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台湾采访册
台湾采访册
阿猴塘(在府治东南一百里,离凤山县二十里,安兵十名)、山猪毛口汛(在府治东南一百一十里,离凤山县三十里,都司驻札,把总一员、额外二员,安兵二百五十九名,马十匹)、阿里港汛(在府治东南八十里,外委一员,安兵六十名,兼武洛汛)、新园汛(在府治南一百里,千总一员,安兵一百名)、东港汛(在府治西南一百一十里,外委一员,安兵四十五名)、万丹汛(在府治东南一百里,把总一员,安兵五十名)、茄藤港塘(在府治南一百一十里,安兵五名)、放■〈纟索〉塘(在府治南一百二十里,安兵五名)、大昆麓塘(在府治南一百三十里,安兵五名)、枋藔汛(在府治南一百四十里,外委一员,安兵三十名)。以上系下淡水营管辖。
水堀头塘(在府治北九十里,安兵六名)、八奖溪塘(在府治北八十里,安兵一十名)、嘉义县城(在府治……一百里,都司驻札,把总一员、外委一员、额外四员,安兵五百名,马三十五匹)、外四汛(把总一员,巡防兵二十四名,驻嘉义城外)、山底塘(在嘉义县东门外,安兵六名)、牛稠溪(在府治北一百五里,安兵五名)、打猫塘(在府治北一百十里,安兵五名)、大埔林汛(在府治北一百二十里,外委一员,安兵二十名)、斗六门汛(在府治东北一百四十五里,守备一员、千总一员、外委一员,安兵一百八十名)、虎尾溪汛(在府治北一百四十四里,原设外委一员,安兵一十九名)、虎尾溪塘(在府治北四十里,原设兵五名)、他里雾汛(在府治北一百三十里,设外委一员,安兵四十名)、中路头塘(在府治北一百四十里,原设兵十名)、西螺汛(在府治北一百五十里,设把总一员、外委一员,安兵六十九名)、三条圳塘(在府治北一百五十五里,原设兵十五名)、大仑脚汛(在府治北一百里,原设外委一员,安兵三十九名)、林圯埔汛(在府治北一百七十里,原设外委一员,安兵三十名)、笨港汛(在府治西北一百里,原设千总一员、外委一员,安兵八十九名)、盐水港汛(在府治西北八十里,原设把总一员,安兵一百名)、水沙连汛(在府治东北一百七十里,原设千总一员、外委一员,安兵一百名),以上系北路右营管辖。
东螺塘(在府治北一百六十里,兵十名)、大武郡塘(在府治北一百七十里,兵五名)、燕雾汛(在府治北一百八十里,把总一员,兵四十名)、燕雾塘(在府治北一百七十五里,兵五名)、番仔沟塘(在府治北一百七十里,安兵五名)、枋桥塘(在府治北一百八十里,兵五名)、溪口藔(兵一十名)、二林汛(在府治西北一百五十里,外委一员,兵五名)、赤涂崎塘(在府治北一百九十里,兵五名)、南北投汛(在府治东北一百九十里,把总一员、外委一员,兵九十九名)、彰化县城(副将驻札,都司一员、千总一员、外委一员、额外二员、兵五百六十五名,马五十匹,在府北二百里)、外四汛(把总一员、额外一员,巡防兵四十五名,驻彰化县北门外)、底塘(在彰化县南门外,兵五名)、八卦山汛(在彰化县东门外,把总一员、外委一员,兵一百名,嘉庆十五年裁柳树汛,并入此汛)、猫雾捒汛(在府治东北二百二十里,千总一员、外委一员,兵八十五名)、葫芦墩汛(在府治东北二百二十五里,外委一员,兵四十名,嘉庆十五年裁柳树湳外委一员、兵三十四名、二八水兵六名置此)、大肚溪塘(在府治北二百十里,兵五名)、四张犁汛(在府治东北二百二十里,外委一员,兵三十名,嘉庆十五年裁移马芝遴、大突、二林、二八水各塘置此)、沙辘塘(在府治北二百二十里,兵五名)、牛骂头汛(在府治北二百三十里,额外一员,兵二十五名)、大里■〈木戈〉汛(在府治东北二百二十五里,外委一员,兵五十名,乾隆五十三年设)、触口汛(离府治一百六十里,额外一员,兵三……)、崁顶汛(离府治二百五十里,外委一员,兵五十名,嘉庆十五年裁虎仔坑兵十名,并入此汛)。以上系北路中营管辖。
大甲溪汛(在府治北二百五十里,外委一员,兵三十名,今奏请添兵,将守备移驻)、吞霄塘(在府治北二百七十里,兵十名)、猫盂塘(在府治北二百六十里,兵五名)、大安海口汛(在府治西北二百六十里,把总一员、外委一员,兵七十四名)、白沙墩塘(在府治北二百九十五里,外委一员,兵十名)、加志阁塘(在府治北三百一十里,外委一员,兵三十八名)、后垄汛(在府治北三百一十里,千总一员,兵五十三名)、中港汛(在府治北三百二十九里,把总一员、外委一员,兵五十八名)、香山塘(在府治北三百三十五里,兵十名)、海口汛(在府治西北三百四十五里,额外一员,兵十二名)、竹堑厅治(在府治北三百五十九里,守备驻防,今奏请将镇标右营游击移驻,千总一员、外委一员、额外二员,兵二百九十四名,马十五匹)、杨梅坜汛(在府治北四百里,把总一员,兵六十七名)、桃仔园汛(在府治北四百三十里,把总一员,兵一十五名)、南嵌汛(在府治北四百三十九里,外委一员,兵二十六名)。以上系北路右营管辖。
艋舺营汛(在府治北五百二十八里,参将驻札,陆路守备一员、把总一员、外委二员,兵四百五十名,马一十匹)、大鸡笼汛(离艋舺六十里,千总一员,兵九十名)、马炼汛(离艋舺九十里,外委一员,兵三十名)、水转脚汛(离艋舺三十里,外委一员,兵三十五名)、三貂港汛(离艋舺一百零一里,把总一员,兵三十名)、海山口汛(离艋舺十里,外委一员,兵六十名)、三瓜仔汛(离营汛七十里,外委一员,兵十名)、龟山仑岭汛塘(离艋舺二十五里,兵十名)、暖暖塘(离艋舺营汛五十里,兵十名)、灿光藔塘(离艋舺营汛八十五里,兵十名)。以上系艋舺陆路管辖。
沪尾炮台汛(水师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外委一员、额外三员,兵五百三十名)、八里坌汛(离艋舺三十里,外委一员,兵三十名)、金包里汛(离艋舺九十二里,把总一员、外委一员,兵五十名)、石门汛(离艋舺十二里,外委一员,兵三十名)、小鸡笼塘(离艋舺五十二里,兵十名)、北港塘(离沪尾四里,兵五十名)。以上系艋舺沪尾水师管辖。
噶玛兰五围厅治(离艋舺营汛二百一十里,都司驻札,千总一员、外委二员、额外一员,兵三百六十名)、头围汛(南至三围塘十二里,北至炮台塘五里,守备一员、外委一员,兵一百名)、三貂汛(南至北关汛六十里,北与艋舺分管交界十里,千总一员,兵五十名)、溪洲汛(北至五围城汛十二里,南至加礼远汛二十里,把总一员,兵四十名)、苏澳汛(离加礼远汛二十里,把总一员,兵五十名)、加礼远汛(北至溪洲汛二十里,南至苏澳汛二十里,额外一员,兵五十名)、北关汛(南至炮台塘十里,北至三貂汛六十里,外委一员,兵四十名)、三围塘(离头围汛十二里,兵十名)、炮台塘(离头围汛五里,兵十五名)。以上系噶玛兰管。
安平镇(台协水师副将驻札,台协中营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外委四员、额外五员,兵四十七名,台协右营都司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外委四员、额外三员,兵四百二十七名,离府治水程七里)、鹿耳门口汛(台协中营千总一员、台协右营千总一员,兵各一百五十名,驻防中右两营,游击、都司、守备按季轮防,离府治水程三十里)、大港汛(把总一员,兵五十名,离府治水程七里)、茄藤仔塘(兵五名,离府治二十里)、喜树仔塘(兵五名,离府治三十里)、昆身头塘(兵五名)、蛲港塘(兵五名,离府治三十里)、蚊港汛(把总一员,兵一百名,离府治五十三里)、南鲲身塘(兵五名,离府治水程四十里)、北门屿塘(兵五名,离府治四十里)、马沙沟塘(兵五名,离府治三十里)。以上系台协中营管辖。
打鼓汛(把总一员,兵六十名,离府治西南八十里)、蛲港塘(兵五名,离府治三十五里)、赤嵌塘(兵五名,离府治四十里)、万丹塘(兵五名,离府治南六十里)、岐后汛(兵十名,离府治南九十里)、大埔林塘(兵五名,离府治南一百里)、下淡水塘(兵…名,离府治南一百零五里)、西溪塘(兵十名,离府治一百五里)、东港汛(把总一员,兵五十名,离府治西南一百十里)、茄藤港塘(兵五名,离府治一百一十三里)、放■〈纟索〉塘(兵五名,离府治西南一百二十五里)、大昆麓塘(外委一员,兵五名,离府治一百三十五里)。以上系台协右营管辖。
鹿港汛(台协左营游击驻札,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外委一员、额外二员,兵三百零七名,离府治西北一百九十里)、水里港汛(外委一员,兵二十名,离府治西北二百二十里)、番仔挖塘(兵五名,离府治西北一百八十里)、王功海口汛(千总一员,兵一百名,离府治西北一百八十五里)、笨港汛(台协右营守备驻防,把总一员,兵一百五十名,离府治西北一百里)、■〈鱼逮〉仔挖塘(兵五名,离府治西北一百一十里)猴树港汛(兵十名,离府治西北九十里)、海丰港汛(外委一员,兵二十名,离府治西北一百四十里)、新店汛(把总一员,兵七十五名,离府治西北七十七里)、三林港汛(外委一员,兵五十名,离府治西北一百六十里)。以上系台协左营管辖。
澎湖妈宫(副将驻札,左右两营游击守备各一员,千总、把总各二员,外委九员、额外六员,兵七百七十九名)、妈祖澳港口(左右营兵各一百名,千、把总各一员)、大妈祖宫新城内(把总一员,左右营兵各二十八名)、挽门汛炮台(兵二十八名,左营辖)、水埯炮台(兵二十八名,左营辖),将军澳(把总一员,兵六十名)、将军澳炮台(兵二十八名,左营辖)、嵵里汛(外委一员,兵三十名,左营辖)、嵵里炮台(兵二十八名,左营辖)、文良港汛(外委一员,兵九十名,左营辖)、风柜尾炮台(兵十名,左营辖)、妈祖澳新城内(兵二十八名,右营辖)、西屿头(外委一员,兵一百名,右营辖)、外堑炮台汛(兵十五名,右营辖)、小门汛(兵三十名,右营辖)、内堑炮台(兵二十八名,右营辖)、外堑汛(外委一员,兵五十名,右营辖)、北山汛(把总一员,兵一百名,右营辖)、吉贝汛(外委一员,兵一百名,右营辖)。
(以上系曾敦仁、翁守训同采)
北路淡水营,自乾隆二十年起,旧制原设都司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外委五员、额外二员、马步战守兵丁六百二十九名额、马一十匹、战船二只,分防艋舺渡头汛、大鸡笼汛、海山口汛、八里坌汛、右石门汛、金包里汛、炮台塘、北港塘、小鸡笼塘、烟墩塘、长道坑塘、斗六汛、五塘,俱系都司管辖。陆路地方东至三貂一百零六里,西至石头溪与北右营交界三十五里,南至山林三十里,北至海三十里。水洋上至三貂一百里,下〔至〕中港溪与台协水师左营交界一百五十里,隶北路协□将统管。所建营房、汛塘、衙署、军□库局,较…房,俱于嘉庆十年……月间遭…匪蔡牵帮□攻陷,焚…存署都…陈廷梅…兵打仗…续,都司陈阶升随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到淡水接任,收回营制。嗣因兵力单薄,嘉庆十一年间奉文在台就淡招募水兵一百五十名添防。嘉庆十五年,奉文就台协水师三营裁拨台募水兵一百九十八名,随驾平字一号、二号、定字三号、澄字四号战船四只,至淡添防,即将北路淡水营都司改为艋舺营游击。案于嘉庆十三年间奉文奏准。
台湾北路附近沪尾之艋舺地方,远在台北,仅责成都司分防,每遇海口有事,不惟台湾镇远在郡城,鞭长莫及,即北路协驻札彰化,往返数日,亦属缓不济急。请将福建台湾水师右营游击移驻艋舺,作为艋舺营游击,管理淡水北路营务。淡水营都司移驻台湾水师右营,作为台湾水师右营都司。其原设兴化协右营守备,移驻沪尾炮台,作为沪尾水师守备,管辖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外委四员、额外三员。又延平协左营守备,准其移驻艋舺,作为艋舺营游击中军守备,管辖陆路弁兵。其应添千把、外委等官,准其于台湾各营内通融酌拨等因;奉行添设在案。艋舺营游击改为水师参将,案于道光四年间奉文奏准,将艋舺游击改为水师参将,……艋舺……管辖。艋舺路中军守备、沪尾水………备兼辖………头围汛守…,统辖水陆地方,水洋…大…港,与台协…营交界起,至噶玛兰折入苏澳界止,计水洋七百余里。(附图)
噶玛兰营,新辟地,始入版图。嘉庆十八年奉文奏准安设营伍,设立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外委二员、额外外委三员,由内地上府延、建、汀、邵拨戍兵丁三百九十五名,统归艋舺营游击兼辖。守备同通判驻札五围,存城把总一员、协防外委一员、额外外委二员、兵丁二百一十五名。自五围至三围,计程十二里。三围应设一汛,安兵十名。三围至头围,计程十二里。头围应派千总一员、兵八十名,同县丞驻札防范。该地乌石港口,建筑炮台一座,拨兵架炮防守。其将近头围五里之外,地名硬枋,高山险峻,为噶玛兰全境咽喉要道,建盖北关一座,派外委一员、兵三十名,驻札防守,专司启闭盘诘奸宄,毋许溷迹潜入。由北关至嶐嶐山脚,计程二十五里。嶐嶐岭脚,安设一汛,派额外外委一员、兵二十名驻札防守。其由五围至溪洲,计程十二里。溪洲应派把总一员、兵四十名驻札巡防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