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台湾舆地汇钞
台湾舆地汇钞
半线社,在彰化城东。彰化治,即半线北地。
岸里山,在彰化北牛骂、沙辘二山间。中有阿里史、乌牛栏、扫拺、岸里、朴仔篱五社。
埔里社,今厅治;在彰化东。越山东北行,即抵宜兰界。旧有二十四社:埔里、决里、毛啐、猫丹、社仔、木扣、大武郡、子黑、子希、倒咯、峦峦、田仔、猫兰、田头、思顺、挽兰、外斗截、水眉里、内斗截、内眉里、平来万、致雾、哆■〈口克〉啷、福骨。入社二道:南自水沙连沿触口大溪,东经狮子头山、集集铺、广盛庄、柴围,又北历鸡朐岭、芊蓁林、竹仔林、水里、头社、水社、本社、猫兰社、沈鹿、谾口,至埔里大社;北自北投北经草鞋墩、内木栅、阿发埔,渡溪至火焰山,过太平林、内龟洋至外国胜埔,更渡溪至埔里。
水沙连,今台湾县地。水连八、九里,中峙一屿,名珠仔山;众番绕屿以居。「番俗六考」云:『山径崎岖,惟南北二涧沿岸堪往来;外通斗六门,竹脚簝』。按南北二涧即触口与乌溪,斗六门当是万斗六隘。故斗六门隘在水沙连南,去竹脚簝、触口更远,不合。
斗六门汛,今云林地。东有斗六东隘、斗六门隘。
虎尾溪,在云林西。源出水沙连,从牛相触二山间北流为东螺溪,又东汇阿拔泉溪为西螺溪;阿拔泉纯清、虎尾水纯浊,螺溪清浊不定。
台南府,故台湾府。古称毘舍耶国;前明时,称大琉球。天启初,荷兰人据其地,筑城以居。本朝顺治初,郑成功逐荷兰居之,置承天府,名曰东都;郑锦改东宁。康熙二十三年定台,改置台湾府。光绪初,改台南。
安平镇城,在台南西南海边。东抵湾街渡头,西南沙墩。土人名红毛楼。
赤嵌城,在台南西南二十里;与安平城相对。
大冈山,在台南东南三十里;状如覆舟。旧时国有大事,山辄先鸣。又南有小冈山。
鹿耳门,在台南西北;即北线尾。中有海翁崛;多浮沙,名铁板沙。
昆身塘,在台南西。沙线湾抱,七起八伏;自一昆身至七昆身渐南旋,可行而通。
新港、加留湾、麻豆、欧王四大社,在台南北。
嘉义,在台南北。郑成功初置天兴县;康熙二十三年,分置诸罗县。乾隆五十二年,改嘉义。
鹿仔港,在嘉义西。沿海有蛲港、盐水港、八掌港、笨港、海翁港、大甲西港、二林港、三林港、中港、竹堑港、蓬山港:凡十二处,皆可通舟师。
凤山县,在台南南。郑成功置万年县;康熙二十三年,改凤山县。
打狗港,在凤山西南。源出打狗山,西流由港入海。又西南为东港。皆通舟大港。
摄土番十一社,在凤山东南。上下淡水、力力、加藤、放索、大泽矶、阿猴、答楼为平地八社,输赋应徭;茄落堂、卑马南、琅峤三社,惟输赋不应役。今悉编丁。
沙马踦,在恒春南;为全台南尽处。凡舟赴吕宋者,必由此东放大洋。有澳名龟那秃,北风时大船可泊。
澎湖厅,在台南府西大洋中,号澎湖沟。水分东、西流,西达漳、泉,东达吕宋。有六十四岛澳,曰南天屿、草屿、西屿坪、猫屿、布袋澳、布袋屿、八罩山、东屿坪、水埯尾、西吉、化屿、锄头插、马鞍屿、东吉、将军澳、虎井屿、船坑屿、岑鸡屿、猪母落水、桶盘屿、月眉、后鼻、西屿头、风柜尾、鸡笼屿、铁线湾、红毛城、四角屿、双头挂、暗屿、案山仔、林投仔、牛心屿、■〈虫戚〉仔湾、天妃澳、锁管港(有城)、铳城(有城,巡检司)、小果叶、漳边、■〈虫间〉仔弯、小池角、龙门港、大果叶、大池角、龟鳖港、沙港底、中敦屿、竹篙湾、鼎湾屿、吼门、阳屿、雁靖屿、赤港、小门屿、阴屿、土地公屿、椗钩屿、姑婆屿、鸡善屿、篮饭屿、岛屿、员贝屿、吉贝屿、墨屿。
——录自马冠群辑「中外舆地汇钞」卷六。
台湾省舆地考
刘锦藻撰
臣谨案:台湾远处东海,自古不通中国;或谓即后汉之东鳀,亦莫能征信。自隋迄元以琉球或澎湖统称之,「隋书」所谓『琉球在泉州东,有岛曰澎湖,烟火相望』;「元史」所谓「瑠求在南海之东,澎湖诸岛与瑠求相对』者也。明初,指鸡笼山、淡水洋,谓之东番。「明史」谓『永乐中,太监郑和舟下西洋,诸夷靡不贡献;独东番远避,不至。中叶以后,始知有台湾。嘉靖四十二年,海寇林道干掠近海郡县,都督俞大猷征之;追至澎湖,道干遁入台湾』是也。其地高山中亘、溪涧纵横,沃土茂林,物产繁盛。其土番千百成社,裸体束腰、逐走射飞,筑碉居守;无所谓城郭,更无所谓文化。往在隋初,遣将陈棱率兵取澎湖而不置守,元代虽置澎湖巡检,皆未计及台湾。明嘉靖以后,闽海无赖结党窜居,或招农往垦;然仅借为盗窟,无海外扶余之意。万历四十四年,日本曾略取一隅,既而弃之;彼时无政治作用也。天启初元,海澄颜思齐、南安郑芝龙相继栖托。厥后,荷兰人由澎湖东来、西班牙人由吕宋北至,旋荷人复逐西班牙而独占之;于是以荒岛为角逐之场矣。至国朝顺治十八年,明遗臣郑成功又驱逐荷人,伪置承天府,领天兴、万年二县。传其子经,改府为东宁省,升二县为州。康熙二十二年大兵东征,经子克塽降;改置台湾府,领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属于福建省。雍正元年,增彰化县、淡水厅。五年,增澎湖厅。嘉庆十七年,增噶玛兰厅。光绪元年,增台北府,基隆、卑南、埔里社三厅,淡水、恒春二县;又改淡水厅为新竹县、噶玛兰厅为宜兰县。新设之淡水县、基隆厅,并隶台北府。十一年,升改行省。十三年,改台湾府为台南府、台湾县为安平县,与原有之嘉义(诸罗改称)、凤山、澎湖及恒春咸隶府属;而别置台湾府及附郭台湾县,又增云林、苗栗二县,与旧台湾府属之彰化县、埔里社厅并隶焉。又增台东直隶州,新置花莲厅与卑南厅同隶于州。二十年,增南雅厅,隶台北府属。二十一年,以马关条约割隶日本国;铸斯大错,可坐忘欤!
省东西距约二百余里,南北距约九百里,四面界海。在京师东南七千二百五十里。凡领府三、直隶州一、厅六、县十一。
台湾府为省治,东及东南、东北界台东州,西及西北、西南界海,南界台南府嘉义县,北界台北府新竹县。自府治至京师,七千二百五十里。光绪十三年,就彰化东北境桥孜图地方新建省城,以旧府名为名。凡领厅一、县四。
台湾县,附郭。光绪十三年新设。北纬二十四度八分,东经四度十一分。
彰化县,在府西南三十五里;北纬二十四度三分,东经四度四分。
云林县,在府南百三十里。光绪十三年,析嘉义东境、彰化南境自浊水溪至姑石圭溪之地增置,治云林坪;十九年,移斗六门。北纬二十三度三十八分,东经四度八分。
苗栗县,在府北六十里。光绪十三年,析台北府新竹西南境中港以南苗栗街一带地增置。北纬二十四度三十分,东经四度八分。
埔里社厅,在府东南九十里。光绪元年,辟埔里、眉里、田头、水社、沈鹿、猫兰等六社地增置,治大埔城;移原驻鹿港之北路理番同知驻此,改为中路抚民理番同知。北纬二十三度五十九分,东经四度三十一分。
乾隆四十九年,诏开彰化县西之鹿港通商。
臣谨案:府境处全台中央,背山面海,平原绣错。南有湖日之饶,北有大甲之险;而凿山刊道,东及台东。其埔里社,实为后卫;居中控御,舍此莫由。当日巡抚刘铭传规建会城,诚有见于形势之胜也。
台南府,在省治西南二百里。东及东南界台东州,西及南界海,北界台湾府彰化县,东北界台湾府云林县。自府治至京师,七千四百五十里。原名台湾府,光绪十三年改称,并以彰化县改属台湾府。凡领厅一、县四。
安平县,附郭。原名台湾县,光绪十三年改称。北纬二十三度,东经三度四十三分。
凤山县,在府南八十里;北纬二十二度四十一分,东经三度五十七分。
嘉义县,在府北百十七里。原名诸罗县,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乱,彰化、淡水皆陷,此独固守不失;诏改今名。北纬二十三度二十九分,东经三度五十八分。
恒春县,在府东南二百二十二里。光绪元年,画率芒溪以南至海之地增置,治琅■〈王乔〉之猴洞山。北纬二十二度四分,东经四度十三分。
澎湖厅,在府西,水程一百七十五里;北纬二十三度三十二分,东经三度四分。
咸丰八年,中英续约、中法条约允开台湾县之安平镇及旗后为商埠。
臣谨案:府之建置为诸地先,其文化亦视他处为优。自会城北移,冠盖虽稀,固南服之要区也。澎湖有七澳,三十六屿;明初以侨民难信,皆令内徙,废巡检而墟其地,然流民仍自潜聚。嘉、隆以后,海贼曾一本踞此入寇,遣兵讨平之。万历中,防倭设戍。天启初,红毛夷侵入,要求互市;总兵俞咨皋用间,徙之北港。北港,即台湾;以羊易牛,其失则均。嗣后澎湖为海上重镇、全台之外卫,以故郑氏失之而覆亡。近者中、法之役,法水师先扰澎湖以窥台湾。且西渡金、厦,不过一日之程;而由南海以通东海,又为必经之冲途:则非仅一省之关系而已。
台北府,在省治东北三百五十里。东、西、北三面界海,南界台东州,西南界台湾府苗栗县。自府治至京师,六千九百余里。同治之末,日本出兵台南威胁生番,朝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视师台湾;事平,以开山抚番为请。光绪元年,奏设府于艋舺,增改淡水、新竹、宜兰三县,与基隆厅同属之。二十年,增南雅厅;又以府城为省会。凡领厅二、县三。
淡水县,附郭。初属诸罗,雍正元年割彰化、九年画大甲溪以北专属淡水同知。光绪元年,初设府治于艋舺,而画土牛沟以北、三貂溪以南之地为县城。北纬二十五度三分,东经五度二分。
新竹县,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沿革同淡水;光绪元年,析土牛沟以南至彰化大甲溪地,置治竹堑(本淡水同知驻所)北纬二十四度四十八分,东经四度二十九分。
宜兰县,在府东南一百零三里。嘉庆十五年,垦目吴化能请于总督方维甸转奏,愿入版图;越二年,设噶玛兰厅,治五围。光绪元年,改县;疆域北及三貂溪、南至苏澳。北纬二十四度四十五分,东经五度十六分。
基隆厅,在府东北七十里。光绪元年,移噶玛兰通判驻基隆;十三年,改同知。北纬二十五度十五分,东经五度十二分。
南雅厅,在府南百余里。原为大嵙崁等番社地;光绪十二年,奏设抚垦大臣,理抚番事。二十年,新设厅,治南仔。北纬二十四度二十六分,东经四度三十九分。
乾隆五十七年,诏开八里坌(淡水县西)通商。咸丰八年,中英续约、中法条约允开基隆及沪尾(后属淡水县)为商埠。台湾铁路起于台北府,东北通基隆、西南通新竹。
臣谨案:台湾地形,如鹢首冲波,中外航路所辏。基隆、沪尾,皆番舶出入之港面。基隆背山面海,炮垒高峙,势尤险固;台湾有事,此其必争之地。道光庚子、辛丑英吉利之寇,光绪甲申中法之役,外舰率先窥伺,概可见已。自建行省,重要衙署寄治于此;开矿、筑路,又着先鞭:兴盛之骤为全台最,盖有由也。
台东州,在省治东南三百二十里。东及东南、东北皆界海,西界台湾府云林县,南界台南府恒春县,北界台北府宜兰县,西北界台湾府埔里社厅。自州治至京师,七千五百七十里。光绪元年开山抚番之议定,沈葆桢分派营勇开辟道路,而后山始通;乃定卑南为厅治,移南路理番同知驻之。十三年,巡抚刘铭传奏设州治于水尾,并于卑南旧治改驻州同;水尾迤北增花莲港厅,州判治之。凡领厅二。
台东州,北纬二十三度二十一分,东经五度六分。
卑南厅,在州南百五十里。光绪元年,置治卑南溪旁之卑南庄,隶巡道。十三年,改隶州。北纬二十二度四十五分,东经四度四十分。
花莲港厅,在州北百五十里。光绪十三年增。北纬二十三度五十八分,东经五度七分。
臣谨案:州即官书所谓后山。东濒大海、西阻高岭,袤长六、七百里,广阔自数十里或百余里;实天造之奥区。惟群番所宅,瘴疠时行,乔居者因而裹足。经沈葆桢督率军校凿山通道,剿抚野番,榛狉已渐化除;复经刘铭传之力事垦辟,为治之基肇于斯矣。
——录自「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百十五。
(附)台湾职官考
臣谨案:台湾为东南之隩区,实闽越之门户。虽珠崖已弃,几等陆沉;而许田当归,讵容璧假!况乎疆臣擘画,深殚筚路之苦衷;遗黎慕思,尚冀汉官之重睹。昔偏安州郡,曾留侨置之名;薄海臣民,毋忘存复之意!用特别为列目,庶几见而警心焉。
乾隆五十三年谕:『凡遇有补放台湾道员者,俱着加按察使衔,俾自行奏事』。
嘉庆十三年,改台湾协右营游击为艋舺营游击,管辖陆路弁兵;改淡水营都司为台湾协右营都司,驻安平。
十六年,于噶玛兰地方之五围,设守备一人、协防外委一人、额外外委一人;头围,设千总一人、外委一人;嶐嶐岭地方,设额外外委一人;溪州,设把总一人:均归艋舺营管辖。
又设台湾府噶玛兰通判一人,驻五围;设罗东巡检一人,兼司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