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八闽通志
八闽通志
顺昌县
华阳山在仙源都。三峰并列。山半有石门,高广数丈,虽盛夏,寒气凛然。中峰顶有仙水坛,石常润,岁旱祷雨多应。一名仙水岩。 九龙山在松溪都。其山九垄,蜿蜒若游龙然。(上二山俱县北。) 五马山五山跃起,如五马然。 龙山 宋黄裳云“南望一峰若游龙者”,即此山也。余良弼尝创庵山下,为游息之所,自号“龙山居士”。今遗址尚存。(上二山在石豆都。) 贵人山在水南都。堪舆家谓宅基面此山者,必生贵子。因名。(已上三山俱县南。) 板山相传尝有得道者于此上升。山之巅,故庵遗址存焉。 鱼袋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县东石豆都。) 大明山孤特峭立,旭日初升,先被其光,故名。山之左,有岩名“白鹤”。山之巅,有石高丈余,如马状,名“石马”。 岩山山巅石岩岩然。故名。 金笼山与大明山相属。山巅夷旷,旧有坛,岁旱祷雨辄应。茹荤者不敢至其处。(上三山在西峰都。) 凤山五峰迭翠,高数百仞,势如翔凤然。 景灵山与凤山对峙。时有云雾蒙其顶,岁旱祷雨辄应,盖神物栖焉。山之左有耳殊岩,多生异草。相传唐耳珠先生尝采药于此。山之下有黄家洞,宋建炎中兵乱,邑人黄氏族数百指避其中。 圆山形如覆釜。(上三山在靖安都。) 寨山在宁安都口昔有伪常侍游姓者,尝于此立寨。 幹山在大幹都。周回二十里。 山之巅有石洞,可容数百人。中有泉清澈可鉴。晋太康中,道士陈紫幹炼丹于此,因名。 芹山在莒口都。泉甘木茂。山多产香芹,故名。里人以为定光佛第二道场。(已上九山俱县西。) 超华山在白水都。周围甚广,西北入邵武境。山顶有庵。下有泉出石罅中,分为五涧:东出者一、北出者二,俱入顺昌溪;西北二涧,亦入邵武境。山之幽旷处有田园,居民数十家,鸡犬之声在烟霞竹树间,有超出纷华之意,故名。山有岭,名宝岭,旧时出光焰,人以为宝气,故名。 梅仙山在兴贤都,界瓯宁、顺昌二县之间。相传梅福尝炼丹于此。有细石,圆如药粒;又有累为塔,危若累卵而未尝坠者。 七台山高峰峭壁,几至千丈。山有微云即雨,土人以为候。唐会昌中,有惠应大师于此山乘虎出入。师刘姓,今山有刘圣者庵。 钵盂山与七台山相望,如钵盂然。(上二山在慈悲都。) 西岩山在寿荣都。山之巅,石岩礧砢,故名。鱼山在大幹都。二水夹流,山形如鱼。 吴地山在驿砧都。旧有邑大家吴姓者墓此山,故名。 鼓山在仁寿都。 屏风山在桂溪都。(上二山俱以形似名。) 洪山在杉溪都。山势宏壮,故名。(上十山俱县西北。) 宝山在县西南娄山都7。峭拔秀丽。绝顶一庵,梁柱椽瓦之类皆斲石为之。 狮子峰在石豆都。以形似名。 七宝峰在长寿都。七峰奇峭可玩。(上二峰俱县南。) 祥云峰宋绍圣中,里人余君锡率乡民抵七台山,奉刘圣者象,祷雨于此。寻有祥云来覆,雨随注,乃创庵祀之。今废址尚存。 丫峰两峰并峙,故名。(上二峰在县东石豆都。) 旗峰以形似名。 君子峰高特端重,故名。或云,堪舆家谓宅墓面此峰者,必生贤达子。(上二峰在县西驿砧都。) 吴道峰在县西北仁寿都。相传吴道者修道其上,因名。 高峰在县西南靖安都。一峰拔出群山。宋廖刚九世祖镇自将乐徙家其下,自号“高峰居士”。 松林岭在县治之北。甃石为道,夹道松荫郁然。 石湖岭在石湖都。 佛岭在仙源都。岭上旧有佛庵。(上二岭俱县北。)徘徊岭岭旁竹树阴翳,鸟声在苍翠间,行者徘徊不忍去。一名亨龙岭。 范家岭岭下居民多范姓。 泗洲岭与范家岭相望。(上三岭在县南水南都。) 蜚沙岭在县东石溪都。上有草庵。 赤岭在县治西北。山之土赤色。 交槎岭在县西南靖安都。以其近交槎8,故名。 吉岩在吉舟都。相传尝有神珠见,人逐之莫能得。 龙兴岩在驿砧都。旧名豸角山。有泉出岩罅间。洪武中,知县张缙开渠引水至县,民享其利。 乌石岩在仙源都。上有水一泓,不以旱潦盈涸。一名仙水坛,乡民祷雨辄应。(上三岩俱县北。) 龙头岩在县南石豆都。山巅怪石礧砢,泉出石罅中,清冽可饮。 柏木岩在县东石豆都。旧多产柏。 白鹤岩在西峰都。陡绝摩云。 饶公岩在靖安都。相传饶公尝祷雨于此。岩顶烟霞起辄雨。 合掌岩两石如掌相合。岩前旧有小庵,庵侧一泉极甘美。 凌云岩旧有小庵,今废。(上二岩在驿砧都。已上四岩俱县西。) 寒岩在县西北兴贤都。烟雾蒙罩,虽盛夏犹凛凛焉。 赤松洞在县西驿砧都。乔木阴郁,一石室可容十数人。旁有花石,如人物鸟兽之状。 洋沽洞在县南长寿都。 白岩洞在县西北寿荣都。 灵龟洞在县东南石溪都。洞有灵龟石,紫色如金。又有石如钟磬鱼鼓状,叩之,其声清越。旁有通天、藏云、莲花三洞。 龟石在县北仙源都。初隐于沙中。宋崇宁间,有术士云:“石龟见,朱紫满。”大观初,洪水推积沙而石龟见,自是邑人登科出仕者寝盛。今沙壅石又隐矣。又县西有石龟捍于水口,首尾皆见。 幞头石在县南水南都亨龙庵之侧。 虎跳石在石豆都溪中,一石窦通水道,舟楫往来其间。 郎官石在石溪都兴国寺,石上有“郎官”二字,不知所自。(上二石俱县东。) 试心石在七台山。石高数丈,其下空虚,相传茹荤者不敢入。 庄濠石在县治前溪南水滨。石上有“庄濠”二字,大径数尺,旧隐于沙。 仙字石秋江澄净,则字形隐隐如篆书,世以为仙书云。 盘石 浮玉石与仙字石对,有“浮玉”二字。秋水澄净,则字见焉。(上三石在县西南安靖都。) 蒙谷在县南长寿都。四面山高,日影不照,常如将雨之状。 龟屿在县西门外,形如龟。 洑洲在县东□□都。 上下垄在县西驿砧都。其地上下高起二凸,故名。 西南溪一名大溪。源出将乐县,至县治,与灌砧溪合流至南平县建兴里。又六十里会沙县溪,东流至剑津。 竹步溪在县东石豆都。源出瓯宁县境。 棋溪 石溪二溪在县东石溪都。源皆出沙县桃源洞。 沙溪在县西安富都。源出邵武县境,至沙口与顺阳溪会。 富屯溪在县西富屯都。源出邵武县境。 娄杉溪在县西娄杉都。源出邵武县境。 大幹溪在县西大幹都。源出幹山下。 洄村溪在县南水南部。源出沙县境,至亨龙岭为瀑布,倾泻而下。 水南溪在县南。源出长寿都明源,流与苏源小溪合。 交溪在县西南。源出沙县交槎岭,流与衢村小溪合。 顺阳溪在县西北。源出建阳县境,至白芒畲,始通小舟,流会沙溪,又会密溪。 密溪在县西北仙源都。源至瓯宁县境,流与顺阳溪会。(已上一十二溪,皆流会西南溪。) 明溪在县南长寿都。 鳀溪在县治南山下。相传其水产鳀鱼,味甘美。 溪水潭在县东石溪都济川桥南。 谾水潭在县西西峰都。潭有洑洲,岁荒则涌出,人以为异。 钓潭在祥云峰上。宋咸平中,里人余起以隐德自高,常扁舟渔钓其中。后人高其风,因以名潭。 蜚人潭在县东南石溪都。相传旧有蜚蜚,故名。按《山海经》:“蜚,兽如牛,白首一目蛇尾。”又有,亦音蜚,蠹鸟名9,如枭,人面一足,冬见夏蜇。此云“蜚蜚”,未知孰是? 李将军漈在县南沙县界。李将军提兵陷于此。遇风雨晦冥,辄闻金鼓之声。 西溪三滩牛轭滩。溪自光泽来,迤逦至县吉舟都,一滩屈曲如牛轭,故名。 相公滩。自牛轭滩下流至驿砧都,一滩水急难于牵挽,虽公相亦须下舟,故名。 水磨滩。相公滩之下一滩,弯环如帽旋”,故名(已上三滩,虽皆险峻,然少石崖冲激,舟上下视它滩为安流。) 西南溪五滩 娄杉滩。在娄杉都。 幕坂滩。 交溪滩。 桂岭滩。(此三滩联属,俱在靖安都,飞湍激石,或能败舟。 下此,会西溪水磨,流经县治之前,东注。) 石柱滩。在石豆都。 下此三十余里,则接南平扛猪滩矣。虽滩势陡峻,而峡东滩石冲激而涛吼,然而舟楫往来持慎,则可免破溺之患焉。放生池即县前大溪。宋时以上下五里为池,禁渔捕。旧在正识院前。 灵泉在县北兴贤都梅福炼丹坛边。 瀑布泉在县南水南都两山之间。 冰壶泉在县西北寿荣都再升院方丈之右。 古龙井在县南水南都瀑布泉下。 刘氏井在县治西旧吏隐坊。宋时,每天欲雨,其井辄生云气。后有道士曰:“此孽龙也。”投以铁符,有片云飞出,井泉遂枯。 鳜鱼井在县西北莒口都。
永安县
栟榈山在县治北二十七都。多产栟榈木,故名。宋邓肃居其下,自号栟榈居士。旧传尝有神仙往来其间。峰峦岩岫,不可胜数。神刓鬼划,高下相属,烟云出没无时,草木蒙茸,四时一色。宋李纲尝目为小武夷。 天柱峰。与狮子岩并耸,百余丈如削。 射垛峰。 旧传仙人尝射于降仙台,以此峰为垛。宋明道中,耕者尝得数十箭于台侧。 观音岩。在野云洞侧,石壁万仞。 集仙岩。 头陀岩。相传唐有裴头陀者,铁履渡江,来居此山。披荆榛,创小庵,坐侧石罅日涌米二升以赡之,客至则随增。后人大其窍,米遂绝。野云洞。其中日夕云雾吐吞。 降仙台。在山之上,一石高大,平如台然。旧传仙人时降其上,足迹尚存。台下一石室,棋局界划分明,有黑白数子。左右苍石可坐,名爛柯石。 步云台。 走马埒山。绝顶宽广而砥平,相传仙人走马其上,蹄迹尚存。 铜盘涧。流十余里,潴而为潭,泓渟涵碧。 接仙桥。 天池。在山之上,广一里许,水澄澈不涸。 金刚石。 宝盖石。 试剑石。(已上俱为栟榈山之奇胜也。) 东山去县一里许。 三台山三峰并列,故名。(上二山俱县治东。) 庄山 大庄山 龙会山山极高峻,其巅群峰簇聚如龙会然。(上三山在二十四都。) 大宝 小宝二山在十四都。产铁矿最佳,因名。 雪山在四十一都通天岩侧,与狮子峰对峙。(已上六山俱县东。) 金星山在县治西门之外。 大秀山在县东北□□都11。巍然秀拔于群山之表。 斗山一名天斗山。其山高峻,自顶凹下,广可五里,状如斗。山阴一石穴,名风穴。一洞名云洞,每云生即雨。石窦中有一石龙,介风穴、云洞之间,石磴险巇,人迹罕到,惟樵者攀缘而上,得睹其头角鳞介之异。上有白云庵。 文笔山形如卓笔。(上二山在县东南崇仁里。) 吉山在吉溪之旁。 天台山(上二山在县西南二十九都。) 卓笔双峰去县五里,双峰并耸如卓笔然。 羊角峰在二十四都。遥望如羊角然。 狮子峰在四十一都,以形似名。(上三峰俱县东。) 翠竹峰在县东北二十六都。宋秘书少监陈世卿筑室读书其下。 合掌峰在斗山。 黄田岭在县南二十八都,抵漳州龙岩县界。 牛岭 九龙岭(上二岭在二十四都。) 陈平岭在四十都。元至正中,平章陈友定开此岭通尤溪县。 铁山岭在四十二都,产铁矿。(已上四岭俱县东。) 大望岭在县西二十七都。 新岭在县东北二十五都。上有小庵。 梨子岭在三十一都。 根隔岭汀州旧志作“艰隔岭”。在三十二都。(上二岭俱县西南。) 黄杨岩在二十五都,界永安、归化二县间。岩上多产小黄杨木,故名。又名万寿岩,又名鳞峰岩12。岩四壁如削,周回可十里,角出群山之上。上有三洞相连属:一在岩下淳化寺旁。洞户空阔,秉炬而入,萦纡二里许,路狭风驶,炬随灭,不能进。旧传有龙居其中,土人尝得齿牙骨角之类。每云气氤氲,洞户外辄雨。有龙井,又有石龙,鳞瓜皆具。一在岩半,名“碧云”,怪石仿佛如狮子。洞极幽邃而路险,人迹罕至。有穴名“虚白”,上通天光。有僧庐其外。一在绝顶,有石井,下透两洞,深不可测。又一穴名“天窗”,或投以石,震响久之,其深莫测。岩之南有梅斋,东有石门。岩顶数峰突起,奇怪万状。宋清流县尉郑域诗:“高山如逸民,不肯近人迹。孤峭尺五天。空洞容数百。不招龙自来,其下为窟宅,天下待霖雨,胡乃耽睡癖。我今唤飞廉,驾汝上空碧。吾鞭不妄施,慎勿惮劳瘠。” 侍郎岩在黄杨岩北二里许,亦界永安、归化二县间。旧名翠云岩。宋熙、丰间,侍郎张驾、祭酒杨时、司谏陈瓘读书于此。相传三君子肄业时,不置卧榻,歠粥饮水,终岁不到岩下。其旁有观音洞,深可里许。内悬石多仿佛观音、罗汉之象。又有石室,广可六、七丈。前数十峰如卓笔。下有石鼓及试剑石。绝顶怪石罗列。好事者多采以供清玩。 黄龙岩在二十六都。(上三岩俱县北。) 甘乳岩在县南二十九都。下有甘乳洞,广袤约五十余丈。洞口怪石森列。洞之中,一石突出如莲花,泉自石中迸出,滴巨石上如甘乳。人或以秽器承之,泉脉即断。旁一石穴,风自穴出。昔尝有人秉烛入,越三日乃返,至深处闻溪声澎湃可怖。既出,因以石窒之。洞右一石罅,深不可测。出洞过石桥,缘小径至山巅,有小亭名“看经”。亭之后有小庵。由庵前行,转数十步,一小洞如覆鼎,石光璀璨。洞后又有一洞,名“透天”,相传神仙窟宅。游者必斋戒,否则辄遇怪物云。 百丈岩在二十五都。高约百丈,周围三里。四面削壁,中有一径,陡绝难跻。其巅常冒云气。 莲花岩去县五里,状如莲花。 瑞龙岩在二十四都。 通天岩崖壁峭绝,山半一巨石,横跨如梁。由石梁仔过13,仅容一人闯首而入14。其中夷旷,泉石幽洁。石梁后阻高山,因以为门。其上如窦,仰见天光。 苏岩岩直起千余尺。土人郭氏依岩架层楼 遥望如神仙居。岩中有石龙头吐水注石穴中,名滴乳井。近岩一池,方广可一亩。鳞类虽夥,惟鲫差大。每三岁,水遽红,而鱼辄死。(上二岩在四十一都。已上五岩俱县东。) 官寨岩在县东北二十七都。旧为官寨。岩石峻绝,幽花异草,四时芬馥。 赫灵洞在县北二十五都。 曹岩洞在县西崇仁里。空旷可容千余人。 安沙在县西南三十都。聚沙成岸,溪水舂激15,其岸不崩,因名。 大湖在县西二十七都小坑之中,积水成湖。 燕水溪在县治西。其源凡三派16;一派出汀之宁化县境,流至吉溪;一派出汀之连城县境,经吉山下龙湾,历鸬鹚溪,会吉溪;一派出漳之龙岩县境,入扫溪口,过俞皇,历张坡,出车坂,至县治西,与吉溪合,是为燕水。东北流,会梅溪、郁溪、固发口溪17、黄沙溪,下流经沙县,直入剑溪。 吉溪在县西南一里许。 九龙溪18在县西。源出汀州清流县,有九龙滩。其流下接燕水溪。 大淘口潭在县南大淘口石岩之下,深不可测。 石壁潭在县西一里。岩石如壁,下为潭。 九龙滩即九龙溪之滩,曰长龙,曰安龙,曰阳龙,曰马龙,曰三十吴龙,曰五白龙,曰兴龙,曰暮龙,曰下长龙,乃溪水最险处,过者必遵山径空舟而行。内六龙属清流县。下此,又历三十九滩至沙县,曰牛皮,曰狗濑,曰茅镰,曰郁平,曰铜盘滩,曰雷霹雳,曰锤峰,曰大陂墙,曰五港,曰紫阳,曰牛栏角。凡十有一滩在县境,余属沙县。湍石悍利,舟师畏焉。 汤池一在热水口,一在苫竹村,一在上村,池水尤热,俱县南二十九都。 仕洋汤池在四十都。注为三池,创屋覆之。泉涌如沸,患疥癣者浴之辄愈。 清水池在黄假山前。池水极清,桡之不浊。或有兵火之灾,池底水辄先变红,水草皆赤色,池面之水不改。灾平,则池仍清澈底,水草还绿矣。 温汤池(上二池在四十一都。) 龙峰汤池在四十三都。(已上四池俱县东。) 澄清井在县治前。 大义井 贡川井(上二井在县北崇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