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通志

  校 注
  1 民国《沙县志 山川》作“陈”;又谓将军山“俗呼牛押山”。
  2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道光《沙县志 山川》均作“龙山”。
  3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在县东洛阳里”。按一都至十都宋时属洛阳、感义二里。
  4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道光《沙县志 山川》均作“在县西七十里”。
  5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其泉汹涌”。
  6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道光《沙县志 山川》均作“丈余”。
  7 光绪《顺昌县志 疆域》作“娄杉都”。
  8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近交槎村”。
  9 “蠹”字为“橐”之误,下尚漏一“”字。全句应为“又有,亦音蜚。橐,鸟名”(见《山海经第二 西山经》)。
  10 嘉靖《延安府志 地理》作“弯环如磨旋”。
  11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在县东北十五里”。
  12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一名麟峰”。
  13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由石梁行过”。“仔”应为“行”之误。
  14 民国《永安县志 山川》作“仅容二人俯首而入”。“闯”应为“俯”之误。
  15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民国《永安县志 山川》均作“溪水冲激”。
  16 同治《延平府志 地理》、民国《永安县志 山川》均称“源凡四派”。
  17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发口溪”。“固”字疑衍。
  18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民国《永安县志 山川》均以“阳龙”为“伤龙”,“锤峰”为“缒峰”;县志又以“三悮龙”为“三悟龙”,“下长龙”为“不长龙”。
  19 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作“叶寮山”。
  20 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作“白鹿”。
  21 咸丰《邵武县志 疆域》作“湖鱼山”。
  22 亦称樵水。
  23 咸丰《邵武县志 疆域》作“谢坊溪”。
  24 咸丰《邵武县志 疆域》作“桐木关”。
  25 咸丰《邵武县志 疆域》作“大沩泉”。

卷之十一

  地理
    山川
      邵武府

泰宁县
  钟石山在福兴下保。形如覆钟,周围壁立,其上坦平,下临清溪,高可百尺,缘崖为径,上有泉及鹅髻石。 南石山在将溪下保。石皆南向。(上二山俱县北。) 鼓楼山在县南水南保。跨将乐县界,山形方峻,状若楼阁。 应声山在梅林保大溪之西。山圆谷空,呼则声应。 凉伞山在龙湖东保。高数丈,顶平,四面赤石峭壁,层层圆转,黑溜间下,状如凉伞。(上二山俱县东。) 炉峰山1在县治西五十步。圆峙如香炉,为邑之胜。 虎头山在梅口保。怪石巉岩,状如虎头。其巅夷旷,有流泉竹木之胜。又名鹤鸣山。 南会山延袤数十里2。 风栖山又名“凤栖”,石壁崭峻,中有鸟道,萦纡可登。山麓之南,旧有池,广数顷,深甚。两旁崖石峭立,筏乃可渡,既至,旷然平野,可容数百家,昔人尝避地于此,今涸为田。又有南会岩,三石鼎立。旁有数岩,俱有小径可登。上有流泉竹木之胜。(上二山在南会保。) 蓬源山在大田东保。高六七里,延袤十余里。 青帘山在瑞溪保。高广十余里,石崖壁立,林木苍翠,如帘幕然。(已上五山俱县西。) 旗山势如展旗,延袤五里余,与炉峰对峙,盖县治来山也。 古灵山在长兴保。圆下锐上,高约百余丈,苍松蓊郁,有茯苓。(二山俱县东北。) 金铙山山最高大,周回四百余里,跨建宁、宁化、泰宁三县界,多产药村。上有龙湫瀑布、仙池、仙棋枰、马迹石、腰带石、跏跌迹石。《九域志》:“昔越王无诸尝游猎于此,遗金铙其上,故名。”旧名大戈山,又名大历山。宋陈轩诗:“突兀几千仞,孤高难比伦。巨为三县镇,雄据众山尊。”。 石仙山高耸而峭,如人形。(上二山在善溪下保。) 云盖山在龙安保。山势峭拔,云气常冒其顶。上有龙潭,入有瀑布泉3,垂三十余丈。(已上三山俱县西南)。 峨眉峰在县北安仁保。周回四十里,高数千丈,类蜀之峨眉峰、因名。峰之左有三仙岩,岩势甚高。石中一小穴,仅容三人。夏月凉飔袭人。石乳滴泉,旱亦不竭,祷雨多应。岩之前有三峰,状如笔架,峰之西接建宁县界。 宝阁峰在县南永兴上保。状如楼阁。 卓笔峰在县东长兴、将溪二保间。其峰圆锐特立,宋蒋之奇持节过之,固名之曰“卓笔”。 君子峰在县西南龙安保。山势高耸,苍翠可爱。下有泉,亦以“君子”名,又名“圣水。” 大洋嶂在县北福兴下保。特立高耸,前有三峰;多产药品。上有池,虽旱不涸;下有人迹石,广丈余,上有巨人迹。嶂之东,又有小坑嶂,山势稍平低,县治之后山也。中有小坑村。 金鸡嶂在县西南善溪下保。一名阎王嶂。山高林深,人迹罕到。 鬲岭在水南保。两山耸峙,岭当其坳,仅百余步,又名甲岭。 九盘岭在大田东保,纡回九曲。 藤岭在龙安保,通宁化县。地多产藤,因名。(上三岭俱县西。) 大杉岭在县西北福兴上保,路通江西。地多杉木。昔闽王遣邓植防冠,屯兵于此,因家焉。乡无异姓。 挽舟岭“舟”或作“丹”在县西南梅口保,接建宁县界。高十三里,上有留云亭。 栖真岩在县北长兴保。相传汉梅福修炼之所。中有朝斗石、采药涧。 天神岩在龙湖西保。 瑞庆岩在将溪上保。岩上有泉,乡人恒祷雨于此。 宝盖岩在朱口保。岩如屋,东西五十丈,南北三十二丈,一径自半山入,高旷幽邃。西有石穴,东有漱玉泉,泉出峰顶,冬夏不竭,其声冷冷,如漱玉然。(上三岩俱县东。) 齐云岩俯瞰大溪,登之如在半空,故名。其右为狮子岩,下临清溪,有鸟道绿石而登,中一石状如狮子,岩之巅,又有百尺岩,前俯清溪,其下峭削,鸟道萦纡,人迹罕到。 甘露岩高十余丈,石门夫成,一径仅通单骑。飞瀑垂岩而下,内有石乳滴水甘甚,因名。宋绍兴中,有僧倚岩架重楼迭阁,不假片瓦。梯栈萦纡而上,俯瞰溪流,澄碧数十顷,寻幽者以不到为恨。邑人梁淮诗:“久闻胜地到无由,今日追随雪满头。石髓香生甘露乳,岩檐影落梵玉楼。人愁石径苍苔滑,鸟语山风碧树稠。一缕炉烟飞不断,共谈清话对茶瓯。” 醴泉岩上有石泉,其味甘冽。因名。(上三岩在南会保。) 圣水岩岩中有三石乳下垂,大四五围,祷雨多应。又名东岩。 瑞丰岩高四丈,广十五丈。按《方舆胜览》:“瑞丰岩有院,初辟时得龙骨,以其牙刻观音像。”又有丹霞岩,高三丈余,深广十丈。罗汉岩在瑞丰、丹霞二岩之中,高三丈,深五尺,广十丈许。(上二岩在瑞溪保。) 宝云岩在梅口保。时有彩云浮其上,故名。宋邹应龙归老,尝游憩于此。又名“西岩”。(已上六岩俱县西。) 南谷在县东南水南保,有古涧迭之胜。宋邹应龙归休,日遨游其间。理宗御书“南谷”二字赐之。有南谷亭,应龙神道碑在焉。 蓦芜坳在县治西。一名麦湖坳。邑之孤贫及客死者瘗于此。 乘风石在县北长兴保。石一穴。高广二丈许,深五丈余,有风从穴出,可乘凉焉。 鼓石在□□保。以形似名。 双峰石在□□保。顶有洞,中有棋杆石,乡人多梯险祷之以求嗣。(上三石俱县西。) 筲箕石在县东北将溪下保。周围峭壁,状若覆箕。南一石穴,人迹不可到;内有截木,望之若箱然。 猫儿石在依口保。状如猫之蹲踞。 笔笏石在善溪下保。二石对峙,一峭立尖锐,一平正稍曲,远望如卓笔植笏之状。(上三石俱县西南。) 麒麟洲在县西南一十五里。旧传越王戏马于此。 大溪在县南。源接邵武县三溪,西南流至梅口,在建宁县濉江之水,是为双溪渡。迤逦径青洲渡,合众水,入将乐县竹洲而东下。 龙湖东溪在龙湖东保。源出林阳西北,至龙湖桥下。 龙湖西溪在龙湖西保。源出邵武县三十五都,西南流至于颜坊。 交溪在交溪保。源出邵武县道峰山下,西北至安济桥。 梅林溪在梅林保。源出道峰山麓,西北至梅林保黄公桥。 将溪源出□□□□4,西南至朱口保。 朱口溪在朱口保。源出李家源,西北至朝夫桥下。 黄溪在水南保。源出将乐县台山,西北至安泰桥下。 山夹溪在福山保。源出太坪坑5,西北至山夹桥下。(已上八溪俱县东。) 均福溪源出大坑坳,西北流。 福冲溪源出福冲山西北。(上二溪在水南保。) 永兴溪在永兴上保。源出宝阁峰,西北流至梅口保,为均渎,抵泥坑。 铺溪在开善下保。源出宁化县柳洋里,北流至合口滩。 仁寿溪在仁寿保。源自萧坑来,北至善溪下保。 开善溪在开善上保。源出将乐蓦源,西北至竹洲6。(已上六溪俱县南)。 城步溪在城步保。源出大嶂7,西南至县西揭潭。 瑞溪在瑞溪保。源出峨眉峰下,西南至南会保临江寺前。 二十四溪源出南会保赤坑。两旁夹以石山,曲折二十四渡,西南流至梅口。 双溪又名建宁溪。源出建宁县洛阳保,经大田西保至梅口。 冯家漈溪源出挽舟岭,南流。(上二溪在梅口保。) 石塘溪在南会保。源出大田东保,西南至南会保。 善溪在善溪上保,源接建宁县赤上保,南至龙安溪,又南流。(已上九溪俱县西。) 杉溪在安仁保。源出茶花岭,西南至县治北。 龙门溪在上高保。源出大杉岭,西南至福山保。(上二溪俱县北。) 龙安溪在龙安保。源出君子峰,下循开善下保,与铺溪水合流。 均溪在梅口保。源接永曲溪水,至泥坑。 依口溪在依口保。源出金铙山,南至小溪口。(已上三溪俱县西南。) 大田东溪在大田东保。源出九盘岭,下至山坊。 大田西溪在大田西保。源接建宁县楚溪下保,水西南流入濉江(上二溪俱县西,皆入建宁县濉江。已上凡二十有八溪,其流皆入于大溪。) 钴鉧潭在县北上高保。深不可测,下流为龙门溪。 鮷溪8在县南开善下保。深不可测,中有旋涡,舟人恒病焉。 何潭在县东一里。一名龙潭。黄溪、杉溪二水合流至此,汇而为潭。潭之下有滩,状如斗角9,俗传云:“何潭流斗角,此地状元生。”宋叶祖洽、邹应龙大魁天下,似为应。《方舆胜览》云:“滩江之水,自何山下环绕县治,遂潴为潭。10以今考之,泰宁无滩江,而建宁有濉江,疑即濉误;而何山亦在建宁,故建宁亦有何潭。 揭潭在县治西三里。 水帘漈在南会保。又名白水漈,泉直泻百余丈,势如垂帘。 冯家漈在海口保。(上二漈俱县西。) 县溪二滩大夹滩”。在县西梅口保。溪乱石巉岩,两旁石崖壁立,奔湍激浪,其声若雷,舟楫至此不通。 合口滩。在县西南善溪下保。大溪与铺溪合,故名。滩甚险。 放生池在县治南利步桥下。去溪一里。 醴泉在南会保。味甘如醴。 县东井在县厅前左。洪武九年知县定定凿。 县西井在主簿厅前。石刻志绍兴四年凿。 天王井在天王寺内。唐会中凿。 昼锦井在昼锦桥头。 崇仁井在东隅街崇仁坊。 朱紫井在朱紫巷内。宋熙宁元年凿。 圣公井在南隅溪岸上。 普劝井在普劝寺内。唐天祐中凿。 保安井在保安寺内。宋天圣中凿。 集庆井在集庆庵内。元至正十一年凿。

建宁县
  龙归山在县北永城保。山势蜿蜒,若龙归然。上有大乾惠应庙。 金铙山在铙村保。据长吉、将屯、洛阳、赤上、赤下六保间,跨建宁、泰宁,宁化三县境。山之绝顶,有圣嘴石,常有云气出其上,邑人每以占晴雨。又有石燕岩,一石罅仅容人身,深二丈许,盘折而入。至正岩,深三丈许,横阔半之。岩之中有石屏,屏后数步,一石窦通天光,俗谓之“石天窗”,有石凳、石床、石廨,位置向背,皆天成;泉瀑清此11行采木杪,而注于绝壑,一胜处也。山之半有龙潭,清澈无底。跨洛阳保有东西岩,上旧有巨藤横亘,可通往来。昔何白旗之乱12,邑人多避地于此,后藤绝,路遂隔。跨将屯保有长岭山,曲折起伏,长亘数里。 青山在迎熏门外,旧有宋陈瓘所书“青山”匾刻,及练江亭。(上二山俱县南。) 何山一名东山。循石磴而上,其巅有跨鳌亭,盖邑人岁时游赏之所也。下有何潭,环绕县治。详见《泰宁县志 山川》。 平山山形如龟,怪石巉岩,其巅平坦,可坐百余人。山之下,濒江有米洲。邑人岁以沙之涨否占米价。(上二山在在城保。) 开山在开泰保。宋嘉定间,寇平,父老相贺曰:“泰运自此开矣。”因名其保曰“开泰”,山曰“开山”。 屏山在洛阳保。山方峙如屏,上有棋盘石。(已上四山俱县东。) 凤山状若翔凤。或传宋元丰间有樵者见五色禽翔集其上,故名。上有东岳行祠、迎厘观、极乐寺。岳祠内有王母池,又有放生池,邑人多游观于此。 西山形势耸峭,上有战坪。相传五代宋齐邱尝督战于此,故名。(上二山在在城保。) 宝山在都下保。其土可陶器,乡人资以为生,故名。 登高山形如覆钟。重九日,邑人多于此登眺。 望君楼山层迭高耸,状若楼阁,又若人之企望者。(上二山在里心保。) 云盖山山势高峻,时有云气覆之。上有石岩悬绝,泻瀑如帘。 金龙山山有潭,旧传龙见于此,故名。又有钧鳌岭、堆谷峰、马尾漈。 五龙山(上三山在客坊保。) 白鹿山在安吉保。昔人见白鹿游食其间,因名。(已上九山俱县西。) 白云峰在县北永城保。常有白云出其上。旧有三峰亭。 王仙峰在铙村保。旧传有王姓者修炼其间。故名。 仰天峰在长吉保。(上三峰俱县南。) 器村峰峰势峭拔,旁有山如马鞍,又有三峰如笔架。 鸡笼峰以形似名。(上二峰在洛阳保。) 金斗峰在楚上保。上有三台、七星石,大石三,小石七,皆圆如星。 双仙峰在楚下保。两峰对峙,如人拱立。(已上四峰俱县东。) 严峰在客方保。高峻端重,因名。 禅顶峰在大南、上查两保间。(上二峰俱县西。) 龙归嶂13在县北蓝田、安仁、黄溪三保间。势如万马奔骤,有石如门限。 严嶂在县南赤上保。 北山嶂在将屯保。自仰天峰而来,突起一嶂,高出云表。 楚阳嶂在楚上保。俗讹为楚王冈乡人垦艺其间,往往得古器如瓶盎、炉、铫然,盖地气融结而成,既出,随复消毁。 浮沙嶂在周平、安仁二保间。山壁立而多沙。(上三嶂俱县东。) 仙湖嶂在县西都下保。中有仙女湖,故名。 百丈岭在县北蓝田保。岭极高峻,乃江、闽分界处。昔越王无诸尝猎于此,因筑台焉。故址犹存。 狮子岭在县南都上保,以似名14。 蟠湖岭在县西上黎保,抵江西南丰县界。上有湖潴水不涸。 华盖岩在武调保。石磴萦纡而上,上有水名“仙塘”,四时不涸。 五龙岩在楚下保双峰石髻之下。岁旱,乡人祷雨于此。岩有“山水石”,石壁上有“山水”二字,出于天成,故名。(上二岩俱县东。)云谷在县南。宋俞丰尝读书于此。有云谷书院,及怡云、来熏、致爽、浮青、舒啸诸亭,皆其所筑也。 桐树坪在县东武调保。地势平夷,多产桐木。 馆前洲在县东水心。状如游鱼出水,杨柳生其上,有游鱼出鬣侍郎生之谶。 九仞石在县南赤上保。凡九石列峙。 仙人石上有人足迹,故名。 雷鼓石击之镗然有声。(上二石在楚上保。) 狮子石在溪潭中。高丈许,状如狮子。 马迹石亦在溪中。石方而平,上有马蹄迹。 禀石圆正而高,状如米禀。(上三石在黄舟保。) 笏石在武调保。直方如笏。(已上六石俱县东。) 印石在县西客坊保龙溪口潭中。方正如印。 濉江县古名“绥城”,后误“绥”为“濉”。曰江者,邑人侈其称也。俗名“大溪”。源出宁化县中顺山,经龙下保,曰宁溪;东北流至县治南,曰濉江;自是,又东北会泰宁县水东下将乐,出顺昌,达于剑津。 都溪源出江西广昌县云盖山,东南流。 篮溪源出篮田保百丈岭,东南流。(上二溪俱入于宁溪。) 洛阳溪源出金铙山下,东北流经洛阳、将屯、长谷保,至县东南二里。 漠溪源出安寅保何家山,经开山黄舟保,至县治东南流。 楚溪源出楚上保界,东南流。(上三溪俱入于濉江。) 桃源15在县西大南保。众山环秀,一溪三级,中有居民,人以方桃源云。 九流漈在县东楚上保楚溪黄澜滩。中有龙潭。 龙归潭 龙潭在黄坪山巅,广数丈,深不可测,溉田可千亩。每风则晦冥,人以为异物潜焉。岁旱,乡人辄祷于此。按《大明一统志》:“建宁县南有龙潭,相传旧有异物潜其中。宋时,其旁居民有享年百余岁者。”疑即此潭也。(上二潭在县南铙村保。) 鱼潭在县东黄舟保。深数丈,下有穴,鱼常聚其间。 石印潭在县西客坊保。深广数丈,旁有巨石如印,因名。 县溪诸滩牛轭滩。在县北在城保。滩屈曲如牛轭状。 金滩。在洛阳保。 金鼎滩。乱石砑,湍水冲激,中有一石如鼎。 黄澜滩。上二滩在楚上保。已上三滩俱县东。) 南街井在清平坊。其水清冽,四时不涸。 兴贤井在县学前。(上二井俱南隅。) 水巷井在东街。 刘家井在西隅熊家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