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凤山县志
凤山县志
鳖:段成式曰:『鳖伏于渊而卵剖于陵,此思化也』。
鲎:壳黑色,可作杓。血蓝色。尾长如鎗。有足十二,生在腹下。子可腌以为酱,甚佳。
蟹:「考工记」:『仄行,蟹属』;故曰旁蟹。螯生毛,又曰毛蟹。生于溪涧之中。
蟳:「图经」曰:『后足阔者,名蝤蛑』。上海滨泥涂。螯无毛,故异于蠏。赤嵌出者最佳。膏多于肉曰红蟳,无膏者曰菜蟳。
牡蛎:磈礧相连如房,故又名蛎房。内地架石于海滨而生;台无石,生于海中。取者乘桴,用长竹如剪,钓诸海底。
蚶:蚌蛤之属。壳厚,而外有棱如瓦垄然,故「岭表录异」曰瓦屋子。
花蛤:壳有班文,比车螯而较小,谓之文蛤。本地所出者,壳黑色,有白点;与内地不同,味亦亚之。
蚌:壳绿黑色,类蛤而长大。鹬蚌相持,即此也。
蠘:壳上有班点,其螯甚锐。
西施舌:绿壳黑色,似蚌而薄。其肉有舌最美,海错之至珍者。
蛤蜊:壳圆,色微黑。肉黄,味亦甚清。
车螯:俗呼为蛲。壳厚而坚,色微黄。肉白,多浆。
螺:香螺,大者长六、七寸,肉白而脆,尾有膏,味清甜;其品最上。又响螺,其壳可吹。花螺,如田螺而小,壳圆、色白,红点相间,味甚清。又有一种味苦不甘,其壳可作鹦鹉杯。
田螺:壳薄。「本草」曰:『生水田中;含泥在腹,久而犹活,能伏气饮露』。又有生池潭中者,曰石螺;而壳厚耳。
海豆芽:形扁、壳绿,较大于蚬。有尾如豆芽,故名。一曰涂杯。内地甚贱,本地以为珍。
鲮鲤:一名穿山甲;谓能穿土为穴也。见人,则身缩不敢动。形如鼠,浑身皆甲。有白皮、红皮二种;白皮者能却风疾。
水龟:俗呼龙虱。腌食之佳。
虾:种类不一。红虾味甘,沙虾次之,黄栀米又次之;草虾则有班节而肉粗,其最下者也。
虫之属
蜂:有数种。其毒在尾。能酿蜜者,曰蜜峰;无毒。有蜂王,群峰采其花之佳者,戴于首以献。多出淡水。余如长腰虎头蜂,则皆有毒矣。
蜾蠃:一名■〈虫医〉螉。似蜂,腰小而长。取小虫置于木空中,七日化为己子。
蚯蚓:一名土龙,一名蜿蟺。郭璞赞曰:『蚯蚓上□,无心之虫。交不以分,淫于阜螽;触而感物,乃无常雄』。
蝴蝶:有纯白者、有黑白相间者、有五彩者,种类甚多。今但呼为蝴蝶。
蝙蝠:肉翅。「通志」曰:『类鼠而有翼,昼伏夜飞』。又名伏翼,又名夜燕。
蝉:色黑。以协鸣。翅轻薄,其声雄以壮,鸣于夏者也。又有一种色绿而小,其声细而悲,鸣于秋者也,曰秋蝉;吸露餐霞。
蜻蜓:「尔雅」曰:『虰蛵负芳』。郭注曰:『即蜻蛉也』。「埤雅」曰:『蜻蜓饮露』。
螥螂:漆色。能飞,多藏壁间。「漳志」谓之蝤虫。
蜘蛛:有数种。「尔雅」曰:『在地中布网者,为土蜘蛛;络幕草上者,为草蜘蛛;又蟏蛸长踦,即小蜘蛛;长脚者,俗谓之喜子』。陆贾曰:『蜘蛛集而百事喜』。
蛾:一名慕光。好扑灯火。
蜉蝣:朝生暮死。
蝇:班固曰:『青蝇,嗜肉汁而忘溺死』。又有一种大而色青者,粪为物中即变虫。
蚊:积雨生蛆变成者。树木多,则蚊尤多。
螳螂:「尔雅」谓之莫貈是也。螳螂食蝉、雀食螳螂,故俗谓之『螳螂捕蝉,不知黄雀在后』。
蚁:台产最多,种亦不一。色赤而极小者,为黄丝蚁。色黑而走疾者,为走马蚁。色白而生于湿处者,曰白蚁;凡衣服器物近湿处,多为所坏。
蜒蚰:形如蚯蚓,长二、三寸。黑夜吐白涎,有光。俗呼为青赖。
萤:一名夜光,一名霄烛。腐草化生者。
螽斯:蝗属。或曰:股黑有文,以两股相切作声。一生九十九子,故「诗」美其不妒。俗呼草蜢。
蟋蟀:善斗。一名莎鸡。「尔雅」谓之■〈艹蚕〉泉,呼为草鸡。
蝇虎:蛛属。□黑色。专捕蝇而食之。
水蛭:生于浊水,即马蟥也。「尔雅」疏曰:『水中虫,得入人肉者,一名马蜞;俗呼为蜈蜞。楚王食寒菹,得蛭并吞之;王素有结积疾,因是而愈』。
蛇:舌双,耳聋、听以目。其毒在涎。种类甚多。其食鼠不伤人者,曰山辣;其背有文如龟壳者,曰龟壳花;有头扁,逢人辄昂其首而喷鼻者,曰饭匙倩;有色绿而小者,曰青竹丝:皆最毒而伤人者。又有色花而小,不伤人者曰草花仔。
虾蟇:似蟾蜍。背有黑点,皮粗。陶隐居曰:『腹大,皮上多痱磊』是也。按张畅弟收为猘犬所伤,食虾蟇可疗;收难之,畅含笑先尝,收乃食,疮亦旋愈。又取其肝涂疔疮,无不验。
蜥蜴:「说文」:『在草曰蜥蜴,在壁曰蝘蜓。蝘蜓,守宫也。汉武帝令人于五月五日取蝘蜓,饲以丹砂,身尽赤,捣之以涂宫人,有私者其迹即灭,故曰守宫。东方射覆曰:「以为龙,又无角;以为蛇,又有足。跂跂胍胍,善缘壁,非守宫、即蜥蜴也』。又名壁虎。本地出者能鸣。
卷之八
人物志
科目贞节流寓(附)
萃山川之秀气,而人生其间,或以道德着、或以事业彰、或以隐逸显,类皆抱不世出之才而为邦家之彦者也。自科目之制兴,而登贤书者有人、荐鹰扬者有人。盖将尽天下之贤才,而收之场屋之中。台自开辟以来,与内地并应乡、会之兴;而夺帜秋闱,则自凤山始焉。其以明经贡大廷,亦如内地之例。他若忠臣、孝子,新造之区固难卒见;而至于节烈之流,虽荒徼绝域未入版图之时,已有后光辉映者,勿谓巾帼中无人也。□并列之,而附流寓于后。
科目
贞节
流寓(附)
科目
□朝取士之法,不一其途。至宋神宗,始以八比□天下士。而□其尤者升于天府,曰进士。明洪武,则立乡试、会试二大典;以子、午、卯、酉年八月为乡,以辰、戌、丑、未年二月为会。福建乡试解额,定一百零五名。本朝鼎定以来,乡、会同之而裁解额之半,定为五十三名。康熙五年丙午,易制义为论策,乡、会无异;行之一科而止,后仍用制义取士,各直省皆然。台湾尚未内附,何有凤山?二十二年初辟,台厦道周昌详请具题立学校,乡、会悉如内地例。二十六年,福建陆路提督张云翼疏称:请照甘肃宁夏生员事例,另编字号额中一、二名;行之数科,俟肄业者众、造诣者精,仍撤去另号,勿复限以额数。奉旨:台湾一府三县生员另编字号,额外取中文举人一名。是科,中乡试者首自凤山。三十五年丙子,诏天下分上、中、下省各增解额;福建在中省之例,增解额为七十一名。三十六年,台湾四学士子佥呈,请撤另编字号,通省匀中;闽浙总督郭世隆疏请,诏可台湾之匀中,自三十八年己卯科始也。四十一年壬午,另编官卷,每十名加一名。是科、官生中乡试七名。四十四年乙酉,另增五经卷中式三名。是科,广解额为八十三名。五十年辛卯,又广解额为九十九名。五十二年,恭逢皇上六十万寿,特开恩科,定解额为八十五名。五十六年丁酉,罢五经卷,解额照上科之例;官生,则以十名加一为递增。
武科之设,自唐历宋,屡罢屡复。至理宗□佑间,校以骑射。明成化间,较骑射、策论。本朝定乡、会两试,与文一体;乡则以子、午、卯、酉十月,会则以辰、戌、丑未九月。福建乡试,定额五十三名。康熙七年定例:先试马、步箭、后试策论。十三年议定:乡、会射马、步箭外,再试开弓、舞刀、□□验其技勇;三场考试策论。二十九年庚午,中试乡试者,亦自凤山始焉。三十一年定例:头场试马箭,九箭中四箭者合式,准入二场;二场试步箭,九箭中二箭者合式。马、步箭外,再试八力、十力、十二力弓,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石。三项内有能一、二项者,准入三场;全不能者,亦不准入三场。三场试策二道、论一篇。四十八年,诏各省:绿旗营兵有通晓文义、愿应武乡试者,在充伍地方,令该营将弁申送巡抚,同武生一体乡试,于原额内取中;如不中者,仍令归伍。如乡试中式之后,有愿归伍者,亦暂令其归伍。千、把有愿应会试者,同武举一体会试。营兵之应乡试、千把之应会试,自此始也。四十九年行各直省:考试武生、武童,用论二篇;第一篇出「论语」、「孟子」题,第二篇出「孙子」、「吴子」、「司马法」题。其乡、会试亦照此例,第一篇出「论语」、「孟子」题,第二篇出「孙子」、「吴子」、「司马法」题;作论二篇外,作策一篇。五十二年十一月内,奉旨:文武考试虽曰两途,俱系遴拔人才。而习文之内,亦有学习韬略,善于骑射者;习武之内,亦有精于制义,学问优长者。如或拘于成例,以文、武两途不令通融应试,则不能各展所长,必致遗漏真才。着九卿、詹事、科道会议:嗣后文生员有愿改入武场、武生有愿改入文场者,照文、武生员乡试例,起送各文武场;文举人乡试有愿改入武场、武举有愿改入文场者,照文、武举人会试例,起送各文武场会试。其中式者,照例造入新册;不中者,仍各归入文、武原册内,不准再行改考。奉旨:『依议』。通行八旗、汉军、直隶各省并奉天一体遵行。文、武通融应试之例,自康熙五十三年甲午科始也。
岁贡,明以前无此名目。其诏天下府、州、县学每岁各贡生员一人至京试经书义、判语,中式者入国子监肄业,则自洪武十六年始也。正统二年,令府学年贡一人、县学二年贡一人,以食饩浅深为先后。本朝顺治四年,行直省各府、州、县,将屡经科举应贡生员三人,一正、二陪;学臣考核文字荒谬、年力衰迈者,给以衣顶,正陪者充贡。康熙元年,停岁贡。八年再复,永为定例。凤山之有贡,自康熙二十八年始也。又有拔贡(将优等生员考取,拔其尤者为贡,府学二人,县学一人,十余年而一举者也)、恩贡(遇覃恩、将首贡取充;不论年岁者也)、副榜贡(中式副榜者,以贡用),例贡(援例捐纳者也),由庠生捐者,序次附入;由俊秀捐者,不与焉。
论曰:科目之设,代各不同。至本朝之典为特隆,车书统一,人文日盛,增解额以收天下之贤士,定官卷以恤在廷之大僚。甲冑之众,得与观光;通经之儒,获叨巨典。又恐文武判为两途,致使有才弗彰,复着互试之令,使敦诗说礼,得见美于穿扬;挟矢操弓,益肆力于二酉。斯诚旷千古而一觏者也。凤山属在海外,幸际圣世,共亲盛典;应各自砥砺,以圣贤相期许。异日作桢王家,苍生霖雨,安在荒徼绝岛之区,竟无怀才抱德之士哉!
举人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萧弘梁榜):苏峨。
康熙二十九年庚子(潘金卣榜):邑星灿。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余正健榜):王际慧(龙溪教谕)。
贡生
康熙二十八年:曾联标(岁)。
康熙三十年:黄巍(岁)。
康熙三十二年:何则鸣(岁)。
康熙三十三年:庄一煝(府学。凤山拨入。岁)。
康熙三十四年:蔡邦彦(岁)、柳梦和(府学。凤山拨入。岁)。
康熙三十六年:梁六善(岁)、郭允豪(恩)、施世榜(拔)、郑光基(府学。凤山拨入。岁)。
康熙三十八年:张祚(岁)。
康熙四十年:王蕙岗(岁)。
康熙四十二年:叶朝弘(岁)、陈腾祥(府学。凤山拨入。岁)。
康熙四十四年:李为泽(岁)。
康熙四十六年:郑其炳(岁)、王凤来(例贡。附生捐。漳平训导),陈许楫(例贡。附生捐)、林其蕡(例贡。附生捐。泰宁训导)、饶嗣珍(例贡。府学。附生捐。大田训导)、李桃(例贡。附生捐)。
康熙四十八年:陈宗达(岁)。
康熙四十九年:蔡光座(府学。凤山拨入。岁)。
康熙五十年:吕世昂(岁)、张应时(府学。凤山拨入。岁)。
康熙五十二年:吴台成(岁)、郑应球(恩)、蔡振声(府学。凤山拨入。岁)、张道升(例贡。府学。凤山拨入。廪捐)。
康熙五十四年:郑其灼(岁)、蔡文达(例贡。附生捐)、王麟(例贡。附生捐)、郑应捷(例贡。附生捐)、王应选(例贡。附生捐)、陈附柏(例贡。附生捐)、林怀瑾(例贡。附生捐)、廖中起(例贡。附生捐)。
康熙五十六年:蔡骏声(岁)、杨文定(府学。凤山拨入。岁)。
武进士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柯参天。
武举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台湾武开科始此):林逢秋。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许仪凤。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吴有声、曾国翰、陈进元(府学。凤山拨入)。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柯参天、张化龙、施世黻(府学。凤山拨入)。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蔡一聪、蔡朝凤、翁士俊、谢希元。
康熙五十年辛卯:颜士骏、林培(府学。凤山拨入)。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赵奇遇、李行可。
贞节
阮氏荫娘者,年十六,适王寻;居于安平镇。未有生育。寻伯兄殁,有遗腹子,嫂已别适;氏抚之如同己出。未几,寻殁;其仲兄偕嫂远来哭。寻殡毕,氏请所抚侄为夫立后,仲许之。夜深人静,氏合户自缢;得家人救苏。既卒哭,又乘隙就缢;嫂急救且慰曰:『叔死不可复,姒何自苦乃尔』?氏曰:『夫死,誓不独生。倘得藁葬夫侧,以遂同归之愿足矣』。仲悯其志,使人防护;氏醉之以酒,严妆洁服从容就缳。事在康熙二十二年五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