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八闽通志
八闽通志
福安县
铜冠山在县东北,为县之主山。四时云气蒸郁,青翠不改。山下流泉清冽,有疫疠饮之多愈。 扆山在县治后。列峙如扆。(上二山在一都。) 石马山在五都。以形似名。 玉案山在六都。顶平如案,上有玉女洞。 石羊山在七都。上有石如群羊。 菖蒲山山中多产菖蒲。其右有乐道岩,岩之上旧有紫微庵,旁有乐道堂,故名。少师王宾诗:“林端仙馆千山合,石罅灵泉一派清。” 昆仑山高耸万仞,上有天池,池畔有人家。(上二山在八都。) 东山在九都。上有天池,积雪不消。相传昔有缪仙者修行于此,邑人呼为“缪仙峰”。下有银坑。 虎口山在十一都。(已上七山俱县北。) 重金山在县治南,今布政分司在其前。失名氏诗:“东迎五马青峰秀,后拥重金紫气高。” 三公山距县二里,即儒学之前山。上有尼庵,旁有石塔,邑人谓之文笔山。以三公名,所以期后学也。(上二山在一都。) 灵岩山下有金印石、钓鱼台,前有双剑水交流。唐薛令之居此,尝闻龙吟之声,后令之归隐,赐名“廉岭”59。里人郑孔材诗:“拨破尘怀强自宽,瘦筇扶步访名山。坐看流水心偏静,吟对落花春已阑。梵刹古碑苍藓合,草堂残础白云闲。清风高节今还在,欲酌幽馨想未难。” 湖山山之绝顶有积善岩,下有石龟潭。相传古潭水深阔,唐、宋以来,流沙渐拥。古谶云“石龟沙合状元生”。唐薛令之首擢巍科,为闽破天荒进士。其后廉村之人,簪组蝉联不绝,人以为应。 城山薛令之弃官隐居之处也。相传唐季巢寇乱,乡民筑城于此拒之,故名。 缪家峬山唐时缪氏有子,七岁聪慧能文。开元间以神童召试,赋《新月》诗云:“初出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十五团圆照满天。”人怪其志高迈,窃掘其山,有淡血流出,遂不显。今或呼为蛾眉山。(上四山在二十都。) 流水坑山在二十二都。高峰上有一洞,人迹罕到。每山头云起,甘霖即至,邑人视之以占雨旸。 凤山在二十六都。形如翔凤,故名。 覆钟山在三十三都。以形似名。上有魏、虞二仙石,岁旱祈雨多应。 马鞍山在三十四都。如马鞍状,与文笔峰相连,邑人谓之“文武峰”。 周大山宋止斋陈传良60尝经此留题。 旗山形如覆釜,连下三级,又若旗然。(上二山在三十五都。已上十一山俱县南。) 马顶山在二、三都。其山两端高起,中央平凹,其顶朝邑中,若奔马状。 岩湖山在三都。上有巨石如掌,又有仙掌、马蹄迹。(上二山俱县东。) 龟仙山在一都。上有马仙遗迹,岁旱,祷雨多诣焉。至则以空瓶置岩石间,须臾水自溢出,乃迎以归,霖雨随霪。山下有泉,自石眼中出,仅容一勺,取之不竭。 仙境山在十五都。峰峦峭拔,怪石嵯峨,岩洞宽豁,石门封固。相传尝有耕叟见三人服唐衣冠,由洞门而入,盖神仙也。因以名山。岁旱,祷雨辄应。 马仙山在二、三都。相传马仙尝憩于此。山顶有泉清冽,岁旱祷之多应。叶仙山相传闻昔有叶姓者,修炼于此。 福源山(上二山在十八都穆洋。) 牛山在三十六都。山石巉岩,上有牛迹,因名。(已上六山俱县西。) 狮子峰在七都蒲家山。峰峦峭峻,岩穴幽邃,其上时有烟雾冥濛。 天池峰在十三都。山巅有池,泉水清泚,虽大旱不竭。主簿徐元德诗:“地灵特遣泉通石,天近常流水满池。” 紫藤峰在二十六都。峰峦峭耸,紫翠参错,亦邑之胜处也。 莲花峰在三十五都。 文笔峰在三十四都。端重秀丽,尖如卓笔。 天柱峰在三十六都。有巨石端方而高,势若擎天之柱,因名。(上四峰俱县南。) 龙首峰下有凤渚。 揭旗峰与龙首峰对峙(上二峰在县东二都。) 奏儒峰太宰余泽生于此,后人因以名山。考之《科名志》无余泽名,或疑为余深,然深罗源人,岂初生于此,而其后迁居罗源也欤? 凤翔峰三峰高耸如凤舞然。(上二峰在县西十八都。) 更漏岩在八都。两峰屹立,有瀑布泉沿崖而下百余丈,远闻其声如更漏然。俗呼百丈漈。 虎口岩以形似名。 白公岩在载首山下,有石室广数丈,俗传灵泽夫人洞,乡人多于此祷雨泽。(上二岩在十都。已上四岩俱县北。) 宝生岩在二十一都。旁有三石岩,石形如笏,面有红晕一抹,俗以为仙书,其文奇古,人莫能识。 柳屯岩在二十五都。相传尝有异人乘牛至此,牛迹印石上,至今犹存焉。 百辟岩在二十九都。相传宋少帝航海入闽,集勤王之师于此,因名。旁有龙。 韫秀岩在三十一都,五峰之旁。岩前有石甚平坦。(以上四岩俱县南。) 狮子岩里人缪梦攸尝赋诗曰:“蛟龙跃,狮子吼,头角峥嵘,精神抖擞;若问破天荒,还吾霹雳手。”后梦攸擢巍科,岩有响震。按《科名志》缪姓无名梦攸者,惟乾道五年武举有名梦攸者,乃黄姓也,而此岩在县之黄坂,疑作黄梦攸为是。 普照岩上有观音阁,名曰“普照”,因以名岩。(上二岩在县西十八都。) 金鸡岩在县东北二十四都西峰寺右。相传尝有金鸡出入岩中,故名。 横障岩在十三都。壁立苍翠,如画障然。岩之半有石龛,下有石潭。 金刚岩在三十四都。石室巉岩,顶有蛎壳,山下分歧如展旗之形。 白气岩在三十五都。常有气冒其顶,邑人望之以卜阴晴。(以上三岩俱县东南。) 积善岩在县西南二十都。湖山绝顶,石洞幽险,上有朱元璋题名石刻。岩之半,石上有仙掌迹痕,其石扣之有声。 岩湖障在县北五都。高二、三十仞,阔六、七十仞,其平如掌。可容数百人。半岩有穴,可容数十人。下有湖,名曰岩湖。 铁仙障在县西北十三都。三峰峙秀,石林阴森,俗传旧有仙人舍于其上。宋郑南诗:“瘦节扶我云中去,有怀欲共山灵语。南阳催起卧龙人,早为苍生作霖雨。” 北岭在县北五都。 闽川岭在二十八都。 双岩岭在三十四都。宋建炎间韩世忠讨建寇范汝为尝屯兵于此。(上二岭俱县南。) 栖云岭在十五都。正统间,邑人李伯达建亭其上,以憩行者。景泰五年,郑景修重建。 枣岭 福岭 急堠岭 牛岭(上四岭在十八都。已上五岭俱县西。) 道者岭在三十五都。 飞霞岭在三十六都。(已上二岭俱县东南。) 洪三娘洞在县东二十五都,俗传洪三娘显灵于此。 王母洞在县西二十一都龙首峰之后。相传尝有仙修炼于此,洞中时闻鼓乐之音。 松源洞在二十二都。 马仙洞在二十四都。俗传有仙自武夷山来,留迹于此,常有云气出洞中。(上二洞俱县东南。) 沙洲在二十都。旁有望京桥。 兴庆洲在二十五都。夹两溪之中,有良园数顷。(上二洲俱县南。) 龟湖在县治西一都,旧学宫之泮池也。元至大丙午元旦,水忽应潮盈缩,湖中巨鱼咸见而跃,邑之举子皆以为化龙之祥,竟为文祭之。孚斋张常立石以记。考之元史,前丙午大德十年,后丙午至正二十六年也,今县志以为至大,盖误。 苏江在三十一都。宋大观末杨秕寇发61,欲劫江东,请于江之神不许,中夜强进,民逆涛击之而止。建炎间叶侬之乱,渡江亦然。通判刘詧尝为文祭之。 六印江在三十二都。中有六屿,故名。(上二江俱县南。) 洗心台在县北东溪中,盘石屹立,方围数十仞,平坦如掌。宋有林氏兄弟争田,乡人劝之遂感悟,置酒石上,相与欢洽如初,因命工镌石曰“洗心台”,志悔过也。 东溪源出温州平阳,西流下白石溪,合流至洞口入于海。 廉溪在二十二都。源出政和县牛岭白石尖,下穆洋,合流至廉首入于海。唐薛令之归隐溪上,后人因以名溪。失名氏诗:“不是先生清节在,此溪何以得廉名。” 秦溪在县治东二十二都。源出福宁州钟龙井,派流至此,以达于大江。 大梅溪在县东南二十五都。源出杉洋,北接大溪,南达于海。 甘棠港在县南三十四都。旧名黄崎港。先有巨石为舟楫之患,唐观察使王审知祷于海灵,一夕震雷,暴雨达旦,则移其艰险,别注平流。闽人以审知德政所致,表请赐今名,封其港之神为显应侯。 沙潭在县北六都。潭水清澈,深不可测,有蛟潜焉。每风雨雷电,则飞跃于潭中。 庙山潭在县南二十都。尝有渔人见潭中石洞砑然,疑神物所居也。 栖云潭在县西一都。广百余丈,深二十余丈,长不可计。潭中有一巨鼋,屡现灵怪。或亢旱,鼋辄浚潭,有木查竹屑,浮涌潭面,上雾下潦,次日轰雷震地,则骤雨倾盆矣。 黄牛滩在县北七都。两旁怪石巉岩,状如黄牛,滩甚流急。相传昔有池道士者,死为滩神,舟楫上下,必献楮币而后行。 倒由滩62在县南二、三都。滩水清冽,居人多汲以供餴、饎之用。 龟镜井在二十五都。其井潮退则泉满,潮长则泉涸,人不敢饮。 帽头井在二十九都。泉清而甘,冬夏不竭。附近居民凡千家,咸资给焉。(上二井俱县南。) 阜井在环溪之旁。井高溪下,相去悬绝。井深仅四、五尺而泉涌,冬温夏凉,其味甚甘,凡有疾者饮之多愈,元学士龚浚所砌也。 龟湖井在西禅寺下。泉清而甘,邑人汲以供酿酒味香冽。(上二井在县西一都。) 圣泉井在县东南二、三都,泉水四时不竭,冬温夏凉。上有石屋覆之。 锦屏井在县西南一都。泉出石匣中,其味异于常水,邑之百余家共取给焉,冬夏不竭。
潮 汐
福州府
闽县
海在府城东南。唐太和中,闽令李葺63筑海堤,跨闽、长乐二县东。 汐自闽安镇而入,过马头江,歧而为二:左行者为东西岐江,右行者为南台江。县境河口通南台江潮,迤逦至府城下,分为三派:一派由水部门入城,一派绕城东,一派绕城南。沧州诸处亦通南台江潮,濑江诸处则通西峡江潮。各支分派别,几遍县境。其潮侯初一、初二、十六、十七日俱午时至;初三、初四、十八、十九日俱末时至;初五、初六、二十、二十一日俱申时至;初七、初八、二十二、二十三日俱酉时至;初九、初十、二十四、二十五日俱卯时至;十一、十二、二十六、二十七日俱辰时至;十三、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俱巳时至;十五、三十日俱巳未午初至。此潮入府城内河之候也。江潮缓海潮三刻至,入河则又少迟。
侯官县
潮汐县境黄江、南屿诸处,接怀安县阳岐江潮、古灵、浯江诸处,接怀安县瓜山潮,俱旁入港浦,几遍县界。
怀安县
潮汐入县境,阳岐江接西峡江潮,仙崎江接阳岐江潮。俱傍入诸浦。
长乐县
海在县东南。县东有海堤,详见《闽县潮汐至》64。 潮汐自闽县下洞江而入县境,太平港、龙门渡、白田渡,广石渡皆通潮。
连江县
海在县东南。 潮汐入县境凡十有二派:一派抵官塘洋,一派抵荻芦峡,一派抵鳌江,一派抵蛤沙以达大小埕澳,一派抵琯头澳及门边,一派抵大小澳以达东岱澳,一派抵赤崎以达双髻焦,一派抵定海澳以达黄崎澳,一派抵鹤屿澳以达洪下澳,一派抵港头澳,一派抵马鼻澳及黄沙崎澳,一派抵赤石澳及蒜屿澳,一派抵连江港以达罗源县界。
福清县
海在县东南。 潮汐入县境,凡二派:一派流入迎仙港、迳港,入迎仙港者至莆田县子鱼潭而止,入迳港者至应天院前而止;一派入海口镇,至水陆院西而止。
永福县
潮汐入县境永福溪,接侯官县浯江潮汐。
罗源县
海在县东南。 潮汐自招贤里廉澳门入,历白水洋,经禹步迹,歧而为二。县境起步溪、九龙溪、沈尉桥港皆通潮。
泉州府
晋江县
海在府城东南正东。海道行二日至高华屿,又二日至屿,又二日至琉球国。 潮汐自晋江洛阳江入县境。烟浦、陈埭埔、玉栏浦、植壁港、安海港诸处皆通潮。其潮候初一、初二、十六、十七日俱巳亥时至;初三、初四、初五、十八、十九、二十日俱子午时至;初六、二十一日俱丑未时至;初七、初八、初九、初十、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日俱寅申时至;十一、十二、二十六、二十七日俱卯酉时至;十三、十四、十五、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俱辰戌时至。
南安县
潮汐入县境,双溪口、金鸡桥俱通晋江潮汐。潮大至双溪口,潮小至金鸡桥。
同安县
海在县东南。县境双溪通潮。
惠安县
海在县东南。县境添崎港、峰崎港、网川澳、仪场澳、大岞澳、獭窟澳俱通潮汐。
漳州府
龙溪县
海在府城东南。 潮汐分三派入县境:中一派自泥仔洲、乌礁洲、许墓洲三门入,复合流环绕郡治,经通津门外,至西溪而止;左一派由濠门山下入,经柳营江桥,至北溪而止;右一派由海门山下入,至南溪而止。县境一、二、三都、四、五都、八都诸澳,皆通潮汐。
漳浦县
海在县东南一百里许陆鳌千户所城之东,其西旁有溪。 潮汐通至陆溪桥五里许,经邑之南门桥至官迳而止。县境浯港、径港、黄淡港、蔗港、竹港皆通潮。
兴化府
莆田县
海在府城东南。 潮汐入县境凡三派:一派自碧头而入,抵迎仙港;一派自上黄竿而入,抵涵头港;一派自下黄竿而入,抵白湖港。又各旁入于县境诸港浦。
仙游县
潮汐入县境凡二派,俱自莆田系蓼而入,行二十五里许,经小屿以及太湖,又行一十五里,一派入于枫亭溪下,曰太平港,一派入于双溪,曰双溪港。
福宁州
本州
海在州城东南。 潮汐按《三山志》,入州境凡五派:一派自松山港口而入,一派自鸟崎港口而入,一派自敛港口而入,一派自怯港口而入,一派自沙埕港口而入。州境大桥斗门、饭溪、杨门潭、圆塘、桐山诸处皆通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