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台湾采访册
台湾采访册
南路营
参将一员(驻札凤山县治,统辖本营下淡水营官兵)、中军守备一员(旧制驻防凤弹下埤头,乾隆五十三年移驻水底藔汛)、千总三员(内一员乾隆五十三年增设,一员随防县治,一员分防石井,一员分防水底藔)、把总四员(递年轮防县治、攀桂桥、石井、旧城等汛)、外委六员(递年轮防兰坡岭、坪仔头、蕃薯藔、竿蓁塘及随防县治)、额外四员(随防县治)、马三十匹、配马兵三十名、步战兵四百零九名、守兵六百名,共兵一千零三十九名,以五百二十名驻防凤山县治,兼辖坪仔头、打鹿潭、苦苓门等塘,以一百五十名分防水底藔汛,以一百六十名分防石井汛,兼辖兰坡岭、观音山、小店、竿蓁、二滥、溪边各塘,以一百一十六名分防番薯藔汛)。
南路下淡水营(乾隆三十三年分设)
都司一员(驻札山猪毛口汛,管辖本营官兵)、千总一员(分防新园汛)、把总二员(递年轮防万丹、山猪毛口两汛)、外委三员(递年轮防阿里港、枋藔、东港等汛)、额外二员(随防山猪毛口)、马十匹、配马兵十名、步战兵三百四十四名、守兵二百一十五名,共兵五百六十九名(以二百五十九名驻防山猪毛口汛,以一百六十名分防新园,兼辖东港、枋藔各塘汛,以八十五名分防万丹汛,以七十名分防阿里港兼武洛塘汛)。
北路协副将一员(驻札彰化县治,统辖本标三营官兵)
北路中营
都司一员(驻札彰化县治,管辖本营官兵)、千总二员(一员随防县治,一员驻防猫雾捒)、把总四员(递年轮防燕雾、八卦山、南北投、外四汛、许厝埔等汛)、外委九员(内三员乾隆五十三年增设,递年轮防大里■〈木戈〉、葫芦墩、二林、猫雾捒、四张犁、八卦山、南北投、崁顶等塘汛)、额外五员(内一员乾隆四十八年增设,一员乾隆五十三年增设,以二员随防县治,三员轮防触口汛、牛骂头汛、外四汛)、马五十匹、配马兵五十名、步战兵五百二十一名、守兵六百五十三名,共兵一千二百二十四名(内战守兵三百四十四名,乾隆五十三年增设,以六百零九名驻防彰化县治,以八十五名分防猫雾汛塘,以九十九名分防南北投汛塘,以九十二名分防燕雾捒汛塘,以五十名分防崁顶汛,以五十名分防大里■〈木戈〉,以三十名分防触口汛,以四十名分防葫芦墩,以三十名分防四张犁,以二十名分防牛骂头,以二十五名巡防外四汛,以一百名分防八卦山汛)。
北路左营
都司一员(驻札嘉义县治,管辖本营官兵,乾隆五十三年增设)、守备一员(旧制驻札嘉义县治,乾隆五十三年移驻斗六门汛)、千总三员(内一员乾隆五十三年增设,递年轮防笨港、斗六门、水沙连等汛)、把总四员(递年轮防县治城内、城外、盐水港、西螺等汛)、外委十员(内四员乾隆五十三年增设,递年轮防大仑脚、斗六门、虎尾溪、大埔林、他里雾、县城、西螺、林圯埔、笨港、水沙连等汛塘)、额外四员(内一员乾隆五十三年增设,随防县治)、马二十五匹、配马兵二十五名、步战兵五百八十八名、守兵六百五十五名,共兵一千二百六十八名(内战守兵四百一十八名,乾隆五十三年增设。道光五年裁归噶玛兰营,添防战守兵一百三十名),现制马步战守兵一千一百三十八名(以五百名驻札嘉义县治,以六百三十八名分防斗六门、笨港、水沙连、西螺、盐水港、大埔林、虎尾溪、他里雾、林圯埔、大仑脚等汛塘)。
北路右营
游击一员(旧制守备,道光六年总督孙奏准将镇标右营游击改为移驻竹堑)、守备一员(道光六年移驻大甲)、千总三员(旧制四员,道光六年添二员),外委九员(旧制七员,道光六年添二员)、额外三名、马十五匹、马兵十五名、战守兵旧制七百零一名、道光六年添二百名,共兵九百一十六名。以上所添官兵,系道光六年裁镇标左右营改移驻防。
北路淡水营(嘉庆十四年裁改艋舺营)
都司一员(嘉庆十四年改为台协右营都司,移驻安平镇)、千总一员(随防淡水港口)、把总二员(一员驻防炮台,一员驻大鸡笼)、外委五员、额外二员、马十匹、配马兵十名、步战守兵六百名(内六十名,乾隆五十三年增设)、战船六只(波字四,定字二)。
艋舺营(嘉庆十四年新设)
水师参将一员(驻札艋舺,统辖艋舺陆路、沪尾水师官兵,兼辖噶玛兰营官兵,原设游击,将台协右营游击移驻,道光五年改设参将)、陆路中军守备一员(驻防艋舺)、千总一员(驻防大鸡笼)、把总二员(一员分防三貂港,一员随防艋舺营)、外委五员(递年随防艋舺,轮防马炼、水转脚等汛)、额外二员(随防艋舺)、马十匹、马兵十名、步战兵三百一十九名、守兵四百六十一名,共八百名(内道光五年裁归噶玛兰营,添防战守兵一百名),现制马步战守兵七百名(以四百名驻防艋舺,三百名分防大鸡笼、三貂港、海山口、马炼等汛)、沪尾水师守备一员(驻札沪尾炮台)、千总一员(随防沪尾)、把总二员(一员随防沪尾,一员分防金包里)、外委四员(递年轮防炮台、石门、八〔里坌〕)、额外三员(随防炮台)、步战兵三百八十八名、守兵三百一十二名(内舵水、炊工十四名),共兵七百名(以五百五十名驻防沪尾炮台,出洋巡哨,以五十名分防金包里,以四十六名分防八里坌,以三十名防石门汛,以二十四名分防小鸡笼、北港各港口)、战船(波字号)六只(道光四年添设守港战船八只,知字号四只、方字号四只)。
噶玛兰营(嘉庆十七年新设)
都司一员(驻札五围,管辖本营官兵,原设守备,道光五年守备移驻头围,增设都司)、守备一员(驻札头围)、千总二员(内一员道光五年增设,递年轮防头围等汛)、把总二员(一员随防五围,一员驻防溪洲)、外委四员(内二员道光五年增设,递年轮防五围、梗北关等汛)、额外三员(随防五围、头围)、步战兵四百五十五名、守兵二百四十名,共兵六百九十五名(内三百名,道光五年增设,以三百六十名驻五围噶玛兰厅治,以三百四十五名分防头围、溪洲、梗北关、三貂各汛塘)。
台湾水师协副将一员(驻札安平镇,统辖本标三营官兵)
台协中营
游击一员(副将中军,驻札安平镇,管辖本营官兵)、守备一员(驻札安平镇)、千总二员(一员随防安平镇,一员驻防鹿耳门口)、把总四员(二员随防安平镇,一员分防大港汛,一员分防蛟港汛)、外委五员(旧制六员,嘉庆十四年裁归艋舺营水师一员、额外三员、步战兵三百五十一名、守兵四百二十二名(内除舵工、炊粮十五名、乌龙江水兵一名),实共兵七百五十七名(以四百十七名驻防安平镇,以一百五十名分防鹿耳门汛,以五十名分防大港汛,以一百名分防蚊港汛,以四十名分防茄藤仔、喜树仔、昆身头、蛲港、南鲲身、青鲲身、北门屿、马沙沟各塘)、平字号战船十五只。
台协左营
游击一员(乾隆五十三年移驻鹿仔港)、守备一员(驻防笨港)、千总二员(一员分防王功大突港口,一员随防鹿仔港)、把总四员(递年轮防笨港、新店、鹿港等汛)、外委六员、额外二员(旧制三员,嘉庆十四年裁归艋舺营水师一员)、步战兵三百二十六名、守兵三百九十八名(内除舵工、炊粮十六名、乌龙江水兵一名),实共兵七百零七名(以三百零七名驻防鹿仔港,以一百名分防王功大突港口,以一百十五名分防笨港,以七十五名分防新店,以五十名分防三林港,以一十名分防水里港,以二十名分防海丰港,以三十名分防番仔挖、■〈鱼逮〉仔挖、猴树各塘)、定字号战船十六只。
台协右营
都司一员(旧制游击,嘉庆十四年移驻艋舺营,将北路淡水营都司裁改台协右营都司,驻札安平镇,管辖本营官兵)、守备一员(驻防安平镇)、千总二员(一员随防安平镇,一员驻防鹿耳门)、把总四员(内一员嘉庆十四年裁归艋舺营水师添防)、外委五员(旧制六员,嘉庆十四年裁归艋舺营水师一员)、额外三员、步战兵三百五十一名、守兵四百二十二名(内除舵工、炊粮十五名、乌龙水兵一名),实共兵七百五十七名(以四百二十七名驻防安平镇,以一百五十五名分防鹿耳门汛,以六十名分防打鼓山,以五十名分防东港汛,以六十名分防蛲港、赤嵌、万丹、岐后、大林埔、下淡水、西溪、加藤、大军麓各塘)、澄字号战船十五只。
澎湖水师协副将一员(驻札澎湖妈宫,统辖本标二营官兵)
澎湖左营
游击一员(驻札妈宫,副将中军,管本营官兵)、守备一员(驻防妈宫)、千总二员、把总四员(递年轮防妈宫、将军澳、大妈祖澳)、外委六员、额外三员、步战兵四百十九名、守兵五百名(内除舵工、炊粮十六名、水兵…名),实共兵九百零二名(以四百五十六名驻防妈宫,以一百名分防妈祖澳港口,以二十八各分防妈祖澳新城内,以二十八名分防挽门汛,以二十八名分防新城东港,以二十八名分防水埯汛,以三十名分防嵵里汛,以二十五名分防嵵里炮台,以六十名分防将军澳,以九十名分防文良港,以十名分防风柜炮台)、绥字号战〔船〕七只。
澎湖右营
游击一员(驻札妈宫,管辖本营官兵)、守备一员(驻防妈宫)、千总二员、把总四员(递年轮防妈宫、北山、妈祖澳等汛)、外委七员、额外三员、步战兵四百一十九名、守兵五百名(内除舵水、炊粮十五名、水兵一名),实共兵九百零三名(以三百二十三名驻防妈宫西路,以一百名分防妈祖澳,以二十八名分防新城西炮台,以二十八名分防妈祖澳新城内,以一百名分防西屿内堑汛,以二十八名分防内堑炮台,以五十名分防外堑汛,以五十名分防外堑炮台,以三十名分防小门汛,以一百名分防北山汛,以一百名分防吉贝汛)、宁字号战船一十六只。
台湾府治(总兵官一员,中、左、右三营游击三员,守备三员,千总五员,把总十一员,外委十六员,额外八员,共兵二千五百一十八名,马兵一百二十名,城守营参将一员,左军把总一员,额外一员,兵八十五名,马二十匹,右军千总一员,兵一百七十一名,马二十匹。
岳帝庙堆(中营安兵五名)、府衙门堆(中营安兵五名)、十字街堆(左营安兵五名)、关帝庙堆(左营安兵五名)、枋桥头堆(右营安兵五名)、开仙宫堆(右营安兵五名)、涂墼埕塘(城守左军安兵五名),以上俱府城内。
南炮台塘(在府治小西门外,安兵五名)、盐水埔汛(在府治南十里,外委一员,安兵一十九名)、角带围塘(在府治东南十三里,安兵五名)、港冈塘(在府治东南十里,安兵六名)、埤仔头塘(在府治南十五里,安兵十名,嘉庆十年移雁门关塘置此)、大湖搪(在府治南二十里,安兵五十名)、半路竹塘(在府治南二十五里,安兵六名)、岗山汛(在府治东南三十里,驻防守备一员,千总一员,安兵一百四十五名,嘉庆十五年裁山头、山腰、山尾三塘,并入此汛)、罗汉门汛(在府治东六十里,驻防把总一员,外委……,安兵七十七名,嘉庆十五年裁康蓬……濑口、南至一塘并入此汛)、猴洞口汛(在府治东三十五里,外委一员,兵八十一名,嘉庆十五年裁……口汛、狗昆仑、磱碡坑,土地公岭各塘,并入此汛)、茂公汛(在府治东一十五里,外委一员,安兵二十八名),以上系城守营左军管辖。
北炮台塘(在府治小北门外,安兵五名)、柴头港塘(在府治北五里,安兵五名)、茑松塘(在府治北十里,安兵五名)、木栅塘(在府治北十里,安兵五名)、大穆降汛(在府治东北二十里,驻防外委一员,安兵四十四名,嘉庆十五年裁小桥、大湾、崁下三塘并入此汛)、旧社汛(在府治东二十五里,驻防外委一员,额外一员,安兵四十四名,嘉庆十五年裁拨佳里兴汛、北岸塘并入此汛)、湾里溪塘(在府治北三十里,安兵五名)、麻荳汛(在府治东北三十里,驻防外委一员,安兵三十名)、目加溜湾汛(在府治北二十五里,驻防把总一员,外委一员,安兵四十一名,嘉庆十五年裁拨水仔尾、乌山头、茇仔林三塘并入此汛)、水堀头塘(在府治北三十五里,安兵五名)、茅港尾塘(在府治北四十里,安兵五名)、铁线桥塘(在府治北五十里,安兵五名)、大武垄汛(在府治东北六十里,驻防把总一员,外委一员,安兵七十名,嘉庆十五年裁拨本县庄汛并入此汛)、急水溪塘(在府治北六十里,安兵五名)、下加冬汛(在府治北七十里,驻防守备一员,把总一员,安兵九十一名)、八奖溪塘(在府治北八十里,安兵五名)、北势埔塘(在府治北八十里,安兵五名)、大排竹汛(在府治东北八十里,驻防外委一员,安兵四十五名,嘉庆十五年裁拨三嵌汛、哆啰嘓塘并入此汛)。以上系城守右军管辖。
二滥塘(在府治南三十里,安兵五名)、竿蓁塘(在府治南四十里,外委一员,安兵十五名)、小店塘(在府治南五十里,安兵五名)、观音山塘(在府治南六十里,石井汛千总管辖巡防,安兵十名)、兰坡岭塘(在府治东南七十里,外委一员,安兵十名)、石井汛(在府治东南六十里,千总一员,把总一员、安兵一百二十名,分防观音……)、溪边塘(在府治东南七十五里,安兵五名)、苦苓门塘(在府治南七十里,安兵五名)、凤山城(在府治南八十里,参将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外委二员,额外四员、兵五百名,马三十匹)、打鹿潭塘(在府治南九十里,安兵五名)、坪仔头塘(在府治南九十里,外委一员,安兵十名)、攀桂桥汛(在府治东南八十里,把总一员,安兵五十一名)、旧城汛(在府治西南六十里,把总一员,安兵一百六十名)、蕃薯藔汛(在府治南六十五里,外委一员,安兵一十二名)、水底藔汛(在府治南一百六十里,驻防守备一员、千总一员,安兵一百五十名)。以上系南路营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