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通志

  69 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北一百五十里”。
  70 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南五十里”。
  71 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石狮岭,在县西十里”。
  72 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南八十五里”。
  73 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南一百里”。
  74 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西六十里”。
  75 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东二十里”。
  76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东坊郭里”。与此不同。
  77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东坊郭里”。
  78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龙津桥畔”。
卷之九

  地理
    山川
      汀州府

连城县
  后龙山在县北在城里。山之脉自清流县半山东南逶迤而来,至县境,为旗石峰,为西宝山,为三军山,至是屹然峙于县治之后,实县之主山也。 金鸡山旧传尝有人至山中,见一庵有金鸡飞鸣,因寄宿庵中,及觉,遂失庵所在。 银屏山磅礴屹立,每冬睛雪霁,若银屏然。 笔架山三峰联属状若笔架。(上三山在南顺里。) 云山峰峦峻耸,势凌霄汉,时有云气出其上。 高贵人山挺拔端重,秀出群山之表。(上二山在河源里。) 白云山在表席里。棱层奇崛。高入青苍。时有白云覆其顶,故名。(已上六山俱县南。) 西宝山在县西南顺里。相传尝夜有白光发林麓间,或者以为金银气,故名。 莲峰山旧名东田石。峭壁攒峰,盘礴数十里,绝顶坦夷,石泉流衍,宋彭孙尝居之。外有石梯、石巷,仅容一人。官置三寨其上,遇寇警则移民以避于此。又有定光道场,号“白云洞天”。元马周卿取山间奇胜,命题凡十三,以隶书刻石,曰“苍玉峡”,曰“云栈”,曰“天梯”,曰“豸冠”,曰“桃源”,曰“清如许”,曰“芙蓉波”,曰“金字泉”,曰“白云深处,曰“天光咫尺”,曰“苍谷”,曰“灵虚”,曰“小崆峒”。 金柜山山形方正如柜。 天马山怪石昂藏起伏,若天马争奔。旧传遇风雨夜则嘶,嘶则乡里不靖。元末雷击其首。 狮子山怪石嵌呀蹲踞,状若狮子,故名。 三仙山旧传尝有三人聚会山中,优游谈笑,一日皆乘鹤而去,因名。 上峡山两山夹立,中有一路达北安铺。(上六山俱县东北安里。) 文笔峰在县南表席里。尖耸如笔。 分水峰与长汀县接界。岭之水西入长汀,东南入连城,故名。 彭地岭相传宋开国侯彭孙尝驻兵于此。(上二岭在县北北安里。) 垂珠岭在河源里。相传宋文天祥起兵勤王,经此岭回首垂涕,邑人因表之曰垂珠。 远水岭在表席里。路接上杭县界,行人遵此岭以避重滩之险,故名。(上二岭俱县南。) 塔背岭在县东在城里东塔寺之左。 虎忙岭在县南南顺里,陡峻而长,谓虎过之亦苍忙也。岭半有庵。 灵峰岩 南峰岩中有佛庵。(上二岩俱县南。) 石门岩两石相峙,壁立万仞,中有宿云庵、总宜亭、悠然阁。 鹫峰岩势如腾云,旁有瀑布泉及石仓。(上二岩俱县东。) 滴水岩在县东北□□里。有水一线出石窦,直泻岩下。相传定光佛尝驻锡于此。 七星冈在县南南顺里,冈凡七,环列如星文布。 龙子冈在县南南顺里。因后龙山脉过此,故名。 迎春石窠在莲峰山上,邑民遇立春日,皆诣迎祷。 龙爪石在县南表席里两山之下,形如龙爪。 香炉石在莲峰山玄真堂前。圆仰如香炉状。 文溪在县治前。旧名清溪,源出长汀磜1,经新林寺,回环屈曲,到县凡九折,东入清流县界。 莒溪在河源里。源出龙岩县山中,下接汤家渡,入长汀县界。 新泉溪在表席里。源出上罗地,下抵汤泉溪,合流入上杭县界。(上三溪俱县南。) 石门潭在县北北安里乌石岭下,夹溪两石对峙,潭居其中,深不可测。 杨花潭在文溪之下,夹岸多杨树,故名。其下有莲花潭,相传渔人没水,见潭底有石如莲花。其下又有龙潭,旧传有龙居之,岁久湮塞。 杨梅滩在县北北安里。滩之源出长汀县界,合虎忙岭及清泰里,从流而下,滩流险隘,上多植杨梅,故名。 莲塘在县西一里。泉水所潴,旧为放生池,今多产莲,故名。 沙水池在县南南顺里,冬涸夏溢,姚坊之田赖其灌溉。 瑞泉在县治前东畔。 汤泉在县南表席里。 三龙井在县南□□里。有云腾井上即雨。旧传有三龙居其中,岁旱祷雨辄应。 福仙井在县西福仙观侧。 古佛井在县西南。

归化县
  龙西山在柳杨里。其山奇峭,高约千余丈,中有圣水岩,泉出石中,深尺许,不盈不涸,虽百十人饮之不竭,俗传人或涴其水即雷鸣。 娥眉山2在县治前。群山联属中,一峰正对县门,若娥眉然。(上二山县北)。 楼台鼓角山数峰连属,有高耸似楼台者,有圆而似鼓者,有长而似角者,实邑之主山也。 印诰山山形高而平正,故名。(上二山俱县北。按今县治北向,而此二山实县治后山也。) 象山以形似名,即南山也。 屏风山方正而高,若屏风然。 龟山一在晏坊,一在石珩村。其形如龟,下有甘潭,深可三丈,水极甘冽。(以上六山在归上里。) 莲花山在中和里。峰峦皆石。若莲花瓣然。(已上四山俱县东。) 小三台山在县学之前。三峰联属如台星,故名。 响石山其山皆石,以语则响应。(上二山在县西归上里。) 飞凤山在县东北归上里。望之若凤之下平原。 五马山有五峰周遭联属,其中土地平衍,居民殷富,俗谓之“五马归槽”。 云台山高入云霄,故名。(上二山在归上里。) 旗山在归下里。高约三百丈,其形如旗。(已上三山俱县东南。) 银瓶浪盏山在县西南归上里。四峰联属,中一峰圆尖如瓶,余三峰圆小如盏,故名。 笔架峰在县东□里3。三峰联峙,形如笔架。 仁寿峰其山最高,云起即雨,人以为候。 五雷峰峰之旁有石如雷,因名。(上二峰俱县西。) 大黄岭在县南归上里。其土黄色得名。 铁岭在县东□□里4。路通延平、将乐县。 滴水岩在县北□□里5。有水滴下,亢旱不竭。西有洞,阔可数丈。其石扣之韸韸然,下有水流地中,约数十里,俗传仙人堂滚水即其所出也。 圣隐岩在中和里。悬崖峭壁,樛木联阴。相传尝有异人栖息于此,后隐去,故名。(按此见《将乐志》。盖旧属将乐县,今分属本县。) 狮子岩在晏坊。状如狮子。一石室约阔数丈,里人建庵为游赏之所。 凤凰岩在龙湖市。内有一石形如凤凰。(上三岩俱县东。) 黄杨岩在县东南□□里6。去岩二里许有侍郎岩,旧名翠云岩,其旁又有观音洞,并界归化、永安二县间。(详见《永安县志 山川》。) 腾云嶂在县东归下里。高数百丈,周回百余里。其顶常有云气。 玉岩洞在县西□□里7。岩石光莹如玉,洞内虚明。相传尝有金鸡夜唱。 狮子洞在县西北□□里8。怪石蹲踞,状如怒猊。中有数石室,虚明深邃,一柱屹立,文如雕镂。洞外草木葱茏,风景殊胜。 紫云台在县东□□里9。高约千丈,周回二十里,其顶平夷,有田塘、水碓,居民三百余家。气候多寒,虽盛夏无暑气。每日色岚光相掩映,紫气氤氲,故名。 碁盘石在□□里10。平正而大。 八卦石在桂山下11。涧中一巨石状如龟纹,又有八小石龟绕之。故名。 门槛石在珩溪12。有石沿渚夹峙一里许,水从中流,如门槛状。 金盘石在□□里13。形圆色黄,状若金盘石。(上四石俱县东。) 印石在县西北罗汉寺溪口,以形似名。相传创寺时每月朔旦其石自能浮动。 儒冠石在县东南归上里太平桥外。状若儒冠,俗呼秀才石。 明溪在县东象山下,自腰带水而来,流绕福林庵侧,经龙湖涧,接珩溪。又有瀚溪,在县东兴善里,源出龙湖涧,流接雷霆溪。又有布溪。在县东归下里,源接吉溪。(已上诸水俱流接沙溪。自是溪始大,可通小舟,奔汇于岩前而去。) 腰带水在县学前。源出五通凹,流至黄溪头始大,环抱学前,形如腰带。 珩溪在石珩村。 雷霆溪在兴善漈头。沿渚十里,乱石礸砊,声激如雷。 沙溪在归下里。 石硖涧在县西南二里许。源出山下石硖间,流至惠利桥与腰带水合。 龙坑潭在县东兴善里山间。深不可测,有龙居然祷雨辄应。 百丈漈在县东□□里14。源出山巅,喷如雷花。 白水漈在县西□□里15山巅。流下如瓶之斟,高约五丈。 滚水在县东仙人堂小溪自水底石隙喷出,高一二尺,如散珠然。 水帘在县东中和里张源漈石崖间。一派流下,状如垂帘,高约十三、四丈。 鉴池一在布政分司堂后,一在漳南道堂后。成化八年参政赵昌、佥事周谟凿。 泮池在儒学棂星门前。成化八年建学时所凿,形如半壁。 砚沼在儒学门东。成化八年,教谕陈冠、训导张恂节缩廪饩,买地凿之,以便诸生。 白莲塘在县西觉林寺,广可五丈。 甘泉在县西五里叶舍坑山。石窍中溢出,四时不竭,味冽而甘。 汤泉在县东南中和里。源出漈头,热可熟物。) 东泉井在东泉阁下。 西泉井在儒学后。(上二井水泉皆佳,虽旱不竭。) 仙人井在县东太平桥外。

永定县
  卧龙山在溪南里。自茫荡山一脉蜿蜒而来,实县治主山也。 铜鼓山高数十仞,周回数里,山有岩窦、井泉,石壁上有倒书“千年”二字。旧传尝有铜鼓坠山中。谚云:“铜鼓声闻则岁大稔。”山下左右各有湖,皆广袤数丈;其一或涸,一虽大旱不涸。 笔架山以形似名。高出群山,为邑之望。 虎冈山两山相合,林木阴翳,旧传烟雨晦冥,辄有虎咆哮其上,又名虎光山16。山凹中有坑如巨舰,名金船塘。每急雨,山之土四流,略不淤塞。(上三山俱在于太平里。) 黎袍山蓊郁苍翠,远望如画。 茫荡山17盘据上杭、永定二县间。山势崭绝,人迹罕至。(二山在胜运里。已上六山俱县北。) 挂榜山邑之前山也。横方如屏,正对学宫,故名。 龙门山峰峦连属,与贵人峰并峙,为邑之左镇。(上二山在县南溪南里。) 印匣山在县西溪南里,为邑之右镇。平夷方正,若印匣然。 莲花山在县东北太平里。峰峦丛峙,状如莲花。 满山红山在县西南溪南里。森耸雄丽,与潮州接界。 三峰自梌山嶂发脉,萦纡起伏,至于卧龙山。 双髻峰两峰并耸,状如双髻。(上二峰在溪南里。) 凉伞峰在胜运里。岗峦崒嵂,亭亭若盖。故名。(上二峰俱县北。) 水珠峰两山相向,奇秀特出。上有瀑布泉,又名“双飞蝴蝶”。 雪竹峰陡峻插天,为邑之胜。(上二峰在县南溪南里。) 贵人峰在龙门山之左。峭峻端重如人形。 新村岭在梌山嶂下。延袤十余里,路通胜运里田。 缘岭在县东丰田里,接漳州界。岭脊有圆墩,故名,盖误以“圆”为“缘”也。 分水岭在县西北溪南里。石径险隘,一水分流南北,入胜运溪南二里,一名猪槽凹。 三层岭在县东南金丰里。层岗三折,最号险隘,今设巡司18于上,以察是非。 龙显岩在黄田山麓。昂然一石如龙,奋足掀爪,鳞甲具备。岩壁间有笋突出如牛首,今结小庵于其下。 狮子岩形势庞厚,状如狮子。 石钟岩中有石乳。(上三岩在县北太平里。) 吴坑岩在县南丰田里。空洞深窈,中有石如龙蟠。 梌山嶂在县北胜运里。山势峻特,绵亘百里,林木笼葱,四时不改。上有石如马。谣云:“石马鸣则兵。”成化十四年,草寇窃发,太监卢胜合军士毁其首而碎之。 松柏嶂界饶平、永定二县间19。迭巍峨,林木蓊郁,昔人多避寇于此。 桃坑嶂山高林茂,乡民尝建炉冶于此。(上二嶂在县南溪南里。) 杨梅在金丰里。高峻磅礴,盘亘数十里,多产杨梅,故名。 牙梳在胜运里。以形似名。界上杭、永定二县间,水分南北。(上二俱县南。) 伯公坳在县南溪南里。路通潮州。 寒水坳在县西胜运里。路通上杭县,石径岩险。行者以为病。成化十七年,知县王环凿石开道,人颇便之。 横龙石 头巾石上二石俱以形似名。(在县北太平里。) 莲花石在大溪中。郡石丛生,状如莲花,溪湍怒激,舟行稍失势,辄有覆溺之患。上有石壁,隐然有文,如女妇逐一鹅。又名“渔矶石壁”。 蓝盘石雄据水涯。 九磴石巨石层迭为阶级者九,故名。 蜡石色如蜡,居民因以蜡石名乡。(上四石在县南溪南里。) 马迹石在胜运里小涧中,广二尺余,厚四之一,面背皆有马迹。每大水,巨石皆浮离故处,惟此石不动。 鳌石在平田中。杭陂水绕其下。(上二石俱县西。) 晏湖在儒学县。周围约百丈余,陂水来注,潴而为湖,春夏泄以溉稻,秋冬闭以畜鱼。 涵水湖在县西。今名龙安寨。湖澄湛萦环,中起一阜,旁有温泉迸出。 大洲溪在县南溪南里。源出龙岩火地20,经高陂,由丰田过县治西趋,折而南流至广东潮州入于大海。 文溪在县北太平里。源出孔夫,至深度合武溪。 武溪在县东丰田里。源出寒袍,经缘岭下,由龙潭深度合文溪。 金砂溪在县北金砂村。源出分水岭南,分流经金谷寺,出古溪桥。(以上三溪皆流入大洲溪。) 丰稔溪在县北胜运里。源出龙岩县界,经上杭黄潭过丰稔寺前,会跳鱼溪水,合流至汉际崆,入于大溪。 跳鱼溪在县南胜运里。源出梌山嶂,经丰朗至丰稔寺前。 信丰潭在丰稔寺西。其深莫测。 齐头潭旁有民居,因以潭名村。(上二潭在县南胜运里。) 龙潭在大洲溪。旧传有龙居焉。 鸬鹚潭在县西。常有鸬鹚群聚捕鱼,故名。 县溪诸滩磨石滩。在县北太平里江沿隔。水势澎湃,舟人至此加谨。 箭滩。水急如箭。 罗滩。湍流奔急,居民因以滩名村。(上二滩在县南溪南里。) 憔滩。在县西。水势奔激,舟人过此有惧色。 箭滩汤泉在溪南里。源出小涧不涸。 下洋汤泉在金丰里。自石壁流出,四时不竭。(上二泉皆可盥浴。) 里田汤泉在胜运里。其汤最热,可熟物,旁亦有冽泉,盥濯者恒取以相济。(上三泉俱县南。) 大洲汤泉在县东隔溪。泉出池中,可盥浴。 双井在县南溪南里吴坑。其水澄澈不涸。