所近,随意树艺,不深耕、不灌溉,薄植薄收,余粮已不胜食。积粟无粜与籴;其所恃以与社丁互市,乃射猎所得之皮革、骨角、毛羽及山中诸药物取之而不尽者。既无贫之足忧,又何富之可羡?所谓贫富不相耀欤!古之为市,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耳。九府圜法之权轻重,盖昉于征商以后,其初无泉布、泉刀也。今制钱为国宝,而不流通于界外;番钱来自外洋,为商所重,而不行于生番。社丁以番之所需,入山贌社,无非日用饮食,不贵异物贱用物,生番之所以易足也。夫输饷之社,归化番也;不输饷之社,野番也。生番何能输纳?惟是社丁以贌社所得,纳税于官耳。其冒险趋利与野番交易之番割,官不得而问焉。然则熟番之饷,即汉之算、唐之庸也;生番之饷,犹是周礼之征商也。曷尝苛责于界外乎?界外不通语言,焉解文字?互市或有赊货,皆以结绳代券,如期而偿则去之。盖风之似上古者如此。然而民分番、汉,汉恒欺番;番分外内,内能和外。即如水沙连之社仔社,曩皆生番聚居,不知如何为汉人所饵,遂夺其地而墟其社。埔里社之膏腴,固汉人所耽耽者;熟番馈以货物,竟得受地而垦,杂居无猜。春秋魏绛之论「和戎」,所谓贵货易土,土可贾焉者;洵不诬也。贾谊云:『秦人家贫,子壮则出赘』。「史记」「滑稽传」:『淳子髡,齐之赘婿也」。盖以赘婿为贱矣。番俗入赘之男,如于归之女,顺以听命,无敢自遂,贱孰甚焉。古之去妻,礼有明文,今已不行。惟番俗娶妻曰牵手,去妻曰放手,不合则去,亦犹古之道欤。被发衣毛,固是戎俗;然上古之民,亦衣羽皮而獉獉狉狉。沙连生番,女或结辫,男发并散垂,被体之襦皆革。女更增以抹胸,或革或布。中古之戎,即上古之民也。至土目见汉官必加装饰,衣襦皆红哔吱。又有朿股及腓之裤。女则衣白,其襦裤或红或绿。考之古,襦裤本不相连;裤之裆,汉以后始有之。但古之襦藏于内,番之襦见于外耳。其女衣尚白,似古之一命展衣;男之上下皆红,又似「春秋传」之靺韦跗注。睹袀服之振振,慨然思载缵武功之遗焉。断发不同剃发,「春秋传」艾陵之战,齐公孙挥因吴短发,令其徒寻约以系折馘。今岸里社番妇,翦其前发,以短发覆额。兰界外之番男,亦翦发下垂,乃知断发固如此。但番仅翦发之半,仍以其半作髺,不似吴人之全翦耳。「诗」称:『斯仓斯箱』。注谓:箱为车箱。观水里社番结寮为仓,而以方箱贮粟,累数箱为一仓,或中原有小于仓之箱,而非谓车之牝服,未可知也。「曲礼」:『共饭不泽手」。注:泽,捼莎也。礼:饭以手。记又云:『履不上于堂』。凡祭于室中,上堂无跣,燕则有之。故卫褚师声子因袜而登席,触出公怒。是以古者上堂登席,以跣为恭,安得谓番无不跣,及生番以手攫食,不用七箸之乔而野也?噫!自古质、文之递嬗,踵事增新,文日胜而质日远,何由反本修古,寻千百之十一于书缺有闲中?不谓求之海外、验诸荒陬,因俗之至陋,得礼之最初焉。于是即经传之或委或原,有离有合,附会以申其说,窃比于不贤识小,以备考古者之采择乎(同上)!
 

卷六

  物产

  榖(稻、粟、黍、麦、菽)枲蔬蓏果木竹花草药毛羽麟介虫金石货币

  「禹贡」纪方物,蠙鱼与金漆同登;「周官」辨土宜,黍稻偕牛羊并着。兰亦东南一卉服也,稽其贯利,九榖较六畜为多。虽齿革不登于天府,而樟楠自足于地材;兼以盛世丰年,嘉禾为瑞。一役泛舟,赡及江、浙,不可谓非太仓之外户也。然而逐利倾囷,民生匮矣。备豫旱涝,恃在盖藏,他货称是。志物产。

  榖之属

  枲之属

  蔬之属

  蓏之属

  果之属

  木之属

  竹之属

  花之属

  草之属

  药之属

  毛之属

  羽之属

  鳞之属

  介之属

  虫之属

  金石之属

  货币之属

   榖之属

  早占:有赤、白二种,粒小早熟,种于二、三月,成于五、六月,田中种之。

  占仔:纯白尤佳,兰地种于五、六月,或于九、十月,亦田中种。

  三杯:形似占粟。

  内山早:种出内山,独早,故名。

  清游早:「彰化志」作清油。

  红脚早:皆早熟者。

  七十日早:种于早春,七十日而熟。

  白肚早:其状盖白甚。

  大伯姆:种于洼下田,水高一尺,长亦一尺,水不能溢。米白而大,其名则不可晓。

  糯米:即秫米。

  占仔秫。

  赤壳秫:壳赤、米白,一云即占仔秫。

  虎皮秫:壳赤有文,米大而白。

  鹅卵秫:粒短壳薄,色白,性甚软,诸秫中最佳者。

  芒花秫。

  乌秫。

  附考

  稻有粳(粳同,不黏稻也)、糯(熟而粘者)。粳稻种于水田者曰早占、曰晚占,色白;种于围者曰埔占,色赤;糯稻种于水田者曰赤秫,壳色赤;种于园者曰禾秫,粒大色白(赤嵌笔谈)。番性爱种糯稻,八月可收(「台湾纪略」)。

  占稻,俗名占仔。「湘山野录」:真宗以福建地多高仰,闻占城稻耐旱,遣使求其种使莳。「五代会要」云:大中祥符五年,遣使福建取占城谷,分给江、淮、两浙,则占稻入中国,自宋真宗始矣。明末海寇林道干据台不果,由苏澳遁入占城,则占城与台为近,其种有自来。已种有赤、白二色,白者皮薄易舂,六、七月播种,十月可收。盖稻之极美者(参「诸罗志」)。

  ——以上稻。

  圆粒:米白而软,粒短而肥,种获与埔占同;但米多而为饭则少。

  埔占:壳白米赤,皮厚,种于三、四月,成于八、九月;园中有之。

  花螺早:俗呼螺米,亦早熟者。

  三杯、清游早、大伯姆:俱见稻类。

  乌占、番仔秫:粒甚大,土番摘穗藏之以酿酒。

  附考

  榖之产有数种:一曰黏榖,皮厚而坚,可以久贮;一曰埔黏(按黏占北音同),兼可种于旱园;一曰三杯,皮薄而粒大,不耐久贮。台、诸两邑,皆种黏榖;凤邑黏榖、埔榖并种。彰化北路以来(如今淡水),止种三杯。谷种早晚,性各不同;早者六月可收,晚者九月始获。南路下淡水(凤山属),闻有冬种四月即收者,名为双冬(按台地以榖熟为冬,早稻为早冬,晚稻为晚冬,岁有两熟为双冬。冬之云者,犹左氏所谓稔,管子所谓秋也),又他邑所无也(「台湾纪略」)。

  ——以上粟。

  芦黍:高与黍等,叶如芦,差大于黍,因呼为芦黍;实北方之膏粱也。邵氏曰:秬秠为黍,黍即膏粱。膏粱一稃二米,势若相背,而实相承。去其黑稃,二米即见,他谷所无也。

  鸭蹄黍:穗似鸭蹄,酿酒味特佳。

  芝麻:即胡麻,有黑、白二种,俱可醡油。

  附考

  「赤嵌笔谈」云:黍米夜间开花,居民多不食,但供笼鸟。按北方以膏粱酿烧刀酒,其味极酽。台人贩米江、浙,亦有兑来浸袪疯药者。若用芦黍、鸭蹄诸色仿而为之,则味尝不及。近有绍兴酒家,寓台郡中,试造此法,居人无有顾而问之者。盖水非河流,则味有咸甜、浓淡之别,不可强也。芝麻黑者,土人尝以小磨熬油;若白者醡油谓之香油,则尤少矣。

  ——以上黍。

  小麦:南方麦花多开于午,台则如北地然,食多也不觉热,可以磨面,功用最溥。

  番麦:状如黍,实如石榴子,一叶一穗,穗各百数粒。

  附考

  麦有大麦(兰地无)、小麦,而小麦最佳,为用亦广。又有荞麦,种植亦多。婴儿有疾,每用面少许,开水冲服立验,谓能解肌袪热(「赤嵌笔谈」)。

  南路地热,二麦不宜。北路稍寒,可以种麦。三月告成,与淮北诸省麦秋各异(「台湾纪略」)。

  ——以上麦。

  白豆。

  黄豆:粒大,倍于内地。土人与白豆和作酱。

  黑豆:土产者粒不甚大,土人以作盐豉。俱四、五月种,八、九月收。

  绿豆:粒小于内地,三、四月种,九月收。

  米豆:皮白腰长,可和米作食,九月收。「泉州志」即呼为九月豆。

  红公豆:子红、荚紫,长尺余。

  菜豆:荚长,亦名长豆,蔓生下垂,色青。按「彰化志」,菜豆一名红公豆,一名裙带豆,不以为二种。其实青者菜豆、紫者红公豆,种同而有别。

  刀豆:形如刀。

  扁豆:俗名肉豆,一名蛾眉豆,有红、白二色。

  观音豆:俗呼赤小豆,一名御豆,熬食蒸豚,味尤松甘。

  虎爪豆:形如虎爪。

  荷兰豆:色新绿而味香嫩,种出荷兰,土音讹为和兰豆。盖「明史」以荷兰为和兰也。

  土豆:蔓生,即落花生。花开黄色,委于土即结实,一房三、四粒;堪充果品,或以醡油,而代蜡。北方名长生果,一名花生。

  番豆。

  附考

  裙带豆,子白、荚绿,红公豆,子红、荚紫。原只一种,荚长尺余,可充蔬菜,福州名为豆结(「台海釆风图考」)。

  荷兰豆,种出荷兰,如豌豆然。角粒脆嫩,可充蔬品,熬食。余如黄、黑、绿豆,小米、芝麻、赤豆之属,悉同内地,而收获较早(参「釆风图考」、「台湾纪略」)。

  田中艺稻之外,间种落花生,俗名土豆。冬月收实,充衢陈列,居人非口嚼槟榔,即啖落花生。童稚将炒熟者,用纸包裹,粥于街头,名落花生包(「赤嵌笔谈」)。

  番豆,花银红色,壳硬粒圆。土人取为粉餈粿馅,较绿豆价为廉,而香洁则逊之(参「釆风图考」)。

  ——以上菽。

   枲之属

  青苎:种于园中或旷隙地,一岁四收;惟初收长大者得价值。去其皮肤,取其如丝者,以小刀剔之,快如破竹。

  麻:蔓生者多,种之者少,以利不及青苎故也。内山较盛,有青、黄二种。

  附考

  诗「陈风」:「东门之池,可以沤纻』。「集传」以为麻,似与上云『沤麻』无分。纻盖麻类,而非即麻。「说文」云:『纻,草也,可以为绳』。「唐诗」有「白纻词」,知苎乃纻字俗误也。兰中自淡北一带,遇隙地无不莳。此以宿根易生,不扶自直,故岁得四收,有头水至四水之名。头水云者,犹采茶之头纲也,收于夏初,讫于秋末,装朿捆载,售于内地;剖之如丝,以缉夏布。粗者约绳,细或搓线。其干亦如麻,然可以引火。

  「尔雅」:黂,枲实;疏,枲麻也。黂者,即麻子名。「齐民要术」:勃麻花也。麻有雌雄,雄者名枲,雌者名苴。

   蔬之属

  芥:有青紫数茎,种可煮食,亦可卤食,取其子研末为芥辣。又有油芥,可榨油。

  姜:芥秋种而冬熟,姜春种而夏熟。初生嫩者,其尖微紫,名紫姜,亦名子姜。宿根谓之母姜。又有番姜,花白瓣绿,熟时朱红,中有子辛辣;更有实圆尖小者,种出咬■〈口留〉吧。晒干可作辣酱,御湿之菜也。

  葱:有香葱、麦葱、风葱三种。风葱可疗疯疾,中有孔。

  韭。

  蒜。

  薤:似韭而叶差阔,俗云廖荞。佛家谓荤菜。八月种,头可食,亦可捣虀。「尔雅」以小蒜为蒜,大蒜为葫食。

  白菜:一名菘,即周彦伦所谓秋末晚菘也。兰地亦有。传种自山东者,叶青碧,茎洁白,以头围者为胜。然味终逊于山东,三年必另易其种。

  苋菜:有红、白二种,俗传不宜与鳖同食,谓鳖见苋而生。「清异录」以红苋为鳖还丹,即此可鉴。

  芥蓝菜:俗呼隔菜,一名观音菜。「通志」:叶如蓝而厚,青碧色,菜之美者也。

  莙荙:叶厚而柔,俗呼厚茇菜。按唐「西域传」末录有军达,即此菜也。「本草」谓其补中下气。其汁洗衣,白如玉。俗云有小毒,恐未必然。

  颇菱:种出西域颇菱国,俗讹颇为菠,呼赤根菜。「方士隐」:名为波斯草。「嘉话录」:菠菱种自西国,有僧将其子来,云本是颇陵之种,语讹波棱。

  瓮菜:来自东夷古伦国;以■〈票瓦〉盛之,译不能通,即名瓮菜。「南方草木状」:叶如落葵而小,干柔如蔓而中有孔,盖水、陆皆可生之物也。

  蒝荽:「本草」谓胡荽。茎叶柔细,根多须,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即此。佛家亦以为荤菜。

  芹:水芹生水中,旱芹生卑地,有赤、白二色。孟倪云:和醋食损齿。李廷飞云:赤芹害人,不可食。时珍曰:蛇喜食芹,惊蛰后忌食。产于冬春之交,嫩而美,味甚香。

  茼莴:叶似艾而花似小菊,性冷味香,形、气同蓬莴;一名董莴,多食令人气满。

  红豆菜:叶红紫,味香烈,妇人食之补血。

  茄:形长,有紫白二色;又有一种野生,形圆而色黄、白,则不可食。

  笋:土产多苦,亦不甚香。

  萝卜:俗名菜头。有黄、白二种,兰地秋、冬、春皆有之。

  紫菜:生海石上。

  海粉:青、白二色,状如粉条,生海中。

  番芥蓝:叶盖如芥,无有食之者。

  附考

  明太监王三保植畺冈山上,至今尚有产者。有意求觅,终不可得。樵夫偶见,结草为记,次日寻之弗获。故道有得者,可疗百病(「台湾纪略」)。

  凤山县有姜,名三保姜。相传明初三保太监所植,可疗百病(「香祖笔记」)。

  台地竹生笋,不出丛外,皆不堪食。夏月街市亦有煮熟肩卖者,味酸苦,难以充庖;惟茥竹笋味最佳(「使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