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县志


  禾间,所以贮粟者。于居室前后竖竹为墙,上盖以茅,广不过丈,高止八、九尺。下用竹木横直迭架,离地二、三尺,编竹为席置于上及四旁之间。所收禾粟,悉贮于内。上可以蔽风雨,下可以去湿气。

  气候

  台湾气候异于内地,大抵暑多于寒。凤山自下淡水外,多与郡治同。富贵之家,兽炭、貂裘既无所用,细民即无衣褐,亦可度岁。花卉或不时盛开,木叶或经年不脱。瓜熟于冬,凉生于雨:此寒暑之气候,一也。

  春苦旱、秋苦潦。西南云合而沛甘澍,东北云密而负日暄:此雨旸之气候,二也。

  四时之风,惟飓为甚。雷轰浪激,楫倾樯摧;奔涛之声,闻数百里。晓东而暮西,与内郡之早西暮东者异矣:此风颷之气候,三也。

  自凤山溪南至于淡水等处,早则东风大作,及晡郁蒸,入夜寒凉。冬少朔风,不用装绵。土多瘴气,来往之人恒以疾病为忧。此淡水之气候,四也。

  岁时

  元日,早起礼神、祀先毕,无贵贱,御新衣诣亲友贺岁,主人出辛盘共款。往来交错,数日仍止。

  立春,前一日有司迎春东郊,备仪仗、彩棚前导;士女蜂集看春以为适。

  上元,作花灯、火炮之属。子弟扮仙狮、竹马、龙灯庆乡间,主人酬以厚礼;否则,坚辞不纳也。别有善歌曲者数辈,制如飞盖状,行游市中,丝竹杂奏,谓之「闹伞」。各市镇坊里神祠,必延僧道设醮。醮毕,里众集饭祠中。数夜之间,又有无赖少年挟鼠炮以角胜负,虽延烧衣履不惜也。

  二月二日,乡闾居民彷古「春祈」,敛金宰牲、演戏祀神毕,群饮庙中,分胙而归,谓之「做福」。

  三月三日,采鼠曲草合粉为粿荐祖考,余以相赠遗。不闻有士女秉蕳之风。

  清明,追荐祖先,插柳户上。前后日,人多墓祭,邀亲朋与俱;舆步壶浆,络绎郊原。妇女盛服靓妆,驾车同至墓所。祭毕,藉草衔杯,递相酬酢。妇人设帷车中以饮,薄暮乃归。

  四月八日,有洗佛之会;寺之僧尼主之。妇人多诣寺中参拜焉。

  端午,家蒸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服雄黄酒,悬艾及菖蒲于门首。儿童带茧虎,系以五色缕。俗斗龙舟,游人放□持豚酒饷之。

  六月一日,家制半年丸,以红曲杂米粉为之。亦颂祷团圆之义云尔。

  七月七夕,女儿乞巧,持瓜果、熟豆相为赠遗。

  七月十五日,作盂兰会。以一老僧主之。黄昏后,登坛说法,设酒食以祀鬼,谓之「普施」。人家亦以是日追荐祖先,与清明同其孝享。而说者谓是日乃地官赦罪,使赴厉坛之祭;今而祭其祖先,是以有罪待祖先也。噫!春露秋霜,孰无报本之思?谓以有罪待祖先,此正所谓强词夺正理耳,恶足训乎!

  中秋,祭土地。乡村里社悉演戏,为费甚奢;仿古「秋报」之义也。是夜士子会饮,制大饼,中书「元」字,用骰子掷四红得者,取「秋闱夺元」之兆。

  重九日,登高;菊尊萸佩,互为潦倒。好事作风鸢,放于旷野之处,方言谓之「放风筝」。夜则悬灯其上,远望若炯炯巨星。但时当朔风,声近悲切,不免发「旅人思归」之兴耳。

  十一月冬至,家家作米丸祀神。祭毕食之,谓之「添岁」;即所谓「亚岁」也。

  腊月二十四日,俗传众神上天;备牲醴以祀,谓之「送神」。二十五日,俗传为天神下降;家各荐茶果如仪。至来岁正月四日复祀,谓之「迎神」。

  除夕,前数日亲朋持礼物相赠,谓之「馈岁」。是夕祀先、礼神,谓之「辞年」。祭毕,举家拥炉饮酒,谓之「守岁」;爆竹之声不绝焉。

  至于客庄,亦多内郡之人;故仪文不至大相远云。

  风信

  清明后,地气自南而北,则以南风为常;霜降后,地气自北而南,则以北风为常。反其常,则颲风将作(颲音列,风暴至也)。

  南风柔而顺,北风烈而严。南风驾船,常患风不胜帆,故以舟小为速;北风驾船,常患帆不胜风,故以舟大为稳。风大者为飓(音具;海中大风。「南越志」:『飓风者,具四方之风也』。杨升庵曰:『以飓作飓,误』),又甚者为台(考「字汇」无此字,今姑从俗)。飓常骤发,台则有渐。飓或倏发倏止;台则常连日夜,大约发于六、八月居多。至九月,则北风初烈,或至连月,俗称「九降风」是也。船在洋中,遇飓犹可为,遇台则难当矣。又有风骤起者,曰「报头风」。凡过洋,以三、四、五月及七月、十月为稳;盖三、四、五月少报风,七月寒暑初交,十月天多晴而风顺也。最忌六、九及十二月;六、九〔月〕多报风,十二月风时难定也。

  十月以后,北风常作,报风无定期,舟人乘风隙以来往。五、六、七、八月应南风,台发,则北风先至,转而东南,又转而西南乃止。九降,则无雨而风。五、六、七月间风雨俱至,即俗所谓「西北雨」、「风时雨」也。舟人视天色有点黑,则收帆严舵以待之;瞬息之顷,风驰雨骤,随刻而止。若预待少迟,则难以济矣。

  天边有断虹,亦台将至。止现一片如船帆者,曰破帆;稍及半如鲎尾者,曰屈鲎。出于北方,又甚于他方。海水骤变,水面多秽如米糠及有海蛇浮游水上,亦台将至。

  十二月二十一日起,一日有风,应明年正月有大风;二日应二月,三月以至九月俱按日相应。或一日之间风作二次,则来年所应之月,台飓亦二次焉;多亦如之,无不应者。

  凡山澳泊船之处,有南风时澳、有北风时澳。南风,则以南负山而北面海者为澳;北风,则以北负山而南面海者为澳。独五、六月应南风,或骤遇北风,不可泊北风澳;盖以北风转南,呼吸变更,台雨严厉,恐驾避不及也。

  每年每月各有报日,名目虽怪诞不经,而验之多应。今并志之,以便于趋避;亦舟行者之急务也。正月初四日,接神报;初九日,玉皇报(是日有报,各报俱验;若无报,则各报俱不验);十三日,关帝报;二十九日乌狗报。二月初二日,白须报。三月初三日,上帝报;十五,真人报;二十三日,妈祖报(真人报多风,妈祖报多雨。以上三个月共三十六报,此其大者)。四月初八日,佛子报。五月初五日,屈原报(系大报旬);十三日,关帝报。六月十二日,彭祖报;十八日,彭祖婆报;二十四日,洗炊笼报(此三报,俱系大报旬)。七月十五日,鬼仔报。八月初一日,灶君报;初五日,系大报旬;十五日,魁星报。九月十六日,张良报;十九日,观音报。十月初十日,水仙王报;二十六日,翁爹报。十一月二十七日,普庵报。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报;二十九日,火盆报(自二十四日至年终,每遇大风,名送年风)。

  潮汐

  天地间,一气耳。海潮者,地之喘息也。记云:『卯、酉之月,气以交而盛;朔、望之日,气以变而盛:故潮独大』。此以余月、余日论也。周翠渠云:『海居地上,地有俯仰,潮因有往来。气升于北,北盈则南虚,地必南俯,故潮皆趋南;气升于南,南盈则北虚,地必北俯,故潮皆趋北』。此以地乘气、潮因地论也。惟俯仰之形与喘息之义,略有异焉。月临卯、酉,则潮涨乎东西;月临子、午,则潮平乎南北。此以太阴天盘论也。自朔至望,常缓一夜潮;自望至晦,复缓一昼潮。此太阴西没之期缓于太阳故也。海之极远者,其得气尤专,故潮因之;东海、南海,其候之远近可考矣。若昼潮大于春、夏,夜潮大于秋、冬;潮涨多在春、夏之中,涛大每居朔、望之后。此则天地之常数,统四海而一者也。然亦止于封域之内。若夫南望北斗与蒸一羊脾熟而天复明之外,及今红毛番所言彼地有夏秋暨昼、春冬永夜之处。又船为风所飘,尝至万水朝东,水各东流而强急,无复潮汐南北流;愈甚,则水泥而沸,非东风盛发,难以返棹。凡若此类,理之所穷,又非人所能蠡测矣。

  台郡地属东南,日常早上:十七、八之夜,月临卯、酉,仅在初昏。故潮之长退,视同安金、厦亦较早。同安金、厦,初一、十六潮满子午,而尽竭于卯、酉;初八、二十三潮满卯、酉,而尽竭于子、午。台则初一、十六潮满已、亥,而尽竭于寅、申;初八、二十三潮满寅、申,而尽竭于已、亥:差二时焉。则潮又以地异矣。且如台之半线以下,潮流过北、汐流过南,与澎岛同;半线以上,则潮流过南、汐流过北。惟习知其候者,舟行据其上流,方保无恙。

  夫潮也涌从何来?汐也归于何处?其吞吐消长,真不可以究诘;故以为地之喘息焉。

  物产

  稻之属

  早尖:有赤、白二种。粒小,早熟。种于二、三月,成于六、七月。园中种之。

  埔尖:赤多、白少。种于三、四月,成于八、九月。园中种之。

  尖仔:以纯白者为佳,诸稻之极美者。种于五、六月,成于九、十月。田中种之。

  糯稻:即秫也。「古今注」谓『稻之粘者为秫』。有早种、晚种。岁时以为团、粽、糕、粿,酿酒尤佳。

  虎皮秫:壳赤,有文。米白,粒大。

  赤壳秫:壳赤,米白而粒小。诸秫中之最下者。

  大伯姆:种于窳下之田。水高一尺则长一尺,水不能浸。米白而大。

  竹丝秫:米青白色,故名曰竹丝。

  生毛秫:以其壳有毛,故名。粒大而米白。

  过山香:味香赛诸秫。粒长而大,较诸秫倍之。置一撮杂他米以炊,满锅皆香。土番种之园中。购者必数倍以易焉。

  鹅卵秫:粒短而肥,壳薄而色白。性甚软,诸秫中之最佳者。

  禾秫:壳白,而米极软。土番种于园。登场后会社饮酒,八、九月之候也。

  麦之属

  大麦:「说文」曰:『麦,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冬至种,清明熟。三、四月之间,青黄未接,赖此以当榖;其有益于民食者甚大。

  小麦:磨粉成面,为用甚巨。种于深冬,成于初夏。

  荞麦:色黑,而实三棱。秋种而冬熟。亦可磨粉。敛汗用之(见「药部」)。

  番麦:似黍而低;花吐于心、实结于叶。一叶一茎,茎可百余粒,状如石榴子。初生色白,熟则黄。煨而食,亦香美焉。

  黍稷之属

  黍:粒圆,色黄;可以酿酒。「说文」曰:『以大暑种,故谓之黍也』。

  薯黍:叶长大如芦,粒差大而色赤。俗呼芦黍,即秬黍也。

  黄粟:稷之别名。有粳、糯二种。

  麻:即胡麻;一名脂麻。台产甚多。有白、黑二种,可作油。葛雅川以一叶两夹者,名巨胜。

  鸭蹄黍:穗似鸭蹄,故名。

  菽之属(物理论」曰:『菽豆之总名也』)

  黄豆:皮黄,粒大倍于白豆。台产甚多。贩至内地,人甚珍之。

  白豆:皮白,粒小。可作腐,亦可为酱。下淡水多种之。

  黑豆:皮乌。可作豉。亦可和药浸酒,服之能愈风疾。

  米豆:皮白,可和米作饭。一名九月豆;以其九月而熟也。

  绿豆:皮绿,粒小;性凉。为粉甚佳;用以作糕品,尤称美焉。

  虎爪豆:以其形似虎爪,故名。一檖数荚,一荚可三、四子。无甚佳,故人亦不贵之。

  落花生:俗名土豆。蔓生,花开于丛,实结于根;一房可三、四粒。堪充果品;用以醡油,可代□。

  蔬之属

  姜:种于山□少水之处,乃能盛长。

  葱:有风葱、香葱、麦葱三种。风葱可治小儿风疾。

  韭:叶狭小者为真;阔而差大者,蒜瓣包麦所生也。茎曰韭白,根曰韭青。割而复生,不用再种。

  薤:有青、白二种。似韭,而叶差大。「尔雅」谓薤为鸿荟、「本草」谓之菜芝,均是也。

  胡荽:俗呼园荽。茎柔,味辛香。西方书又名兴渠。

  芥菜:有二种。一种紫芥,可作芥辣用。

  六月菜:俗呼辣芥。

  萝卜:性甚冷。一名萝菔。昔婆萝门僧东来,见食面者,曰:『太热,奈何』?及见食中有萝菔,曰:『赖此解之耳』。

  白菜:「通志」曰:『本出北地,今海外亦多』。茎阔而白者为佳。

  苋菜:「埤雅」曰:『有红苋、白苋二色。茎叶皆高大』。俗传:不宜与鳖同食。

  芥蓝菜:「通志」曰:『叶如蓝而厚,青碧色,菜之美者』。俗呼为隔蓝菜。相传大士□鲤鱼,以此菜隔之。未知是否?

  莙荙菜:叶厚而柔,晒之难干。「本草」谓其补中下气。俗呼为厚荙是也。

  菱:俗呼为红根菜。种自颇菱国来,作菠凌非。

  茼蒿:「泉郡志」曰:『叶似艾,花似小菊。性冷,微香』。

  芹:有荻芹、赤芹二种;荻芹茎白,赤芹茎赤。一名水菜英。「尔雅」谓之楚葵。兴隆庄产最多。

  油菜:「通志」曰:『似白菜;色青,根微紫。子可醡油,谓之油芥』。

  白花菜:茎红黑色,枝叶微带毛。花白,故名。腌以为菹,味极香美。

  浮藤菜:蔓生,茎微红,叶略圆而厚;子紫黑色。俗谓之蟳菜。

  菜瓜:蔓生。「泉郡志」曰:『色绿而斑点。又有白者,曰白瓜』。

  丝瓜:亦名菜瓜,俗呼鼠瓜。老则其中有丝;去皮取丝,用以擦锅去垢。又呼为天罗布。

  金瓜:有二种。小而圆,有瓣,色鲜红;但以充玩,不堪食也。又有圆而大且长者重至数斤,老则色黄;可充蔬菜。泉人呼为番冬瓜。

  王瓜:「本草」一名土瓜。漳、泉谓之刺瓜;熟于三、四月。凤山十二月即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