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通志


武平县城
  宋绍兴间,使相张浚帅闽,遣官创筑。端平间,县令赵汝重修,周围二里八十步。为门三,东曰永平,南曰南安,西曰人和。后废。
  武平千户所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洪武二十年,广寇谢仕真作乱。明年,汀州卫指挥黄敏奉命讨捕之。二十四年,设千户所守御于此,始筑城以居军。周围三百八十九丈有奇,高二丈五尺,广三丈。为门四:曰迎恩,曰涌金,曰常乐,曰永定,各建楼其上,为守宿之铺凡三十。濠周围三百九十九丈有奇,阔三丈,深一丈五尺。

清流县城
  旧惟子城,周围二百丈,外无城而为门四:东曰迎恩,西曰登瀛,南曰平坡,北曰拱辰。绍兴间寇乱,县令郑思诚24始招集流散,筑城为守备计,岁久颓废。

连城县城
  宋绍兴间,县令江钦若25创筑。乾道间,县令杨立中26作三门:东曰朝京,西曰腾骧,南曰龙门,岁久颓圯。端平间,县令米巨宏因寇乱之余复筑。淳祐间,县令罗应可重修27,并作甕城,改朝京门为通京,腾骧门为秋成,龙门为薰风,后复废。

延平府
府城
  周围七里一百八十步。宋元间,为门十又一:曰津门,在子城之东;曰开平门,在子城之南;曰延安门,在子城之西;曰崇文门,在子城之北;曰延平门,曰延清门,曰披云门,俱临溪;曰建安门,在城东;曰将顺门,在城西;曰通福门,在城南;曰延泰门,在城北。国朝为门九:曰建宁门,即旧建安门;曰炉坑门,二门俱在城东;曰上小水门;曰小水门,二门俱临溪;曰福州门,即旧通福门;曰西水门,即旧将顺门;曰西鹤门,即旧延安门;曰大北门,即旧延泰门;曰小北门,二门俱近山。自建宁门抵福州门,临剑溪;自州尼门抵西水门,临樵川;自西水门抵大北门,临山磵;自大北门抵建宁门,城壁袤延,环高岗之巅。将顺门俗呼为小南门。

将乐县城
  元至正四年,漳寇李志甫侵县,县人吴文让募义兵剿灭。文让子克忠,因地势高下筑土为城。十二年,临川寇邓思28来侵,邵武路总管吴按摊不花加以木栅,既而陈有定据延、邵,复加修筑。周围五里四十余步,为门六:东门旧名攀龙,南门旧名金溪,西门旧名万安,北门旧名安福、桥门、水门。自东门抵南门,临大溪;自西门抵北门,据山麓。壕堑延袤三百五十九丈。国朝洪武元年,始置将乐守御千户所。时千户李济、韦准移西、南二门进五百步;东、西二门仍旧29,城壁俱砌以砖石。

永安县城
  正统十四年,沙寇邓茂七平,都督范雄奏请于沙、尤二县界筑城,调邵武卫后千户所军置永安守御千户所于此。景泰三年,始置县城,周围五里、三十二步。为门四:曰东门,曰西门,曰南门,曰北门。自东门抵北门,又自北门抵西门,壕堑延袤七百一十一丈;自东门抵南门,又自南门抵西门,则负山阻溪,壕堑无事开凿也。

邵武府
府城
  古有乌坂城,越王所筑也,在今城东三里许大溪之北,今名故县。宋太平兴国四年置邵武军,治今所,乃别筑土城,西界熙春、西塔二山,周回一十里有奇,辟门七:东曰行春,西曰朝天,南曰武德,北曰北门,东北曰小东门,西北曰车阑门,西南曰樵岚门。元尽隳江南城壁。至元戊戌总管魏刘家奴复筑,垒以陶甓,西南视旧址收入一里许30,东北仍旧。为门四:东曰行春,西曰镇安,南曰武宁,北曰樵溪。至正二十四年,郡守常瓒又因其旧而筑之,基用石,上用陶甓。国朝洪武初,河南侯仍旧筑浚城,周围一千三百三十八丈八尺31,崇二丈八尺;女墙俱崇四分之一,址广崇之半。濠东西南深一丈五尺有奇,广倍之,北临大溪,广四十二丈,深二丈许。五年,指挥蔡玉建门楼四,城楼四十又六。九年,指挥车济建城上廊房,以间计之,凡一千一百一十又二,建窝铺五十。永乐十四年,大水圯其半,寻修筑之。成化十二年,知府冯孜奏请,欲仍依宋城旧址修筑,跨熙春山,不特可避水患,万一有外寇,亦不得据熙春之险,以瞰城中虚实也。有司重民力,迄今未及改作。“乌版”一作“马阪”,萧子开《建安记》:“越王筑六城以拒汉,乌阪其一也。”按本志谓:“至元戊戌,总管魏刘家奴筑郡城。”考之《元史》,前至元凡三十一年,后至元凡六年,俱未尝值戊戌岁辰。又按郡志,总管题名,无所谓魏刘家奴者,惟《学校志》尝见其名,但言其为千户,不云总管也。此志谓至元戊戌,又以魏刘家奴为总管,皆误矣。又考之《公署志》,至元十四年,以魏天祐为总管;意者至元复筑郡城,盖魏天祐,而记者误以为魏刘家奴也;不然则魏刘家奴或在至元戊戌年尝为总管,而记者误以为至元也。

建宁县城
  宋咸淳二年,县令宋秉孙始筑,宋砌以砖石,周回五千八百二丈五尺,崇二丈四尺,女墙崇四分之一,址广崇之半。为门四:东曰朝天,南曰迎薰,西曰庆丰,北曰拱辰,皆建楼其上。便门二:曰小南门,曰小北门。四年圯于水。六年,秉孙悴本郡,以余盐钱重修。及摄郡日,合得务司零钱近万缗以置田,为修缮之费,廖邦杰为记;元至正四年圮于水,惟迎薰门尚存。

兴化府
府城
  宋太平兴国八年筑。内为子城,周回二里三百一十八步,覆以屋,环以通衢;仍拆广外城,版筑草创,土垣茅覆而已。宣和三年,始更筑,崇一丈五尺,基厚半之,栅其上,甃以砖甓,周回七里八十三步。引北涧水为濠,广一丈,深六尺,缭城而达于东南,与西南沟堑合。为门五:东曰望海,南曰望仙,西曰肃清,北曰望京,东北曰宁真门,各建楼于其上。南渡之后,岁久废。既而盗起汀郡,势且及境,郡人陈宓始倡板筑之议。郡守王克恭、赵汝固、通判赵汝盥相继经营,未克就绪;及郡守曾用虎至,始踵而成之。长一千二百九十八丈,高一丈八尺,表里以石,覆以砖,五门各为楼堞。昉于绍定三年之春,讫于四年之冬。郡人刘克庄为记。元至正十四年32,兴化路同知关保因旧址重修。国朝洪武元年,本卫指挥李春复加缮治。十二年,指挥程昇以增设军士城隘不能容,奏请益以东北隅。遂辟城垣跨乌石山而下,周围凡—十一里一百四十三步33,高连女墙二丈四尺,阔一丈六尺,为女墙凡二千四百八十有七,为窝铺四十,为敌楼一十有七。为门四:望海、肃清俱仍其旧;改望仙为迎仙;新辟一门曰拱辰,各建楼其上,而宁真门遂废。其后敌楼、门楼俱圮。成化十年,巡抚副都御史张瑄檄知府潘琴、指挥使张瑄重建四门楼:拱辰、迎仙、肃清三门,皆府所建,而望海门则卫所建也。池深一丈,阔二丈六尺34。由东北隅逾拱辰门,至东南,则受寿溪之水;由西南隅转而历望海门,以接东北,则受木兰溪之水;惟西北负山,辟城时亦尝凿之,以地势陡峻,艰于用力而止。 望海门。以白湖名,俗呼东门。 望仙门。以壶山陈、胡二仙名,俗呼南门。 肃清门。僧涅槃谶云:“永不动干戈”,故名,俗呼西门。 望京门。旧名朝天。古谶云:“拆却屋,换却椽,朝天门外出状元。”宋徐铎居朝天门外,将第而门坏,后改名望京。今废35,不知其处。但莆阳驿前北行,人犹呼为北门街,疑即此门之所在也。 宁真门。以天庆观名。按旧志:“崇宁初,尝议筑罗城,规划自广化寺路口四览亭越小塘,至龟纹岭、梅井,瑞龙、招福、东岩,下历前埭、后埭、东斗门,距永丰塘合焉。建南门于广化寺路口,西门于龟纹岭,北门于阙下,作通监门于后埭小桥之西。堑山绝涧,役大而无用,俄罢。”
  迎仙寨巡检司城在府城东北待贤里江口鼓楼山。城上守宿之铺凡八。
  冲沁巡检司城在府城东兴福里冲沁。城上守宿之铺凡四。
  嵌头巡检司城在武盛里嵌头山。城上守宿之铺凡六。
  青山巡检司城在奉谷里青山。城上守宿之铺凡八。
  小屿巡检司城在醴泉里小屿山。城上守宿之铺凡八。
  吉了巡检司城在新安里华胥山,即宋之系蓼寨也。城上守宿之铺凡六。(上六城,俱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檄兴化卫指挥佥事吕谦创筑,各周围一百五十丈,南北为门,而建楼其上。)

仙游县城
  宋绍兴十五年,知县陈致一创筑,以御山寇;寇退,竟不克就。乾道中,知县赵公绸建四门:东曰九仙,西曰甘泽,南曰流庆,北曰横翔。后改九仙为朝京,横翔为拱德,甘泽为元台,流庆为登俊;又改九仙为迓仙,流庆为来薰。今四门俱废,惟迓仙、来薰二匾尚存。

平海卫城
  在府城东北武盛里。周围八百六丈七尺,高连女墙二丈四尺,阔一丈四尺,女墙凡一千三百一十,窝铺凡三十。门四:东西各一,南二,俗呼大南门、小南门,各建楼其上。城之北,地势高峻,故不置门,惟筑台以瞭海洋而已。正统八年,户部侍郎焦宏奉命理沿海军务,檄指挥同知王茂增筑敌台凡十所。
  莆禧千户所城在府城东南新南里36。周围五百九十丈,高连女墙一丈九尺,阔一丈二尺;女墙凡一千四十有九,窝铺凡二十。辟东西南北四门,各建楼其上。东南北三面滨海,西则有濠,长一百一十丈,阔二丈,深八尺。(上二城俱洪武二十一年江夏侯周德兴檄兴化卫指挥佥事吕谦筑。)

福宁州
州城
  在龙首山下。洪武二年,海寇侵县境,镇守福建驸马都尉王恭,檄百户宁祥率军士守御。明年,山寇郑隆、姚子美窃发,祥讨平之。又明年,始筑城,高一丈九尺,阔一丈37;周围三里。二十年,置福宁卫。江夏侯周德兴乃撤城之东壁,辟其地里许而筑之,增高三尺,周围凡四里。永乐五年,海寇复作,御史韩瑜、都指挥谷祥命增筑四门月城,城壁复增高三尺,沿城壕堑阔一丈,深六尺。历岁既久,四门楼俱圮。成化十七年,指挥佥事朱珍重修。
  水澳巡检司城在十二都。
  大筼筜巡检司城在十一都。
  青湾巡检司城在五都。(上三城俱州东。)
  高罗巡检司城在四十三都。
  延亭巡检司城在五十都。(上二城俱州南。已上五城皆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筑,各高一丈五尺,周围一百六十丈。)
  柘洋巡检司城在州西北,元末袁天禄筑。国朝正统六年,改为巡检司城,高一丈五尺,阔一丈,周围二里。

宁德县城
  在白鹤峰下。五代唐长兴四年,伪闽始筑土城,为门四:东曰崇仁,西曰和义,南曰德化,北曰朝天,岁久而圮,今列木为栅而已。
  麻岭巡检司城在县北十九都涵村。宣德间创土城,高一丈五尺,周围一百六十丈。

福安县城
  在扆山下。旧未有城,惟立四门:东曰瑞应,西曰礼贤,南曰秦溪,北曰衣锦,广袤各二里,周围十有余里,正统间,巡按御史建议筑城未就,今为木栅,以备不虞。
  石白巡检司城在州北七都。成化八年,布政司参议陈渤创筑。高一丈二尺,阔一丈,周围二百丈。
  大金千户所城在州南海滨五十二都。旧为西臼巡检司。洪武二十年改立千户所,江夏侯周德兴始筑城。高二丈二尺,阔一丈,周围五百八十二丈,东西南各辟一门。永乐十五年,御史韩瑜、都指挥谷祥令增高三尺,复砌三门月城,沿城壕堑,阔一丈,深六尺。

    坊市
      福州府

闽县
  凤池坊旧号左通衢33,即去东门大街口也。宋许将迁右丞,郡守叶棣易此名以期之,并以名乡。国朝成化十三年毁。寻为闽、侯官、怀安三县丁酉科举人立坊,更名“联第”。二十三年又为三县丙午科举人立坊于镇闽台之前,复匾曰“凤池”。冠英坊旧号都市,宋通直韩召居之。崇宁间举人行郡守黄裳39更名大隐,后复更今名。 使旌坊按《三山志》,地名大石井。宋李浼尝任漳守,乡人因以名坊,今废。俗呼梅枝巷。按《三山续志》云:“内有百花务。”今考为遗迹,俗所呼百花务乃在安民巷对过小巷内。未知孰是。 嘉荣坊地名南营口。宋政和间,李俯知婺州后,其子提举□东40,乡人荣之,故名。后改“登瀛”,今废。 福星坊其地伪闽时为五州诸侯馆所,故名“馆前”。宋郎中沈舍年五十致仕归隐41,三召不起,时为立坊曰“旌隐”。元宣慰使魏天佑寓坊内,因更今名。国朝成化十九年重建。涟漪坊临河。今废。 朱紫坊地名新河,旧号三桥。宋通奉朱敏公42居之,兄弟四人,俱登仕版,子孙繁盛,朱紫盈门,乡人因以为名。 兴贤坊在府学街口。旧名“进德”,宋政和间行舍法,改今名。(已上八坊在镇闽台前至南门大街之东。)贞节坊在通贤巷内。成化四年,诏旌李岳之妻刘氏贞节立。 孝廉坊在福城坊直街之中。景泰间,为都指挥王胜立。 发政坊内旧有居养院、安济坊,以处不能自存者。 骁骑坊驻泊营名。(上二坊在福星坊内之北。) 乡行坊宋政和间为陈祖武建。(已上四坊俱废。) 思义坊地名厂下,旧名阜财。商贾交易之所也。通大隐坊。 连桂坊地名梳行。宋给事黄唐传居之,刘延康以其兄弟联科,因名。今废。俗呼厂巷。 清泰坊地名石井。大观中,郡守李畸建,今废。 贞节坊 朝士坊地名小石井。宋时以大夫朱敏元居之,故名。 仁庆坊旧名捉生,伪闽营也。郡守黄裳改名“仁庆”。今废。 拱辰坊43闽王时号新路口。 昼锦坊旧名华萼坊,闽王时号新市。 昭福坊久废。 美政坊地名河西,旧名施政。 罾浦坊地名河东。宋天圣中,李正登第,子述继之,叶吏部名其坊曰“世显”。初,郡人有诗曰:“罾浦坊中出辅车。”乡人以久无第进士者,乃剽诗语,更其坊曰“罾浦”,南通渡尾诸营。 状元坊旧名团练。嘉熙八年,因许将状元改,后废。国朝成化八年,坊民吴宗寅、贡士李尚达率众重建,侍讲莆田陈音为记。内小巷经纬通诸营。 尊儒坊宋蔡伯俙44之居在焉。祥符中,应童子科,真宗赐诗美之,后授东宫伴读,坊因以名。 东岳行宫坊东门外,地名舶塔,之西通天庆观。 继伟坊宋高介卿与子安世同年登科,故名。 东际坊(已上一十六坊在凤池坊,抵东门外直街之南。) 清河坊元至元二十八年,辟是路通左司理院,因构此坊,今废。巷民多市花,俗呼花巷。 介福坊内有元明王祠,乡人祈祷之所。 贞节坊成化间,诏旌高明妻林氏贞节立。 振名坊地名后河。宋陈太丞以方医名京师,既而彭文嗣登第,因名。 太平公辅坊地名坊门。旧以通太平寺名坊。绍兴末,朱倬拜右相,尚书王师心因加“公辅”二字,坊尾旧有开元坊。 贞节坊正统十二年,诏旌陈启妻潘氏贞节立。 高行坊地名乡习营。旧以骁勇名坊,盖内有驻泊营地。后赵伯尚举八行,改曰高行。今废。 秀实坊旧名升秀。初,士多累举不第,后有登科者,因名。今闽县焉。 忠顺坊旧名延庆,以庆城寺前延庆桥名。宋陈景参三世登科,郡守因其字曰子孝,乃取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更名其坊,今废。 闽都坊旧曰闽会。闽县旧治在焉,今废。 甘棠坊 海晏坊旧罗城海晏门之旁。 喜寿坊卓推官之居。其母陆藻之姊也,年八十余,尚康强无恙,藻知乡郡,因以名坊。 棣华坊地名汤巷。宋郑杜45兄弟三人中武举,而杜廷试第一,因名。 温泉坊地名内汤。(上一十五坊在凤池坊抵东门直街之北。) 素宁坊在秀实坊内。通井楼门。状元坊在拱辰坊,抵通津门大街之中。宋绍兴十二年为陈诚之立。 举廉坊地名黄兼仓。黄郑二姓初入闽所居,后陈尹举八行,改名,今废。 光泽坊闽横冲营在焉。内义井二,因名闰泽46。后改今名。 高节坊旧名严师,因提学林徽之名,后通判杨干引年致仕,更其名曰高节,今废。 登云坊旧名志喜,宋时为胡文炳、文炜兄弟同登第而名也。元改今名。废。 濯缨坊通使君桥。 化成坊临河旧铁冶坊,乃冶铸之所,今废。俗呼铁冶巷。 鳌峰坊旧九仙坊。地名仙迹。通水部门街,宋改名登瀛,元改名鳌峰。 仙迹坊亦通九仙山。(已上八坊在拱星坊抵法海寺直街之东。) 积货坊近市内,通捉生营,今废。 连荣坊通小石井。旧名既富,以樊仁达、仁远兄弟登科,改今名。 岳临坊内有嵩岳行宫,故名。今呼新塔巷。 福星坊旧名筹师。宋王祖道之居也。祖道两知乡郡,故以名坊。后因与南街福星坊通为一街,故亦更其匾。国朝成化十七年重建。 兼济坊在通津门之旁,今废。 坦履坊西通朱紫巷,今废。 全胜坊地名罗山寺角,今法海寺也,以旧营名。通乡行坊,今废。(上七坊在拱星坊抵法海寺直街之西。) 登瀛坊通鳌峰坊。 蓬莱真境坊(上二坊在通仙门内之西。) 沿河东巷东通长利桥,折北通东牙。 通贤巷内有通贤庙。提举衙巷内旧有提举衙,疑即今百花务也。 万岁巷内有万岁寺。(已上四巷在旧虎节门外抵南门大街之东。) 圆通巷 教场巷 河尾巷 后营巷按《三山续志》:“由虎节门南至还珠门,又南至合沙门直街之东,凡八巷。”(此上四巷亦在其内,而新志不载,未详其处;疑在今南门外,而所谓教场巷,即今往教场之路也。) 石幢巷在凤池坊抵东门大街之南。 卢巷在拱星坊抵法海寺直街之东。 祠山巷在闽县学前。南行折东九仙山之麓,有祠山祠,故名。俗呼草履巷。 德政桥巷 东闸巷 河务巷(上三巷在美政坊抵水部门直街之东。) 使君桥巷按《三山续志》于此注云“通登云”,而《三山志》于“濯缨坊下”又注云“通使君桥”,则登云疑即濯缨坊,而续志又载登云、濯缨二坊,来详孰是。 后岸巷(上二巷在美政坊抵水部门直街之西。) 南台市在府城南门外嘉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