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凤山县采访册
凤山县采访册
陂泽
将军陂(即大草陂)、凤山陂(即大桥头陂,今废)、三镇陂(即启隆陂)、三老爷陂(即三爷陂)、乌树林陂(即乌树林堰)、新园陂(今废)、中冲崎陂(即中圳)、许公陂(即闩口埔陂)、盐埕陂(即新陂)、赤山陂(即公爷陂)、竹桥陂(即武洛塘)、仁武庄陂(即总督陂)、后港陂(即九番陂。又按中冲崎陂,或云即中圳,或云已废,未详孰是)。
潭港
莲池潭(即莲花潭)、龟潭(即援剿右陂)、滥尾潭(即金京潭)、井水港(即后劲溪,今引为大戆、白望仔、海坪等圳)、菱角港(今废)、茄冬坑(即五里林溪下游,今不溉田)、冷水坑(今变为沟)。
津渡
硫磺水渡(即漯仔底渡)、小硫磺渡(今已造施仁桥,免渡)、兰坡岭渡(即岭口渡)、阿猴渡(已有番仔埔、四分埔二桥,免渡)、万丹渡(即万丹陂,有桥免渡)、新园渡(即道爷庄渡)、岐后渡(即旗后渡,在「丹凤陂」条下)、蛲港渡(今废)。
桥梁
小店仔桥(即街北桥)、鲫子潭桥(即九空桥)、冈山溪桥(今废)、中冲崎(无桥)、赤山仔桥(即陂底桥,今造石梁)、竹子港桥(即竹仔港桥,今属凤山里)、陂腹内桥、凤山港桥(俱改隶凤山里)、坑仔口桥(今不可考)。
按凤山釆访,似难以他县相例。他县未尝移城,凡旧志所载山川、方位、道里、远近,均能吻合,固可无庸援引。凤山自县治迁移而后,方位犹不甚差(新治距旧治凡十五里,均在全域西南隅,故方位所差较少),至核及远近,则十无一符。若不逐条比对,详纪现在情形,何贵有此番釆访?鄙见以为纂修通志,所关在吏治民生,必先使釆访诸绅不敢率尔操觚,他日志书告成,庶足以信今而传后。若必克期以待,则后此不得不因陋就简矣。兹册新釆者固多,而复述旧志者亦复不少。盖欲使之纲举目张、条分缕析,亦势之不得不尔也。
正讹(诸山、津渡):一、凤山条下有清水岩一景,注云:灌田百余甲,甲字当改作亩字。又岩西数武,西字当改作南字。又石翁媪一景,注云:在清山岩寺西数武,西字亦当改作南字。一、东港渡原议欲建官渡,后被奸民阻挠,因弗果行。当改入民渡「鸟鼠洲、港冈渡」下。
补遗(桥梁):同安厝石桥,在港东里八老爷庄东,县东南三十里,长二丈七,宽尺余,本庄往潮州庄经此,同治元年赖泰山造。
光绪二十年五月初一日凤山釆访局生员吴士俊缮本。
丁部
规制
城池
街市
廨署
仓廒
营汛
铺递
炮台
险隘
番屯
番社
义冢(附坟墓及养济院)
钱粮
学宫
学额
学田
书院(附试院、奎楼)
义学(附番社义学)
社学
祠庙
城池
县城,在郡南八十里武洛塘山之南,地属大竹里,旧名陂头街,邑新治也(按邑旧治在兴隆里,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乱,庄大田应之,躝县城者再。五十三年事平,始移建于此)。乾隆五十三年,始建竹城,环植刺竹,编棘为篱,聊蔽内外而已。嘉庆九年,知县吴兆麟倡建四门,分为六座。大东曰朝阳,小东曰同仪,亦曰东便,西曰景华,南曰安化,北曰平朔,其外门曰郡南第一关。道光十八年,知县曹谨就六门上增建城楼各一,复于四隅筑炮台六座(东北隅、西南隅各一,东南隅、西北隅各二),外浚濠堑(东面即东门溪,余三面即内濠沟,详见本条下),广一丈二尺,深一丈一尺,周一千一百二十丈。咸丰四年,参将曾元福建筑土墙,高八尺,宽二尺,上无雉堞,周如濠之数,墙外仍植刺竹。光绪十八年,墙圯,李邑侯淦命众业户重修。
旧城,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邑旧治也。康熙六十一年署县刘光泗筑土城,周八百一十丈,高一丈三尺,东西南北设四门,左倚龟山,右连蛇山。外浚濠堑,广一丈,深八尺。雍正十二年,知县钱洙奉文环植刺竹,围绕三重。乾隆二十五年,知县王瑛曾,就四门侧增建大炮台四座。道光五年,知县杜绍祁再移旧址,舍去蛇山,全围龟山在内,高一丈二尺,宽一丈五寸,上有雉堞,周一千二百二十四丈,仍置四门。门上有楼,高四丈二尺,东门曰凤仪,西门曰奠海,南门曰启文,北门曰拱辰。又于四隅建立炮台四座,高一丈三尺,今尚完固。
街市
外北门街(旧志作武洛塘街),在外北门内,逐日为市。
和安街(一名翠桐脚街),在内北门内,逐日为市。
顶横街(一名新打路街),在县署东数武,逐日为市。
县口街(一名石桥仔街),在县署前,逐日为市。
登瀛街,在县署东南数武,逐日为市。
永安街,在西门内,逐日为市。
大庙口街(一名菜市仔、一名柴市仔),在县署南数武,逐日为市。
仁寿街(一名三角通街),在登瀛街角南,五方凑集,地极喧哗,逐日为市。
寅饯门街(一名鱼仔市、一名鸭仔市),在仁寿街东,逐日为市。
大老衙街,在参将署前,逐日为市。
中和街(旧志作中街),在寅饯门街东,逐日为市。
庆安街,在中和街东,逐日为市。
仁和街(一名草店尾街),在大东门内龙山寺前,逐日为市。
下横街,在草店尾街东,逐日为市。
打铁街,在小东门内,逐日为市(以上十五条,俱在县城内,属大竹里)。
过沟仔街,在大竹里,小东门外数武,逐日为市。
能雅寮街,在大竹里,县西南十里,逐日为市。
三块厝街,在大竹里,县西十里,逐日为市。
旗后街,在大竹里,县西十五里,逐日为市。
大道公街(旧志作县前街,又有下街仔、南门口街、大街、总爷口街、北门内街等处,今不作市),在兴隆里旧城内,县西北十五里,逐日为市。
陂仔头街,在兴隆里旧城北门外,县西北十五里,逐日为市。
顶林仔边街,在小竹里,县东南二十里,逐日为市。
大林蒲市,在凤山里,县东南二十里,五日一市。
仁武庄市,在观音里,县北十五里,逢节为市。
楠梓坑街,在观音里,县北二十里,逐日为市。
三奶坛市,在观音里,县北二十里,下午为市。
角宿市,在观音里,县北三十里,逢节为市。
援剿中市,在观音里,县北三十五里,逢节为市。
右冲街,在半屏里,县西北二十里,逐日为市。
后劲街,在半屏里,县西北二十里,逐日为市。
桥仔头街(旧志作小店仔街),在仁寿里,县西北三十里,逐日为市。
阿公店街(旧志作竿蓁林街),在仁寿里,县西北四十里,逐日为市。
半路竹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五里,逢节为市。
五甲尾市,在嘉祥里,县北四十五里,逢节为市。
阿嗹市,在嘉祥里,县北五十八里,逐日为市。
大湖街,在长治里,县西北六十里,逐日为市。
竹沪市,在长治里,县西北五十五里,逐日为市。
围仔内市,在文贤里,县西北六十五里,逐日为市。
潮州庄街,在港东里,县东三十里,逐日为市。
嵌顶街,在港东里,县东三十里,逐日为市。
东港街,在港东里,县东南三十里,逐日为市。
下林仔边街,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里,逐日为市。
枋寮街,在港东里,县东南六十里,逐日为市。
水底寮街,在港东里,县东南六十里,逐日为市。
新园街,在港西里,县东二十里,逐日为市。
万丹街,在港西里,县东二十里,逐日为市。
阿候街,在港西里,县东二十里,遂日为市。
阿里港街,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里,逐日为市。
右全邑街市凡四十八条。
廨署(附闽海关、通商、厘金、电报等局)
县署,在县城内,南向,大小五十间。嘉庆九年,知县吴兆麟建。大堂、二堂、三堂、花厅、幕厅、内室,外则头门、仪门——门左福德祠,门右监狱,门内八房办事所,悉如制。道光十八年,知县曹谨重修一次,增建水心亭,以验圳水之多寡。咸丰三年,逆匪林恭作乱,焚毁县署。是年八月间,代理知县郑元杰复行修葺完固。光绪十九年,李邑侯淦禀请重修(按县署原在兴隆里,旧城内,乾隆五十三年始移建于此)。
县丞署,在港西里阿侯街,县东二十里,原在万丹街,乾隆二十六年知县王瑛曾奉文移建阿里港。五十年,复移建于阿侯。年久倾圯,现移住街尾天后宫左,室六间。
巡检司署,在港东里枋寮街,县东南六十里,原在东港,雍正九年移建大昆麓。年久倾圯,又移赁公馆在嵌顶街,再移旧城。同治十六年,乃移枋寮,屋十九间。巡检胡震建。光绪十九年,被风损坏未修,现租民房居住。
典史署,在县署左(原在旧治,乾隆五十三年移此)。嘉庆九年,知县吴兆麟、典史谈坤建。道光十八年,知县曹谨修。咸丰三年,知县郑元杰重修。年久倾圯,现存十间(二堂三间、内房三间、外房三间、厨房一间),系光绪十八、十九两年间典史梁调昌先后捐廉重修。
儒学教谕、训导署,俱在兴隆里旧治北郊,县西北十五里(余见「学宫」条内)。
南路营参将署,在县城南门内,原在旧治城南,乾隆五十三年移建。大小四十八间(头门五间、门外左右各二间、大堂三间、堂左四间、堂右萧曹祠三间、二堂五间、左右两廊各三间、上房五间、左右两廊各二间、官厅五间、厨房四间),咸丰三年被贼焚毁,四年参将曾元福奉文修葺。光绪十九年,参将叶承辉重修。署前为洗马池。
下淡水营都司署,在港西里烟墩脚埔,县东北三十里(原在山猪毛隘口,有营盘,环植刺竹,南北二门,设炮台二座。雍正十一年,发帑建。历任武职捐俸重修。咸丰七年,被水冲坏。十年,都司陈光辉重修。同治十年,复遭水灾倒成平地。光绪十一年,禀请移建于此)。光绪十一年,都司郭清远建。大小十五间(头门、大堂、内室及左右两廊各三间)。十八年,被风损坏,都司赵菊初修。
中军守备署,在参将署东数武(原在旧治参将署前,道光二十八年移此),旧为台募公厅,大小九间,创建莫考。道光二十八年,改作衙署。光绪十八年,守备王得凯修,增建后房一间,凡十间。
闽海关,在大竹里旗后码头,县西南十五里,屋二十间,光绪十三年抄民房入官。
厘金局,亦在旗后码头,屋十八间,光绪十二年,武弁吴元德建。
税务司,在大竹里哨船头(打鼓山麓),县西十五里,屋十四间,同治八年,英商张怡记建。
电报局,在大竹里哨船头(打鼓山麓),县西十五里,屋十二间,光绪六年,武弁江若震建,驻兵三名。
仓廒
仓廒,在县署后,计十间,嘉庆九年,知县吴兆麟建。道光十八年,知县曹谨修。咸丰三年,知县郑元杰重修(光绪十四年圯)。
义仓,在凤仪书院照墙内左廊,平列九间。同治十二年劝捐民榖六千余石,董事生员王应运监理。今颗粒无存,仓亦倒坏。一在港西里阿侯街,县东二十里,屋五间,同治十二年劝捐民榖三千五百余石,内除粜卖民间得银二千二百四十七元四角四瓣、置田六宗外,现存银一百七十一元四角四瓣、榖二百九十二石,交董事生员陈崇管理。
营汛(附塘〕
南路营额设战兵六十五名,守兵一百零一名,稿字识九名,号令手三名,内分配各汛、塘、站、局外,统归存城汛管辖。无营盘,皆散住在东岳庙(即六将庙)、火药库及火房公厅(即内北门街天后宫)等处。
下淡水营,在港西里烟墩脚埔,县东北三十里。旧额:设都司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三员、外委三员、额外二员、马兵六名、战兵三百四十八名、守兵二百三十五名。同治八年四月奉文裁兵加饷,拟留都司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外委三员、额外一员、马战兵四名、步战兵一百三十四名、守兵一百九十六名。光绪三年五月,奉前镇宪张裁汰疲弱战兵四十四名、守兵八十三名,并陆续事故外,现在实存步战守兵一百二十六名,作为定额,分派下淡水各汛防驻札外,余悉在营(按下淡水亦无营盘,旧营在山猪毛隘口,周二里许,环植刺竹,开南北二门,设炮台两座,自咸丰七年以后,频遭水患,已变邱墟矣)。
防军营,在港西里西瓜园庄东(营地旧在南太武南坪山顶,光绪十二年镇海中营统领陶茂森驻札,抚番开垦,至光绪十九年七月,被隘寮溪水冲坏,乃移于此),县东北四十二里,垒石为墙,周二里许,驻统领一员、兵二百名。
防军营右哨(俗呼鸟松脚营),在港东里大阮口山麓,县东四十五里,光绪七年造营房十五间,缭以石墙,周半里许,驻正哨官一员,兵四十名。一在港东里潮州庄街三山国王庙,护室六间,县东三十里,光绪七年驻副哨官一员、兵四十名,今仍之。一在港西里万丹街天后宫,护室(疑有脱字),县东二十里,驻兵二十名,统归潮州庄街副哨管辖。
石头营,在港东里三条仑岭,县东五十里,同治十三年,屯兵于此。现驻都司一员、兵二百名(内分札归北门、力里社、树林口、浸水营、出水陂等处,各驻兵三十名,惟大营五十名,合二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