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县志


  菊花:种类甚多。台地至十二月菊尚盛,不必秋夕纔餐落英也。

  玉芙蓉:叶似艾而微香。妇人插之,能去油垢。

  龙船花:即頳桐也。其色鲜红;竞渡之时花□□开,故名。本地则长年皆花,又名百日□。

  夜合:花开至暮即合,故名。又名合欢。「古今注」曰:『合欢枝叶互相交结,每一风来,辄自相解。树之阶庭,使人不忿。稽叔夜种之舍前』。

  千日红:花绝耐久。数日以热汤濯之,色更鲜红如新。

  金钱花:午开子谢,故又名午时花。

  绣毯花:蔓生。施壁上,一簇数蕊,与内郡异。

  月下香:似萱而花白。一茎数十蕊。自下开至上。薄暮放花,至晚益香。又名雪鸳鸯;以其花白,开辄两蕊相对也。

  葵花:有黄、白、红三种。花开,朝向东、暮向西。自下而上,开尽乃上。与一丈红颇相类。

  鸡冠花:有红、白二种。「闽中记」曰:『秋生,紫色,如绣画鸡冠之状』。

  金银花:蔓生。花有黄、白二色,清香殊甚(又见「药部」)。

  素馨:蔓生。花白而蕊小,清香异常。佛书曰:『昔有刘王妾素馨冢上生此,故名』。又有黄色者,花小而香亦稍逊焉。

  兔丝:一名凌霄花。蔓生。色鲜红,朝开暮谢。

  凤仙花:一名金凤。有深红、浅红,有红白相间,有紫,有白。内地开在夏、秋之间;本地则花开子落,随发随开,不拘四时。

  番瑞香:蔓生。花微绿;一簇数蕊,香甚清远。夏月盛开。

  昙花:有红、白二种。佛寺中多种之。开于夏月;一茎可数十蕊,香亦甚异。

  胭脂花:有红、黄二种。开于夏月。

  锦竹:一名石花竹。丛生,花如缬锦。

  落阳锦:丛生。诸色俱备,又有纯白者。蕊旁如剪,谓之白剪绒。

  剪春萝:「通志」曰:『花淡红,旁如剪刻,故名』。又名翠剪萝。

  喷雪:花白、蕊细,如雪乱点;「通志」所谓泼雪是也。

  月桃:叶似莲蕉而狭小;花黄、白相间,味浊。一茎数十蕊,倒垂,端午摘插小儿髻上;又名虎子花。采其叶包糯米,以为角黍。

  万寿菊:花似菊而色金黄,但不香耳。

  莲蕉花:有红、黄二种。俗误为美人蕉。

  番花:树高大;花黄、白相间,味浊。花□□叶。

  番蝴蝶:叶似槐;花红、黄相间,一枝数十蕊。四时长开,实如扁豆。

  莿桐花:色殷红,一茎数十蕊,先花后叶;类于班支。

  美人蕉:似蕉而小。花出蕉心,恍惚莲蕉,色鲜红。经月余始谢。

  兰:种类甚多,有玉干、大青、拜岁、鹤顶、素心,□□。本地所有者,惟大青而已。「尔雅翼」谓:『一干数花者蕙』。然则世所种者,皆非真兰也。

  桃花:有淡红色、有白色,俱百叶;逢春即开。又有绛红而百叶者,春深始开;名曰「三月浪」。

  草之属

  藜:干浅红,叶微红带黄色。高可八、九尺,形似老莱娇。枯则取以为杖,所谓「藜杖」是也。

  仙草:煮烂,取汁去渣,和米粉再煮而成冻,可解暑毒。

  茅:有金丝茅、大头茅二种。金丝茅用以盖屋。

  菅:似茅而粗大。煮糖多用之以烧火。

  鼠曲:生平原圹野中。花色黄而细,艾轩集(?)谓之暑菊。晒干煮熟去其渣,杂米粉作糗。

  白曲草:□以面粉为白曲,用为酿酒。

  乳草:叶紫绿而细,生附地上。妇人少乳者和鸡食之,能通乳窍。

  仙人掌:状似人掌,故名。

  藻:「尔雅翼」曰:『根生水底、叶浮水上,不若浮萍之无根而漂浮也』。

  萍:浮水上。江东人谓之藻。

  龙舌草:形似舌,旁有莿;俗呼谓芦荟是也。

  莿苋:多生园中。高三、四尺。赤色而多莿,故名。

  齿草:枝柔,色绿,高尺许。叶如浮藤□而差小,心如枸杞。番人取其嫩枝以擦齿,久之皆黑;因以得名。

  畜之属

  牛:有水牛、黄牛二种。水牛自内地来,研糖用之。黄牛近深山多有,取而驯习之,用以耕田,亦用以代步。驾车,则二牛皆堪用。

  狗:「尔雅」,以犬未成毫为狗;「说文」,以狗之有悬蹄者为犬。今俗通谓之狗。

  猪:毛粗而硬,故谓之刚鬣。「尔雅」曰彘,亦谓之豕;其子曰豚。

  羊:毛细而软,故谓之柔毛。「周礼」曰:『祭祀,割羊登其首』。

  猫:有黑、白、黄等色,又有杂色者。能食鼠。「酉阳杂俎」曰:『目睛旦暮圆;及午,黑睛为线。鼻端常冷,惟夏至一日温』。

  鸡:「古今注」:『鸡名烛夜』。又鸡本朱氏翁化,故呼鸡曰「朱朱」。

  鹅:长颈而善鸣。「尔雅」谓『鸣可惊盗』。养之园林,则蛇皆远去。

  鸭:似鹅而小。近溪涧处,又有水鸭,能飞(别见「羽部」)。

  羽之属

  鸢:鸱类。「禽经」曰:『暮鸦鸣,则小雨;朝鸢鸣,则大风』。

  鸽:人家畜之。能知往还。

  鹳:状类鹤,但小而无朱顶。「禽经」曰:『鹳俯鸣则阴,仰鸣则晴』。

  鹡鸰:「尔雅」曰:『鹡鸰,雝渠』。郭璞注:『鹊属也。飞则鸣,行则摇』。

  雉:雄者有冠,尾长,身具五彩;其羽为翟。雷始动,则雉鸣而雊。

  乌:「尔雅」『纯黑,反哺者为慈乌;腹白,不反哺者为鸦』。亦名鷽;诗曰『弁被鷽斯』是也。

  燕:「说文」曰:『燕作窠,避戊己』。陶隐居曰:『胸紫、身小为越燕,胸班黑而声大者名胡燕』。

  鸠:即班鸠也,与内地异。色青黑者,曰班甲;项下赤色者,曰火鸠。无地不有。又一种身绿、嘴足红者,曰金鸠;惟淡水出焉。

  鹭:毛白,项有丝;嘴长、脚高。「禽经」曰:『鹭啄则丝偃,翔集必舞而后下』。

  画眉:「通志」曰:『白眉、褐质,好斗、善鸣』。「兴化志」曰:『声似莺而小,清圆可听』。本地所出与内地等,但眉不白耳。

  鸜鹆:断舌,可使效人言。一名八哥。

  布谷:色浅黑,白腹;头亦微白。春作方殷,人以鸟至识耕农之候。江东呼为「护榖」。

  凫:似鸭而小,浮于水面。陆玑云『鸟之谨愿者』。俗呼为水鸭是也。

  雀:「雀」字通「爵」,古作「爵」。「禽经」曰:『雀交不一,雉交不再』。

  鸥:水鸟也。隋帝谓『「鸥」字「三品鸟」,宜封「碧海舍人」』。

  翡翠:俗呼为钓鱼翁。人取其羽为饰。常宿水,伺鱼食之。「异物志」曰:『雄赤,曰翡;雌青,曰翠』。

  伯劳:「诗」所为鸤鵙是也。亦曰博劳。「兴化志」曰:『一名枭』。

  黄莺:色纯黄,声巧啭可听。一名仓庚、一名黄鹂,又名黄鸟。「诗」:『睍睆黄鸟,载好其音』;又『仓庚于飞,熠耀其羽』是也。

  鹞:色苍黑,比莺而较大。善击鸟;「诗义」疏:「隼鹞」是也。

  长尾三娘:色青、嘴朱,红足、紫尾。长尺许。疑即青鹇。

  鹰:「周书」曰:『惊蛰之日,鹰变为鸠;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大者一名扳雄。

  乌鹙:色黑,较小于鹰。能搏鸢。人取其雏而饲之。与鸡子同为饮啄,鸢不敢近。

  荜雀:色紫,较小于雀。置之笼中,唧唧能吟。

  海鸡母:色黑,形如鸡母。宿海边。味清而骨脆。

  海鹅:俗呼为「南风戆」。常于海中取鱼。其羽可为箭翎。

  鸺鹠:状如鹰,头目如猫。鸣,雌雄相应。昼不见物,伏于丛草中;夜则出,鸣声若老人。俗呼为孤黄是也。

  毛之属

  豹:似虎而小。陆玑疏曰:『毛赤而文,谓之赤豹。又有玄豹』。古诗曰:『饿狼食不足,饥豹食有余』;言狼贪而豹廉也。本地所出;间或一、二,不可多得。

  鹿:毛色黄,有白点。「说文」曰:『解角兽』。「尔雅翼」曰:『鹿与麋为友。鹿阳兽,游山;夏至得阴气而解角,从阳退之象也』。

  麋:毛苍黑色,无白点。「说文」曰:『麋阴兽,游泽;冬至得阳气而解角,从阴退之气也』。

  獐:毛黄色,似鹿而小。性悍善跳,无角。

  麂:亦似鹿而小。「尔雅翼」曰:『其声儿儿然,实獐类也。有角而短细』。

  兔:「论衡」曰:舐雄毛而孕,生子从口中吐出;故「埤雅」曰:『兔,吐也』。其居三窟。其毫利为笔,名兔毫。

  熊有人熊、猪母熊。其胆可疗眼疾。台无人熊,眼疾多以此代之,亦佳。

  猴:一名狙,一名胡孙。「尔雅」曰:『猱,母猴也』。相传猴无脾,故行以消食。王廷寿赋曰:『储粮食于两颊,稍委输于胃脾』;却是有脾矣。

  野猪:似猪而小,尖嘴、高脚。牙铦利,与家畜者异;「汉书」『景帝游上林,野猪入厕』是也。

  獭:居水上,食鱼。「月令」:『正月,獭祭鱼』。

  鼠:出之人家者为家鼠,出之田中者为山豪。

  鳞之属

  海翁:大者能吞舟。浮于水面,则风将作。

  鲨:有白沙、胡沙、双髻沙。其最佳者,皮上有圈文,曰龙文沙。

  泥■〈鱼卖〉鱼:形似马鲛而大,无鳞。味甘美。重者可二十余斤。

  乌鱼:各港俱有。冬至前出大海散子,味极甘;后引子回原港,曰回头乌,则瘦而味劣矣。子成片,盐过晒干,味甚美。「本草」谓之鲻鱼。

  马鲛:类泥■〈鱼卖〉而细,无鳞与鲠。海鱼之佳者。

  鎗鱼:身扁,色白,无鳞。以其首锐、腹广、尾细如镖鎗,故名;海鱼之最贵者。又有一种色黑者为乌鎗,有微黄色曰金鎗;俱不及也。

  午鱼:味甘美,大者为佳。以其出于午月,故名。本地出于冬,则与内地异矣。

  红纱:皮红如淡朱,有鳞。出于秋。大者可三、四斤。

  鳓鱼:与鲥鱼相似。味清而多刺,巨口而鳞粗。

  敏鱼:似鲈而大,重至二十余斤。肉粗,不甚佳。

  乌颊:身短,色微黑。味甘美。

  黄鱼:色微黄,形扁;鳞细,肉有微刺。长不过六、七寸。

  扁鱼:形似贴沙,俗名涂剃。晒干,味甚甘美。

  绳鱼:俗呼大麦绳,以其麦熟时正出也。色青,无鳞,体圆而味腥。

  麻虱目:形如鲻鱼,产海边塭中;无种,入夏,水热则生。味清而不腥,大则稍逊。

  贴沙:身薄而扁,背紫色、腹白。贴沙而行,故名。大者为佳。

  金钟子:细鳞,形圆扁。

  狗母鱼:身圆,肉粗、多刺。有细鳞,赤黑色。鱼品之最下者。

  白带鱼:身薄而长,其状如带,故名。泉人呼为澳鱼。

  狮刀:郭璞注曰:『鮆鱼也』。又名刀鱼,形似刀。味清而多刺,大者为佳。

  鲈:巨口、细鳞,与鳜鱼相似。生于暑天,肥且美。

  花铃:长二、三寸,而体微圆,青色。

  金钱:体薄,多刺;不及花铃之厚而甘也。

  黄翅:以翅黄,故名。又曰黄翼。

  铁甲:鳞硬似甲,故名。

  ■〈鱼共〉鱼:形圆而扁,无鳞;口在腹中。尾长于身,似鎗。大而色微黑者为黄■〈鱼共〉,肉粗而涩;小而色微黄者为燕■〈鱼共〉,肉润而甘。

  独鱼:大者如掌,皮粗。晒干,用以磨木器。

  青鳞:有鳞,色青,故名。长不过六、七寸。「通志」:『一名青鲫』。

  鮡鱼:濑口产者佳。身有白花点,故俗呼为花鮡。

  鲤鱼:鲤为鱼之长。色有红、有黑。池泽皆有之。「埤雅」曰:『鲤进于鱼矣,殆亦龙类。故仙人乘龙,亦或骑鲤,乃至飞越山湖』。

  鲡鱼:溪涧中,鱼之最恶者。引于游水,众鱼不敢犯。

  黄爵:身薄而小,色黄多刺。长不过五、六寸。

  沙梭:长五、六寸,身圆。味清,肉丰。

  嘴尖:嘴长二寸许而尖,故名。

  白腹:状似马鲛而腹白,故名。

  鳗:有芦鳗、乌鳗。芦鳗可二十余斤,乌鳗大者斤余。陂中所出,肉细而润,品之最佳者。「埤雅」曰:『有雄无雌,以影鳗体而生子』。又有出于海者曰海鳗,大者可二十余斤;然其味则远甚矣。

  鲫鱼:「本草」:『一名鲋』。「埤雅」曰:『此鱼旅行,吹沫如星以相即也,谓之鲫;以相附也,谓之鲋』。

  涂虱:头扁,颊有两刺;身微圆,黑色。产陂圳中。「漳志」、「兴志」皆谓弹瑟,「泉志」谓之涂虱。

  斗鱼:长三、四寸,有花文,红绿相间,以麒麟尾者,为佳。善斗故名。一名丁班,一名三班。

  泥鳅:穴泥中,似鳝而短。身多涎,难握。俗谓之鳅鱼。本地所出者骨较硬。

  鲇鱼:身圆、头扁,色黑黄,无鳞。多涎沫。出陂中。

  鲡鲐:身上有班点,体圆而尾有星。穴于泥涂中。

  鳝鱼:俗谓之鳝。似蛇无鳞,体多涎沫。生泥窟中。

  金鱼:色红,以虾尾而囊金者为贵,有黑色而囊金者更佳。

  乌鲗:一名墨鱼。常喷墨于波以卫身,大鱼不得近。渔人见水黑,即撒网取之;欲全身而适以害身也。中有骨如小舟,名海漂蛸。

  水鸡:一名田鸡;以其多出于田中也。夏间,久旱遇暴雨,田水满;夜持火炬照之,昂头而视,更不转动,捕之易易也。至第二夜见火则跳,难以捕获。

  青蛙:「图经」曰:『背青丝色,谓之青蛙』。俗呼为青约。

  介之属

  龟:生陂圳中。「尔雅」曰:『俯者灵,仰者谢』。「大戴礼」曰:『甲虫三百六

  十,而龟为之长』。「古今注」谓之黑衣督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