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八闽通志
八闽通志
校 注
1 《闽书 方域志》作“县治主山”,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作“镇山”。
2 《闽书 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均作“十余里”。
3 《闽书 方域志》作“上有瀑布泉”。
4 “源出”下脱数字,按《闽书 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均只作“溯洄永兴溪水,溯游十里至于泥坊”,未说明源出河处。
5 《闽书 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均作“太平坑”。
6 《闽书 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均作“入于将乐之竹洲溪。
7 《闽书 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均作“大洋嶂”。
8 《闽书 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均作“鮷潭”。
9 “斗角”疑为“斗甬”之误。斗甬为古代量器。甬,即斛。
10 《闽书 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均作“火夹滩”。
11 “清此”似系“清泚”之误。
12 乾隆《邵武府志 兵制 寇警》载:“乾道四年,群盗何白旗等侵建宁,调汀州左翼兵置罗汉寨以守之。”
13 《闽书 方域志》作“龙归山”;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作“龙归峰”。
14 应为“以形似名”。
15 《闽书 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均作“武陵桃源溪”。
16 《闽书 方域志》引萧子开《建安记》作“在县西一百里”;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则作“去县十有五里”。
17 《闽书 方域志》作“茭环峰”。
18 《闽书 方域志》作“肩盘岭”。
19 《闽书 方域志》作“杉岭”。
20 《闽书 方域志》作“石鼓楼”。
21 《闽书 方域志》作“水自穴出”。
22 “壕”为“蠔”之误。
23 《全唐诗》作“日上海波红”。
24 《全唐诗》作“乌兔月中近,龙蛇蛰处膻”。
25 “珑”似应作“垅”。
26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赤崎山”。
27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九跳山”。
28 林披生九子,皆官刺史,世号“九牧林氏”。
29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及《闽书 方域志》均作“五丈”。
30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鸡犬数声”。
31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石塔”。
32 “谷清”疑为“谷城”之误。
33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谓:“金山在兴福里”。
34 明周华《兴化县志 山川》作“方叔震”。
35 《闽书 方域志》作“水面”。
36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入福清界”。
37 “兴贤里”疑系“兴贤井”之误。
卷之十二
地理
山川
兴化府
仙游县
大飞山 小飞山县之主山也。蜿蜒数百里,屹立为二,高可千仞,其形翼然,如飞扬之状。下有钟鼎、马鞍二山,东为将军山,后为天马山。 瀑布山悬崖瀑布,泉高数千尺,望之如垂练。下有龙潭。(上二山在功建里。) 大象山在兴泰里。下有唐光禄郑绩墓。(已上三山俱县北。) 鸣山1山顶有石,高二十余丈。石上有风穴,穴中有蛎壳,天将雨侧鸣,过三日不雨则旱。乡人遇旱,祷之必应。上有鸣峰岩,尝有道人卓姓者,结庵其上。宋县尉黄岩孙诗:“卓道当年爱此峰,直于顶上驻禅饰。岩深疑有仙人宅,地僻全无俗客踪。罅石引泉围古屋,断烟拖露2滴寒松。夜来冷枕蒲团堰,梦破一声残月钟。” 白岩山白石成岩,下插青溪,又名白石山。旧经云:“孤标秀异,灵仙所集焉。” 香山旧经云:“昔有人登此山,时闻异香,或于土中得之,若乳香然。下有院,旁有清溪,其源发于泉州之晋江。水极清泚,而奇峰森列,溪旁小径,可通杖履。又有石梯、挂钱石、银台石马、香炉峰、龙潭。 九峰山亦名九仙峰。上有云即雨。县之前山也。飞凤山东有昭灵宫。 卧牛山(上六山在孝仁里。) 罗山傅氏族居其下。唐僧湼槃谶3曰:“吾居尔室,干戈永息;尔居吾穴,衣冠不绝。”后尝两易为僧舍。又曰:“二百年后,异姓同光。”今林氏同居焉。 翘足山自留仙山发脉,以至于此。(上二山在永兴里。) 柳峰山自东南望之,其形如帽;自正南望之,其尖如笔。 九龙山山分九支,与铜鼎山对峙。 牛歇亭山王迈家其南。 照船山其山秀拔,登其巅,望见南海。 鸿渐山山秀丽可观。 锦屏山风亭市居人。延迤其下。(上六山在连江里。已上十四山俱县南。) 鸡子城山昔越王筑城其上,旧经云:“灵异非人力所为。”又有彭城,相去不远,遗址并存。 昆仑山大溪之南。二峰圆整秀拔。山之巅有蟹井,祷雨必应。又有昆仑岩。 龟城山其形如龟,故名。(上三山在常德里。) 石鼓山在永兴里东渡溪之南。有石如鼓,因名。 东山在沙溪桥之东,其下为严坂。又县东北兴泰里,亦有东山,状如伏龟。 白马山 琼山山之石莹洁如玉,上有盘石,广十余丈,可坐数百人4。(上三山在香田里。已上七山俱县东。) 宝幢山在养志里。东为玉幢峰,西为金貂峰。 诰轴山 南林山 魁岩山 正奏山在大帽峰之前,旧名“精进”,旁有烂柯山,下有大□陂5。 泗洲台山俗传尝有仙人往来其间。又有仙人台。山有天柱峰、大帽峰,其势高大,若展旗然。宋叶颙世居其下。 双桂山双峰峙立,故名。又名“双髻”。(上六山在万善里。已上七山俱县西。) 铜盘山山峰尖锐,其顶坦夷如盘。 九仙山自永福县嶙峋起伏而来,至此耸为一峰。石上涌飞泉,色白味甘。世传汉时有何氏兄弟九人,饮此泉因而上升,故名,东有仙迹石,南有侯坂高平山,唐陈峤世居焉。 高望山旧名高望峰,在九仙山之西,何岭之上。上有石浮图,下有龙潭,南有双髻峰;又有二石,各高数丈,名曰“笏石”。北有仙人台。 古重山在紫洋之东,延袤二十里6。其上为古重岩,旁有石室,深四丈许,广亦如之。又有小石室十余,皆有隙路相通。 玉几山方平如几,其高与九仙山齐。(上五山在常德里。) 石犬山顶有石,状如伏犬。 林洋山 莲花山状如莲花。 银岩山又名“白岩山”,山下有羊山,又有黛蓝山,下瞰清溪,小市数家,水竹映带。 如兰山下有水陆精舍。 双髻山又名双笔峰。 南镇山 福鼎山7与莲花、石所三山峙立。 南湖山8在何岩之西,旧有万安寺。 小岩山中有石门,门中有石镜、石龟、石鼓。 牛岭山 石屏山山下旧有亭。 寻阳山有大山自西北来,峙为三峰:曰大雪、仙台、香炉。又有鸡髻岩、云顶岩、红袍山、笏山、笔架山、烽火山9、大象山、鸾峰10、莲花峰环列左右。循南而东,又有石龟岩、龙须岩、银顶峰。宋知县陈昭度《西轩赋》云:“西涧之水,悬流二千尺,开辟已三百年,初发源于银顶。”即其地也。莲花峰之下有龙潭。云顶岩亦名云顶峰。岩有石室十余处,旧传隐者栖息于此,名旧隐岩。旁有化蟒岩、钓月湾、闻猿洞、眠云阁,有石并峙,对望之如阁。又有漈坑。岩之前有郑氏书堂,西挹其秀。古谶云:“漈坑卿监无人识,云顶山前出状元。”宋乾道中,有部使者过此山,曰:“当生异人。”后郑侨果擢魁,荐官至枢相,是其验也。 高阳山又名谷目11山。崇林蔽翳,居人剢木以识所从出入之路。后人讹传剢木为谷木。宋黄某言:“谷中山小娟秀12,如人之眼目,是其清明处也。”(上十四山在兴泰里。剢考之韵书无此字,疑当作“剥”,又疑当作“掾”。) 蛇湾城山亦号越王城。(已上二十山俱县东北。) 将军山 鼓楼山 北斗岐山 平光山 飞鸟山相传昔有孝子庐墓于此,飞鸟群集,乡人谓孝感所致,因名。郡志“鸟”作乌。 乌石山在乌石溪口。又闻贤里亦有乌石山,陈氏居焉。 大帽山陈次升世居焉。 金鸡山顶有石如鸡,故名。(上八山在善化里。) 梁山旧经云:“平田之中,突起一峰,高插霄汉,其上多神仙窟宅,水旱祷无不应。旧传尝有紫气凝结,经旬不散,邑以祥瑞闻。是时盖梁朝也。故以梁名。” 明山 祥云山 九座山《泉南录》云:“重峦叠嶂之中,巍然高峙,凡九峰,故名。”盘髻峰。亦名凤顶山,在九座院后。旧经云:“八峰环绕,而一山中峙,迥然峭拔,势如盘髻植荀。嘉木异卉,寒暑不改色,盖绝胜之境也。” 栖真岩。院东三百步有石龛,广逾寻丈。旧记云:“山之中有蟒岩,巨蟒族孕其闻。唐僧智广驻锡于此,蟒悉化为石。” 锡杖泉。栖真岩下有浅穴,无水,智广以锡杖叩石,泉忽涌出。 彻云涧。院西三十步,有大涧出于穷山,群石丛萃堆积,水下激石,其声铮然如钟磐环佩。失名氏谏“延绵不可穷,寒光彻云际。落石旱雷喷13,溅宝春雨细。” 龙潭。彻云涧北上,跻险扪萝,不啻五里,却入涧中。巨石之下,宽余一丈,深二、三尺,水湛而清,旁有阴窦,莫测深浅,岁旱祷应,答如响。 透龙石。潭北有大石,中断如截,旧传尝岁旱,龙蛰其中,智广叱之,透石而去,故名。 大祐山14其山自金华岭而来,伏为平地者里许,乃复突起一峰。(上五山在闻贤里。已上十三山俱县西北。) 金井栏山在常德里。 洪山旧经云:“洪崖崄峻,层峦清洒,相传旧有紫气盘绕,又时闻丝竹之声。” 魁山与洪山相连。 留仙山旧传何氏兄弟尝留憩此山,石棋局犹存。 大尖小尖山双峰尖秀而高耸。 铜鼎山形如覆鼎,其旁有耳,与垂帘挂幕之山相并。(上五山在永兴里。) 云顶山自洪山、魁山发脉而来,其麓绵厚,黄氏15居焉。 新峰山其高凌天,顶平如掌。(上二山在香田里。) 紫帽山16 塔斗山在双溪之上。其顶有螺峰岩,又有浮屠。(上二山在连江里。已上十山俱县东南。) 郑墓山 大智山(上三山17在孝仁里。) 带帽山其峰高峻,顶如手掌。九溪居人多依此山。 钟石山上有仙门洞,石门高阔大余。其东有碑刻云:“古有樵者遇一翁,问其所居,曰,居此山五百余年矣。问其屋宇所在,翁以手指石,遂开为门,入门乃化鹤而去。因号‘仙门洞’。”(上二山在养志里。已上四山俱县西南。) 龟峰 文笔峰峰秀拔如笔,席麻林氏居焉。(上二峰在县西南养志里。) 乌头岩在县东兴泰里。有石池清泉。宋林光朝目此山为小武夷。 飞锡岩在县西闻贤里。 北山岩旧经云:“群山之巅,两石峙立,负一石焉,号曰石室,可坐百许人。初泉源以岩石不通,相传雷裂其石,泉始达于石室之下,裂石今尚存。”宋郑樵诗:“倚杖岩头秋独望,稀疏烟垄是人间。” 罗汉岩 何岩俗呼寒岩。上有古河城。城之东,有石洞,可坐百余人。下为何岭。宋陈谠书“何岭”二大字,刻于石,俱以何氏九仙得名。路旁有仙泉井,宋陈照度《仙水第一源记》:“何氏兄弟经行于鸡子城,憩于岭畔,炼丹于湖上,丹成,乘九鲤鱼仙去。”后人号其湖曰“仙湖”,岭曰“何岭”,水曰“仙水”,县曰“仙游”。岩之侧有石所山,旧经云:“县中北为坦途,山皆石也,故号‘石所’。又有滴水岩、麦斜岩、极乐岩、云霄岩、林际岩、南湖岩、名山岩18、乐应岩、高望塔,皆错峙于石所之间。山之下有平埔19十余里,宋黄定斋建书堂其麓。林光朝、刘夙时至其所,尝曰:“天下佳山水,未有如鲤湖石所者也。”石所之南有玳瑁山,下有龟台冈、西瞻山,又有九仙宫。 蔡溪岩宋陈易隐居于此。岩前有石如双阙,曰“石门”,高三十余丈,广百十丈。石门之北,洪崖石壁,凌云环立。上有瀑布泉,悬流石壁数百丈,频年不竭。下有龙潭,深不可测。又流而为溪涧,因总名“蔡溪”。又有普陀岩,石壁间可坐三五十人,风日不到处也。与普陀岩相对,有罗汉洞。石门之下有幻游洞,岩水至此,会流如奔雷声,潴为一湖。大木百围,盘屈石上,虽盛夏犹寒。岩之东有象五峰,西有狮子峰。象五峰之下有望赏台20,易结庐于其间。台畔有藏真坞21、眠云石。(已上四岩俱在县东北兴泰里。) 石碑岭22岭路甚峻。有石立道侧,平阔数石23上有鸟迹书,其文漫不可晓。 仙岭相传何仙尝憩于此。(上二岭在永兴里。) 马岭在连江星岭之上有亭,为迎送使客之所。(已上三岭俱县南。) 归仙岭在善化里。按旧志名“孤单岭”。五代唐陈乘、陈光又24居岭畔,登第还乡,因改今名。 白隔岭在万善里。 石狮岭 磨石岭(上二岭在闻贤里。已上四岭俱县西。) 辜岭 白马岭 长岭在何岩之东北,通郡治孔道也。昔邑人黄鹏创庵道侧,买田付住僧,使备薪水,以给行旅之宿食者。 牛头岭旧经云:“按《九域志》旧载百丈岭,今诸岭之峻,犹有绝高于百丈者。大抵环兴化县皆山也,大山如奔虬,小山如促浪,来自建昌、昭武,越尤溪,至于永福,分为三、四。自洑口达九座为仙游,至壶山入于海,笔架、仙台、大雪至于香山,乃其支出也。东自杉溪出为长寿峰,又东为二支:一自浪山为仙寿峰,为日月角山,金芝、璎珞、旸谷、夹漈、越王、鸟石皆其别名;一为瑞云峰,为兜率,为百丈,达于福清。其中则为小辜山,为牛岭,为兴化县治。过辜岭、双髻、覆鼎,至于石所,号何岩,下有九鲤湖,直出为龟山,为广化,为华岩,为兴化军治。(上四岭在县东北兴泰里。) 梯云岭在县西北永兴里。历险沿危,又三十里至九座。 罗汉墩在县治之南,高一丈,广数丈。古谶云:“水流罗汉墩,仙游出状元。” 浮龟墩在紫泽观之东,有石墩阙溪旁。相传昔有潦涨,民居悉淹没,独墩上数十家无恙。 九鲤湖在县东北兴泰里。汉何氏兄弟九人炼丹于此,丹成各乘一鲤仙去,故名。湖上有九仙宫,西有仙阁。宫之前,左右两山蟠踞环抱湖;其中一水,沿石涧由宫之左而下,汇于湖,澄泓渟蓄,深不可测。前复通一涧,两壁夹耸,石底平远。湖上下凡九漈,春水时至,汹涌激烈,其声如雷。流下石壁,喷为真珠帘;再折而下,散为烟雾。其下即为万仞之壑,为鱼龙蛟螭之所窟宅。西山有瀑布,悬岩数百尺,下与漈水合,奔流数里为莒溪。宫之前有大石平旷,下瞰于湖。石上有穴如烟突,其中水深亦不可测,盖下通于湖也。湖之左右及漈之上,水落石出,其石底有穴,小者如盘,大者如臼,又其大者如鼎镬,不可以数计。每一穴则两窍并立,其中各相关通。又于众窍中迂回虬曲,泉脉亦相流属,虽不雨,水亦不涸。又有湖光台,并棋抨、药炉、丹灶之属。岁旱,乡人祷雨于溪南,隐隐若有声,一、二日声不止,乃雨征也。国朝黄孟良诗:“石遗丹灶潺湲里,云锁琼楼缥缈中。青鸟去来犹夜月,碧桃开落自春风。”徐资用诗:“石门断处疑无地,洞府深中别有天。画幛远开横晚岫,珠帘倒挂泻寒泉。碧桃开谢三千岁,赤鲤飞腾几百年。” 赤湖在县南连江里,枫亭市之西。旧经云:“周环五里,土色皆紫。其下为焦坑,地形如豹隐眠,故又号“豹眠”。 仙溪在县南永兴里。合县西众水,流入莆田县界。 佘溪在县北。源出永春县,流入大目溪。溪旁有佘姓者居之,故名。郡志云:“其溪屈曲,状似盘蛇,因号蛇湾溪”,非也。 可溪源出香山潘岩,并会仙水桥。 周溪东绕龙井,下接仙溪。(上二溪在县南孝仁里。) 安吉溪源出九座山之龙湫,流四十里为碧溪,又天里25为清光潭,又五里为龙击溪,流入于蒋溪。 三坑桥溪在常德里。源出富洋山东,由瀑布山龙潭水磨坑而来。 昆溪在安贤里。源出安吉溪,东流至仙水桥而南,出昆仑山前。王十朋诗:“昆溪想自昆仑决。”由此观之,旧郡志以坤溪即昆溪误矣。(上五溪俱县东。) 蒋溪在龙华寺前。源出金沙,其沙如金,故名。 九溪溪流凡九曲,故名。(上二溪在养志里。) 大济溪源出九座飞□,合众流,由耶湖过石峡为飞鸟溪,又三里为龟峰潭。 神堂溪源出富洋山。 三会溪其源有二:一出白隔岭,东过古濑溪;一出金华岭,历东山溪、大目溪、石碧潭,与古濑溪会。(上三溪在善化里。) 大目溪在万善里。其源有三:一出九座岩,一出佘溪,一出石狮岭,东流与众水合。(已上六溪俱县西。) 飞鸟溪在县西北。源出德化县,流入大目溪。其溪水浅沙平,群鸟翔集,因名。(已上十三溪皆流会于仙溪。) 枫亭溪在县东连江里。其源有二:一出皂洋,合吴坑水而下;一出新岭,东流至沙溪,与众水合,从双溪口而出,至太平港,以达于海。 沙溪在县东南。溪之旁,人烟稠密,号沙溪市。 双溪亦名沧溪,山水环抱,风景可爱,溪之上,林氏世居焉。 坤溪在县东永兴里。其源亦有二:一出皂洋坤村之鹫峰,一出白石山,流会于枫亭溪。 游洋溪在县东北兴泰里。源出上院山,与郭洋、石马二溪合,历洙溪与寻阳溪会,为虺潭。又与小姑水会,达于龟岭溪,逾永福大樟入于海。 郭洋溪源出云顶峰。 石马溪源出银岩山。 寻阳溪源出蕨阳岭,迳亮峰26与众会历凤阳溪、洙溪。 小姑水源出永福县白宝山。 白浮山27源出屏山,下接寻阳。 兴角溪源出东山,下接郭洋溪。(上二溪皆流会于游洋溪。) 黄龙坑在县北兴泰里。水出三峡间,潴为一潭,名曰“龙潭”。宋嘉定改元,亢旱,县尉朱子昌祷雨,奠献毕,有物似蛇浮水面,大雨随注。越月复旱,知县陈齐精诚祷之,次日大雨。 何岩水在何岩之下。其源有三:一出谷目溪,一出杨梅溪,一出莲花峰。 吴坑山龙潭在永兴里。 卓洋28龙潭在连江里。(上二潭俱县南。) 西明院后龙潭在连江里。 寒洋龙潭在养志里。(上二潭俱县西。) 夫人潭在县北闻贤里角溪中。按《游洋志》:“东瓯吴氏女善巫,尝居于此,潭因以名。” 龙冈漈上有二潭,水出潭底,下流为漈,其势甚高。下有石洞,岁旱,乡人率扪崖攀萝诣之,以祷雨泽。 仙人漈发源于峰山之下。(上二漈在县东北兴泰里。) 蔡坑池在县南连江里。 龙池在养志里龙华寺寝室之前,龙井之右。其水虽旱不涸。 放生池在孝仁里。中有恩波亭。(上三池俱县西。) 温泉一在永兴里29双林院前,一在安贤里天柱庵侧,一在兴泰里。旧经云:“县西南大溪,蟠石中有三两穴,泉出如汤,旁有精舍,以“汤泉”名。旧经所谓县,指旧兴化县也。 圣泉在县南孝仁里平坂上,亦号“龙井”。旁有昭灵祠,春农将作,先致祭于祠,泉方涌注,丰岁不加,旱亦不减,溉田千有余顷,冬则枯涸。 伍泉 泉窟泉 洋峬泉 营前泉 乾尾井泉 洋泉 大泉(上七泉俱在县东常德里。) 瑞泉在县西养志里灵阳山之下。俗传僧正觉卓锡南岩,以杖击开石罅,有泉涌出,失名氏诗:“坐断鳌头千仞壁,击开石眼一支泉。” 白岩保泉 勋洋上保泉 勋洋下保泉 滩溪保泉 坑泉阴泉(上五泉俱在县西北闻贤里。) 义井一在县东街,一在县西街。 大井一在县前南门街,一在县东北登贤坊前,一在县学明伦堂前。(已上五井俱建功里。) 东井在永兴里石碑、东溪二岭之间,旧名“张赵井”。旧志云:“溪之中流有盘石,上圆,广数尺,旁有膝足迹及鞭迹,俗传张赵跪饮于此。 道者井在常德里。自马鞍山而下,旁有泓泉,其味甘美,深不三、四尺,虽旱不竭。相传昔僧伽经行卓锡于此,故名。(上二井俱县东。) 月台院前井在县西万善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