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志

  【 永乐大典卷二七四一,崔字韵,「崔与之」条,引广州南海志。】

  赵谦

  元赵谦,赵州人。累官任广东道肃政廉访,抑强扶弱,发擿平反,官吏望而畏之。有乡民汤姓者,富于财,为仇人汤举诬告在县。其亲雒公辅常以他事告县令王夔于宪司,因而有憾,令教汤举供职雒公辅束缚其仆袁二下水身死,勾追加刑,锻炼成狱,惟不获其尸。事上宪司,公以无尸,知其冤,购求之,檄于城隍,期以七日,如期,果有捕袁二至者,人皆以为神。
  【 永乐大典卷二九四八,神字韵,「人以为神」条,引广州府南海志。】

  崖山门

  广州府原文如此,元是广州路,非广州府。以下同。新会县南八十里有崖山,俗呼崖山门,海潮升降,皆由此门即大海。绍圣间,置寨于此。
  【 永乐大典卷三五二五,门字韵,「崖山门」条,引南海志。】

  玉液池

  番禺县有玉液池,一名金钟塘,自西竺至此塘,多潴水也,故上塘村、下塘村之名犹存。
  【 永乐大典卷三五七九,村字韵,「上塘村下塘村」条,引南海志。】

  八贤堂

  录事司:子城外,药洲千秋寺北,有八贤堂,不存。
  【 永乐大典卷七二三七,堂字韵,「八贤堂」条,引广州南海志。】

  十贤堂

  录事司:子城外,药州千秋寺北,有十贤堂,不存。
  【 永乐大典卷七二三七,堂字韵,「十贤堂」条,引广州南海志。】

  黄公度咏素馨诗

  黄公度诗:「不入东风桃李羣,结根远在瘴江濆。眼看南国添春色,天遣余香入宝熏。淡薄直疑梅失素,清香不与蕙争芬。上林托足虽无地,犹有佳名万里闻。」
  【 永乐大典卷七九六0,馨字韵,「素馨」条,引南海志。】

  达岸禅师

  姓梁,法名志清,新州新兴人,梁贞明四年生。先一夕,父梦神人告曰:「明日,当有神僧来此。」遂生师。幼而知善,年九岁,日诵孝经,因白其母曰:「孝经何似佛经?」母曰:「但且读书,何用比佛经乎?」曰:「孝经只事父母,佛经定求成佛,它时必获功德。」父母惊叹,因许出家。十三,念维摩诘经,渐通大义。唐清泰二年,师年十八,祝发往南华受戒。巡礼至云门山,依文偃长老,遂于言下,深达性宗。云门谓曰:「汝岭南汉主,损害生灵,盍往化之,绍隆佛法。」及回广州,谒汉主晟,赐宝光寺 【 今崇报寺】 以居焉。因劝汉主除生、地狱等刑,数载辞还新兴,汉主不许。遂于大通镇东平陆上,结草为庵,以安禅众,及构佛舍,汉主遣使往助其役。一日,师谓其徒曰:「可办早斋,吾往新洲,取水松种之。」众曰:「新洲去此五百余里,岂能速回?」师曰:「汝等勿言,吾即行矣。」卯往而已回,以其松植于院前,祝之曰:「汝生兮虚其心,戾其文。」众怪之曰:「松之为性,岂虚心者耶?」师曰:「庶几不为材木,而免斧斤之患。」因请院额,汉主赐「明月山觉通禅院」,仍赐玉环、金栏、袈裟、银钵盂等。宋太平兴国三年戊寅岁,正月十一日,师忽告别府官及诸檀越,谓其门人曰:「吾今入灭,汝等好护待院门。所奉恩赐之物,与汝等以为法信。」奄然坐化,有灵光烛乎方丈,数刻乃散。弟子以师遗语白之官,遂龛塐化身,镇于伽蓝。凡遇水旱疾疫,祷无不应。至道元年,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蓝敏贞,因主僧有请,记其事于石,文繁,兹不尽录。政和六年,经略使陈觉民,请于朝,勑赐「大通慈应禅院」,号达岸慧通证觉禅师。至元戊寅征南,舟师过寺,执行童二人于师前,已斩其一,忽有一人,绯衣拽刀大呼云:「留此一人,以供洒扫。」舟师顾视,乃本寺护教灵官也。释而不杀。次年,广西征进,战舟复至,众僧弃寺而遁,师化身为徒卒所毁。是夕,风雨骤作,战舟覆没者十八九。后寺僧迎师化身入城,寓光孝之风幡像饰如故。师一夕见梦于按察使脱欢公云:「某乃大道寺按寺建于大通镇,政和六年赐名「大通慈应禅院」,故「大道寺」应为「大通寺」。僧,遭难流离,愿公见念。」因赡师像,俨如梦中所见,乃创西莲庵以奉焉。又数年,邦人始于旧基建寺迎师以归。
  【 永乐大典卷八七八二,僧字韵,「杂录诸僧四」条,引南海县志。】

  锦石岩

  锦石岩在广州府州城八十里西樵岩,九真洞西有锦石岩。
  【 永乐大典卷九七六四,岩字韵,「锦石岩」条,引南海志。】

  李康臣

  李康臣,南海人,好学嗜古,名闻州里。绍兴十四年,领乡荐,明年登进士第,尝知昌化军,官至朝散郎。
  【 永乐大典卷一○四二二,李字韵,「李康臣」条,引南海志。】

  吕恕

  元吕恕,字仁卿。至元十八年,任广东道宣慰副使。下车之初,寇盗为梗,啸山腥海,时调兵四出,俘虏者多。公于其间,力为分拣,遣而归,其得释者莫不感戴。
  【 永乐大典卷一○八七六,虏字韵,「释遣俘虏」条,引广州府南海志。】

  广州建置沿革

  广为禹贡扬州之境, 【 按:晋、隋书并谓,交广之地,为禹贡扬州之域。唐志亦云:「岭南道,盖古扬州之南境。」】 周职方之地, 【 周礼:「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地)〔下〕之地,辨其八蛮七闽之人民。」周礼夏官职方氏卷三三:「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史称苍梧、九疑、韶石,皆舜迹所至之地,亦不得为要荒之服。】 春秋有于越, 【 按:春秋定公五年,「于越入吴」;十四年「于越败吴于隽李」,哀〔公〕十三年「于越入吴」,杜注:「于,发语声。」即勾践也。旧志云:「吾臣注:今南海在焉」,即其地,盖引文选吴都赋注。】 战国时,楚兴兵伐越,遂属楚,为百越。 【 史记:勾践六世至无疆,「楚威王兴兵伐之,大败越,杀无疆,尽取故吴地」。「越以此(败)〔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谓之百越。此是周显王时。旧志云「夷王时」,则成周之初,当考。】 秦王剪灭楚,略定杨粤陆梁地,以其地为桂林、南海、象郡,以谪遣戍。 【 旧志云:「非三十六郡之限,置南海尉以典之,志所谓『东南一尉』是也。」】 二世时,任嚣为南海尉,病,召龙川令赵佗使行尉事。 【 嚣语佗曰:「秦为无道,陈胜作乱,天下未知所安。番禺负山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可为国。」又曰:「汉安元年「汉安元年」有误。南越五主传第一卷先主传云:秦二世「二年,五星会东井,倍于南斗。」南越志云:「高帝元年冬十月,五星聚于东井。任嚣观天文曰:『秦方丧乱,此南越偏伯之象也。』」任嚣病且死,在秦二世年间,说「高帝元年」不可靠。,五星聚东井,此南粤偏霸之象。」即使佗行尉事。】 嚣死,佗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粤王,治南海。 【 佗后乘黄屋左纛,称帝。以兵胁财赂,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 汉遣陆贾再使粤,因封之, 【 剖符通使,使和辑百越,无为南边害。】 传五世。 【 佗死,孙胡立;胡死,子婴齐立;婴齐死,子兴立;吕嘉杀之,立建德。】 孝武元鼎五年,粤相吕嘉反,讨平之,以其地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属交州刺史部,治苍梧。 【 旧志云:「治交趾。」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州部十三州。又前汉地理志注云:「交趾刺史,今持节治苍梧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注,师古曰:「胡广记云:汉既定南越之地,置交趾刺史,别于诸州,令持节治苍梧,分雍州置朔方刺史。」。」王象之舆地记胜云:「汉武置交州刺史,治苍梧之广信县,东汉立交州牧,亦治苍梧,后徙治番禺。」旧志云「治交州」,未知孰是。】 献帝建安八年,升为交州牧。 【 通鉴:灵帝中平五年,太常刘焉建议,以为「四方兵寇,由刺史权轻,宜改置牧,选重臣为之。」焉欲求交趾牧,乃得益州牧。资治通鉴卷五十九汉纪:「太常江夏刘焉见王室多故,建议以为:『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以致离叛。宜改置牧伯,选清名重臣以居其任。』焉内欲求交趾牧。侍中广汉董扶私谓焉曰:『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焉乃更求益州。」旧志云「献帝建安八年」,当考。】 十五年,始徙于南海。 【 通鉴:献帝建安十五年,「苍梧士燮为交趾守,雄长一州,威尊无上」,朝以朱符、张津、赖恭相继为刺史,皆不能服。时孙权遂表「番阳太守步骘为交州刺史,士燮率兄弟奉承节度」。资治通鉴卷五十八汉纪:「初,苍梧士燮为交趾太守。交州刺史朱符为夷贼所杀,州郡扰乱,燮表其弟壹领合浦太守,黄■有领九真太守,武领南海太守。燮体器宽厚,中国士人多往依之。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仪卫甚盛,震服百蛮。朝廷遣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为其将区景所杀,刘表遣零陵赖恭代津为刺史。是时苍梧太守史璜死,表又遣吴巨代之。朝廷赐燮玺书,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趾太守如故。巨与恭相失,巨举兵逐恭,恭走还零陵。孙权以番阳太守临淮步骘为交州刺史,士燮率兄弟奉承节度。……权加燮左将军,燮遣子入质。由是岭南始服属于权。」又寰宇志云:「其城周十里,初尉佗筑之,后步骘修之。」是步骘方徙治也。】 诏以边州,使持节给鼓吹,以重威镇,加六佾之舞。 【 后汉志「交州刺史部」注:「王范交广春秋云:『交州,元封五年治苍梧,建安十五年治番禺。诏书以州边远,使持节,并七郡皆授鼓吹,以重威镇。』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交州刺史部」注:王范交广春秋曰:「交州治羸■■娄县,元封五年移治苍梧广信县,建安十五年治番禺县。诏书以州边远,使持节,并七郡皆授鼓吹,以重威镇。」」】 十八年省州,以郡属荆州。 【 诏并十四州复为九州岛。】 吴黄武五年,以交趾、日南、九真、合浦为交州,割南海、苍梧、郁林三郡立为广州,州得名自兹始,俄复旧。 【 通鉴:孙权黄武五年,士燮卒,子绥自署太守,不受代。刺史吕岱「表分海南三郡为交州,以载良为刺史;海东四郡为广州,岱自领刺史」。岱督兵讨绥,灭之。而叛者复起,「于是除广州,复为交州如故」。】 资治通鉴卷七十魏纪:「是岁,吴交趾太守士燮卒,吴王以燮子徽为安远将军,领九真太守,以校尉陈时代燮。交州刺史吕岱以交趾绝远,表分海南三郡为交州,以将军戴良为刺史;海东四郡为广州,岱自为刺史;遣良与时南入。而徽自署交趾太守,发宗兵拒良,良留合浦。……吕岱上疏请讨徽,督兵三千人,晨夜浮海而往。……过合浦,与良俱进。岱以燮弟子辅为师友从事,遣往说徽。徽率其兄弟六人出降,岱皆斩之。徽大将甘醴及栢治率吏民共攻岱,岱奋击,破之。于是除广州,复为交州如故。」永安七年, 【 孙休】 复分交州立广州,领郡十。 【 理番禺、南海、苍梧、郁林、高凉、高兴、宁浦、桂林、始安、始兴、临贺为十。】 晋平吴,因之。东晋郡十五。 【 南海、苍梧、郁林、晋兴、东官、晋康、新兴、桂林、高凉、宁浦、永平、新安、义安、新会、高兴为十五。】 宋分交广二州地为越州,治临漳 【 今廉州,】 广州领郡十八。 【 省高兴,外增宋康、绥建、海昌、宋熙四郡。】 齐领郡二十三。 【 增宋隆、宁浦、齐乐、齐建、齐宁五郡。】 梁、陈并置都督府。隋置总管府,仁寿元年改番州。 【 时晋王广立为皇太子,避其讳,即炀帝。】 大业初,复立南海郡。唐武德四年平萧铣,立广州,仍置总管府;六年,为大都督府 【 寰宇记在七年】 ;贞观为中都督府。永徽后,以广、桂、容、邕、镇南五府皆隶于广,谓五府节度,名岭南五管。又为岭南五府经略使,理所曰经略军, 【 南海郡城内军额,管镇兵五千四百人,】 曰清海军 【 恩平郡管兵一千人】 ,曰桂管经略使 【 始安郡管兵一千人,】 曰容管经略使 【 晋宁郡管兵千一百人,】 曰镇南经略使 【 安南都护府管兵四千二百人,】 曰邕管经略使 【 朗宁郡管兵千七百人】 ,名岭南五管。天宝元年,改为南海郡。至德元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干元元年,复为广州。其后五府不属,自杜佑始。 【 旧志云:「凡领是州,称广州刺史,充广南五府经略使,后升为节度使。于佑为岭南节度,当兼五府经略,适执政者遗脱,佑独不兼,故五府不属自佑始。」按唐本传:佑在朝多所建议,卢杞当国恶之,出为岭南节度使。】 咸通三年,分岭南为东西道,广为东道,邕为西道。干宁二年,升为清海军节度。刘隐领州,又加建武节度 【 邕州,】 遂据其地,再传至刘晟,举兵攻取马氏,桂、宜、蒙 【 昭之蒙山县】 、连、梧、严 【 今象之来宾县】 、富 【 今贺之富川县】 、昭、柳、象、龚 【 今浔之平南县】 十一州,始尽有岭南地。宋开宝四年,南汉平,分东西路,仍为清海军节度使、广州大都督府,时潘美、尹崇珂同领州,兼广南转运巿舶使。景德二年,兼本路兵马钤辖。皇佑四年,诏州与桂州并带经略安抚使。后被旨盗贼事,许便宜,与本路转运、常平、茶盐、巿舶并置司,独提点刑狱,置司于韶。皇元定江南,至元十六年升为广东道宣慰使司,其使兼都元帅,又升广州为路总管府,寻罢都元帅府,以宣慰司兼管军马。二十年,立海北广东道提刑按察司,并置于广。二十六年,察司移置于韶。二十八年,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并置于广。大德二年,定为广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正次官,并通管元帅府事。盖岭南一都会,故军府之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