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通志


      福宁州

本州
  龙首山在州治后,峰峦秀拔,高出诸山,分为数支。其直下者为州之主山。前挹长溪,东抱华峰,西接莲坡,水光山色,映带城郭。山之顶,平夷千丈,唐季巢寇南侵屯兵于此,号黄巢坪。山之西有泉号“圣水”,其水清冽,可以愈疾,故名。 飞来山30在二十八都。势极高大,上有石岩,轩豁幽邃,俗呼“仙洞”。相传尝有异人修炼于此,仙去。失名氏诗:“覆石云间丹灶冷,采芝人去洞门宝。”(上二山俱州北。) 洪山在四十八都。其绝顶势凌青苍,盖州南第一山也。登高眺远,温台之境,如在目中。旧传葛洪至此炼丹,后仙去,因名。山有石洞,洞内有石屏、矶、棋局,浑然天成。上有篆文六字,人莫能识。洞口又有石窍、石罩、石泓,泉通海眼,深不可测。西有大郓山、石马峰、卧龙潭、钓鱼石、桃坑、桔洞、丹泉。东有三丫岭,山阴有洪下村。 瓢峰山在四十都。山青水秀,乡之名胜,人多游眺其上。鼓楼山山之下旧为温麻县治。有鼓楼与山相连,因名。宋改建为寺。 红山在龙旁山31之南,亦名小葛洪山。元教授吴南诗:“眼穷沧海三千里,脚踏红山数万层。”上有大小风门,天欲雨则吐云雾。东有龙潭,西有双髻岩。(上二山在四十一都。) 罗浮山在海滨。旧传此山浮海而来,与水澳山相连。 石笋山峰峦耸秀,上有清泉一穴,冬夏不竭。(上二山在四十二都。) 文岐山在四十三都海中,广袤五里。上有玉井峰32、钟冠峰、罗汉岩、金牛迹,桃花村、梅坡33。凝烟积霭,宛如海上青螺。 霞浦山在四十七都。昔有陀罗仙翁者居此。宋谢邦彦诗:“十里湾环一浦烟,山奇水秀两鲜妍。渔人若问翁年代,为报避秦不计年。” 南金山广袤二十里。旧传有客从海道来,宿山下人家,翌日早,遗金二大锭而去。主人兄弟知客所亡,追十里许还之。客谢曰:“得金不取,必非常人,异日声价,当比南金。”后人因称其山曰“南金”,又曰“大金”。伪闽四门博士杨农稷诗:“双金误失在须臾,追送还金世所无。过此令人怀往事,山名万古播芳誉。” 石洞。相传尝有仙居之,内有炼丹灶。 □剑岩。(已上俱在南金山上。) 笔架山。在江中,望之若浮于水上。 沙龙。沙堤若龙,以障海涛者也。(已上俱在南金山下。)保老山、中峰山。二山南北相向,宛如宾主。 小金山。在南金山之南,山下居民多以鱼为业。 浮膺山34在海中。失名氏诗:“绝顶试穷千里目,烟波深处是琉球。”上有四澳,控压海道。宋元间居民甚蕃,亦有显宦者,如镇国大将军林国祥辈皆居此。国朝洪武二十一年,江夏侯周德兴奏迁其民于大金山,防倭寇也。一本“浮膺”之“膺”作“鹰”。 笔架山亦在海中。三峰秀耸于烟波苍莽之中,望之如笔架然。(上三山在五十一都。已上十一山俱州南。) 积谷山在十三都,峰峦秀拔,景概幽胜,有泉一泓,清泚可玩。旧传有仙游于此,岁旱,取其水祷雨,多获丰年之乐,故名。 铁障山在二十都。壁立千仞,其色如铁,亦名“昆岗”。旧有驻履亭,宋时里人程氏所建。知县孙侑诗:“闻说君家千仞岗,着亭山麓费平章。” 俞山35在大海中。内有三十六澳,其地肥饶,生齿繁盛。洪武中,江夏侯周德兴徙其民于八都,以防倭寇。 七星山在前山之东。浮立海面如七星北拱,故名。 莲花山在四十八都。五峰攒簇,如莲花状。山麓有大小二石如龟,其色莹白俱36,首尾可动,背有拆文。宋林杞诗:“天开五华□□□,神龟引子巢其中。千年皮骨老化石,玉色不与□□同。”(以上五山俱州东。) 龙榜山在州西三十九都。□□飞仙石37,石凹38,又有仙马迹,山下□□39多登科者,故名。 大姥山在十都。旧名“上山”40,□□牧录41,容成先生尝栖之。今中峰下有鼎、石臼尚存。王烈《蟠桃记》:□时有老母□□□,□□□业42后,获九转丹砂法。乘九色龙而仙□,□□为“大母山43”。下有九龙墩,汉武帝命东方朔授天下名山文,乃改“母”为“姥”。山有新月、天冠、神羊、球头、宝旌、仙女、仙童、仙仗、迎仙、象简、呈珠、团玉、碧锷、怪石、三灵、抗天、捧玉、摘星、飞盖、灵龟、龙角、天圭,凡二十二峰,最号秀拔。又有仙掌、石虎、摩霄、悬钟、石笋、天柱、拨云、卓笔、□子44、莲花、石鸦、飞仙、棋盘、隐真,凡一十四峰,合之为三十六奇。其他悬崖飞瀑,千岩万壑,不可殚纪。 九龙墩。或云,王氏兄弟九人肄业于此,后为九州太守,故名。宋林嵩记:“山旧无寺,祥符间,僧师待始筑居于此,乃图其秀拔二十二峰示林陶,陶因名之如此。”州志所列峰名多与此不同,恐当以嵩之记为正。一本谓闽王封此山为西岳。考之《三山志》,有云:“伪闽将郊天,乃封高盖山为西岳,霍童山为东岳。”《三山志》修于宋时,去伪闽未久,必有所据。 马冠山在二十都。女仙马氏炼丹于此,井臼犹存。 昆岗山在二十一都。高耸凌空,望之如半月。山脊时吐云雾,可知雨旸。 草堂山在十一都。旧号灵山。唐林嵩尝筑草堂山间读书,因名。上有岩泉,虽旱不枯。里人祷雨,必有蜂自岩中出45,俄而石壁流液,乃取以归,甘霖随应。(上四山俱州东北。) 望海山在二十八都。距海百余里,山势极高,上有石池,四时不涸。又有棱层石,蛎壳粘其上甚多。高峰时有云气,土人恒视之以候雨旸。下有二小山,对峙如门,每岁重九日,乡人多登高于此山。 双髻山在三十三都。双峰并立,其状如髻。 柘洋东山在三十一都。视诸山为极高,绝顶春深积雪不消。东望海外数百里,西南北诸山皆在屡舄之下。(上三山俱州西北。旧志“柘洋”之“洋”作“阳”。) 松山在州东南,濒海。唐乾符中,白水仙陈蓬居于此。今山下人家离离,鸡犬之声相闻。蓬尝题所居诗云:“竹篱疏见浦,茅屋陋通星。”古谶云:“东去无边海,西来万顷田。东西沙径合,朱紫出其间。”昔时风涛险恶,岁有溺舟之患;今流沙渐合,可褰裳而涉也。 台澳仙崎山在五十都。俗传葛仙翁尝燕群仙于此。江中有小屿,形如樽俎,又有仙屏山、仙倚石,远望若台。 白瓢山在三十六都。其山色白如瓢,卧大海中,山脊则宁德县界也。(上二山俱州西南。) 展旗峰在在坊都。以形似名。又有檀林46、文笔峰、石鉴轩、寿山屋、翠萝屏、湛恩池、偃松塔、涅槃石、仙人冢,合之为十奇。 文笔峰在西隅都。以其状名。(上二峰在州城西。) 白虎岩在十七都桐山之北,状如伏虎。州有登科者,其岩辄鸣。 合掌岩在十五都。岩顶之石皆如合掌状。有石鼓、石角,又有石上印指足痕。旧传僧仙居之,祷雨辄应。(上二岩在于州东。) 任公岩在州东北。俗传任公旧栖于此,夜眠石碛,驱两龙兴云行雨。岩后悬岩下有篆刻,其文曰“任公凤栖”,崖谷清幽。又有“卧石”二字沉渊底,字皆盈尺,笔力精劲,世传任公手笔也。宋元丰中,王谨惩□追记其事,至今乡人目其地为仙源。 分水岭在州北十九都。闽□47,之界也。 松桥岭在州南四十四都。宋开宝中。虞部员外郎周济作施饮亭于其上,并以田给之,今废。 王头陀岭在州东六都。昔有王头陀者,尝砌岭路,因名。北连九岭,崎岖险峻,为九岭之最。宋嘉定中,知县杨志用石甃之,以便行者。方宪武48为记。 池家岭在二十六都,中有古涧,深百余仞。又有石门,俗呼仙人洞。洞之右石上有巨人□49,俗呼仙迹。相传深夜或闻丝竹之音。 杨梅岭在□□都。旧多产杨梅,故名。宋开禧间建寺,僧始砌岭路。自岭而下,东抵九里亭50,西抵十八溪,然犹路崎岖荦确,行者患之。宋嘉定十六年,知县杨志捐俸甃之以石。邑人名曰“杨公路”。(上二岭俱州西。) 石马岭在□□都。岭甚高峻,有石危立如马。下有石乳流沫,俗传其能耗四乡之粟,居人因凿缺其口。 骆驼岭在五、六都。岭之势如骆驼状,其下居人多贵显者。(上二岭俱州东北。) 梨溪岭在州西北二十五、六都。其上多产梨木,下临清溪。唐林嵩登第归,结庐憩其上。 马迹岭在州西南三十八、九都。上有马蹄行迹,又有石室、石棋盘,皆出天成,世传神仙所居。渔洋垾在渔洋山。势如蜂腰,去海甚近,而隔绝不通,故曰“垾”。若凿港引潮,而舟楫可通,则不经大海,可以避驴头马头之险,舟舶辐辏,实郡之利也。宋淳熙中,县宰议兴是役,邑人翕然聚财至数千缗,后凿之,遇石而止。 白水江旧记云:闽之先居海岛有七种:卢亭、白水郎、乐山、莫傜、游般子、山夷、云家之属是也。此江在州西南一百七十里,先是白水郎停舟之处,因名。按州志谓,昔闽人先居海岛者有七种,或云白水郎乃卢循余种,散居海上,以船为家,冲波逆浪,略无惧惮。唐武德中,招其首领降之。二说不同。 董江在州东北廉江里。江边有山,旧传董奉尝居之,后丹成而去,江因以名。 霞浦江中有青、赤、黄、玄四屿,若霞之映水,而其状又若凤之展翼然。 砚江与霞浦接流。中有屿,顶平如掌,上有石人拱立,随水出没。(上二江在州西南。) 长溪在州西门外。源出白岩,流经建善寺前,迤逦至沙塘,溉田数百顷。 秦溪在州西三十六、七都。 倒流溪在四都。源出九都乌岩,流至赤岸,其水冬夏不竭,溉田万顷。以其西流,异于众水,故名。 蓝溪在十都。源出大姥山西北,东南流。每岁八月中,溪水变蓝色,俗传大姥染衣。居民候其时取水,沤蓝染帛最佳。(上二溪俱州东北。已上三溪俱达于海。) 松山港在州东南□□□都。其上流接白岩前溪之水至松山前,两潮会合,有沙洲,今海航多泊于此。 陈八娘坑在州治北石濠中。有泉自石洞中出,味甘而清,夏月州人多汲而饮。旧传陈八娘病,饮此水得愈,因名。 龙潭在州南□□都。源出洪山,至此潴而为潭,溉田数百顷。 袁二娘潭在州东□□都,中有石床、石龙51、石印、石马蹄,两两相对,□涸52见之。相传袁二娘仙于此。 少府潭53在□□都。旧传尝有县尉祷雨于潭,随感因名。 盖石潭在□□都。潭有三穴。旧传上穴为龙居之处,上有石盖;中穴有一大石坦平,而水清冷,为龙浴之处;下穴水泉澄湛,为乡人祈祷之处。凡岁旱精诚祷之,则潭中波涛汹涌,霖雨随至。(上二潭俱州西。) 纬丝潭其水澄澈,俗云以纬丝测之,莫知其深。 北坑、西斜二潭岁旱,乡人迎其水及鱼虾蟹之类而归,祷雨多应。 藜溪潭54旧传中有伏龙,每旦至午,云雾不散,岁旱祷之或验。(上三潭在州东北。)石池在望海里。四时不涸。 双泉井一在州治东,一在州治西。 曲井 西巷井55上二井在西门外。 东津玉井在州北二十九都。上有怪石穹窿,高数十仞,井门可容一人出入。当门水浅,门内深不可测。绝顶有水三、五点常滴,如更漏之声。相传有龙居其中,岁旱祷雨辄应。 咸井在五十二都。其井并田,或八月潮大,田中俱没,潮退,井水清甘如旧。里人供酿,酒味特佳,诸井皆不及也。 后崎双井在四十都。其地滨海,居民咸赖是井以汲。(上二井在州南。) 蒙井在州东十都灵峰寺前,泉清而甘。莆人郑樵尝品题为第一,不让惠山泉。又佛殿石罅中一泓,旧传能愈疾,今湮塞久矣。 义井在州西北四十三都。泉水清甘,居人五十余家咸取给焉。

宁德县
  霍童山在县北十二都。神仙霍童所居洞天,记谓霍林洞天是也。唐司马承祯于此修炼,后驾鹤飞升,遂名“鹤林”。又吴郡邓元、沛国王元甫、盐官褚伯玉于此授青精饭、白霞丹景之法。天宝间,改名“仙游山”,伪闽封为东岳。山之中,幽岩邃壑,人迹所不到者,不能悉数。每天睛月皎,居人往往闻空中有乐声。山之西有支提山、那罗延岩,西有神僧石窟、葛公仙岩,南有苏溪鹤岭,北有菩萨、紫帽二峰。 大童峰、小童峰。二峰并峙,壁立无际。 左右弼峰。《仙经》云:茅君为左弼仙卿,韩众为右弼仙伯。 宝剑岩。 霍林亦城洞。 都泉湖,广十丈,旁近田资以灌溉。 都尉甘露坑。水绝甘美,饮之去疾延年,俗传茅君尝与二大都尉会于此。 莲花石。 石仙坛。 海鳅井。广五六丈,其深莫测,相传中有海鰌甚巨。或时出井面弄水,久晴必雨,久雨必晴。 石廊。长三十余步,又有石室,室东有石桥横跨涧上,亦有捣药石臼、石盆、石盂,皆天成也。(已上俱在霍童山中。) 高盖山。山之别峰也,洞天正在其上,常有紫云覆之。 石钟山在四都。山之脉与石壁岭相连,顶有一石如钟,扣之,有声鍧然,因名。 龟山在十都。唐太和中,有二僧携铁钵铜瓶入于幽谷,逢龟即止,曰:“此吾居也。”因名。宋程师孟诗:“香焚檐蔔岩云晓,花发莎萝海口春。” 凤山在十四都。山之高者卓然万仞,旁分两翼,如凤凰之飞,故名。山有凤池圣僧岩、虚石岩,其岩四面玲珑。又有卓锡泉。旧传僧湛庵遇旱,泉竭,无水以供湢浴,遂以杖卓地,其泉涌出。(上四山俱县北。) 金瓯山在一都。四际平旷,山突出其中,形如覆瓯。又名覆釜山。 勒马山东接飞鸾岭,西俯大海。前峰回顾拱挹,状若勒马,为县之前山,与学宫相对。 梅溪山在飞鸾岭之东。前有笔峰,后有屏山,而鸾江绕其下,亦一胜处也。 城澳山山四面环绕如城郭然。内有南、北、中三澳,可容万人,然四际皆海,中无所产,人迹罕到。 真龟山四峰壁立,青翠插天,远望若屏风然。上有一石如龟,凭岩左顾,因名。 杨溪山与梅溪山相连。(上五山在二都。已上六山俱县南。) 棋盘山地极幽胜,中有仙人坐卧形迹及棋盘石。元道士周净白因构庵以祀焉。 石碑山其山多石少树木,石皆温润。又有一石突出山前如碑碣之形,故名。(上二山在二十二都。) 白象山在二十三都。其山自展旗峰发脉以至于此。其形如象。后峙三台,前对环溪,溪之流萦回清澈,俗谓之“白象临湖”。(上三山俱在县西。) 莲花峰其形如莲花万朵,青翠插天,盖一邑之胜概也。 星帽峰林木蕃茂,溪谷幽夐,与白鹤峰、瑞峰皆为县治之形胜。亦名展诰峰。(上二峰在一都。) 双廌峰在九都。两峰并立,秀拔千仞,宋提刑郑南家于峰下。其后一门多中科甲,因名。(已上三峰俱县北。) 玉女峰在一都。四际皆小山,而此峰独立群山之上,云烟缥缈,如玉女之在帷中,堪舆家谓之“帘幕贵人”。 仙茅峰旧传茅仙炼丹于此。中有虚土,击之辄有声,号“仙土鼓”。按《罗源县志》亦有仙茅山,亦谓其中有土鼓,疑即此峰,而界于二县之间也。 白马峰峻极云霄,如马昂首之状。(上二峰在二都。已上三峰俱县南。) 瑞峰在县东三都海上。秀拔万仞,与白鹤峰对峙,为县治之左山。昔韩、董二仙修炼于此,丹井、棋枰之类尚存。 白鹤峰其脉起于白岩,逶迤数里,秀拔千仞,南连飞鸾岭,北接莲花峰,县治之山最高大者无出于此。其下为白鹤岭,道通罗源县。石磴崎岖,峰峦百折,宋枢密曹辅尝构亭凿泉于其上,以便行者。今亭废,而泉犹存。 文笔峰其尖如笔,故名。 展旗峰峰峦千仞,舒徐委曲,形如风中之旗。西乡诸山皆本于此。又有钟峰,峰之下有大湖曰“钟湖”,水深莫测,鱼龙宅焉。相传昔有金钟自湖中飞腾而去。(上二峰在二十二都。已上三峰俱县西。) 五云岩在四都金刚寺。相传旧尝有五色云浮其上,故名。 狮子岩在七都。以形似名。 凤凰岩在十二都。形如凤凰展翼,因名。 仙迹岩在百步溪边。上有双仙掌及马迹。 响山岩二山相对峙,人语则山谷响应,因名。(上二岩在十三都。) 燕窠岩在十五都。形如燕窠,因名。 显圣岩在十六都。石室可容数百人,有虎溪桥、灵岩井、醉经堂、铁罗汉、灵凉阁、石炉峰、石塔、显然泉、天然池,合之为十奇。(已上十二岩俱县北。) 万石岩在县东三都。岩石如室,可容数百人,中有石龟、石井、石床,旁有仙人石,两山之间有石桥。 道者岩在县西二十三都。中有石门、石室。昔有姚道人居此,故名。 金鸡岩在县东北十都龟山寺。 峬岭在七都下。有东墙渡通宝丰银场。 新岭在十五都,路通宝丰银场。最高者曰“大新岭”,其次曰“小新岭”。上有瀑布,如银河倒泻。人过其下,虽盛暑亦萧爽如秋。(上二岭在县北。) 飞鸾岭在县南二都。形如飞鸾展翼,与勒马、梅溪山一脉,逶迤曲折,以达罗源。岭之下有飞鸾渡,又有飞鸾桥。 石壁岭在四都,与石钟山相连。上有石壁峭拔,盖岭之最高者也。上有黯井,巨石之中泉水涌出,清澈而甘美,虽旱不涸,虽涝不盈。(上二岭在县西。) 石塘岭在县西北二十都,路通古田县。岭之下有塘,以石甃之,清泓可鉴。元陈尚德居岭下,学者因称为石塘先生。 金仙洞在县北八都际山。 罗汉洞在二十三都,与石壁岭相对。四山崒嵂,树木蒙密。相传秋夜或闻钟声。尝有樵夫深入,忽遇行脚僧数十趑其后,查无所见56,洞边有罗汉桥。 石室洞在二十二都。岁旱,或闻洞中有音乐声,必雨,岁乃丰稔。 穹窿石57在二十三都。其形穹窿,故名。(已上三洞俱县西。) 天柱窟在县西二十三都穹窿溪尾,有巨石窟,乃天成也,约围十丈,深不可计。 琢玉洲在八都。 桃花洲在二十都鹤林观东一里,相传唐初始有此洲。其上种桃甚盛,今洲存而桃已竭。 柜洲在十四都。水极险恶难渡,居人凭倚其险,鲜畏怯者。(上三洲俱县北。) 官井洋在县东三都。源出处洲龙泉县界,东流百里至斜滩,过载首,合松潭溪至廉首村,而汇于洋。 油溪在四都。源出古田,合罗源至溪口村,同出于三屿之左,汇于洋。 外渺溪在十三都。源出政和县界,至程溪口渡南,合甘露溪、溪,经深渡浦,至长境平水分为二,而汇于洋。(上二溪俱县北。) 飞鸾溪在县南二都。源出罗源,至于三屿之右,而汇于洋。 环溪在二十一都。源出古田县,双溪夹拱,周围环绕,经于天柱窟互峬源而汇于海。 穹窿溪在二十三都。源出古田县,合周仙湖东流至此。又东为淀尾,经赤鉴湖而下,汇于海。(上二溪俱县西。) 栖云龙潭在县南二都。澄深莫测,有龙宅焉,祷雨屡验。 百丈龙潭在石壁岭中。有三潭,险绝不可到,缘石攀藤而上,约百余丈乃至,因名。 险峻龙潭从石壁岭沿溪而入,其潭有三,地极险绝,故名。(上二潭在四都。) 午日龙潭在二十三都桃溪尾58。四山环绕,岩头瀑布千寻而下,下有三潭。 定泉在县西一都灵溪寺。深仅二尺,大浸不没,大旱不减。故以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