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通志


      邵武府

邵武县
  象山与熙春山对峙,状如伏象。 万峰山其山据诸峰之会,故名。 苍山与万峰山相属,旧名米仓山。 石鼓山下有石,状如鼓。 金山状如金字。或曰,昔有人得金于此,因名。旧名中山,亦以其状名。宋饶方诗:“地将云气吐林峦,至宝曾淘瓦砾间。若把图经重校定,此山宜唤作金山。”上有大漈。 丫头山其顶两起若角然。(上二山在五十二都。) 旗山在五十一都漠口。又月山之右及青云溪边,亦各有旗山,俱以形似名。 麻姑山在四十都。俗传麻姑尝寓此修道。(已上八山俱府城北。) 鹅峰山在二十五都。以形似名。 祥云山在二十九都。上常有云气。 南午山山有三峰,俱当午位,与郡治相对。一名华寮山19。 高嶓山上有风洞,深不可测,时有风自洞出。又有岭路通泰宁,以达汀、广。(上二山在三十一都。) 道峰山又名“道人峰”,在三十二都。负长溪,面樵水,跨将乐、泰宁二县界,广八十余里,高出群山之上。郡人每即其上云气验晴雨。宋黄希旦诗:“雨欲泽人间,云霞先掩映。”上有池,冬夏不涸。又有棋盘,香炉诸石。软池冈龙井。井如螺壳,旋转而下。时有云气其上,深不可测。山之测,有罗汉岩,深数丈,俯视诸山,皆出其下。岁旱,祷雨多应。昔有道人号龚圣者结庵于此,颇有异迹。岩前有试心石,长可三丈许,迥出岩外。下视空谷,巇险不测。旧志云:“释氏之徒,巧造此名以诬世,或从而试之,一失脚则骨肉齑粉矣。” 凉伞山以形似名。 殊山双峰笔耸,高插霄汉,亦号“文笔山”。宋上官均诗:“高标秀色掩群峦,尘境纷纷意独闲。欲识旱天时雨候,孤云一片起山间。” 小殊山在殊山之侧,视殊山小而尤奇。宋上官愔诗云:“双岫西南耸,东山小更殊。”又云:“气清秋色早,地迥夕阳闲。”(上三山在三十五都。) 翠云山在三十八都。上有石泉。 五马山在四十八都。五峰环拱县治,状如马。 伏虎山状如伏虎。 丹台山旧名灵台山。上有炼丹台。世传隋卢真人、唐樊真人、宋支离子、黄希旦皆炼丹于此。元黄镇成同御史郑彦昭登丹台诗:“晨登炼丹台,云磴互盘曲。遥峰明晚翠,近濑漱寒玉。联镳得聪骑,杖策偶驰逐。坐久独归迟,鸣驺出空谷。”下有灵台坳,今为市廛。(已上十二山俱府城南。) 文笔山以形似名。 泉山山之麓,有宋黄中游息之所曰蒙谷。 旱山上有田数顷,旱则少收。(上三山在一都。) 幞石山上有石,状如幞头。 仙亭山诸峰环列,挺然特秀。山岩深邃,中有龙湫,岁旱,乡人祷焉。(上二山在二都。) 白鹿山俗传唐樊东师筑坛炼丹于此,后乘白鹤20而去,故名。 青云山其土白腻堪陶器。(上二山在四都。) 鸡笼山以形似名,上有龚、颜二师祠,水旱祷之,有飞蜂至则应。 鸡鸣山宋开宝间贼卢绛入闽,居民不知也。忽中夜鸡鸣山顶,人皆起,而贼适至,遂得免于害,因名。《一统志》作“山”,《郡志》作“峰”。 壶山与鸡鸣山对峙。(上三山在五都。) 三台山又名杨源山,界建阳、邵武二县间。自武夷盘礴而来,形有三级,如台状。旧有广福庵,祀杨圣者。 四角山四望皆有角。(上二山在六都。) 五台山在九都。 龙山在十都。山大而高,抵建阳县书坊界。 龙须山在十二都,当顺昌、建阳二县界,周围三十余里。冬有燕子聚其上以万数。多产药品。 白水山在十五都。山势高耸,上有瀑布泉飞流数十丈,如素练然。 九台山与白水山相对。上亦有瀑布泉。 莲花山群峰层出如莲花状。(上二山在十六都。) 宝山旧产铁矿。 东山与宝山相属,高百余丈。上有瀑布泉。(上二山在十七都。) 龟山其状如龟。 观音山(上二山在十八都。) 天池山山高大而顶宽平,有池方广数亩,冬夏不涸。 北崖山 清凉山(上三山在二十二都。) 云岩山在二十六都。高出群岫,俯瞰长川。上有岩,吞吐云气。宋严羽常游咏其间。 纱笼山在二十九都。群峰攒抱,中一峰独高而直,号“通天蜡烛”,故名。又号“三千贵人峰”。(已上二十七山俱府城东。) 登高山一名“熙春”。自潮鱼、白鹤山冈峦连属,迤逦至此。一峰特耸,势如猊踞,宋时在郡城之内。旧志云:“山有三峰,谓之灵泉三峰,此其一也。”宋叶仪凤诗:“溪上千峰碧玉环,瞰溪台榭紫云间。鸟啼花落非人世,似此金鳌山上山。” 西塔山在登高山南。一名金鳌峰,亦灵泉三峰之一也。 樵岚山在西塔山后,俗名钟家岐,又名金莲峰,樵水出焉。宋龙图孙谔居其地,故又名“三谏”。中有马鞍、石崇二岭。(上三山俱府城西。) 冠峰山在府城东北三都。上有摇石,高广丈余,推之辄摇动。 象牙山在四十一都。山接光泽县界。 黄柏山 天马山山势如马,从空而下,一起一伏,周十五里。(上二山在四十九都。) 龙湖山山势峻拔,深谷盘回,绝顶有湖,溉田三万余顷。相传有老蛟穴其中。下有宝乘院,唐僖宗子圆觉道场。 西乾山一名大乾山,自乾方来,故名。隋泉州守欧阳祐墓在焉。(上二山在五十都。) 印山在乾滨溪。山形圆小如印。下有石潭(已上五山俱府城西北。) 福山旧名鹫峰,又名腰带山。元黄清老读书其中,有听雨轩、云在寮、翠微阁,近废。 七台山跨汀、延、邵三郡境,高二十余里。上有七台,曰台星,曰文殊,曰普贤,曰会仙,曰狮子,曰云,曰月。有庵祀真济刘大师。庵前有百花洞。洞畔有石穴,常干。每旱疫祷之,辄有水,以洒田中则雨,以饮病者则瘳。宋黄本仁诗:“登陟最高顶,四围山尽低。星辰可手摘,杉桧与天齐。只觉风生腋,恍如云作梯。何当谢尘事,来此共幽栖。”山之麓,有通判泉,在通判何兑宅前。其泉清冽。兑居官有清节,乡人以拟之,故名。(上二山在十八都。) 石岐山一在府城东南浮桥头,一在王塘渡头,又名“胡孙岐”。两山互抱,势如龙蟠。 凌云山在二十三都。高一千三百余丈,势如狮子仰天。 浮潭山在二十八都。三峰秀峙。(已上五山俱府城南。) 寿山有三台峰。 丹山在寿山之前,形如半月。 潮鱼山21在三十九都。三峰鼎立,高出云表。 狮子山在四十三都。状如狮子,前有山如球。 云锦山在四十四都。有三十六高峰。 白鹤山在四十五都。高峻如孤鹤冲天。又名天帝峰。 潭山平田中有潭山寺。一名古山。 紫云山岁旱,乡人祷雨于此。元黄镇成诗:“甘泽中霄下建瓴,一帘秋意枕边生。名山有祷神如在,听取村村打稻声。”(上二山在四十六都。) 白壶山在四十七都。一峰独秀凌云。 锦幛山在四十九都。端平苍翠,望之如玉几然。又名覆船山。中有七宝坑,其泉清冽,祷雨多应。(已上十山俱府城西南。) 莲花峰与石鼓山相连,峰峦迭秀,状若莲花。旧有吴梅轩所创漱玉挹爽亭。梅轩旧失其名,惟峰下有墓题曰“梅轩教授”,它无可考。 祥云峰在三十八都。山势如奔马伏狮之状。 官尖峰在四十二都。一名展旗,一名龙楼宝盖,一名太常。 双台峰在四十六都。上有二级。(上三峰俱府城南。) 石人峰山上有石,状如人立。 兴云峰(上二峰在八都。) 合掌峰在十都。两峰尖秀相向,状如合掌。 天笔峰在十一都。状如卓笔。又名君子峰。 金字峰在十五都。 兴元峰在二十九都济川桥头。山麓有奉议泉,其泉清冽,冬夏不涸。元延祐间,郡倅靳某除道得泉,乃甃为井,以饮行者。构亭其上,亦以奉议名,今废。(已上六峰俱府城东。) 玉龙峰在府城东北一都。上有白石,状如龙首。 石鼓岭在府城北。 垓岭去府城三里,路通泰宁县。 白石岭在三十二都。 刘师岭在三十八都。旧传尝有刘姓者结庵于此,故名。路通盱江,鸟道崎嵚,绵亘六、七里,人以为病,戏名“愁思”。宋上官端义募众甃道,行者便焉。宋上官彦宗诗:“远望轻云绝顶浮,泉声山色破牢愁。当年闻有幽栖客,坐对春风万壑流。” 黄土岭在四十五都。 羊角岭在四十八都。(上五岭俱府城南。) 黄冈岭在一都。 苦竹岭在二都,接建阳县界。 窑岭 水车岭 倒槎岭有阜如笏倒原中,长可三百步。(上三岭在五都。) 分水岭在六都。岭之东,水趋建阳;岭之西,趋邵武。 洪家岭在林墩驿前。(上五岭路通建阳县。) 吴师岭在十都,与建阳接境。 溥泉岭在十一都。俗误为虎蹲岭。 朝天岭在十二都。 五通岭在二十二都拿口。佥岭在二十六都。昔有元姓者,夹道植松千株,今犹存。又名千岭。 天湖岭在二十七都。下有万松庵。(上五岭路通顺昌。已上十三岭俱府城东。) 飞猿岭在府城西三十九都。其地产纸衾。 望州岭在府城西北五十一都。高耸,望见府城。 星窟岭在二十都。旧传尝有星陨于此,为三穴,其大如屋,其光如玉。 磨岭石 官际岭路入大竹。(上二岭在二十九都。已上三岭俱府城东南。) 碎石岭在四十都。 桃花岭在四十一都。(上二岭俱府城西南。) 西岩在府城北五十二都。中可容百余人。 会圣岩在三十五都。石壁峭立。岩内宽广可数十丈。前有池,四时不涸。 东岩在三十六都。方平可坐十余人。乡人祷雨于此。(上二岩俱府城南。) 桃花岩在府城东二十六都。自小佥岭溯涧流而入十余里,在山之绝壑处,可容百余人。 罗公岩在府城东北一都。旧传有罗姓者隐于此。岩有龙井,岁旱,乡人祷焉。 蒙谷在府城东一都。谷口仅通单骑。循涧而入,其中深邃夷旷,有田可数顷。宋黄中归休日,筑精舍于此。山之麓有石泉,澄滢可爱。因取《易蒙》卦义,命曰“蒙谷”。 桐树坳在府城南四十七都,通古山。坳,凹同。 三望坳在府城东二十都,通将乐县。 鹤林坪在府城南四十八都。宋孝子黄桓庐墓于此,时有鹤来巢,故名。 龙斗坪在府城西五十一都。宋谢师稷墓在焉。 铜青石壁在府城东□□都。上有“魁”字,信斋谢绍祖书。 鼓石在鼓石溪侧,状如鼓。唐监镇廖懋镌“石鼓”二字于上。 巨石在五十三都。石甚大,下有小石搘之,推之似欲坠者。(上二石俱府城北。) 印石在府城东六都。方如印。 珓杯石在府城西樵溪一曲,以形似名。 双鲤石在十九都溪涧中。双石状如鲤。 狮子石在四十七都乌羊尾溪中。状如狮子。(上二石俱府城西南。) 紫云溪在府城北。发源自光泽,西北二溪合流,带勋、漠诸水至此,东下,合郡中诸溪至顺昌之富屯,流入剑津,俗名大溪。因樵水入焉,又名樵川。宋郡守苏为诗:“树红云白处,寒濑自渔舟。” 樵溪22一名“九曲溪”。一名“秀水”。出樵岚山,经城内,逶迤九折,绕泮宫东北流。 鹿口溪源出潭山,经芹田,南折到白渚下,北流出鹿口。 将溪源出建阳县界,来合诸涧水,循芙蓉陂经此出步云桥。 青云溪在青云山下。源出旱坑,合招屯诸涧水出洒溪。洒溪在五都。即青云下流,经溪竹东南流,与壶山溪水合,出洒口。 莫溪源出大木演,与诸涧水合流。 壶山溪又名九里溪。在五都。源出分水岭,西流经林墩九里至山下,又数里与洒溪水会。 分水溪即壶山溪之源。 交溪在七都。源出六都坑源,至八都,两水相会而来。 平洒溪在八都。合余分漈、台山众水,聚为大湖。在平洒高顶,溉田数五亩,自东南而来。 洋尾溪在九都。源出黄竹阜,至太平桥。 廖坋溪在九都,源出溥泉岭,合拿口水。 泽里溪在十都。源出大垆坑,会大白溪诸水出卢田。 大白溪在十一都。源出上山坊。 下黄溪在十五都。源出建阳县界,合白水。 绣溪23在十五都。溪中有巨石,宋谢源明镌“绣溪”二字于其上。 桃溪在十八都。源出将乐县界,合七台水。 水口溪在十六都。源出建阳县连何源。 密溪在二十一都。源出天池山,会密中、密西诸保水并流。 大拿溪在二十二都。源出建阳县界,东北流,出拿口。 大竹溪在二十五都。源出曾坑。经杨圳,会濑源水至溪下。 莒溪在二十七都。源出板阳,至严坊,合沧浪水东北流。 黄溪源出西坑,会扁岭诸水至新铺。 鹤冲溪源出山坊,东北流出鹤冲桥。 铜青溪源出高蟠岭至铜青山下。(上三溪在二十八都。已上二十五溪俱府城东。) 三涧溪在五十都。源出濑源,东流入勋溪。 勋溪在四十九都。源出龙湖至大乾庙前。 义溪源出鹤笼山。 西峡溪源出光泽县界,与龙斗诸水合。 漠口溪源出仁丰茭洋。(上三溪在五十一都。) 药村溪在五十三都。源出郭前。(已上六溪俱府城西。) 石鼓溪在府城北二里。源出洞木关24。(已上凡三十二溪,皆流入于大溪。) 三溪在府城南三十三都。源出将乐县界,西北流三十里,又转西南流,入泰宁县大溪。 太和溪在三十四都。源出殊山。 将石溪在三十五都。源出新城县界西南流。 官坊溪在四十二都。源出太常官尖西南流。(已上三溪皆流入于三溪。) 麀溪在府城西北。《建安记》:“邵武县众山西北来。溪源出县西乌岭抚州南城界,谓之麀溪。东流下与密溪合,东南至万福亭入县界。”据《大明一统志》如此。而《方舆胜览》及《郡志》皆不载此溪。县境虽有密溪,亦不言与此溪合。或疑即鹿口溪,而传写之误。然考其源流,亦不合也。《光泽志》云,岂即西溪之源,特因时变更而易其名欤? 县境诸滩泉山滩。在一都。 乌马滩。在五都王塘。 吴公滩。在二十八都。 大孔滩。在二十七都危家渡下。 曲赛滩。在三十三都,又曰铁炉。 小湖操滩。在二十一都。 大湖操滩。与小湖操相连,水石冲急,舟人病焉。 褊孔滩。在十四都。 高坊滩。在十五都。(上九滩在府城东。) 麻仓滩。在四十九都。狮子滩。在五十一都。 蒙洲滩。在五十三都。 一郎滩。一名“陈家”,在钓鱼台下。(上四滩俱府城西。) 磨车滩。在府城东北。又名“大石”,与石鼓相对。 白垣漈在府城南三十一都天平岩左。凡三崖,飞泉如练。崖下石冲激成穴。 芹光漈上有田数顷,居民十数家。 危家漈(上二漈在六都。) 天乐漈在天乐山顶。 余分漈在平洒墟。(上二漈俱产纸。) 白水漈在十五都。 上官漈在二十五都。 三漈在二十九都。 伽蓝漈在二十都。上有燕子崖。(已上八漈都在府城东。) 龙湖漈在府城西北五十都。 九龙池在玄妙观内。相传唐贞观间有九龙见于此。 秀水池在县学内。旧志谓“自西南引樵水纡曲而入。”今故道湮塞,池底自有泉,四时不涸。 水南泉在水南庙右。 瀑布泉在十五都。泉自山岩喷激,直下数十丈。(上二泉俱府城东。) 吴泉在熙春、西塔两山间。唐未,僧大沩驻锡于此,有泉涌出,又名“大伪泉”25,味甚甘。 龙湖泉在四十九都。世传龙爪石成穴,涌泉一泓,溉田十余顷。(上二泉俱府城西。) 府堂井在府堂阶西南。 铁阑井在东南大街。其泉清冽不竭。井口铸铁为阑。 仙源井在县治前。相传宋熙宁间,有徐熙春者居此。遇武夷道人,后仙去,井因以名。熙春诗云:“天钟秀气魁文陛,地涌仙源接武夷。” 乌龙井在东隅乌龙巷。相传元皇庆初旱,郡守祷雨,井有乌龙升天,大雨七日,因名。 四孔井在东北隅。石盖为四孔以汲。 古井在三十三都和平市东溪之源。水本甘,俗误呼“古”为“苦”,故又名“苦井”。宋上官均诗:“澄寂应无暗浪翻,何年穿破碧云痕?谁人为引千寻绠,三伏炎蒸洒渴烦。”市又有张家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