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通志

  祥芝巡检司城在二十一都祥芝村。周围一百五十丈,广一丈,高连女墙二丈,为窝铺凡六,东西辟二门5。
  乌浔巡检司城在乌浔村。周围一百五十丈,广一丈,高连女墙一丈八尺,为窝铺凡四,东西辟二门,各建楼其上。
  深沪巡检司城在深沪村。周围一百五十丈,广一丈,高连女墙二丈,为窝铺凡七,南北辟二门,各建楼其上。(上二城在十六都。)
  围头巡检司城在十四都围头村。周围一百六十丈,广一丈,高连女墙一丈八尺,为窝铺凡四,南北辟二门,各建楼其上。(已上四城,俱在晋江县东南。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筑。)

同安县城
  宋绍兴十五年,县令王轼创筑。高一丈二尺,周围七百九十五丈有奇,濠深广各一丈二尺。十八年县令刘宽缓踵而成之。绍定二年6,令韩木以山寇窃发,重加修浚。元至正十四年,安溪山寇李大攻陷县治,城遂毁。十五年,达鲁花赤马哈谋沙复修之,内外皆砌以石,寻复圮。国朝正统十四年,沙、尤寇蔓延至邑。景泰元年,泉州卫指挥使杨海守备是邑,同主簿蔡遴重修,视旧城增高五尺,增广二百二十五丈有奇,东西广,南北隘。成化十八年,知县张伋因城堞门橹多坏,复修完之。凡五门:东曰迎阳,西曰镇兑,南曰来薰,北曰拱辰;或面山,或临溪,惟西北门外良田弥望,因建楼其上,名曰绿野。
  高浦巡检司城周围一百四十丈,广七尺,高一丈八尺,为窝铺凡四,南北辟二门。
  塔头巡检司城周围一百四十丈,广八尺,高一丈七尺,为窝铺凡四,南北辟二门。(上二城在县南二十二都。)
  官澳巡检司城在十七都。周围一百六十丈,广六尺五寸,高一丈八尺,为窝铺凡四,为门一。
  田浦巡检司城周围一百六十丈,广一丈二尺,高一丈八尺,为窝铺凡四,东西辟二门。
  陈坑巡检司城周围一百八十丈,广一丈一尺,高一丈七尺,为窝铺凡四,为门一。
  峰上巡检司城周围一百九十三丈7,广一丈,高一丈八尺,为窝铺凡四,为门一。(上三城在十八都。)
  烈屿巡检司城在二十都。高、广、门、铺之数,俱与陈坑巡检司城同。(上五城俱县东南。)
  小岞巡检司城在惠安县东三十都小岞村。周围一百五十丈,广一丈二尺8,高连女墙二丈,为窝铺凡八,南北辟二门,各建楼于上。
  獭窟巡检司城在惠安县南二十五都獭窟屿。周围一百五十丈,广一丈二尺,高连女墙二丈,为窝铺凡八,南北辟二门,各建楼于上。
  峰尾巡检司城在惠安县北八都峰尾村。周围一百五十丈,广一丈,高连女墙一丈八尺,为窝铺凡六,西北辟二门,并建楼于上。二门内,各建兵马司一所。
  黄崎巡检司城在惠安县东南三十二都黄崎村。周围一百五十丈有奇,广一丈,高连女墙二丈,为窝铺凡八,南北辟二门,各建楼于上。(已上一十一巡检司城,俱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建。)

永宁卫城
  在晋江县东南二十都,旧永宁里地也。洪武二十七年,江夏侯周德兴以卫在濒海,宜备倭寇,乃遣泉州卫指挥佥事童鼎,率兵校相地,筑城于此。周围八百七十五丈,基广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为窝铺凡三十有一,为门凡五:南曰金鳌,北曰玉泉,东曰海宁、曰东瀛,西曰永清,各建楼其上。城外有濠,广一丈六尺,间碍大石,深浅不同,濠水或时涸。永乐十五年,都指挥谷祥等巡视,增高旧城三尺,五门各增筑月城,高与城称。正统八年,都指挥刘亮督同本卫指挥同知钱辂,于各门复增置敌台。成化六年,门楼俱圮,指挥使杨晟重建。
  福全千户所城在晋江县东南十五都大村。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筑。周围六百五十丈有奇,城基广一丈三尺,高连女墙三丈一尺,为窝铺凡十有六,城四方各辟一门,并建楼其上。永乐十五年,都指挥谷祥等增高城垣四尺,并筑东西北三月城。正统八年,都指挥刘亮督同本所正千户蒋勇增筑四门敌台,各高二丈五尺。
  中左千户所城在同安县南嘉禾屿厦门海滨。洪武二十七年徙永宁卫中左千户所官军于此守御。筑城周围四百二十五丈九尺9,高连女墙一丈九尺,为窝铺二十有二,东西南北辟四门,各建楼其上。永乐十五年,都指挥谷祥等增高城垣三尺,四门各增砌月城。正统八年,都指挥刘亮督同本所千户韩添复增筑四门敌台。
  金门千户所城在同安县东南浯州屿。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筑。周围六百三十丈,高连女墙一丈七尺,城台广一丈,为窝铺二十有六10,东西南北辟四门,各建楼其上。永乐十五年,都指挥谷祥等增高城垣三尺,并砌西北二月城。正统八年,都指挥刘亮督同本所千户陈旺复增筑各门敌台。
  高浦千户所城在同安县西南十四都。洪武二十三年,徙永宁卫中右千户所官军于此守御。筑城周围四百五十丈,高连女墙一丈七尺,城基广一丈,为窝铺一十有六,东西南北辟四门,俱砌月城,并建楼其上。永乐十五年,都指挥谷祥等增高城垣三尺。正统八年,都指挥刘亮督同本所千户赵11复增筑四门敌台。
  崇武千户所城在惠安县东南二十七都。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因小兜巡检司旧址而广之。城周围七百三十七丈,城基广一丈三尺,高连女墙二丈一尺;为窝铺二十有六,城四方各辟一门,并建楼其上。二十八年,本所千户钱忠因门楼敝坏,重修葺之。永乐十五年,都指挥谷祥等增高旧城四尺,及砌东西二月城,各高二丈五尺。

漳州府
府城
  郡旧筑土为子城,周回四里,辟门六:东曰名第,曰清漳,西曰登仙,曰朝真,南曰云霄。北曰庆丰。宋咸平二年,浚河环子城外。祥符六年,郡守王冕加浚西河,又于西南隅凿水门,接潮汐,通舟楫,外城惟木栅周回一十五里。绍兴间,郡守张成大毁子城,撤外城东西北三面木栅,以土筑之,独南一面临溪为阻,环子城之河,皆在城内矣。嘉定四年,郡守赵汝譡始于东门左右砌之以石,高十级,长五百余丈。绍定三年,郡倅林有宗复以石砌西南北三面,长二千五百余丈,高一丈七尺,并浚河渠,辟门七:东曰朝天,西曰南丰,南曰通津,北曰环珠12,西北为小关门,西南为龙溪门,东南为朝宗门。是岁郡守江模始至,拨钱助役,明年讫工。淳祐九年,郡守章大任复修筑而增高之。元至正二十六年,省丞陈友定命总制郡事理问张某改筑东西北三面,视旧基小一千余丈,独南一面仍其旧。周围计二千一百七十三丈,高三丈五尺,惟西北一隅依山,高二丈三尺,月城各周围五十丈,浚河三百五十九丈,东深二丈,广五丈,西深一丈八尺,广四丈,南临大溪,北则依山沟隍而已。门惟以东西南北为称,东西南三面各有水关13。国朝洪武初,四门内外,各建楼其上。周城为女墙一千五百一十,月城为女墙各六十,战楼凡二十有五,守宿之铺凡二十有三,水关楼二。正统七年,指挥使杨隆重建西北内外门楼。天顺五年,东门内外楼为飓风所坏,明年杨隆重建外楼五间,重檐高九丈。成化五年,巡视福建副都御史滕昭檄分巡佥事黄隆,重建内楼七间,三檐高一十二丈。十四年,西水关楼坏,指挥王璟重建。城之东南角,溪流冲射,旧有堤垾之,然潦至辄崩坏。九年,巡抚福建副都御史张瑄命工叠石,以护城址。十八年。知府姜谅复规措木石,甃筑外堤,高一丈二尺,长一百余丈,广一十丈,作亭其上,匾曰“保安”。郡人陈舒为记。
  濠门巡检司城在府城东一、二、三都。濠门三。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筑。周围一百五十丈六尺,城北辟一门,建楼其上。

漳浦县城
  旧无城,惟立四门:东曰东溪,西曰应龙,北曰永丰,西北一门旧无名,后县令高稷改永丰为拱辰门,淳祐三年,盐寇乘间突入邑中,居民惶惧,始议筑城,未果。元至正十二年,达鲁花赤买撒都刺创筑,以石砌之,周围七里,高一丈二尺,东西南北为门,建楼其上,环城浚濠,各深三尺,广一丈。
  青山巡检司城在漳浦县东十五都浦头社。周围一百一十五丈,阔九尺,高一丈五尺,东西南辟三门。
  洪淡巡检司城在百社。周围一百一十丈,阔八尺,高一丈五尺,东西辟二门。
  金石巡检司城在山东社。周围一百一十五丈,阔九尺,高一丈五尺,东西南辟三门。
  东沉赤山巡检司城在上西社。周围一百一十五丈,阔九尺,高一丈五尺,东西南辟三门。(上三巡检司城俱在漳浦县南五都。)
  后葛巡检司城在漳浦县东南九都大洋社。周围一百一十五丈,阔九尺,高一丈五尺,东西南辟三门。
  井尾巡检司城在井尾社。周围一百一十五丈,阔九尺,高一丈五尺,东西南辟三门。
  岛尾巡检司城在岛尾社。周围一百一十五丈,阔九尺,高一丈五尺,东西辟二门。(上二巡检司城在漳浦县东北二十三都。已上七巡检司城,俱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筑。)

龙岩县城
  初惟编竹为限,后易以土墙。宋绍定三年,县令赵性夫始于山巅筑城避寇。县治不在城中,寇至辄毁。元至正四年,邑人卢仲义倡谋砌石为城,周围县治,于是有上、下二城。二十一年,达鲁花赤锁柱闾以二城缓急难守,遂修筑合而为一,周围八百七十二丈,高一丈五尺,濠周围九百五十九丈,深一丈八尺14。国朝洪武八年,知县刘文彧、守御百户黄宗复修浚之。成化六年,巡视福建右副都御史滕昭、镇守太监吴昱申明治中丘昂所奏,檄参政赵昌、知府王文等计费,令兴、泉、漳三府协助砖石,而委成于知县韦济;八年乃兴工包砌,接于旧城,周围一千九百二丈五尺,高二丈一尺,为门东西南各一,北二,又作水门于其南,工未毕升去。十四年,知县陶博继砌南城三百余丈,并建门楼、女墙、窝铺之属,今悉完备。

长泰县城
  旧惟土墙,周回二百五十三丈,高一丈。宋嘉熙元年,县令郑师申率邑人方文子、黄千里始筑土城,为门四:东曰武胜,西曰顺成,南曰登科,北曰良岗。元及国朝皆因之。

南靖县城
  自元至正十六年,县尹韩景晦始迁今所。土城周围六百六十三丈三尺,阔一丈。东西南北各为门,西濒双溪,东北浚河。国朝洪武二十五年,县丞黄以能重建小楼于南门,俗呼为水门。

镇海卫城
  在漳浦县东二十三都鸿江。周围七百八十三丈六尺15,阔一丈三尺,高二丈,皆砌以石,东西南北各为门,东北辟水门,女墙凡一千六百六十,门楼五,窝铺二十。
  铜山千户所城在五都之东。周围五百五十一丈,阔一丈,高二丈,皆砌以石,东西南北各为门,而建楼其上,南北辟水门,女墙凡八百五十又五,窝铺十又二。
  玄钟千户所城在四、五都。周围五百五十丈,阔一丈,高二丈一尺,皆砌以石,东西南北各为门,而建楼其上,东北辟水门,女墙凡八百六十又一,窝铺十又六16。(上二千户所城俱漳浦县南。)
  六鳌千户所城在漳浦县东南十五都。周围五百五十丈,阔一丈,高二丈五尺17,皆砌以石,东西南北各为门,而建楼其上,西北辟水门,女墙凡八百六十又五,窝铺十又五。(已上四城俱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筑。)

汀州府
府城
  唐大历四年,刺史陈剑迁筑今所。大中初,刺史刘岐创敌楼一百七十又九间。宋治平间,郡守刘均拓而广之,周围五里二百五十四步,基广三丈,面广三之一,高一丈八尺,浚三濠,深一丈五尺,引南拔溪水东流以绕之。辟六门,东曰济川,西曰秋成,南曰颁条,曰鄞江18,东南曰通远,东北曰兴贤。绍兴间,赣卒叛,郡守黄武增修。隆兴元年,郡守吴南老又增修之,为敌楼五百一十又五间。绍兴间,郡守赵充夫以土城缓急不足恃,欲甃以石,定议始于子城,岁甃一里,以及于罗城,未及就而去。嘉熙间,郡守戴挺复规划砖石,始事于颁条门,渐次甃之,又未及就而去。国朝洪武四年,汀州卫指挥同知王圭塞颁条门,改济川门为丽春门,改秋成门为通津门,改鄞江门为广储门,改通远门为镇南门,改兴贤门为朝天门,周城皆砌以砖石。城北卧龙山巅,创总铺一,周城创窝铺八十又一,为女墙一千一百九十又五,为箭眼八百一十又四。按旧志谓刘岐创筑郡城,与郡志不同。又谓治平间缮修,周一里二百九十一步,高一丈一尺,为敌楼二百一十一间,亦与郡志不同,未知孰是。

宁化县城
  周围二百八十步,为门四:东曰连岗,西曰通赣,南曰道爱,北曰朝宗。宋端平间,县令赵时19修辟,以石砌之,周围五百丈,改连岗门曰迎春,改通赣门曰通圣,改道爱门曰端平,改朝宗门曰朝天。宝祐间圮于水,遂废。

上杭县城
  宋端平间,县令赵时钺创筑。周回一百六十丈,转车激水,注为濠池,然覆以茅竹20,寻毁。淳祐间,县令赵希21更筑,缩其址而小之,复圯于水。宝祐间,县令潘景丑重加修筑,乃址以石,甃以砖,覆以瓦。元至正间颓圯殆尽。摄县事郑从吉拓其旧址,复筑之,周回五百一十五丈,高一丈,为门四22,各建楼其上。后亦圯。国朝洪武十八年,邑人钟子仁作乱,知县邓致中修筑,甫毕而贼至,民赖以全。久复圯。正统十四年,沙、尤寇至,无以备御,县遂为所破。景泰三年,知县黄希礼从邑民郑仕敬、孔文昌等议,奏请复筑,六年肇工。天顺六年,溪南阙永华乱,巡按御史伍骥、左布政使姚龙、按察副使钱璡、佥事游明同擒捕之,乃奏调汀州卫右千户所官军捍御其地。成化二年,巡按御史朱贤、右参政许振、参议张雄、佥事牟俸、刘子肃以城狭不足以居军,乃命知县胡钺拆而大之。继而巡按御史余棐又委成于府同知程熙、通判吴桓,而以邑民唐纪等佐之。其后参政赵昌、副使何乔新、佥事周谟、都指挥吴杲又经划其所未备者,八年始讫工,学士柯潜为记。周围一千四百二十四丈有六尺,基广二丈,南临大溪,砌以石,高三丈,东西北并砌以砖,高减于南三之一。濠广二丈,深半之。为门七:东曰昭阳,西曰通驷,南曰通津23,北曰迎恩,上南曰兴文,中南曰阳明,下南曰太平,各建敌楼其上,周城为守宿之铺凡三十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