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南海志
南海志
陈大震,增城沙村人,由番禺籍登宝佑元年(一二五三)进士〔民国〕《增城县志》卷十陈大震传云:「沙村人,由番禺籍登宝佑癸丑进士。」〔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列传》三陈大震传,传文全引《广州人物志》,传后有按语云:「《增城县志》谓其虽以番禺籍举进士,而子孙实家于增城云。」,有《蘧觉集》,已佚。李昴英《文溪集》有陈大震序,末署「大元大德戊戌夏(大德二年,一二九八)门人陈大震书」,知大震曾受业于李昴英。宋亡,大震与东莞遗民李春叟、何文季(均李昴英门人)等游,诗歌酬唱,以寓黍离之感。何文季有《寄蘧觉先生》诗云:
白发相看重别离,几回默坐捻吟髭。
子猷不作乘舟兴,庞老终无出郭时。
隔面云山如有碍,输心泓颍寄相思。
文溪遗稿伤沦落,此事还当付与谁。见《宋东莞遗民录》卷下。
大震以宋代遗民,在元朝修志,其间多有揭露元兵暴行,寄托故国之思,今志虽残,但仍可窥其一二。在宋代广州有州城、东城、西城,「后天兵(指元兵)下南,平夷城壁,楼橹雉堞,一切荡除」。「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十二月,塔出元帅、吕元帅师夔,会泉、福舟师取广州,广帅张镇孙以城降。十五年正月八日,元帅下令夷其城隍。」又在《取广州始末》中提及。毁广州城一事,三致意焉。
〔大德〕《南海志》所记地域,先记录事司,后以次叙南海、番禺、东莞、增城、香山、新会、清远等七县,此正所谓「虽名《南海志》,而实则广州一路之志也」。
现存的《永乐大典》残卷中,引《南海志》共有九十九条,其中卷三五二五门字韵《双门》条与卷一一九○六广字韵《广州府二城池》重出,卷一九八六五竹字韵《桃竹》条与卷一一九○七广字韵《广州府三土产》条重出,实为九十七条。此九十七条,见于〔大德〕《南海志》残本的,有三十四条,其余六十三条不见于〔大德〕《南海志》残本。此六十三条,文字长短不一,短者寥寥数字(如卷二二○五台定韵《琼台》条仅得六字),长者洋洋千言(如卷二一九八四学字韵《郡县学三十》条有五千五百余字)约共二万余字。
在不见于〔大德〕《南海志》残本的六十三条中,有五条涉及元事,如云:「涿郡卢挚代祀南海」,「元赵谦,赵州人」,「元吕恕,字仁卿。至元十八年,任广东道宣慰副使」,「大德二年,定为广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正次官」,「王师(指元兵)凡三入广,广州始平」。此五条必为〔大德〕《南海志》的佚文。其余五十八条,皆为山川、建置、道里、乡坊,不涉时与事,不能从而考定为何种《南海志》。陈大震《南海志序》称,他修《南海志》时,陈岘、方大琮两种《南海志》已经「首尾残缺」。陈岘《南海志》早[大德]《南海志》九十余年,方大琮《南海志》早〔大德〕《南海志》五十余年;大震,粤人,时方修志,必有多人专心为之寻访,所得两种宋志,尚且「首尾残缺」。《永乐大典》编辑之时,距大德八年,又历百载,中经鼎革,兵燹频仍,百年前已经残缺的两种宋志,未 必能为编辑《永乐大典》诸臣所见,即使当时征集到这两种已残缺的宋志,未必就收入《永乐大典》中。所以,这不见于现存[大德]《南海志》的六十三条《南海志》之文,大概是〔大德〕《南海志》的佚文吧。不过,既无显证,就不便遽定了。
另有一条,《大典》卷一四五三六树字韵《波罗蜜树》条引《南海志》,与〔大德〕《南海志》残本卷七《物产》中波罗蜜条文字大异。为便于比较,兹钞于下:
《永乐大典》:波罗蜜树,实大如冬瓜,三月采取,味甘酸二种,出大理、永昌、临安,百夷蛮中。
〔大德〕《南海志》:波罗蜜:樛枝大叶,实生于干,其大如瓠,蜜煎最宜。南海庙东西各一株,每岁九、十月熟,取供诸台,它莫敢取。本西域种也。一名曩伽结。《大典》所引,不涉广东,不符「南海」,殆《大典》所标书名有误。为保持原文,仍辑之。
《大典》所引九十七条《南海志》的条文中,所标书名,殊不划一。除标《南海志》外,标《广州府南海志》或《广州南海志》者,有十四条;标《南海县志》者,一条;标《南海县南海志》者,一条;标《东莞南海县志》者,一条。所标书名虽稍异,但均为《南海志》之文。何以见得?《大典》卷三五二五《双门》条标《广州府南海志》,卷一九八六五《桃竹》条标《广州南海志》,这两条均见于〔大德〕《南海志》卷七与卷八。由此类推,标《广州府南海志》或《广州南海志》的十四条,当为〔大德〕《南海志》佚文。《大典》卷八七八二僧字韵《杂录诸僧四达岸禅师》条,标《南海县志》,而文有云:「(达岸禅师)新州新兴人。」分明不是南海县事,可知标《南海县志》或《南海县南海志》,为《南海志》之误。将《南海志》误为《南海县志》不乏其例,〔道光〕《南海县志》卷二十五《艺文略》一,就将陈岘、方大琮、陈大震三人的《南海志》俱误加一「县」字,〔道光〕《广东通志》、〔光绪〕《广州府志》亦复如此。《大典》卷二二六七湖字韵《鳄湖》条标《东莞南海县志》,更加不伦不类,「东莞」乃鳄湖所在地,殆为致误之由。
《南海志辑佚》从中华书局一九六○年和一九八六年两次影印《永乐大典》残本辑出,辑出条文,本想按其内容分类,但〔大德〕《南海志》无目录流传下来,主观分类,恐与原意不符,倒不如按《大典》残本影印本册次为序。每条之下详注出处,以便复检。并编「分类索引」置之卷末,为便于检计也。
明黄佐《广州人物传》独引《南海志》者有四条,其中彭通一条有「洪武四年」字样,显非陈大震所作,余三条系出何种《南海志》,不得而知,特附录于后,以俟有识者。至于〔嘉靖〕《广东通志》、〔万历〕《广东通志》,也引有《南海志》,所引的条文,有与〔大德〕《南海志》同的,但也有涉及明初事的,当非陈大震之书,未敢阑入。
○辑佚
简克己
风湖
菊湖
仙湖
汤湖
鳄湖
织女湖
运甓斋
妙高台
鹤舒台
琼台
崔与之
赵谦
崖山门
玉液池
八贤堂
十贤堂
黄公度咏素馨诗
达岸禅师
锦石岩
李康臣
吕恕
广州建置沿革
取广州始末
广州属郡
广州属县
番禺县沿革
东莞县沿革
增城县沿革
清远县沿革
星分野
广州道里
南海县道里
番禺县道里
东莞县道里
新会县道里
增城县道里
香山县道里
清远县道里
录事司井
南海县井
番禺县井
增城县井
新会县井
录事司坊里
南海县坊里
番禺县坊里
新会县坊里
香山县坊里
南海县陂塘
气候
龙舌岭
黄公岭
欧阳岭
云母岭
焦石岭
何仙姑
慧珠梦伟丈夫
袁复梦羣羊相属
钱吉老梦松求治斧痕
正俊禅师建道场
波罗蜜树
杨长孺
李迪
蒋之奇撰广州州学记
章楶撰广州府移学记
程矩撰学田记
霍暐
陈康延
刘镇
简克己
简克己,本州岛人。少习科举业,已而厌之。远游湖湘,师事南轩先生数年,讲性理学。既得其传,退归杜门,不妄与人交。尝燕坐门塾,里巷子弟肄业过其门者,必呼其前,历问所业,间举语孟要语,为之讲解。有通习者,抚而奖之;不通者,辄加警诲,其勤过于父师。士无长少,咸称简先生。
【 永乐大典卷九二二,师字韵,「勤过父师」条,引广州府南海志。】
风湖
在增城县西南三十里。
【 永乐大典卷二二六六,湖字韵,「风湖」条,引南海志。】
菊湖
在番禺县蒲涧山之北,以山有菊坡祠堂,故名。
【 永乐大典卷二二六六,湖字韵,「菊湖」条,引南海志。】
仙湖
在南海县,即药洲,赵运使汝鐩改今名。 【 详见「石洲」。】
【 永乐大典卷二二六六,湖字韵,「仙湖」条,引南海志。】
汤湖
在新会县西南一百一十里。湖之源自大山来,迤逦为长溪,中流为汤湖处,仅一席许,其热如汤,上下流皆冷。
【 永乐大典卷二二六六,湖字韵,「汤湖」条,引南海志。】
鳄湖
鳄湖,在东监,方员数十丈,其深无底。旧有鳄鱼,故名。
【 永乐大典二二六七,湖字韵,「鳄湖」条,引东莞南海县志。】
织女湖
在东莞县东北百余里。
【 永乐大典卷二二七○,湖字韵,「织女湖」条,引南海志。】
运甓斋
郡国:可兼桥东有运甓斋。
【 永乐大典卷二五四○,斋字韵,「运甓斋」条,引南海志。】
妙高台
妙高台,在南海县灵洲宝陀寺。去城六十里,有宝陀山,架亭其上,江水环绕,景趣可人,南宦者,必舣舟登览焉。东坡诗云:「灵峯山上宝陀寺,白发东坡又到来。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石刻犹存。涿郡卢挚代祀南海,回舟次灵州,登妙高台,读东坡诗,遂和其韵:「老子扁舟日暮回,眼花不甚见如来。凭谁借取罗浮月,挂向胥江玉镜台。」
【 永乐大典卷二六○三,台字韵,「妙高台」条,引南海志。】
鹤舒台
州东北二十里白云山,有鹤舒台,蒋安期飞升于此。
【 永乐大典卷二六○四,台字韵,「鹤舒台」条,引广州府南海志。】
琼台
琼州郡名琼台。
【 永乐大典卷二六○五,台字韵,「琼台」条,引南海志。】
崔与之
正子,增城人。家苦贫,力学自奋。先是,广士有当试成均者,率惮远不行,公毅然勇往;既中选,朝夕肄业,足迹未尝至廛巿。礼部奏名庭策,极言官闱,皆人所难言。擢乙科,广人由壁流取第者自公始。历浔州司法、淮西检法官,皆有守法持正之誉。改秩宰建昌新城,素号难治,公始至,岁适大歉,民有强发廪者,公折其手足以徇,因请自劾,守大异之。开禧用兵,军需苛急公悉以县帑牧巿,一毫不取于民。和籴令下,公依时直躬自交受,令民自槩,不扰而办,为诸邑最。赵漕使希怿令诸邑视以为法,且特荐于朝。他司相继论荐,时相欲留中,公不就,授通判邕州,荐者咸以为讶,挽公使留,公不可,诸公申其请,有旨与在内升擢差遣,公抗章控避,乞俟秩满而后受,从之。邕守武人,性苛刻,遇禁卒无状,相率为乱。公时摄守宾阳,闻变亟归,叛者将拥门拒之,公疾驰以入,执首乱者戮之,纵其徒不问,阖郡帖然。擢守宾阳,提点广西刑狱。甫建台,徧历所部二十五州,大率皆荒寂之地。朱崖隔在海外,异时未尝识使者威仪,公至,父老骇异。诸郡县供帐之类,一切不受。兵吏不给券,携缗钱自随,计日给之。停车决遣,无顷刻暇。奖廉劾贪,多所刺举,风采震动。诏除金部,属金虏南奔,边声震恐,淮东密迩故汴,朝廷谋帅,难其人。除公直宝谟阁,知杨州,安抚淮东。公言:「边衅已开,相持六年,凡所措置,大抵虚文从事,宜择守将,集民兵,以固根本。」五年,以秘书监召。会兴元倡乱,害总计,逐制臣。除公工部侍郎,寻加焕章阁待制,知成都府,本路安抚使。公言:「实边斯可安边。益州为四路心腹,惟恃钱谷,厚于他郡;军兴,帑庾告匮,宜厚储积,以壮边陲。」拜疏即行。初,安丙檄西夏夹攻金虏不克,虏乘盛数盗,边蜀大扰。丙薨,公便宜度剑,以镇关表。除公制置使,尽护四蜀之师。西北二国,合从攻凤翔,叩凤州,借粮于我。公条画事宜,密授诸将,随宜酬答,誊榜谕陕西五路遗黎,俾筑坞自固,倚我军为声援。建言:「成都滩濑险远,艰于漕运,立为运米赏格。」奏行之。自是兵皆足食,蜀赖以全。五年丐归,除礼部尚书。公轻舟出峡,径归五羊,自是不复出矣。筑室所居之西偏,扁「菊坡」,刻韩魏公「老圃秋容淡,寒花晚节香」之句于门塾,盖雅志也。公之门无杂客,连帅部使者时候其门,岁仅一再见,未尝一问外事。端平乙未二月,摧锋叛兵,自惠阳拥众扣州城,郡守曾治凤宵遁,官吏羣造里第,请公登城。公肩舆至,开谕祸福,又遣门人李昴英、杨汪中缒城亲谕之,其徒俯伏听命,咸欲释甲以归;而倡谋者黠甚,以尝害博罗令惧不免,相率遁去,入据古端州以自固。俄有旨依旧端明殿学士、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公即家治事,区处条画,揣摩调度,洞中事机。召兵四集,贼一战不支,聚于苦竹岭,穷蹙乞降,公命分隶降卒于诸军,而戮其桀黠者。俄拜参知政事,八辞不受。踰年,拜右丞相,上遣中使促召,命守帅彭铉劝请,又命郎官李昴英衔命而至,逊辞凡十三疏。上知公志不可回,诏即家条上时政,公手疏数万言,上皆欣纳,家藏御札七通。有文集若干卷,其文明白谨严,家大酉书其端曰:「东海北海天下老,亦有盍归西伯时。白麻不能起南海,千载一人非公谁。」公善知人,生平荐引,淮游似、洪咨夔、林略、魏了翁、李性传、程公许,后皆为公辅。尝度剑阁留题云:「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里人采其语,立公生祠于其地。及薨,赠太师,谥清献。初,公持节广右,见于施行者,维杨倅高惟月据宋史卷四百六崔与之传为「高惟肖」。锓梓曰「崔公岭海便民榜」;朱崖之人又编次其罢行扰民之政,曰「崔公海上澄清录」。在蜀时,人绘公像于仙游阁,与张忠定咏、赵清献抃并祠,号为「三贤」。淳佑甲辰,广帅方大琮祠公与张文献九龄于学,号为「二献」。咸淳癸酉,经略刘应龙又祠公于西城之高桂坊,今县学即其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