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八闽通志
八闽通志
侯官县
永通坊内有宗通判衙坊,今废。 登俊坊在杨桥街口。旧号右通衢。宋宣和间改名春风楼,今废。 郎官坊以宋刘涛子孙皆为郎官,故名。 文兴坊在塔巷口。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因其中举人数不利,改为兴文,后又更为两优释褐状元坊,今名文兴。 新美坊在黄巷口。晋永嘉间黄氏居此,故名黄巷。宋崔大夫及第,改今名。 贞节坊在安民巷口。宋刘藻以孝闻,诏赐粟帛旌之,因号其坊曰锡类。后以太宰余深旧居,改曰“元台育德”。元福建省都事贾纳居此,其母贞节,因改今名。 聚英坊在宫巷口。旧名仙居,内有紫极官,故名。后崔、李二姓咸贵显,改名聚英,元又改英达,今复名聚英。 耆德魁辅坊在急避巷口。宋郑性之居于其内,后以丞相致仕,时为立此坊。闽俗相传。谓腊月二十四日,灶君上天奏人间事,必祭而送之。性之贫时,尝以是日贷肉于巷口屠者之妻。屠者归问之,大怒,径入其舍,索其肉以归。性之乃画一马,题诗其上,焚以祀灶云:“一匹乌骓一只鞭,送君骑去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后为江西安抚使,加宝章阁待制,请归里第。监司郡县迎侯烜赫,至巷口,屠者睨视之,曰:昔郑秀才乃至此耶!性之令人缚至庭下,数其罪而杀之。自是性之出入,老人皆奔走趋避,故另其巷曰“急避”。考之史志,性之尝游朱文公之门,居官所至有贤闻,宁肯为是耶?窃意性之尝登进士第一人,时呼其巷为“及第”,后因其音相近而讹之,且附会其说如此云。 利涉坊在旧罗城利涉门之旁。今巷塞,坊亦废。 桂枝坊以乡名。 官贤坊在侯官县街口,旧名侯官。里人以侯阙日久,改今名。(以上十一坊,在镇闽台前至南门大街之西。) 泮宫坊在官贤坊内,侯官县学前之左。 半盈坊旧杨桥坊,今废。 鼎魁坊旧废。成化七年,为闽、侯官、怀安举人立坊,更名凿□,十九年仆于风,寻复建。(上二坊在后街之中。) 衣锦坊旧通潮巷口。初以陆蕴并弟藻知乡郡,名棣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政,居其内,改今名。 文儒坊旧山阴巷口,初名儒林,宋以祭酒郑穆居之,改今名。西通金斗桥。 甘液坊地名坊井。北行通文儒坊巷。 光禄坊旧曰闽山。因法祥寺内有宋郡守程师孟光禄吟台,故名。 风宪坊旧清远门外。宋余深居之,后擢为御史,遂以名坊。其地今无巷道,疑在其居第之前。 怀德坊旧名延平。宋司业郑南居之,改曰儒宗。国朝天顺间,镇守少监来往寓于地,平寺重建,改今名。(上六坊在后街之西。) 永安坊与怀德坊相直。亦镇守少监来住立,通山兜尾诸营,折北通板桥常丰仓前。 闽山坊在文儒坊内之北。通衣锦坊。 道山坊在官贤坊直街之南。以道山亭名。 沿河西巷 右院巷宋右司理院在内,故名。 万寿寺巷内旧有万寿寺。(上三巷在旧虎节门前抵南门大桥之西。) 大水流坑 小水流坑俱在杨桥巷。俗呼后街,抵鼎魁坊直街之西,并通浦尾。)天王崎巷在官贤坊,抵怀德坊直街之南,内通天王寺。 侯官市在府城西南十都。旧县治也。 洪塘市在府城西二都。
怀安县
宣政坊 澄清坊上二坊在布政司前大街之中,俱洪武间建。成化九年仆于风。 依仁坊元泰定四年毁,后重建。 登仕坊今作隘门。(上二门47在谯楼前至澄清坊大街之东。) 遵义坊元泰定四年毁,后重建。 肃政坊在按察司前之左。天顺六年,按察使胡新改建仪门,因立坊,匾以今名。成化十九年毁,是年按察使刘城重建。 振纪坊在按察司前之右。成化元年,按察使马文昇辟通衢西出,因立坊,匾以今名,与肃政坊相直。 浚明坊在依仁坊直街之南,旧东衙,经纬小巷,今废。 城隍坊在依仁坊、直街之北城隍庙巷口。 亮功坊宋余深府第。政和中赐名其门曰“贤弼亮功”,因以名坊,今废。 三元坊成化十九年,知府唐珣建,列国初以来郡人尝中状元、会元、解元者之名氏于匾上。(上二坊在遵义坊直街之中。) 眉寿坊元至治初,居民张安定年一百五岁,总管吴绎为此立坊。 永和坊即小避营,又呼义和巷。 善化坊元元贞二年,平章高兴于州治西南创东西驿馆,辟道以达西门,因立此坊。(上三坊在遵义坊直街之南,俱废。) 国计坊在都转运盐使司之前。 宣化坊在府治前。成化十九年仆于风,明年知府唐珣重建。 登云坊在旧西教场巷。国初重建越山寺,新辟街衢,为立此坊。俗名新街,又名上街。 西湖坊旧为赞城坊,俗呼西峰巷坊,今废。(上四坊在遵义坊直街之北。) 丽文坊地名东渎,在今东察院之东。初名丽景,后改今名,元泰定间废。国朝成化七年,移创贡院于其内,因并立。 昭利坊 祐正坊俱以昭利王祠得名,今废。 贡院坊 论秀坊 登俊坊俱在贡院前,成化七年建。(已上五坊在丽文坊内。) 华林坊在登云坊抵北门直街之东,通平山。内有华林寺,故名。 晏公坊在登云坊抵北门直街之西。内有晏公庙,古称淳仁巷,通后街后曹。 拱辰坊在钱塘巷口。 熙然坊宋政和中立,旧通钱塘巷,今塞。(上二坊在定远桥右巷直街东。) 宜秋坊在定远桥右巷直街之西,通西湖坊,今废。 东衙巷旧官廨所在也。其南有东总门,自宋季皆为民居,其中小巷经纬二,此其一也。元季匾澄清坊,今废。俗呼为大东衙巷。 庙巷内有庙,故云。又俗呼为小东衙。按续志云“通东衙”,则登仕坊巷当为小东衙,所谓经纬者也。 西衙巷旧有西总门出其南。内小巷经纬三,与此相通,后以辟新街,遂塞。 石狮巷 宜兴桥西巷在大中寺之东,临河。 钟山巷 西营巷 大避营巷 西门边巷(上七巷在遵义坊西门大街之南。) 新丰巷以内有新丰庵,故名。北通府前,俗呼府巷。 都仓巷俗呼旧米仓。 定远桥右巷 东峰巷内有东峰庵,又名东营巷。 猫皮巷 余府巷旧余深府第。(上六巷在遵义坊抵西门大街之北。) 开元后巷在开元寺之后,通井楼门。 欧冶池巷内通欧冶池。 存德巷东通府前,南出新丰巷。 长河巷内有长河境祠,故名。 县前巷通小鼓楼,小巷经纬,南析通欧冶池巷,东抵贡院前。 乾元巷巷内之左有乾元寺,故名。通布、按二分司前。(上四巷在登云坊抵北门直街之东。) 悦济巷在悦济桥旁,通北门后街。 钱塘巷通后街拱辰坊。 熙然巷旧通后街熙然坊,今塞。(上三巷在登云坊抵北门直街之西。) 大中寺巷
校 注
1 乾隆《福州府志 城池》作“高一丈六尺,厚一丈二尺,周围五百二十五丈,……女墙一千二百”。
2 景耀为蜀汉后主刘禅年号。景耀三年即“吴永安三年”。
3 《闽书 方域志》作“西包黄华山……北堑深壕”。
4 嘉靖《建宁府志 城池》作“各建楼橹,又附小门五五。”
5 乾隆《泉州府志 城池》作“有南北二门”。
6 乾隆《泉州府志 城池》作“三年”。
7 乾隆《泉州府志 城池》作“周一百三十丈”。
8 乾隆《泉州府志 城池》作“广一丈,……周一百九十二丈”。
9 乾隆《泉州府志 城池》作“基广九尺”。
10 乾隆《泉州府志 城池》作“高二丈五尺,……窝铺三十六”。
11 乾隆《泉州府志 城池》作“赵瑶”。
12 《闽书 方域志》作“西曰安丰。……北曰贡珠”。
13 《闽书 方域志》作“更作东西水关二”。
14 道光《龙岩州志 规建》作“高二丈一尺。……深一丈五尺”。
15 乾隆《漳州府志 疆域》作“八百七十三丈”。
16 乾隆《漳州府志 疆域》作“窝铺十所”。
17 乾隆《漳州府志 疆域》作“高二丈”。
18 《闽书 方域志》作“北曰鄞江”。
19 《闽书 方域志》作“赵时馆”。
20 按乾隆《汀州府志 城志》及《上杭县志 城市》均无“然”字,疑为衍文。
21 乾隆《汀州府志 城池》作“赵希绳”。
22 《闽书 方域志》作“高二丈,为门七”。
23 乾隆《汀州府志 城池》及《闽书 方域志》均作“通济”。
24 乾隆《汀州府志 城池》作“郑见诚”。
25 《闽书 方域志》作“邱钦若”。
26 《闽书 方域志》作“杨仲立”。
27 《闽书 方域志》作“应东修”。《汀州府志 城池》作“罗应奇重修”。
28 乾隆《将乐县志 城池》作“邓忠”。
29 《闽书 方域志》作“东北仍旧”。
30 嘉靖《邵武府志 城池》作“西自武德桥沿濠堑至于王墓墩,缩里许”。
31 嘉靖《邵武府志 城池》作“五百八十二丈五尺”。
32 《闽书 方域志》及万历《兴化府志 建置》均作“二十年”。
33 《闽书 方域志》及万历《兴化府志 建置》均作“延袤一十一里,周一千八百三十丈”。
34 万历《兴化府志 建置》及乾隆《莆田府志 建设》均作“壕长五百九十三丈,广二丈六尺,深二丈”。
35 按《闽书 方域志》作“‘望京’后改‘拱辰’,至隆庆中犹存”。
36 据万历《兴化府志 建置》,宜作“新安里”。
37 乾隆《福宁府志 建置》作“二丈”。
38 淳熙《三山志 舆地》作“左通街”。
39 淳熙《三山志 舆地》作“举八行黄尚书裳”。
40 乾隆《福州府志 城池》作“提举浙东”。
41 淳熙《三山志 舆地》及乾隆《福州府志 城池》均作“宋湛俞郎中隐居于此”。
42 淳熙《三山志 舆地》作“朱敏功”,乾隆《福州府志 城池》作“朱敏中”。
43 淳熙《三山志 舆地》作“拱星坊”。
44 淳熙《三山志 舆地》作“蔡伯蕃”。
45 乾隆《福州府志 城池》作“郑柱”。
46 淳熙《三山志》作“润泽”。
47 “门”当为“坊”之误。
卷之十四
地理
坊市
福州府
长乐县
状元坊在县治前十步许。永乐十五年,知县王遵道为马铎立。又一所在县东北大宏里,亦为铎立,后废。成化十八年,巡按御史张稷令知县罗叙重立。 翰林坊宋为枢密院使陈合兄弟建。 梅花坊与翰林坊相直。(上二坊在县治东。) 状元坊永乐十一年,知县王遵道为李骐建,又一所在县东南沙京,亦为骐立。 永宁坊在河南巷口。 文行坊旧名市中。 清泰坊 鼎清坊 严城坊(上六坊俱县治西。) 翰林坊在江田里。永乐中,为进士第二人陈金洎、左春坊、左赞善、陈仲完建。 贞节坊在旧县治。洪武中,诏旌林以德妻潘氏贞节立。
连江县
宣化坊在县治前宣化桥北。旧名美政。宣德十年,知县刘仲戬改今名。 起敬坊在城隍庙前。宣德九年,知县刘仲戬建。 兴贤坊在大街东偏。后改凤池,今复旧名。 解元坊在宏路街。景泰元年,知县吴琳为翁宾立。 亲仁坊在宣化桥东。知县宋日隆建。(上四坊俱在县治东钦平下里。) 澄清坊在布政分司前。宣德九年,知县刘仲戬建。 丛桂坊在大街西,与兴贤坊相直。后改为龙津,今复旧名。 怀德坊在宣化桥西。 魁龙坊(上二坊俱知县宋日隆建。) 省魁坊在直街。旧名梯云,宋嘉熙六年,知县陈沆以常挺魁兰省,改名省魁。今废。 龙津坊在龙津街南,通于江。旧名云津,后改今名。 进德坊在万石街。旧名汇进,后改名进德。今废。 连云坊(上八坊俱在县治西钦平上里。) 大魁坊在县治前江南安庆里。宣德八年,知县刘仲戬为进士第二人赵恢立。 昼锦坊宋政和六年,以王元鼎持乡节建。 状元坊宋淳熙元年,为郑鉴两优释褐建。(上二坊俱在县东北安得里,并废。) 大市在县治前正南街之中。凡县之商旅贸易悉萃于此,朝聚暮散。
福清县
崇教坊在文庙之右。 兴贤坊在文庙之左。(俱洪武二十三年教谕王原建。) 承宣坊在谯楼下。旧名袭庆,宋政和间为林高一门子姪登第立。绍兴间,县令范处义改名丛桂,景定四年重建,改今名。 明新坊在谯楼下东南。旧曰依仁,后改育材,又改由义,又改瑞应,又改东学,又改长春,又改今名。 由正坊与明新坊相直。 玉井冠英坊在中门之西。旧名冠英,为陈国材、林栗魁国学建。元泰定四年,知州贾思恭重建,易今名。 澄清坊旧名爱民,久废。元泰定四年,知州贾思恭重建,改今名。吴涛书匾。 五马坊久废。元泰定四年,知州贾思恭重建。 昼锦坊宋为龙图学士林遹立。 泮宫坊在东隅。宋端平二年,县令丁填建,初名隆儒,后易官贤。景定间,县令赵时传改今名。 通儒坊在佛顶寺旁。为王棨中宏词科立。(上八坊俱县治东。) 春桂坊宋淳熙十一年,为林瑑1并弟璟、环同登科立。 西成坊初名翰林坊,宋为林希入翰苑立。景定中重建,林希逸书额,后改为儒学坊,复改今名。 新桂坊在广平寺前。宋为朱木中省魁立。(上三坊俱在县治西隅。) 登瀛坊在横街。宋元符三年为林仲堪一门子孙登第立。 词学坊宋为陈宗绍中宏词科立。 宏词袭庆坊宋嘉泰二年,为陈宗绍2二子贵谦、贵谊继中宏词科立。(上三坊俱在县治南隅。) 郑公坊宋为郑侠立。 遗直坊为寓贤李彦质立,其上仍建状元楼。(上二坊俱在县治北隅。) 状元坊在东塘。宋淳熙十一年为林魁武举立。旧为武状元坊,后改为状元坊。 文介坊在方民里海口,为网山林亦之立。(上二坊俱县东。) 高士坊宋宝祐四年建。后改名隐逸。 文隐坊宋景定四年建。(上二坊在县西文兴里,俱为林公遇立。) 状元坊宋时为林良显特魁立。 兰魁坊宋时为林良显魁省试立。 兰魁袭庆坊宋时为林良显子别院试魁立。(上三坊在仓下。) 文远坊在塘东。宋时为陈藻立。(上四坊俱在新丰里。) 状元坊在灵德里径江。宋时为王宗特魁立。 联魁坊在苏田里渔溪市之旁。宋端平间为林希逸解试、省试、殿试俱第四人立。(已上六坊俱县西南。) 海口市在县东方民里海口。 牛石头市在县东南平南里。旧蕃舶所聚之地。 迳港市在灵德里。乃海舟所聚处也。 商屿市在光贤里。(上二市俱县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