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县采访册


  竹仔湖渡(长治),在冈山溪(二层行渡之东),县北六十二里,大湖往中洲经此,渡钱二文(北属安平县界)。

  还辕渡,在还辕港,县西北四十三里,为维新、仁寿往来小路,两岸相距五丈,公设竹筏,以绳牵引,渡钱无。

  弥陀港渡(属维新、仁寿二里,北名竹仔港),县西北四十四里,为弥陀港、竹仔港二庄往来小路,渡钱二文。

  新港渡(仁寿),在弥陀港口,县西北四十八里,蠘仔寮往乌林投小路经此,渡钱六文。

  万丹仔港渡(仁寿、半屏、兴隆三里交界),在万丹仔港,县西北二十里,桃仔园往蚝仔寮经此,渡钱四文。

  漯仔底渡(兴隆),在龙水港,县西北十三里,三块厝往旧城经此,渡钱三文。

  丹凤渡,在丹凤澳(属大竹里),县南十里,县治往旗后哨船头经此,渡船九处(盐埕十五,三块厝二十,前金、免钗、能雅寮二十,前镇三十,竹仔港十八,凤山港百文,旗后、哨船头各二十),彼此均可往来,为县治八景之一(八景中有丹渡晴帆,即此)。余详「丹凤澳」条下)。

  右民渡三十八处,约记作三十条。

  统计全邑津渡(官渡、义渡、民渡)凡五十二处,约记四十四条,以盐埕等九处均在丹凤内也。

   桥梁

  过港仔桥(港西),在县东北四十里,长丈四,宽六尺,阿里港往弥浓经此,光绪十七年居民造。

  允龟桥(港西),在阿里港西门外,县东北四十里,长丈许,宽四尺,阿里港往郡经此,同治十二年苏昌修。

  崎仔头桥(港西),在县东北三十九里,长八尺,宽三尺,县治往阿里港经此,光绪十一年职员蓝登辉造。

  七星桥(港西),在县东北三十八里,长四丈二,宽五尺,县治往阿里港经此,光绪元年职员蓝登辉造。

  石板桥(港西社口庄之东南),在县东北三十六里,长丈四,宽五尺,阿侯往何里港经此。

  王厝廍桥(港西),在县东北三十三里,宽长同上,阿侯往阿里港经此。以上二桥均系光绪十一年蓝登辉造。

  番仔埔桥(港西),在县东二十二里,长二丈六尺,宽四尺,横跨阿侯溪,万丹往阿侯经此,光绪十六年曾吉星造。

  允龟桥(港西),在阿侯街南门外,县东二十里,长丈六,宽六尺,万丹往阿侯经此,光绪十八年曾吉星修。

  四分埔桥(港西),在阿侯溪上,县东二十一里,长二丈五,宽四尺许,阿侯往归来经此,光绪十四年曾吉星造。

  沟仔墘桥(港西),在本庄沟上,县东二十五里,长三丈五,宽四尺许,万丹往潮州庄经此,光绪十八年庄民修。

  滥庄桥(港西蜊仔田水尾、万丹往西势经此),县东二十三里,长八尺,宽三尺。

  客厝桥(港西本圳上,万丹往六巷经此),县东二十一里,长八尺,宽尺许。

  头前厝桥(港西本圳上,万丹往六巷经此),县东二十一里,长八尺,宽三尺。

  万丹东门桥(港西里万丹往粤庄经此),县东二十里,长丈六,宽二尺。

  万丹陂桥(港西本陂上,县治往万丹经此),县东十九里,长三丈,宽四尺。

  田厝桥(港西),在冷水坑沟上,县东十八里,长丈八,宽三尺,仑仔顶往万丹经此以上二桥系一光绪五年、一二十年,副将衔叶清标修。

  客厝桥(港西),在客厝沟上,县东十七里,长丈四,宽八尺,县治往万丹经此,光绪二十年郭知高造。

  仙公庙桥(港西),在县东二十里,长四丈余,宽五尺许,县治往潮州庄经此,光绪十四年庄民高标造。

  南门陂桥(港东里潮州庄),在县东三十里,长二丈,宽四尺,潮州庄往枋寮经此,光绪五年蔡源兴造。

  加钓陂桥(港东潮州庄西),在县东二十九里,长四丈余,宽五尺许,县治往潮州庄经此,建造同上。

  过溪仔桥(港东新园往过溪仔经此),县东三十里,长二丈余,宽三尺。

  东港桥(港东),在港东街西,县东南三十里,长三丈五,宽五尺许,东港往仑仔顶经此,光绪十九年吴磷修。

  姜园桥(港东,下林仔边往枋寮经此),县东南四十里,长三丈六,宽四尺。

  枋寮桥(港东),在县东南六十里,长四丈,宽五尺,坚固异常,枋寮往水底寮经此,咸丰五年义首林万掌造。

  芎蕉脚桥(小竹),在芎蕉脚沟上,县东南八里,长二丈四,宽七尺,县治往东港经此,同治十二年杨文生造。

  苦苓脚桥(小竹),在苦苓脚沟上,县东南十九里,长丈许,宽尺余,顶林仔边往大林蒲经此,光绪十四年林嘉志修。

  溪洲仔桥(小竹,即东畔桥),在陈爷滥沟上,县东南二十里,长三丈五,宽三尺,本庄往顶林仔边经此,光绪十六年庄民修。

  苦苓脚木桥(小竹),在苦苓脚沟上,县东南十九里,长丈许,宽二尺,本庄往大林蒲经此,光绪元年林纯一修。

  过沟仔桥(小竹),在顶林仔边隘门外,县东南二十里,长丈三,宽五尺,王公庙往顶林仔边经此。光绪元年武生黄经邦造。

  港仔埔桥(一名二坑仔桥),在小竹里港仔埔沟上,县东南二十里,长六丈,宽五尺,二坑仔往顶林仔边经此,光绪十年生员黄赞元修。

  阿嗹桥(嘉祥),在县北五十七里,长三丈六,宽四尺二,本庄往大冈山经此,嘉庆七年居民造(又一阿嗹下桥,相距里许,宽长同上,建造同时)。

  嘉棠脚桥(嘉祥),在嘉棠脚圳上,县北五十六里,长二丈八,宽四尺,县治往阿嗹经此,嘉庆五年马昌造,同治二年吴辨修。

  中甲桥(嘉祥),在中甲圳上,县北五十五里,长丈八,宽四尺,县治往仑仔顶经此。

  六甲尾桥(嘉祥),在中甲圳下游,县北五十四里,长丈六,宽四尺,近庄往来经此。

  五甲尾桥(嘉祥),在百甲圳上游,县北四十五里,长丈二,宽四尺,阿公店往大冈山经此,道光二十六年生员黄国安造。

  二路桥(嘉祥),在百甲圳下游,县北四十三里,长丈四,宽七尺,阿里港往郡经此,同治元年黄朝清造。

  九空桥(北维新、南仁寿),在县北四十六里,长六丈,宽八尺,县治往郡经此,嘉庆二十五年生员蔡修德造。

  围随桥(仁寿),在县北四十四里,长丈二,宽五尺,本庄往五甲尾经此,道光三十年曾坎修。

  街北桥(仁寿),在阿公店街北,县北四十里,长丈六,宽三尺,县治往郡经此,道光二十一年居民造。

  街头桥(仁寿),在阿公店街头,县北四十里,长丈二,宽四尺,县治往郡经此,同时造。

  大寮桥(仁寿,一名竿蓁林桥),在县北三十五里,长二丈,宽四尺,县治往郡经此,嘉庆五年岁贡生许名扬造。光绪十七年林怀恩修。

  五里林桥(仁寿),在县西北三十五里,长丈许,宽二尺余,阿公店往旗后经此。

  楠梓坑桥(观音),在楠梓坑溪,县北二十里,长丈五,宽七尺,县治往郡经此,乾隆三十九年岁贡生郑南全造,道光八年池元亨修,光绪十四年岁贡生苏瑞麟重修。

  车埔桥(观音),在楠梓坑街南,县北二十里,长丈许,宽五尺,县治往郡经此,道光三年陈开基造。

  太平桥(观音),在县北十六里,长二丈,宽六尺,县治往郡经此,同治六年生员钱英才造。

  四安桥(观音),在县北十五里,长丈许,宽四尺,县治往郡经此,同治六年生员钱英才造,今已倾圮。

  双空桥(观音),在草潭岸月眉圳上游,县北十二里,长丈许,宽四尺,县治往郡经此,道光二十四年生员郑宣孝造。

  后劲桥(半屏),在后劲溪,县西北十九里,长五丈,宽四尺,后劲往楠梓坑经此,嘉庆二十一年杨儒造。

  新圳桥(小竹),在曹公新圳,县东北九里,长二丈余,宽四尺许,县治往九曲塘经此,光绪六年职员蓝登辉造。

  旧圳桥(小竹),在曹公旧圳,县东北九里,长二丈余,宽六尺许,县治往九曲塘经此,由水圳总理逐年修造。

  双头漏桥(赤山),在双头漏沟,县北五里,长丈许,宽四尺,县治往郡经此,同治四年郭维枢修。

  陂底桥(赤山),在寓潮埔圳尾,县北三里,长四丈,宽六尺,县治往仙草埔经此,光绪十一年郭隆益、张义记同修。

  田尾桥(赤山、兴隆),在田尾港上,县西北十里,长四丈,宽五尺,县治往旧城经此,道光年间林源成造。

  船仔头桥(兴隆),在船仔头港上,县西北十一里,长二丈,宽四尺,县治往旧城小路经此,光绪八年蔡勇独造。

  施仁桥(兴隆),在施仁陂水尾,县西十五里,长丈五,宽四尺,旧城往旗后经此,光绪十六年庄众造。

  东福桥(大竹),在东门溪上,长五丈余,宽尺许,县治往下淡水经此,同治三年何学洙修。

  大竹桥(大竹),在武洛塘上,县东北里许,长二丈余,宽四尺许,德乃嘉往寓潮埔经此,光绪十八年生员陈廷瑞修。

  外濠桥(大竹),在外北门濠沟上,长丈许,宽五尺,县治往郡经此,同治七年中军刘全修,光绪六年重修。

  郡南桥(大竹),在外濠桥北数武,长八尺,宽四尺,县治往郡经此,创建莫考。

  车路桥(大竹),在外濠沟上,县城西北隅,长丈许,宽八尺,新庄仔往赤山经此。

  内濠桥(大竹),一名内北门桥,在内北门濠沟上,长丈五,宽六尺,县治往郡经此,同治七年中军刘全修,光绪十八年街众重修。

  攀龙桥(大竹),在县署东偏左仓池侧,长丈许,宽六尺,县治往凤仪书院经此,咸丰六年岁贡生吴奉华造。

  石桥(大竹),在玉带沟上游,县治东南隅,长七尺,宽二尺余,往双慈亭经此,光绪十八年居民修。

  枋桥(大竹),在玉带沟下游,县治西南隅,长八尺,宽三尺,双慈亭后居民往来经此,光绪十三年王助独造。

  西辕门桥(大竹),在县署西偏右库池侧,长丈许,宽五尺,县治往西门经此,光绪六年王助董造。

  西门桥(大竹),在西门外濠沟上,长丈五,宽六尺,县治往海口经此,光绪十年拔贡生张大河造。

  南门桥(大竹),在南门外濠沟上,长丈四,宽六尺,县治往前镇经此,光绪九年林元忠造。

  ■〈鱼逮〉港桥(大竹),在■〈鱼逮〉鱼潭尾,县西九里,长五丈,宽四尺,■〈鱼逮〉港往林竹竿经此。

  三块厝桥(大竹),在三块厝港,县西十里,长四十丈,宽五尺,三块厝往能雅寮经此,同治十三年朱明造,亦名凤仪桥。

  冈山仔桥(大竹),在县西南六里,长丈许,宽八尺,冈山仔入县经此。

  陂腹内桥(凤山),在崎港沟上,县东三里,长丈八,宽八尺,县治往阿侯经此。

  土墼店仔桥(凤山),在山仔顶圳下游,县东三里,长丈许,宽八尺,县治往东港经此。

  过路窟桥(凤山),在二十四甲圳头,县东二里,长丈许,宽八尺,尚书林入县经此。

  竹仔港桥(凤山),在竹仔港上,县南十一里,长二丈五,宽二尺,大人宫往海汕经此。

  凤山桥(凤山,一名咸水港桥),在凤山港,县南十七里,长五丈,宽五尺,县治往大林蒲经此,乾隆二十六年郑世英造。

  顶石桥(凤山),在大林蒲庄东,县东南二十里,长四丈,宽六尺,大林蒲入县经此,同治十三年陈鹏修。

  下石桥(凤山),在石牛椆圳尾(即下石桥沟上),县东南二十里,长三丈,宽六尺,光绪五年张品修。

  右全邑桥梁凡七十七处,其中石桥五十有九、木桥十有三(南门陂、加钓陂、旧圳、芎蕉脚、苦苓脚、港仔埔、枋桥、■〈鱼逮〉港陂、腹内、竹仔港、凤山港、东港、客厝)、竹桥凡五(过溪仔、姜园、沟仔墘、大竹、车路)。其不注者,皆石桥也。

   (附)八景(按旧志载:邑治八景内琅峤潮声一景,今归恒辖,应裁;兹依旧志,增补龙岩冽泉一景)

  一曰凤岫春雨,在县东南十八里,说见「凤山」条下。

  一曰龙岩冽泉,在县西南十五里,说见「打鼓山」条下(互见「池」类)。

  一曰淡溪秋月,在县东十里,说见「淡水溪」条下。

  一曰球屿晓霞,在县东南六十里,说见「小琉球屿」条下。

  一曰冈山树色,在县北五十里,说见「大冈山」条下。

  一曰泮水荷香,在县西北十五里,说见「莲花潭」条下。

  一曰翠屏夕照,在县东北二十三里,说见「观音山」下。

  一曰丹渡晴帆,在县南十里,说见「丹凤澳」条下(亦互见「丹凤渡」条下)。

  右全邑八景,前一(丹渡)、后一(翠屏)、左右各三(左凤岫、淡溪、球屿、右龙岩、冈山、泮水),俱为县治名胜。

  附录旧志

  诸山

  朝天岭(即大鸟山岭,今合在「乌山」条下)、大龟文山(地属傀儡山后,非本邑界)、崇爻山、卑南觅山、大乌万山、朝华离山、网翠山、大柴高山、霄马干山、老佛山、琅峤山、沙马矶头山(以上或在山后、或属恒春,均不可考)。

  诸溪

  西溪(即淡水溪)、二层行溪、冈山溪(二溪分上下游,今合为一)、大泽机北溪、大泽机西溪(二溪今合为一,即南势溪上游是也)、力力溪(即东溪中游)。

  诸港

  打鼓港(即西港)、硫磺港(即龙水港)、蛲港(今已壅塞,应裁)、鲲身港(今属安邑)、井水港(即后劲溪)、关帝溪(即东港上游,今不另载)、茄藤港(即南平港)、鳖兴港(今不可考)、放■〈纟索〉港(即新打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