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志

  【 永乐大典卷一一九○五,广字韵,「广州府一」,引南海志。】

  取广州始末

  至元十二年宋德佑二年(一二七六)为丙子年,应是蒙古至元十三年。丙子 【 宋德佑二年】 ,宋经略使兼知广州徐直谅得驿报,天兵已下临安,又闻江西、湖南皆降。时有淮将梁雄飞谪居于此,因遣之赍蜡书往江西归附。未几,又闻湖南行省亦遣使谕降,所遣者广人曾士倬,时南此处永乐大典书眉批语云:「『时南』句恐有讹」,「南」恐为「官」之误。湖南某县令,与一将校杨尹俱来,直谅遣水军统领唐渊往韶州逆之。直谅之意,谓已遣人通耗江西,不可又纳湖南使,谕意唐渊俾杀之,乃沉曾、杨于韶州江下。六月,江西吕元帅师夔遣黄世雄与雄飞偕来,并称招讨使。时直谅闻益王已即位于福州,遣郡人李性道权提刑,领摧锋军将黄俊、陈寔,水军将谢贤等拒之。至石门,性道不欲战,舣舟岸浒,惟黄俊迎敌,遂败,俊奔回,直谅乃乘舶舟遁去。十三日,世雄等入城,以性道为巿舶使,陈寔、谢贤、唐渊等各授以官,黄俊亦与焉。俊不受,诸将遂杀之于摧锋军寨佛殿下。八月,东莞人熊飞旧以勤王隶文丞相戏下,兵溃而归,至是遂结集民兵数百至城下。十五日,世雄等与战,飞败,复回东莞,世雄等遣姚文虎追之,为飞所杀。飞再图入城,世雄等度未可胜,九月十一日退师。既而新会宰曾逢龙率乡兵至城下,性道迎谒,为逢龙所擒。飞等复入城,掠性道家,焚其居。二十一日,宋制置使赵溍、运副赵淇至,越一日,安抚方兴至,搜陈寔、谢贤等杀之,刳肝以祭俊。唐渊逃。十月十日,遂置性道于死。俄吕元帅师夔、张元帅荣实将兵自江西来,溍遣逢龙、飞往南雄捍御,续发将校刘自立守韶州。逢龙战死于雄,飞回韶。张、吕元帅至,自立潜以城降,飞巷战而死,遂屠韶城,以自立为招讨使。十二月朔,溍、淇等闻大兵将至,以舶舟遁,方兴未行,委郡人赵若冈等分四隅民兵守御。初五日,兴遁。二元帅至城南,居民惧如韶之受屠也,俱逃窜入山,若冈焚其室庐,火光■天,城外民居为之荡尽。初八日,若冈与忠勇军陈勇开小巿门降。是夜,勇赍招谕榜入城,为营兵所杀。初十日,二帅入城,以若冈知南恩州事。会方兴在南恩海灵山,令人逐若冈,去,不得入。是时郡人张镇孙结集乡兵于广州海上,二元帅以水道不通,军饷不继,退师。十四年四月,镇孙入城,为经略安抚使。有将校卢震者,拥众暴横,镇孙杀之。十一月塔出右丞、吕元帅、刘元帅复入广,镇孙降。十五年正月,平广州城。二月,右丞、二元帅复退师,以镇孙归于京师,道死于梅岭。三月,宋凌震、王道夫入城,震为制置使,道夫为运使。时宋主昰崩,昺继立。九月,震与道夫闻大兵复来。俱遁。十月,行省参政李恒、江东宣慰使张弘范,开蒙古汉军都元帅府,督师南征。十六年正月,二帅会师。二月,克■山,宋主昺死 【 余见■山事迹,】 宋亡。三月,震降,道夫亦降。王师凡三入广,广州始平。

  广州属郡

  自汉武元鼎六年,平南粤,置南海郡,时为交州部。 【 吴永安七年。】 始分交州立广州,初领南海、苍梧、郁林、高凉四郡,后增临贺,始(平)〔安〕、始兴、 【 三郡元属荆州。临贺,今贺州;始安,今昭州;始兴,今韶、雄、英州。】 桂林、 【 吴分郁林,置桂林郡,今静江。】 高兴、 【 吴大帝分合浦,高凉县,立高凉郡;又立高兴郡,今高、化州。】 宁浦, 【 又分合浦北部,立宁浦郡,今横州。】 为十郡。晋永嘉元年,以临贺、始兴、始安为湘州,复增晋兴、 【 分郁林,立晋兴郡,今邕州。】 东宫、 【 成帝分南海,立东官郡,今循、惠。】 新宁、 【 穆帝分苍梧,立新宁郡,今新州。】 永平、 【 分苍梧,立永平郡,今藤州。】 新安、 【 哀帝太和中置新安郡,未详。】 义安、 【 安帝分南海之揭阳县,立义安郡,今潮、梅。】 新会, 【 恭帝分南海,置新会郡,今为县。】 为十五郡。宋省高兴郡,外增宋康、 【 宋置宋安郡,今连州,「康」字当考。】 绥建、 【 文帝分南海之四会等县,立绥建郡。】 海昌、 【 旧有海昌郡,平陈后废入电白县,今高州。】 宋熙, 【 元嘉十六年,以南海之高要县,立宋熙郡。】 为十八郡。齐增宋隆、 【 旧有宋隆郡,平陈后废入高要。】 宁浦、 【 晋宋已有宁浦,不废,此重载,当考。】 齐乐 【 未详】 、齐熙、 【 齐立齐熙郡,今融州。】 齐建, 【 齐立齐安郡,今南恩,「建」字当考。】 为二十三郡。唐至德元年,升五府经略讨击使为岭南节度使,领州二十三州,与、潮、韶、循、康、泷 【 今泷水】 、端、新、封、春 【 今阳春】 、勤、 【 开宝五年废,入阳春。】 罗 【 今化州石龙县,】 高、恩、雷、崖、琼、振 【 今吉阳】 、儋、万、安、潘 【 今高州地】 、滕是也。十年,又以漳、潮二州隶岭南经略使。元和元年。复领潘、辨二州。 【 今化州地。】 宋潘美平岭南,得州六十,兼邕桂所隶言也。开宝五年,诏省岭南郡县,领州十五,贺州复隶广西,实领韶、潮、梅、循、惠、连、封、新、南恩、南雄、英德、肇庆、德庆,凡十四郡。圣朝混一,至元二十七年,大籍户定,广、惠、潮为中路总管府,肇庆、南雄、韶、德庆为下路总管府,英德、南恩、新、封、循、梅、惠、连为散州。后以英德控制山獠要冲,升为路;而连之桂阳县,以诸王投下食邑,得升州。今为路八,州七。

  广州属县

  县以部言之,不可胜载,今以州所领者疏于后。
  前汉县六:番禺、博罗、中宿 【 今清远】 、龙川、四会、揭阳。
  后汉县七:番禺、博罗、中宿、龙川、四会、揭阳、增城。
  晋以揭阳为义安郡,以中宿属始兴郡。统县六:番禺、博罗、龙川、四会、增城、平夷。
  宋以四会为绥建郡。统县十:番禺、博罗、龙川、增城、酉平、熙安、怀化、绥宁、高要、始昌。
  齐县十三:番禺、博罗、龙川、增城、高要、酉平、绥宁、新罗、揭阳、河源、安远、熙安、怀化。 【 按:隋开皇十年,以熙安、怀化入番禺。】
  隋废始兴郡,以曲江、始兴、翁源、乐昌隶广州。又废洭州,以浛洭 【 后避宋讳改浛光】 来属。统县十五:南海、宝安 【 即东莞】 、增城、四会、化蒙、曲江、始兴、翁源、乐昌、浛光、清远、政宾、怀集、义宁、新会。
  唐以政宾入清远,以四会、化蒙置南绥州,以义宁、新会置冈州,寻废,属广州。统县十三:南海、番禺、东莞、增城、四会、化蒙、怀集、洊水、清远、浛光、真阳、义宁、新会。
  南汉分南海,置常康、咸宁二县,复以真阳属英州。
  宋开宝四年,以浛光属连州。五年,以义宁入新会,以洊水入怀集,以化蒙入四会,以常康、咸宁复为南海。熙宁六年,以四会属端州。绍兴二十二年,始分四县地,置香山。统县八:南海、番禺、东莞、增城、清远、怀集、新会、香山。
  至元十六年,收附广州。时荆湖行省兵马先取怀集,遂附贺州。今统司一、县七:录事司、南海、番禺、东莞、增城、清远、新会、香山。
  【 以上三段见永乐大典卷一一九○五,广字韵,「广州府一」,引南海志。】

  番禺县沿革

  下县。县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互见清远县二禺山。属南海郡,汉以来因之。宋志云:汉立番禺县,故两汉志及晋、宋、齐志南海郡下,并有番禺县。隋开皇十年,改置南海县,即今县是也。长安三年,于江南洲上别置番禺县,取旧名也。其洲周回约八十里。唐因之,分治郭下。宋开宝五年,并番禺入南海。皇佑三年 【 一作五年,】 分南海为番禺,以五乡为籍焉。县治旧在州之东一里紫泥巷。熙宁二年,经略王靖度地东北徙建,今因之。
  【 永乐大典卷一一九○五,广字韵,「广州府一」,引南海志。】

  东莞县沿革

  中县。本汉南海郡地。吴甘露三年,始置司盐都尉。晋成帝咸和六年,立东莞郡,领县六,宝安、安德、兴宁、海丰、海安、欣乐是也。晋安帝义熙九年,分立义安郡。宋齐又云,东官太守治宝安县,而南齐志亦云,东官郡有宝安,而治怀安。是晋、宋、齐皆尝于其地置郡明矣。元和志又言:「隋开皇十年,废郡,以县隶广州。」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四:「东莞县,本汉博罗县地。晋成帝咸和六年,于此置宝安县,属东莞郡。开皇十年,废郡,以县属广州。至德二年,改为东莞县,取旧郡名也。」然隋犹以宝安名县,详见寰宇记。李唐至德三年更名东莞。宋开宝五年,省入增城,六年复置,今因之。
  【 永乐大典卷一一九○五,广字韵,「广州府一」,引南海志。】

  增城县沿革

  中县。本汉番禺地,后汉建安六年置,故后汉志南海郡下有增城县,晋、宋、齐因之。然宋志虽有东莞郡,云咸和六年分南海县立,乃治宝安县,非治增城县也。隋志增城县下注云:「旧志东莞县,平陈废。」隋书卷三十一地理志「南海郡」下增城注:「旧置东官郡,平陈废。」然不明言置于何时。寰宇记云:「至黄武中,于此置东莞郡而立增城县。」王东阳舆地纪胜辩云:「增城已见东汉志,非立于吴也。」或云,县之命名,以昆仑山有「闻风增城」,故名,亦谓有增江云。宋开宝五年,废增城县,六年复置,今因之。
  【 永乐大典卷一一九○六,广字韵,「广州府二」,引南海志。】

  清远县沿革

  下县。本汉中宿县,以地有中宿峡,故名。属南海郡。吴、晋并隶始兴,故晋志始兴郡下有中宿县。梁改为清远郡,中宿县属之。隋开皇十年,废郡,置清远县,属黄州。唐武德六年,省,(改)〔政〕宾县入焉。今县有政宾乡,宋因之,今仍旧。
  【 永乐大典卷一一九○六,广字韵,「广州府二」,引南海志。】

  星分野

  若以律为黄锺,斗建在子,今吴越分野。晋天文志云:「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之分野,属扬州。」隋地理志云:「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得其分野。」唐一行禅师分楚图云:「自韶、广、康、封、藤、罗、雷州,南及珠崖,自北以东为星纪。」杜佑通典云:「于南越西在天文牵牛、婺女,则越之分野。」韩文公送窦平序云:「踰瓯闽而南,皆百越之地。」于天文其次星纪,其星牵牛。
  【 永乐大典卷一一九○六,广字韵,「广州府二」,引南海志。】

  广州道里

  秦开南越新道,由此徂南入越,必道岭峤,时有五处。按通典云:「一、塞上岭,今南康郡大庾岭是也;二、骑田岭,今桂阳郡服岭是也;三、都庞岭,今道州江华县永明岭是也;四、洭渚岭,今江华界白芒岭是也;五、越岭,今始安郡北零陵临源岭是也。」通典卷一八四:「自北徂南入越之道,必由岭峤,时有五处:塞上岭一也,今南康郡大庚岭是;骑田岭二也,今桂阳郡腊岭是;都庞岭三也,今江华郡永明岭是;甿渚岭四也,今江华界白芒岭是;越城岭五也,今始安郡北零陵郡南临源岭是。西自衡山之南,东穷于海,一山之限也。」此秦人戍守之道也。汉武代越,以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湟水;楼船将军出豫章,下临浦;戈船、下濑将军出零陵,或下漓水,或抵苍梧;发夜郎兵,下■■羊牱江;咸会番禺:盖汉人讨击之道也。若夫游旅之往来,负贩之转输,穹官显人之南辕,则自凌江下浈水者,由韶州为北路;自始安下漓水者,由封州为西路;自循阳下龙川,自潮阳历海丰者,皆由惠州为东路;其自连州下湟水,则为西伯路。舟行陆走,咸至州而辐凑焉。有张文献公九龄凿开大庾岭序、余襄公靖韶州真水馆记、林运使安宅修潮惠下路驿记,掇其大略,附注于后。
  (张序曰:「初岭东废路,人苦峻极。开元四载,俾左拾遗张九龄,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役匪踰时,则已坦坦而方九轨据张九龄曲江集卷十一开凿大庾岭路序,「九轨」为「五轨」。,阗阗而走四通。」
  余记曰:「凡广东,西之通道有三:出零陵,下漓水者,由桂州;出豫章,下真水者,由韶州;出桂阳,下武水者,亦由韶州。之峤南者虽三道,而下真水者十七八焉。」)

  南海县道里

  四至  东至番禺县东城二里,西至四会、高要二县界地名矶磄村一百二十五里,南至新会县界地名古劳里一百五十二里,北至清远县界地名巴由一百八十三里。
  八到  东到番禺县即本路城二里,西到四会县治二百四里,南到新会县治二百二十五里,北到清远县治三百里,东北到番禺县城及录事司五里,东南到新会县治二百九十里,西北到清远县治三百里,西南到番禺县城及录事司三里。
  【 永乐大典卷一一九○六,广字韵,「广州府二」,引南海志。】

  番禺县道里

  东到东莞县二百五十里,西到南海县治二里,南到新会县治二百五十里,北到清远县治三百里,东北到增城县一百七十里,东南到东莞县治二百五十里,西北到清远县治三百里,西南到香山县治二百八十里。
  【 永乐大典卷一一九○六,广字韵,「广州府二」,引南海志。】

  东莞县道里

  东到惠州路城三百里,西到香山县治三百里,南到大洋难定里数,北到增城县治一百里,东北到博罗县治一百六十里,西北到番禺县城三百里,东南到大洋难定里数,西南到香山县治三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