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通志


光泽县
  昂山在县北二十九都。山势秀拔,乡人遇水旱多祷于此。 管蜜山在五都山。两峰相望,前后皆石壁。宋淳祐中,有管姓者取蜂蜜于山中,坠岩而死。因名。山有洞光岩,横阔数丈余。 云岩山去县一里。宋李方子讲学其下,有云岩书院。虞集记云:“崇冈似壁,人迹罕至,最为清致。”宋李月洲诗:“乌君之山山北楼,高兴凭空浩不收。万里风云长入梦,百年诗酒只生愁。依稀远树连寒廓,苍莽残阳落暮洲。闻道登临爱诗客,仲宣何必问荆州?”(上二山俱县南) 石螺山在八都。两山相合,大石犄角对峙于溪上,曰“石门”。仅通单骑。有石如狮子,昂踞水中。旁有石如螺,因名。 莲花山前有五峰,号笔架山。 黄华山山势蜿蜒,旁支与止马诸山相连属。(上二山在九都。) 徐公山在十都。乡人为徐仲仙立祠于此,故名。(已上四山俱县西。) 乌君山去县五里16。山高二千一百余丈,顶有两石峰,各高二十丈,人谓之双石笋,又谓之“珓杯山17”。《寰宇记》云:“秦汉间,有徐仲仙于此采药,遇神仙,其妃偶多假鸟皮为羽,飞走上下,山因以名。”江逌诗:“洞中烟锁五云楼,洞口寒泉今古流。见说秋高风雨夜,徐郎骑鹤更来游。”徐彻诗:“杭州雄镇乌君山,山头古迹仙人坛。仙人骑鹤去不返,药炉丹灶留人间。至今鬼神与守护,洞口时时起云雾。玉清台殿常依然,缥缈仙踪无觅处。” 珠寮山在十八都。又名“诸母岗”,谓其为诸山之母。跨邵武、光泽及江西铅山三县,盖邑之巨镇也。 大和山在二十七都,抵江西南城县界。山有铁牛岭,岭旧有铁牛关。 小和山与大和山相连。旧有大寺寨巡检司,今徙于杉关。(上四山俱县西北。) 大里峰在县北二十都。 白云峰 聚云峰(上二峰在三都。) 里人峰在四都。 顿笔峰在八都。状如卓笔。 毫居峰兴龙峰(上二峰在九峰。) 佥竹峰在□□都。(已上七峰俱县西。) 象牙峰在县西南□□都,接邵武县界。一峰屹立,旁有二十四峰,森秀如象牙,邑之来山也。 盘肩岭18在二十三都。东抵县西弋阳县界,西抵江西贵溪县界。山高径险,盘曲而登,故名。 云际岭在二十五都。接弋阳、铅山二县界,路通浙江。(上二岭俱县北。) 乌石岭在兴东。与乌君山接。高二千六百六十丈有奇。 杉关岭19在县西九都。为福建江西之界。 会仙岩岩口有穴,名“石斗”,内方而深,清泉常满。相传宋嘉定间,有醉者亵渎其地,火从斗中烈焰四起。岩上有桃,实丹色,熟时即坠,人莫能得。 黄茅岩有石楼20七重,高下相连,后有石壁,水自穴去21。岁旱,乡人常祷雨于此。 七仙岩高入云际。(上三岩在县北二十二都。) 乌洲在县东二里。又名月洲。当西北二溪合流之会。 杭川俗名大溪。发源自六都极高岭,分水至四都,合杉岭、止马诸水,曰西溪;至县治西,纳杭溪与徐源诸水,曰杭川;至县北乌洲,与北溪合,曰交溪。又东南流三十里,入邵武县界。《大明一统志》:“府城西北有麀溪。”旧志载于县境,而云疑即西溪之源。详见《邵武县志 山川》。 北溪源出县北二十五都云际岭,会二十四都诸涧水。 县溪诸滩 交溪滩。当西北两溪之合。 龙孔滩。(上二滩在县东。) 黄龙滩。在县西北一里。 搪石滩。在一都。怪石攒矗,飞流迅激,水涸则舟不能进。 雷公滩。在四都。滩声若雷,舟行者止此。(上二滩俱县西。) 锡杖泉在十六都崇安寺后。 过夏泉在二十七都招禅寺西。(上二泉俱县西。) 七星井县治有井曰庙前,在县东张王庙前;曰司前,在建宁道前;曰澄清,在澄清坊;曰县前,曰八角,在卓行坊;曰五通,在五通庙前;曰光禄,在光禄坊。凡七,因命曰“七星井。” 六角井在县北种德坊。 城隍井在县治南城隍庙内。 杭头井在县西北杭头市。有二井。

      兴化府

莆田县
  乌石山旧在府城东北,国朝洪武十二年辟城,围其半于城内。上有东岩寺并石浮屠。山半石岩二处,元人俱有刻字:一曰“左丞雨”,一曰“右丞雨”,盖纪当时左丞、右丞祷雨有验,但其旁刻细字,俱苔藓蔽蚀,不知所纪为何人也。山之东北隅,有唐大理司直陈墓。古谶云:“乌石山前,官职联联。”自唐以来,林、陈、方、黄、宋、刘、王、郑、李九大姓世居之。 北亭山在府治东北下。旧有将迎亭。 陈岩山在府治北常泰里。山峰三迭,如云飞、如髻鬟。俗传古有陈姓者隐于此,故名“陈岩”。亦名“陈仙山。”山之顶峰峦攒矗若莲花,又名“莲花峰”,亦名“九华山”。 石洞。在陈岩山上,广可数丈,旁有巨人迹。 石茶灶。石棋枰。 琉璃院。 桃花坞。 燕子洞。 仙篆石。巨石坦平,文迹纵横若篆书。宋方翥诗:“虫文鸟篆不可识,如读嵝神禹碑。” 粘蠔石。山高数百丈,距海七十里,今山顶有石壕山“,粘壳犹在。方翥诗:“累累蠔山着石面,此非所有能无疑?细看大石深孔窍,舟人操篙迹犹遗;乃知此上千载前,汹涌尚作海渺。蛟龙鱼鳖占窟宅,不省造化能密移。” 淘金井。山之麓,井深才二尺,泉甘而清。旧传陈仙于此淘金云。 壶公山山有八面,高耸千余仞,郡治正对之山。形方锐如圭首,峙立如展屏,秀特端重,盖郡之镇山也。旧经云“昔有隐者遇一老翁于绝顶,忽见宫阙台殿,似非人间。翁曰:“此壶中日月也。”后人因以壶公名山。宋朱文公经莆,望见壶山,曰:“莆人物之盛,皆兹山之秀所钟也。”唐翁承赞诗:“井邑斜连北,蓬瀛直倚东。秋高岩溜白,月出海波红23。”黄滔诗:“日月中时近,龙蛇蛰处腥24。”宋刘克庄诗:“斫木人多山渐瘦,结庵僧去石谁眠。鸟归半岭衔斜日,樵返疏林起暮烟。”国朝黄耕诗:“湿云将雨归深洞,古树号风撼怒涛。” 蟹井。在山顶。泉出石穴中,其脉通海,视潮盈缩。中有双蟹。岁旱,县大夫率诣祈祷,以茅叶引之,置缶中迎归,即雨。宋通判刘子翚诗:“穴泉类蹄涔,幽灵隐其涯。仿佛小双螯,控御蛟龙随。” 真净岩。在山之绝顶。莆中风物之胜,一览可尽。 灵云岩。在山之阳。上有桃花洞、蘸月池,泉石奇胜,为莆人游赏之地。虎立岩。宋徐思仁云:“李习之谓:凡山居以怪石奇峰、走泉深潭、老木嘉草新花、视远为幽,壶山虎丘岩,殆兼有此景。” 盘陀石。 法流泉。 濯缨沼。 石壁峰。 碧溪湾。(已上俱在壶公山,号五奇。) 名山下有名山庙(上二山在胡公里。) 鼓角山在惟新里、壶公山之西。宋吴世延诗:“白水一陂浮鹭背,青苗干珑25迭虬鳞。” 石梯山峻峭如梯,其上最宜茶。莆之茶,龟山为上,石梯次之。上有炉峰岩。 浮山上二山在灵川里。(已上五山俱府城南。) 塔山在莆田里。旧有石浮屠,后圮,国朝建烽燧于其上。 双髻山在兴福里。自西视之,双峰尖耸,故名“双髻”。自南视之,五峰并列,故又名“五侯”。亦名“笔架山”。上有涌泉岩、大云院,今废。其泉亢旱不竭。 赤岐山26上有炉峰岩。 白湖山 印山山之上有石如印,古刻“印山”二字于其上。 烂柯山 东山 石狮山 东龙山 凤石山 九潮山27(上九山在武盛里。) 大蚶山按旧志,莆田海滨有蚶田百顷,号“大蚶山”。山有岩洞,十里之内水草皆香。 蔡山 青山上有巡检司。 丘山(上四山在奉谷里。已上十五山俱府城东。) 天马山在南厢。山势起伏如奔马。 太平山其山自福之永福延袤而来,峰峦峻拔,为莆之主山。 石室山山有二石室(皆广二丈许)及巨人迹石。僧涅槃隐于此,亦名“石室岩”。又名伏虎岩。岩之右有天泉岩。(上二山在东厢。) 林葬山在文赋里。唐林攒葬母处,又名甘露林。(上四山俱府城西。) 福平山在兴教里。亦名北平山。唐欧阳詹读书于此。侍御史陈峤墓在焉。山之阳为北螺村,有林氏伯仲九侯墓,今谓之林墓峬。 澄渚山在仁得里。旧有陈暄者居之,初名陈渚;唐睦州刺史林披徙居于此,因改“陈”为“澄”。今有林九牧28祠堂。 囊山在延寿里。形如悬囊,亦名“上囊”。 辟支岩。其中可容数榻,旁有八小石负之。玲珑明澈,如窗棂然。唐中和元年,异僧黄涅槃栖隐于此。岩石间有小窍。甫径寸,时进异香,今樵者间犹得之。前有二巨石;对峙如门,右有石,高广可二丈29,后人因设药炉、茗碾于其上。宋郭祥正诗:“磴道迢峣接画檐,阴森古木翠相御。寺形突兀从中涌,山势包藏若外缄。猛虎至今驯片石,异香时复降重岩。欲穷眼界无边际,更到幽人宴坐嵌。”余越诗:“千林欲暮山带雨,六合无尘秋满天。”国朝柯潜诗:“攀云凌绝顶,一望海天空。野色断桥外,鸟声高树中。烟凝芳草绿,苔衬落花红。万虑都消却,长歌送暮鸿。破晓携余兴,搴梦上辟支。云边孤鸟没,天外数峰奇。拂石题新句,磨苔看旧碑。此中真绝景,能有几人知?” 文殊岩。佛日山。 石竹山。 须台。 降龙涧。 于菟窟。 半月池。 伏虎石。 双鱼山状如双鱼。下有子鱼潭,亦名小姑潭,在迎仙桥下。广仅数百步,所产子鱼为真,而不可多得。王安石诗:“长鱼俎上通三印。”苏轼诗:“通印子鱼犹带骨。”黄庭坚诗:“子鱼通印蠔破山。”而建安严有翼《艺苑雌黄》亦谓:通印长鱼,古人以为食味之珍,通印者,言其大可容印也。今山上有小庙,政和间立,里人刘仲审始题其额曰“通应”,因以名港。追考岁月,实在三公作诗之后;而王彦辅《塵史》,反以诗讹“应”为“印”,盖考之未审也。 驷马山以形似名。戴帽山山高千仞。旁连紫帽山,山有鸲鹆岩。旧传地暖鸜鹆栖焉。(上三山在待贤里。) 烽火山在兴教里。三小山突起平田中,旧传常举烽火于此。一名华盖山。 芗林山下有灵龟潭。岁旱祷之,若龟浮,乃雨征也。有石梁跨其上。又有石如砥平,可坐数十人,流泉环绕。郑樵诗:“泉声漱玉开心孔,山色挼蓝熨眼花。着手摩挲溪上石,他年来访汝为家。” 大帽山下有爵山。南有太湖坑、石门、马尾漈、绿榕桥。王悦诗:“鸡犬一声30云一坞,春阳桃李缈成蹊。” 东山山多异产。宋郑樵有《东山采药》诗刻于石。旁有西岩。 棋山仙掌峰。有石高三十余丈,巉然特立如掌。宋林光朝《丰登楼记》云:“仙掌一带如湘潭,其牵映数处如雁荡。”即此地也。 文笔峰。与朝天马两峰相对,又名石竹峰。峰之麓为故兴化县治。 香炉峰。旧经以为朝天马峰。 仙人台。两石对立,中有蟠石如棋样。出风穴。大石上有穴大如斗,深不可测,风自穴出。(已上俱在棋山,号五奇。)龙山。亦在棋山。山岩如圆屏,瀑水高三十尺,流下潴为小潭。又有石如室,深广一二丈。相传五代时有隐者居此地,炉犹存;中有棋山寺,旁有西台。 百丈山亦名华盖峰。唐会昌中,僧崇演避地辟谷居于此。山有石室。又有六岩:曰华盖。曰客厅。华盖西北,大峰峻峭,第一石室可坐五十人。曰古仙。此岩向北有石梁架虚以为门,曰石伞31。石门向后有一岩,形如层塔,一岩相枕,形如伞盖,下有石床,平坦可容二十人,曰石楼。石伞西北有岩,形如楼台,其下宛转,可容百人,曰重玄。石楼西北连大山鼻,直指玄空中石室可栖息百人,旁沿石壁,乃至其中,即此岩也。又有百丈岭,接福清县界。(上五山在广业里。已上十五山俱府城东北。)果阳山 方山 三仙山在莒溪。(上三山俱在府城西北常泰里。) 城山在景得里。俗传旧有蜘蛛绕山为城,故名。又名谷城山,与壶公山对峙,为黄石谷清32之望山。有石岩可坐十许人。前临国清塘,上旧有竹隐、梅隐、松隐三精舍。今惟松隐存焉。其巅又有呼月台、兴云洞。宋林光朝尝讲道于红泉东井,学者因立祠于此祀之。国朝柯潜诗有云:“呼月台前看海色,兴云洞口听龙吟。孝廉坟古苍苔合,文节祠荒碧草深。”又云:“好山横碧水穷处,落日留红天际头。” 羊眠山在安乐里。顶有窠,平数十步。 鲫鱼山在合浦里。其下有潭。 嵩山在海滨。山顶有峰名“文笔”,其上石壁有苔纹成“文笔峰”三大字,宛然如书,刮去复然。旁有石室,俗呼“仙姑岩”。峰之下有嵩山院焉。 金山33虎山下有一水,谓之“金溪”。宋林光朝记,此水发源于仙人台,其最上层有云气濛濛然。旁有虎齿石、鸡冠石,又有石室,可容十许人,登高临眺,并见海上数山若莲花之状。 岳香山 芝山峭石巑岏,草树蓊郁,为海滨胜处。山之巅,有庵曰“万松”,国朝柯潜少尝读书于此,及第后归省,重游山中有诗:“眼底皆亲旧,相邀访白云。好山看不了,名酒饮都醺。晴旭移花影,轻鸥护水纹。莫谈人世事,诗思正纷纷。” 石马山(上五山在礼泉里。) 柯山在安乐里。旧名松山,后以山下多柯姓所居,改今名。 吴山在崇福里。 岳秀山 蒋山 龟山亦曰西山。 芹山 塔林山 火头山 文甲山 华胥山南有吉了巡检司,东有南日山水寨。居民蕃盛,商旅辐辏,亦富饶之区也。(上八山在新安里海滨。已上十八山俱府城东南。) 凤凰山在南厢。山形如凤之展翼,故名。梁、陈间,邑儒郑露书堂在焉。 横山在鼓角山之西。 木兰山其下为木兰陂。(上二山在惟新里。) 将军山又名将军岩。 龟洋山产茶为莆之最。旧经云:“僧无了尝栖隐于此。遇一大龟蹑四小龟而行,因名。”山有六眸龟池、蒪口池。 紫帽山与龟洋山相连。晓日笼烟,山色绚紫,故名。(上三山在文赋里。已上六山,俱府城西南。) 州峰其上为共乐台。 梅峰与乌石山相连,即光孝寺之后山也。(上二峰在城内,今府治西北。) 大象峰上有灵石大梦岩。 鸡足峰以形似名。又名北岩。(上二峰在东厢)。 仙台峰按《大明一统志》,在府城西。上有石棋杆、 马蹄迹。 前有石罅,深不可测。又有仙台石。石上有字,锐如镌勒,远则字画分明,近则模糊不可识,其文曰“日月逝酒浆”凡五字,未详何谓。(已上三峰俱府城西。) 九峰在永丰里,旧志作延寿里。徐师仁记云:“院之左右峰峦连属,有类香炉之九迭,衡阳之九疑。故名九峰。” 灵峰在待贤里。山环五峰。(上二峰在府城东北。) 卢峰旧传有卢姓者,炼丹其上。郎中林忌诗:“神仙闻在幽深处,待邮龙宫阅秘龛。”越王峰亦名越王台。旧经云:“环山巅筑台十余层,遗址石楚犹存。”《汉书 朱买臣传》:“东越王更徙处。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泽中。”今所历之地,多有遗迹。峰之旁有燧峰三,旧传越王举烽火之所。宋宏词方□□34诗:“闻道驺余避汉兵,窜身岩谷觊偷生。如云甲马今何在?只见良田万顷平。”峰之西南有钟湖,湖颇深广,每云雨晦冥,则湖中隐隐有钟声。旧传越王金钟飞落于此。 瑞云峰旧经云:“峰顶有云起即雨,乡人恒以此为候。”峰之左,旧有神祠,五代周显德中,居民一日见白衣人入祠隐,视之不知其处,但见壁上有金书二句云:“瑞云峰下出三元,东西二里人皆传。”宋熙宁九年,薛奕以武举第一,其孙珩知梅州,寄诗云:“瑞云古谶旧传闻,一曲青山抱小村;簪绂相传今十世,姓名犹未应三元。”旁一里许,有转水岩,又名转水台。旧经云:“穷山之巅,有泉源如车轮在黄茅中,东碍大石,西流永福县界崖壑中。唐末有陆禅师者,以乡民苦旱,振锡大喝,石开,水转而东,溉田数百顷。至今旱岁,远近迎水,其应如响。”《大明一统志》云:“府城东北山岩下有泉,或岁旱,居人傩,水回流入故兴化县,应期而雨。”其说与旧志少异。 螺峰 仙寿峰相传旧有仙修真于此。 长寿峰旧经云:“何氏兄弟九人先隐此山,得不老之术,故名。”其旁有马鞍山、双髻山、鼓角山。峰之东北有金钟潭,亦名“金溪”。旧经云:“俗传昔有胡人自岭外掬溪水饮之,觉有金气,溯流寻至此潭,见金钟浮水西”。胡投水戴之,与钟俱沉。至今钟尚留潭中,时隐隐有声,土人常以此卜阴晴。潭在瀑流之下,深不可测,有隙光漏月,又名‘仰月潭’。”(上六峰在广业里。已上八峰俱府城东北。) 罗汉峰在府城南南厢。旧记云:“俗传有一僧南来,迫暮过此,忽睹一刹,楼阁层出,钟鼓铿然,榜曰‘罗汉院’,因寓宿焉。达明失所在,诣广化寺言其事,后遂造石塔于此。下有佛肠坑。旧经云:“俗传广化开山僧吐出肠胃,于此说焉。” 天竹岩 弥陀岩(上二岩俱在府城西常泰里。) 紫霄岩在常泰里。上有精舍,旧名迎福院。 琉璃峡。宋苏舜钦书。 天台洞。 石鼓。考击有声。 石门。 仙人桥。 仙人冢。(已上俱在紫霄岩。) 上溪仙人岩旧经云:“岩状如骏马垂颈。颈上有平处,下瞰一洞,可容数十人,中有药炉、丹灶、石棋局;人迹不可到,惟一窦如窗眼,斜窥见之。” 望江岩丛山之中,层崖千仞,东望沧海,故名。(上二岩在广业里。已上三岩俱府城东北。) 龟纹□城既辟,壕遂湮塞。夭顺间,指挥佥事丁晟尝奏请疏凿,以通舟楫。制可之,而未有能任其责者。成化初,知府岳正始命工疏之。自养济院前,抵东水关以达于外河,深四丈,广倍焉。中为三堰,以杀水势;一在养济院前,曰上堰;一在城隍庙旁,曰中堰;一在玄妙观前,曰下堰。其上中二堰之间,潴水成湖,刻石其旁,曰“小西湖”。自下堰以下,名曰“兼济河”。上有石桥三间,即旧宁真门外通衢也。水盛则舟楫或可至桥下,人以为便。其费皆正所自区划,不以烦民,惟士民王行安,尝率千夫助之。正作小西湖时,有诗云:“性癖耽山水,莆阳不负吾。林峦青欲滴,城郭隐如无。天险关形胜,坤灵效画图。全功些子欠,我作小西湖。”湖水所产鱼荷,岁入府学,为师生会馔之助。 延寿溪在府城北常泰里。源接渔沧溪,流至延寿村为陂,分流新港、芦浦、端平三斗门,入于海。 南萩芦溪在府城东北待宾里。发源自游洋溪,流经畎陂,五里至妙寂桥,又五里为渔沧溪,历使华陂,过延寿桥。(“萩”一本作“荻”,恐误。) 莒溪发源自游洋蔡溪,历九鲤湖,流会获芦溪,以达于延寿溪。 渔沧溪南流入八濑溪,会于延寿溪。(上二溪在府城西北常泰里。) 上溪在府城西常泰里。源自林葬坑而下,流五里至南门第二桥,与北港水合。 迎仙溪源自北萩芦溪,合桃源白石水。又东流会迎仙港,入于海。 蒜溪源出兴化县荧迹山,绕蒜岭,历五峰陂、驷马桥,南合迎仙溪。(上二溪在待宾里。) 吉宦溪在溪下流。源自黄渡,南流过百浚,与碧溪水会于东镇。 湘溪亦名上溪。源出石竹峰,南注涨洋,达于萩芦陂。 碧溪接湘溪之水,往萩芦溪。 瓢湖溪一名萍湖。接大松溪,过马洋,合洙溪。 百丈溪在昆山溪下流。源出兜率山下,为福清界36。 洙溪一名苏溪。在碧溪湖合流之下五里有苏陂。旧经云:“大溪之中,有温泉数跟,百沸如汤,混以溪流,不能止其沸。居民三五十家,沐浴烹饪,日取给焉。” 杉溪源出长寿峰,下接大松瓢湖水。大松溪源出大松岭,下接瓢湖水,过洙溪合流。 凤抟溪源出羡山,并山东注,细流交集。历溪尾,过白虹,折而南流六十里,入溪。 澳溪盖苏溪、吉宦溪、抟溪合流处也。 北萩芦溪在澳溪下。流至萩芦陂,歧而为二:左行者历万安溪迎仙桥,会蒜滨之水,以达江口。右行者过漏头以达新港。各入于海。 溪在溪下流十里许。(上十二溪在广业里,皆由江口桥以入于海。已上十四溪俱府城东北。) 濑溪在府城西南文赋里。其泉自泉之德化、永春及仙游三邑而下,合涧谷之水三百有六十,流至木兰陂,而下于海。 八濑龙潭在府城北常泰里。旁有九龙庙,岁旱祷雨于此。或名鳖濑。宋方翥诗:“濑寒隐鱼鳖,庙古动龙蛇。”按旧志:“郡北十里地方名‘善溪’。有大恶潭在峻峰之间,左右石壁峭耸。宋开宝中,县令吕承祐因岁旱祷之,大雨霶霈,或见黑白二龙戏于水上,遂立庙祀焉。”以其地势考之,疑即此潭也。 龙潭尝闻,宋绍兴四年,春夏不雨,潭有龙现,即雨。虺潭源自沐溪而下,其深不可测。旧经云:“时有群虺出乎其间。”(上二潭俱在府城东北广业里。) 薛公池在莆田县学大成门之前。宋薛奎知县事时所凿。其后奎入参大政,邑人思之,因名。元至顺初,移建县学于此,遂以为泮池。池植莲,有双萼同干者出于其间,则诸生必有登魁名者。林环、柯潜廷试第一人,皆有此瑞。 桃源温汤池在府城东北待贤里,锦江之西。其地有仙迹药田、丹灶。宋林大鼐《莆阳风物赋》云:“浴桃源之汤者,多年寿。”按旧志:陈洪进时号“静边都”,郑仁畅为使。 瀑布泉在府城北常泰里使华亭之西。旧经云:“悬流高百丈。” 温泉在府城南南厢元丰桥之西。深可丈余。 大泉在府城东武盛里,平海卫城东二里许。泉脉自石罅中涌出。 石马泉在蒜岭之西。立碑道旁,以石马名之。今在福清县界。 葆光泉在望江里岩。循崖巨石有洼,可容勺,泉涌其中,溜如一线,虽久旱,酌之不竭,宋林光朝以是名之。 乳泉在广业里张盖山。(上三泉俱府城东北。) 观音泉在府城西北常泰里松岭之半途,负担者取汲焉。浮屠氏筑亭覆之。有石刻曰“观音灵泉”。 西淙瀑布泉在府城西南文赋里西重院之上。瀑流悬崖如练。 留公井在府治内之东,即旧莆田县丞廨之西隅。有石记云:“知县留居道重新县廨,累凿井无泉,夜梦神人指示曰:‘西隅草色光泽处有泉。’觉而凿之,果得。” 铺前井在府治前宣化坊总铺内。卫前东井在谯楼之左。 卫前西井在谯楼之右,僧涅槃凿。 梅峰井在梅峰光孝寺内。 兴贤里37在馆驿内。 龙津井在太平社仙水行宫内。旧志云:“昔何氏兄弟尝憩于此。”(上七井俱左厢。) 市头井在市头石塔之前。亦名塔井。 义井在永福寺前之通衢。旧经云:“僧涅槃所凿,岁旱汲之不竭。” 福泉井在后街。井上有石,刻“福泉”二字。(上三井俱左厢。) 石幢井在宋黄公度状元坊之侧。僧涅槃凿。 四穿井在石幢市。 郑井在五巷尾。旧郑氏井也。 龙井在乌石山下。(上四井俱东厢。已上十四井俱府城中。) 望仙门外井僧涅槃凿。 涅槃井在元丰桥侧。旧记云:“涅槃自南乡归,同船者渴,涅槃乃登岸,驻锡涌泉以饮之,因名。”(上二井俱在府城南南厢。) 惠井在平海城内西南。景泰四年,指挥使戴瑄凿,以便士卒,故名。 龙崆井按旧志:“在县东箨龙山下。”古井亢旱,泉源不绝。(上二井俱府城东。) 梅井在府城西一里。泉甘而重,深可八尺,枯旱不涸。旧经云:“昔有叟梅姓者指其所以示人,因名之。”宋林大鼐《莆阳风物赋》云:“饮梅山之井者,无废疾。” 徐井在常泰里。旧传僧涅槃所凿,与徐氏宅相连,故名。 张井在望江里下张。 黄井在待贤里江口、鼓楼山瞰海旁,日给千家,大旱不竭。(上二井俱僧涅槃所凿。) 方公井在尊贤里白杜路左。唐方峻所凿。 仙人井在杉溪之西。 醴井味甘,故名。 郭坡井(上三井在广业里。已上七井俱府城东北。) 灵惠井在湖公里白湖之侧,环境皆斥土,而井居其间。旧记云:“时疫,有梦神示一井,凿而饮之,无不愈。是岁神始封灵惠,故名。”亦名灵惠泉。 双庆井 莫公井旧传莫姓者所凿。 东井宋林光朝开义学处。 琳井泉源涌出;亢旱不竭。(上四井在黄石,界于连江、景得二里之间。已上五井俱府城东南。) 施水亭井在府城西南南厢。旧经云:“僧涅槃凿以施水,即锦亭前井。”今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